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排序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满清八旗排序
 
1.  八旗排序问题

清代八旗,即黄、白、红、蓝四旗,后来添加正、镶的区别,计有八个,故而称作八旗。
虽然从旗的顺序来说,一般习惯说成黄白红蓝,然后是正镶依次排列。但是八旗的排序,并不是完全按照正镶来排列的,如《东华录》、《实录》里,八旗的排序都是: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正因为在这种排序中,镶黄旗居首,所以镶黄旗也得到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头旗”。

于是我们来解释,为什么八旗会有排序的问题。众所周知,镶黄旗是正黄分出,最早的旗主,正黄、镶黄两旗都是太祖本人。《满文老档·天命七年四月》,记载八旗排序的时候,顺序为:“正黄、镶黄、正红、镶红、镶蓝、正蓝、正白、镶白。”由此可知,当时正黄和镶黄都是太祖领有的旗,故而排在前面,并且正黄在镶黄之前。而这时候的头旗,是正黄旗。
但是同样在《满文老档》里,天命八年六月、天命十年两次。排位就替换成了镶黄旗居首,成了“镶黄、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正蓝、正白、镶白”的格局。这种镶黄旗居首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清末。

正 黄旗和镶黄旗调换的原因,是因为太祖朝后期,镶黄旗是太祖亲领,而正黄则分封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兄弟俩。依照《满文老档》,天命朝后期,正黄旗的旗主是阿 济格,而多尔衮是副(小旗主)。镶黄旗的旗主则是太祖本人,副是幼子多铎。也就是说,天命后期,只有镶黄旗是太祖本人的旗,故而排在首位,称为头旗。

这种情况持续到天聪三年,天聪三年的时候,正黄又改回头旗。这里涉及到“天聪换旗”,大致说,是老正白与老镶黄,老镶白与老正黄互换旗色,之后,正黄旗的旗主是太宗,镶黄旗则是豪格,故而此时,正黄旗居首。崇德二年,太宗称帝,这时候镶黄旗恢复了头旗地位,具体原因不明。

据一些学者分析,是因为太宗称帝,一定程度上崇尚汉俗,以左为尊,按照八旗的左右分隶。满人尚右,汉人尚左。正黄旗是右翼之首,镶黄旗是左翼之首,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是镶黄旗最终变为头旗的原因。
 
 
2. 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差距

上三旗下五旗,在清灭之后的人的印象里,貌似是有天壤之别的。有人认为上三旗高贵的不行,下五旗都是低贱的人,其实是错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正身旗人。如果真的要说上三旗比下五旗有多高贵,那也是上三旗包衣远比下五旗包衣高贵。

当然,现实中,上三旗和下五旗也的确有区别,这也是清代“抬旗”的原因。熟悉清史的人都清楚,清代“旗权”一直是个问题,最早为了削弱旗主的权力,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都进行了各种手段,到了宣宗朝,可以说诸王贝勒的旗权,彻底疲软。

对于诸王贝勒来说,虽然旗权一直在削减,但是私领的佐领还是有很大发言力。所以,圣祖朝出现了“某王门人”这种称呼,就是在诸王贝勒领有佐领的情况下,造成的影响。

我们谈到旗权,是为了讲上三下五最大的差距之人身束缚。尤其是随丧制度。比如说,我是一个下五旗的旗人,隶属正红旗。正红旗上,有礼王,礼王是军功大王,诸 王之首,领有相当多的佐领,按照清代的制度,凡是本旗入八分宗室死亡,本旗旗人要随丧。也就是说,我旗上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死了, 我也要服丧,这种情况,以八个军功王尤为突出,这也就是下五旗和上三旗最大的差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皇后没有被抬旗,属于下五旗王公佐领,下五旗王公死 了,她按照规矩应该服丧,那么就称为笑谈了。当然,这个制度后来有所修改,有世爵和比较大的官吏,都不再随丧。

另外,下五旗王公对于佐领的影响力,实际上很强,特别是旧王公,很多佐领都是他的旧属,这种人身依附相当严重。我们可以看看《啸亭杂录》,礼王当年建府,基本上正红、镶红所有官僚大臣,都去捐钱出力,这就是人身依附的最好证据。

最后多说一点,上三旗下五旗还有一些比较零碎的差距。比如说,今年年景不好,钱不够,旗饷不够,怎么办?皇帝肯定说,先紧着上三旗发放,这些差距肯定是有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故而,一言论之,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差距是存在的,但是大体来说,八旗旗民是平等的,这些差距都是细微的,并没有像一些人认为的,有多大的身份差距。
 

 

山地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看明白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