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有多种不同的解读

“刑不上大夫”是保护官员吗?错,是催命符,死得更快!(贾谊)

“刑不上大夫”是保护官员吗?错,是催命符,死得更快!

贾生诗意图 高向阳绘 网络图片

文/侯虹斌

最近,一系列的高官被查处,民间一片叫好,说这是打破了某级别的高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这符合民众们对反腐的需求和想象,在此先不去谈;只是,对这个“刑不上大夫”的解释,有多种不同的解读

这是厚诬古人。以前的“刑不上大夫”,哪是这个意思?古代那些为了“刑不上大夫”而死去的高官们,多了去,好吗?“刑不上大夫”有时是催命符,死得更快!

“刑 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就如同上文的误读一样,过去一般都是理解为:“对大夫不能使用刑法,应该豁免;对老百姓不用讲礼, 讲礼是无用的。”仿佛是说官僚贵族们可以尽情地贪赃枉法干坏事也不会受惩罚;百姓们则一定会遭受到粗暴无礼的对待。如果你说在古代社会里,这是客观存在 的,那我无话可说,这难以避免;但如果你说这就是《礼记》中对社会的道德期望和要求,那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其实,光是这句话,古代的许多 学 者已给过多种不同的解读,有说是“大夫犯法,是在八议轻重,而不是在刑书;庶人忙于生计,很难准备好祭礼,不能要求太多”的,有说其意是“刑法不加重于大 夫,礼制不减轻于庶人”的,还有说“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不因不懂得礼制而减轻罪责”的,真是琳琅满目。不过统而言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 庶人”这两句话是并列的,责任和义务是对等的:贵族们固然享有特权,但罪行是另有裁决而绝非不问;百姓固然地位低微,但对他们的礼制的要求显然也会低很 多。

西汉贾谊的解读,就充分体现了这句话精髓。

贾谊给汉文帝上了一篇《治安策》,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位战略家的高瞻远瞩。 其 中就有一个建议:那些曾经处在尊宠地位的人,连天子都对他以礼相待,官吏民众也曾对他表示过敬畏,现在即使有了过错,皇帝可以下令废黜爵位,可以罢除官 职,可以赐他死,可以灭了他的家族;但如果把他捆绑起来,牵着押送给司寇,编在徒官的管辖之下,让司寇小吏咒骂和鞭打他,这就不适合让一般民众看到了。贾 谊认为,对有地位的大臣定罪时,不应斥责,不应正面宣布他的罪行,还应为他隐讳。大臣犯了小罪,听到谴责呵斥就应该就穿上丧服,盘水加剑,到房间去请罪; 大臣犯有中等罪行,听到命令便自毁容仪认罪;大臣犯有大罪,听到命令便朝北跪拜认罪,跪下自杀。反正,就是不能当众羞辱。

贾谊这番说法, 是 有其思想体系的。刑罚主要是指残伤身体的肉刑,比如,刺脸的黥刑,断腿的刖刑,剃发的髡刑,肢解或砍头的死刑等等。而让贵族们受到这些残害和羞辱,会让老 百姓消除对贵族的神秘感,丧失对政权的畏惧心。他的目的是保证严格的等级级差,高贵者永远高贵,可杀,不可辱,政权方可永远保持体面。

汉文帝对贾谊的这番话深以为然,“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直到汉武帝时,从酷吏宁成等人开始,才又把大臣押入狱。

“刑不上大夫”是保护官员吗?错,是催命符,死得更快!

“刑不上大夫”是保护官员吗?错,是催命符,死得更快!

“刑不上大夫”是保护官员吗?错,是催命符,死得更快!

“刑不上大夫”是保护官员吗?错,是催命符,死得更快!(《大风歌》的汉文帝)

实 际上,正是因为贾谊的善意,这条规矩让不少罪不至死的官员不得不自杀。自杀的官员名单太长了,我就只挑丞相来说吧:在文帝之后、王莽新朝之前,丞相周亚 夫、李蔡、庄青翟、赵周、萧望之(御史大夫,最后未当上丞相)、翟方进、王商、王嘉等,都是自杀的;有的是不得不主动自杀,也有的是入狱后恨而绝食或自 杀。

当然,帝制时代的官员出事,绝大部分起因都是权力斗争,或者是得罪了执政者;上面所说的丞相们的公开罪行都够不上死罪。比如说,周亚 夫 是儿子购买了许多冥器没有付脚夫的钱;李蔡是因为盗景帝陵园冢地而获罪;庄青翟是因为手下三位长吏陷害张汤,武帝忽然想起张汤的好,要为张汤报仇;赵周 呢,明知列侯所献的黄金成色不好或重量不足却不上报;萧望之更冤,是元帝听从石显等人建议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要把他下狱;翟方进是因为发生了荧惑守心的天 象;王商是因为子不孝、妹不贤等家事处理不好……

看《汉书》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好诡异:有没有搞错?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搞死一个丞相?没 错。虽然背后主因是皇帝看这些大臣不顺眼了,但摆上台面的却都是一些不是罪的罪,也亏皇帝们好意思。但从制度设计上来说,未必没有理由。这个逻辑在于,高 官们有保持体面的责任,只要是挨骂了、审查了、双规了,都是污辱,都有自杀的义务;这种死,也是维护政府的颜面。

受刑当然很悲惨,但至少还有翻盘的机会,比如黥布、孙膑;但如此要脸,就只能活活冤死了。

想以前,人家固然有了贵族的特权和不同凡俗的政治地位,可他们也要承担庶民不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不能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

当 然,到了明代,由朱元璋开启的对朝官极尽残暴和羞辱的风气之后,这些古训就丢到脑后了。洪武一朝,官员被当场杖毙,剥皮实草,戴脚镣上班,都成为常态。所 以常有“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认为在元朝之后的中国早就粗野不文,被蛮夷化了。

相 比之下,二千年前的贾谊梦想让官员们体面地伏罪,体面地自杀,希望让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确保无虞,是可以有效地维护这个政体的稳定的;他算是有远见的。可惜,君王不过是找借口除掉不合己意的臣子,“刑不上大夫”的 礼制沦为政治清洗的借口。最后,就变成了律令不重要,站队才重要;礼制不重要,权力斗争才重要。

而今天更糟糕的是,虽然名义上取消了阶级层级,号称“人人平等”,实际上只不过是“有些人更平等”。豪门贵族们往往只享有特权,不承担义务;也没有羞耻心,更没尊严。哪里还有脸面需要维护?

“刑不上大夫”是保护官员吗?错,是催命符,死得更快!

“刑不上大夫”是保护官员吗?错,是催命符,死得更快!

“刑不上大夫”是保护官员吗?错,是催命符,死得更快!

(《美人心计》中的汉文帝)编辑转帖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礼is law?
徐福男儿 发表评论于
分析得很深入。贾谊代表的是儒家的想法,建立在“知耻”的基础上。法家主张“王子犯罪,与庶民同罪”,是建立在君主独尊,其他都是奴才的基础上。宋亡之后,法家的主张逐渐占了上风,道统完全无法监督君统,延至清末,帝制就结束了。毛泽东在文革中发动“评法批儒”,从他内心来说,是真心喜欢法家,厌恶儒家。
降魔 发表评论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有六种标点法,其含义各有不同

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言,从句读方面考虑,有6种标示方法。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篇》之第九章。原文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降魔 发表评论于
论汉字缺点

一、汉字词少,英语词多。原因是英语生成新词非常容易。英语在表达新生事物很容易。而汉字却非常困难;

二、汉字表达含糊,英语表达精确。汉字在表达抒情方面有优势;

三、汉字口头表达困难,英语表达流畅。(汉字同音字太多,词太少)

四、汉字书写、输入慢,英语书写、输入快。

五、汉字认读困难,英语认读容易。汉字是表意文字,不认识的字就不会读,而英语不认识的却可以读上来。

六、汉字识别性差,英语识别性强。汉字变小、距离远很难识别。

汉字最大的缺点:难记、难认、难写。在古代汉字是少数人专利,掌握非常困难,在现代也耗费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剥夺了孩子的休息、娱乐和创造。汉字不改革,必将落后于时代;鼓吹汉字优越论的人,更是为了维护中国文化的糟粕、同时满足虚无的天国大国情怀。取消全面学英语和英语考试,无疑于作茧自缚。这一点应该学习日本,吸收汉字补充自己的文字,但没有妨碍自己走上强国的道路。反观我们整天抱着天国的梦想和老祖宗的衣钵,冠冕堂皇、自以为是,愚民为乐,前途将会怎样?

有人说改革汉字会丢了老祖宗,丢了传统。我们看日本和印度,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的接受了外来文字,传统丢失了么?
降魔 发表评论于
孔子《春秋》怎样篡改历史?

《春秋》开了篡改历史的先河。

历史是生铁浇铸的,尽管由于时间的湮没,使得它表面锈渍斑驳,但内容、形态不变化;更准确地说,历史是一件无形的刚体,任何外部条件都无法改变。后世对待已经发生的历史,只能尊重无情的事实,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顺应**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历史才能成为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教科书,一面认识自我、规范自我的明镜,一座指明未来前途的路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史家历来都有“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春秋时,晋国赵穿发动政变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并公布朝堂。丞相赵盾辩解时,董孤反驳说:“子为正卿,亡不出境,反(返)不讨贼,非子而谁?”(见《春秋左传》宣公二年)。齐国权臣崔抒因奸杀了齐庄公,齐太史书曰:“崔抒弑其君”。崔抒因此杀了齐太,太史的两个弟弟也因忠实地书记被杀害,另一个弟弟在三个兄长血淋淋的尸体前,还是书记“崔抒弑其君”。置生死于度外的良史精神,彻底摧毁了屠伯崔抒篡改历史的企图,只好赦免了这个人。无独有偶的,“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见《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孔子虽也极力称赞董孤是“书法不隐”,是“古之良史”(见《春秋左传》宣公二年)。但他对这种“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却持二元化道德标准,一方面口头肯定,一方面毫不可惜地抛弃。他曾针对当时各国史书“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的倾向,标榜《春秋》则完全不同,!对这种标新立异的错误作法,他孤芳自赏地说道:“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见《孟子·梁惠王上》。孔子独得史学的“义”是什么呢?即篡改历史。读史的目的在使人明智,假史只能使人类愚昧,更使一些人自作聪明。纂改的历史,只能有利于独裁专制者统治。孔子标榜的书史之义,就是帮助统治者欺骗民众的驾权术。

纵观《春秋》一书,其篡改历史的目的手法,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

(一)为王政服务,变历史为**的婢女。

本来,历史与**无法分割,其中的很一些内容,就是已经发生的**。当代执政者,当然应该尊重历史,学习历史,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避免失误与挫折,提高治国安民的水平。孔子在《春秋》中肆意地篡改历史,使之服务于头脑中的**模式;深恶痛绝王权衰微,希望恢复西周初年的太平盛世。为了这一**目的,他在《春秋》一书中,以牺牲历史真实做代价,处处使用代表周朝王权统治的旧称号,如各诸侯国爵号,自西周初年至孔子,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周王室已承认的既成事实,《春秋》一书概不承认。齐国国君自西周初年起称公,郑国国君在周宣王时受封为公,晋国国君自晋文开始称公,陈、杞等几个小国,周王出于对尧、舜、禹先王的尊重,将他们后代封为公,楚国、吴国等,早已称了王,但孔子一概不予承认,而书他们为“齐侯”、“郑侯”、“晋侯”、“陈侯”、“杞侯”、“楚子”、“吴子”等。齐桓公、晋文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会盟诸侯,讨伐叛乱,但孔子认为这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格局不相吻合,因之一概加以抹杀,只字不提。连他的学生们也不言及这一段历史,孟子将此称之为:“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二)曲笔造神,极力美化尊者、贵者。

孔子的曲笔造神有理论基础。一次,楚大夫叶公告诉孔子:楚国有个品行端正的人,能对他父亲偷盗羊只的错误给以揭发。孔子回答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见《论语·子路》)。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全凭个人好恶裁剪历史。他极力主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见《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在这里,为了“讳”的**目的,孔子竟然指曲为直,指非为是,公然颠倒诚实与虚伪的客观标准。

讳即忌讳,因忌讳故而隐瞒。讳的手法有两种,一是隐瞒恶行,二是颂扬善政。两种手法的共同特点是牺牲事实。目的很明确——塑造英雄伟人的高、大、全形象,奴化矮化民众的心理。《春秋》一书中,因为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共主,所以孔子着力美化。《春秋》每年的第一个条目,不管有内容与否,都要特意书下“春,王正月,”“春,王二月”,“春,王三月”,明示国人与读者,是沐浴在周王雨露阳光之下,是活在周王主宰的时代里,自己是在周王大树下乘凉的受惠拜益者。但是周王共主的辉煌毕竟是昔日黄花,此时已成为强大诸侯的傀儡。对这不争的事实,孔子却极力掩盖,极力用歪曲事实的曲笔神化周王,“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就是典型例子(见《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要依《春秋》的理解,当然是周王天子到晋国的河阳狩猎,晋文公立即赶往河阳周王的行宫晋谒,一付周王天子气宇轩昂、君临天下,诸侯臣民悚悚惊惊、顶礼膜拜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再读三传,则不由哑然失笑,原来这是晋文公玩弄的权谋,他要步齐桓公后尘,“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前632年,在率领晋、齐、秦等国军队打败楚、陈、蔡三国联军后,会合天下诸侯,举行“践土之盟”,接着又举行“温之会”。为了壮两次会盟的行色,特招来周王,以收取“名人效应”,同时使自己的霸主地位合法化,周王奉命赶来,不过满足晋文公重耳的心愿罢了。字面上的五彩光环一旦挥去,周王傀儡相就暴露无遗。

除了周王这尊神以外,他还神化小国之君。鲁桓公发动政变杀了鲁隐公,但因为这两公都是尊者,所以均加以美化:把隐公的被杀,则书以“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见《春秋》隐公二十五年)字样,即鲁隐公在十一年十一月的壬辰日寿终正寝了。就是出名的昏君,《春秋》也是美化的,美化的手段是隐恶,比如齐庄公姜光,此公昏乱得令人吃惊,竟然跑到执政大臣崔沀的家中同崔沀之妻棠姜鬼混,结果召来杀身之祸。这件丑事,连齐相晏婴也谴责庄公,但《春秋》绝口不提导致杀身之祸的根源,而只书:“夏五乙亥,齐崔抒弑其君光”(见《春秋》襄公二十五年)。晋君夷吾的乱伦导致内乱,隋侯因淫乱被夏征舒杀了,卫懿公因爱鹤轻人招来亡国之祸等,都不书之于《春秋》。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它给后世**家、史学家讲假话提供了理论依据,造出了一尊尊虚伪的伟人塑像,同时奴化了愚昧的民众。
降魔 发表评论于
藏传佛教两大转世活佛开示:

忠诚之路

不要找上师(上级)的错!!!

觉智(Buddha jnanapada)由于信心不够,所以才会把文殊师利菩萨看成是一位结婚生子的和尚,因而阻碍了他获得最高的成就。同样地,你的心理态度,也会使你看到上师(上级)的过错。一位成就如佛的上师(上级)怎么可能会有过错呢?不管他做什么,就让他做吧!即使你看到上师(上级)与别人有男女的性关系或说谎之类的事,也要冷静地观想:“这些都是上师(上级)在训练弟子时所运用的无上方便法门。透过这些法门,他让许多众生获得精神上的成熟和解脱。比起持净戒,这些方便法门要殊胜千百倍!这不是欺瞒或伪善,而是最高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当他呵责你的时候,你要想:“他正在摧毁我的恶业!”当他打你的时候,你要想:“他正赶走阻碍我精神进步的魔鬼!”

最重要的,你要想一想上师(上级)是如父爱子般的爱你。他的友谊永远是真诚的。他是很仁慈的。如果他对你似乎是不高兴或不关心,你要想这是消除你残余业障的惩罚。你要以各种可能的方法服事上师(上级)以取悦他。

归结一句话,不要找上师(上级)的错。

节选自《接受上师(上级)加持的重要性》姜贡康著仁波切 塔汤仁波切 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