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视觉的语言,给人带来的是视觉的感受。 而语言源于大脑,是作者和读者的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所以在讨论语言之前,先来谈谈大脑。人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照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左脑比较逻辑,右脑比较直觉。也就是说左脑重技术右脑重艺术。那么一个摄影师的左脑和右脑哪边更重要呢?这个技术和艺术的问题吵了几十年还是无休无止,以后还会继续吵下去。这就像金庸笔下的华山派,剑宗和气宗争得拔刀相向。
几年前和云漫老师在新墨西哥旷野里艰难的旅途中突发奇想,要把世界华人摄影界的顶尖高手汇聚一堂。 后来我们和几位同道创立了四光圈摄影创作团队(4aperture.com)。如今,四光圈高手云集,俨然形成了华人风光自然摄影的领军团队,并在世界自然风光摄影界占据一席之位。然而团队的最大收获,便是能借此与世界顶级高手不断切磋。这四光圈便是华山论剑的平台。
与高手论剑,我始终在思考高手为什么成为高手? 要速成是练气宗还是去练剑宗?
摄影首先是个技术。 光线从一个被摄物体直接发出,或者被反射出来,经过镜头聚焦在化学(胶片)或者电子(数码)的感应器上,再经过暗房或者软件的后处理而形成图像。这完全是个物理化学的过程。摄影和技术分不开。一张曝光正确的图片需要一组正确的参数来完成:聚焦,光圈,快门,ISO,等等。除此以外还需要恰当的后处理技术。现代科技将这些复杂的技术参数简化,大大地方便了每一个摄影者。当年凭一套准确曝光的学问能成大师,今天看看直方图便一目了然。这些技术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全民摄影的潮流。摄影的基本技术已经不再是专家的专利。每个发烧友只要手中一个相机,便可以去追求心里的大师梦。
但是科技的进步也造成了许多初学者摄影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摄影师创作的责任往往不再由摄影师的大脑在承担,而是被移交给了机器的电脑。学摄影之前,我们看到一张作品,往往心里是这样想:“这张片子真漂亮,他的相机一定很高级”。学了几年摄影,这样初级的问题恐怕不再会有。但是习惯性的思维还是很难改变,只不过变得高大上一点而已。德味,焦味,像素,锐度,宽容度变成了时髦的代名词。
这些技术指标当然重要,但决定一张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的要素并不简单是一组无懈可击的参数。 摄影更加重要的环节是很难用一组准确的参数来衡量:比如构图,反差,光色,感觉,立意。这些属于摄影的艺术层面。
什么是艺术? 大英百科全书是这么定义的:“艺术是指凭藉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觉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且將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現的过程”。这么一堆绕口令,无非是说艺术是技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情感和意识的交流工具。科技的进步本来可以将摄影师从繁复的技巧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创作过程。相反,因为现代的摄影技术带来更多的摄影参数,使得更多的初学者深陷技巧而忽视创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技术完善景色完美而又缺乏创意的摄影。
阿诺。纽曼给摄影做过一个很好的定义:“视觉构思+摄影技术+个人感受=摄影,每个因素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摄影作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是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亚当斯也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摄影作品是对被摄之物最深刻的情感表达,是作者对生命的全部感知”。要从机械式的记录解脱出来,一个摄影作品必须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互联网时代的摄影不是更加容易而是更困难。 任何一个摄影作品都是立刻展现在全世界人面前,受千万人评价。在一个与自己无关读者面前,一张作品最多只有一秒钟的机会去留住读者的视线。一个摄影师要想自己的作品达到世界水准,更加需要追求技巧和创作力的平衡。
没有技术的摄影是随意的记录,没有构思的摄影是机械的记录。左脑和右脑谁为重要? 一个成功的摄影师必须有整个发达的大脑在超负荷运转。当代摄影高手,何尝又不都是剑气双修?
Joh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