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于理,圆润于事
笔者曾经说过“无论主义的魅力有多大,人最终是跟道德走的”。人们甚至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道德。在传统文化里,人们强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理念,从而产生各种社会伦理。但是,社会伦理多种多样。不同的文明有着自己不同的伦理取向。而且,所有伦理理念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来不会一成不变。那么,如何才能恰当地把握伦理理念,使得做事符合道德与正义呢?一天在后院步禅,“圆融于理,圆润于事”的念头突然涌上心头。
在文明道路上,人试图摆脱“讲势不讲理”的丛林法则。但是,讲理的道路又是多么不容易。人们经常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窘境;从而进入情绪对立,甚至产生暴力对抗。而这种对立与对抗都是理念偏执的结果;从而丧失了道理的根基。让我们用易经八卦为例子来说明这点。假定“离”卦为左派立场,而“坎”卦为右派立场。那么,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他们的视野仅在一隅而不在整体。即便是中间派,那也仅在“离,坎”两端,还不是全部。俗话说“不能谋全局,无法谋一隅”。要使得“理”真正符合“道”,人的视野需要关注整体(所有卦位)。也就是说关注利益的所有方,否则就不是“道”理,而是公理与婆理了。因此在生活中,讲道理就是要倾听各方的理,并圆融于整体。而不是以自己之理来排斥他人之理。这就是“圆融于理”的根本。
然而,当人能做到道理的圆融后,是否就能自然而然地通达公正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运用道理于社会事务中,有一个与人为善与态度真诚的问题,有一个耐心说服,热情关怀的方式问题,有一个把握相互关系与掌控先后次序的问题,还有一个各社会阶层齐心合力的问题。忽视这几个问题,往往对事物的具体落实无法达到道德的标准。具体事物虽然细小得像“术”,但是,“术”以圆润为极致。没有“术”的圆润连接,就不可能有“道”。因此人类历史的舞台是往往给那些人提供的;他们有全局视野,同时能把握细节,团结他人共同努力。这就是“圆润于事”的根本。
在生活道路上,人们常常面对处世与做事的挑战。也许“圆融于理,圆润于事”能提醒我们什么才是关键,因为“道以融为极,术以润为致”;融者有理想,润者有操守。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如何在把握“理”与“事”的过程中改变自己。恰如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也是更好地把握“理”与“事”的关键。
善书者,易宁静不浮躁;
善棋者,明大局知先后;
善画者,从表象见意像;
善琴者,能用心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