一夫一妻制?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35670 次)
自人类文明肇始就出现的婚姻制度已经成功运行了几千年,西方的主导模式是一夫一妻制,中国的主导模式从一夫多妻制,或一夫多妻妾制到一夫一妻制,为什么在近现代出现下降趋势呢?
 


人们为什么不再结婚?(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目前,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婚姻制度式微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它首先发生在北欧和东欧,正在波及西欧、南欧、北美,甚至影响到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统计表明,与过去人类的普遍实践不同,上述各国出现了相当大比例的不婚人群,北欧占五成,日本占四成,法国美国占三成,匈牙利是个极端个案,只有12%的人选择结婚。

自人类文明肇始就出现的婚姻制度已经成功运行了几千年,西方的主导模式是一夫一妻制,中国的主导模式从一夫多妻制(或一夫多妻妾制)到一夫一妻制,为什么在近现代出现下降趋势呢?

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当其冲的是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

在前现代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一般只有三四十岁,即使十几岁就结婚,婚姻存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年。一二十年间,还没把孩子抚养成人,老一代就谢世了。所以还没到双方相互厌倦的岁数,婚姻关系就已经因为一方或双方的谢世而走到了尽头。在现代,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普遍延长至七八十岁,尤其在子女长大离家之后,一对一关系的维持就显得理由不够充分了,它更多的不是生产快乐,而是制造了大量的厌倦、摩擦和痛苦。人类为什么要作茧自缚呢?于是很多人不再衷情于婚姻。

其次是婚姻目的的改变。

在前现代时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后代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情感因素所占份额不重。据社会史家研究,在前现代的欧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约式的,是以经济条件而不是以彼此间的性魅力为基础的。在贫困者当中,婚姻主要是一种组织农业劳动力的手段。那种以永不停息的艰苦劳动为特征的生活不可能激起爱的激情。据说,17世纪德国、法国的农民中间,已婚夫妇之间几乎不存在亲吻、亲昵爱抚以及其他与性相联系的肉体爱恋形式,只有贵族群体间才存在性放纵,这种性放纵只在“体面的”妇女中被公开认可。中国古代的情形也差不多,传宗接代是婚姻最主要的价值,生育是婚姻最主要的目标,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看,从婚前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规范看,中国的旧式婚姻中,情感的因素所占分量甚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现代婚姻中,夫妻双方的情感因素所占份额加重,而情感这个东西是多变的,从一而终只是浪漫的情怀和一厢情愿的幻想。一旦情感有变,婚姻就成为束缚,成为障碍,人必欲弃之而后快。仅仅因为感情的结合,最自然的形式绝对不是婚姻,而是同居。在感情变化之后即可分开,因此,很多人不再选择婚姻。

第三,现代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

美国50%的婚姻以离婚结束,中国也从前现代时期的2%左右飙升至37%。离婚不仅经济成本高昂(一般会损失一半财产),而且精神上大受折磨。既然结了婚有一半的概率会离,很多人就不再选择婚姻。法国为同性恋者量身定制的合约婚姻,施行之后异性恋注册的比例很快超过了同性恋,原因就在于其离婚简便易行——双方只要有一方不再愿意,则婚姻自动终止。这也是选择传统婚姻模式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第四,浪漫之爱与婚姻有先天不合的问题。

爱情是激情状态,婚姻是平淡日常生活,二者很难和谐一致。如果爱情能够成为婚姻的理由,也就足够了。结婚之后,激情只有变成柔情,爱情只有变成亲情,才能与婚姻和谐一致。浪漫爱情虽然源自中世纪的骑士与贵族已婚女性之间无法结合的恋情,但是一般认为,它的成型和在人群中的普及是在18世纪以后。在现代,人们的生活普遍超出了温饱线,于是开始更多地追求浪漫爱情,视之为最美好最幸运的人生经验,许多人为等待爱情而迟迟不想进入婚姻,许多人在结婚之后因激情丧失而放弃婚姻,这也是婚姻不再像以往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婚姻制度虽然还会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再也无法回到人人结婚的时代(中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人口中从未结婚者一度仅占3.8%),一个亲密人际关系的多元选择时代正在到来。
noexit 发表评论于
“由社会来承担抚养责任”

这个是永远不可能的。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给别人/机构抚养。
瀛客 发表评论于
对于人类社会进化到今天,为何出现不婚、少婚这样的事情,我倒有其他的看法。
第一,婚姻存在的前提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现在女性在经济等方面的独立,她没有必要靠男性也可以生活。现代人没有维持婚姻关系的耐心,又可以独立生存,所以婚姻的前提在不断消失。
第二,现代社会为人类创造了极大便利。以日本为例,不会做饭、洗衣等家务,社会化的服务可以为你提供一切。甚至到了性方面的服务。从经济上讲,结婚是一个亏本买卖。而且现在也不能养儿防老,婚姻变得没有意义。
第三,唯一在的传宗接代上,稳定的家庭有一定意义。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出现各种繁殖手段,并且由社会来承担抚养责任。这更使婚姻的意义在下降。
武胜 发表评论于
这篇在新闻版出现过。它的主要问题是弄错婚姻的基本意义或目的。如果只是两性关系,那么同居甚至一夜情就可以了。婚姻的目的除两性关系之外还在于建立稳固的家庭,有利于育后。这一点从“前现代”到当代都没有改变。

为什么群婚制让位于一夫一/多妻是一种进步?因为若孩子“只知有母”而缺乏父爱,在养育上面的后果非常严重,从经济、知识到人格等各方面缺失的概率很大。若是普遍性解放,回到杂交或群婚制,那么人类的传承问题就大了。不想生孩子?OK,祝福你获得自由,而且为计划生育做出贡献。但是人类的未来是由愿意承担育后责任的人们所定义的。

“爱情至上论”不仅仅忽视了育后问题,也过于简化了两性之间的真实关系。不错,人的感情确实易变,但也正因为如此,婚姻所包含的信任、承诺、自我约束和密切互助才越发显示它的价值。随着人的寿命不断增加,婚姻的老年期已经与青壮年期相当甚至更长。期间青春魅力激情无可避免地递减,而相濡以沫的亲情却更加淳厚绵长,这是其它两性关系难以企及的。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可怜无数山纠正的好。
可怜无数山 发表评论于
西方的主导模式是一夫一妻多情夫情妇
浮华过去 发表评论于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爱情对女人来说,是排他的,想一夫多妻,就不要结婚就好了。总还是有人期待着与一人偕老的。
NotALawyer2 发表评论于
古今中外其实主导都是一夫一妻。
哪个时候都是少数的有钱有势的妻妾成群。今天的合法的穆斯林国家也是少数人多妻。

现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为了钱受委屈的自然减少了。
农家苦 发表评论于
中国历史上,从皇帝老儿到王公大臣,富商名流,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皇后只有一位,正妻也只有一位。因为这篇介于学术文章与娱乐文章之间,所以不好评价。呵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