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那些小妖们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西游记》是一部“热闹”之书,它塑造了众多世人耳熟能详的神魔鬼怪形象;它又是一部“滑稽”之书,文笔幽默风趣,人物形象生动。它的滑稽幽默不仅体现在取经四众及取经路上的主要障碍魔头身上,那些书中随处可见的小妖更是令人忍俊不禁。诚然,一个个魔头是小说中浓墨重彩尽情描写的重要反面角色,而众多有名字或无名的小妖在文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惜的是学者历来把目光更多放在前者身上,忽视了对后者的研究。本文主要就小说中的小妖展开讨论,以探讨小妖形象特点及其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西游记》里的那些小妖们

“小妖”的命名

小说中小妖人数成千上万,往往以一“小妖”统而概之。不过,也有不少有名字的,往往采用两两相对的方式命名。他们的名字本身就透着幽默:有的采用反讽方式命名。如平顶山莲花洞的小妖叫“精细鬼”、“伶俐虫”、“巴山虎”、“倚海龙”。“精细鬼”、“伶俐虫”一听就知道是非常狡猾奸诈的人物,结果被孙悟空骗得一愣一愣的;“巴山虎”、“倚海龙”仿佛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是毫无用处,刚出场便被孙悟空一棒打死。这四个小妖的名字和故事情节的巨大反差产生了滑稽的效果。另外前往朱紫国下战书的小妖“有来有去”被孙悟空打死,“行者笑道:‘这厮名字叫做有来有去,这一棍子,打得有去无来也’!”同样造成滑稽幽默的功效。有的采用回环对应的方法命名。如乱石山碧波潭的两个小妖叫“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红孩儿的“六健将”是“云里雾”、“雾里云”、“急如火”、“快如风”、“兴烘掀”、“掀烘兴”;豹头山的小妖称为“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除“急如火”、“快如风”外,都是两两回环对应的命名方式。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逗乐,就像相声中的绕口令,读来趣味盎然。有的用职务命名。如狮驼岭巡山的小妖叫“小钻风”,非常符合职务特点,像风一样无处不钻,无处不到;另外,黄风洞的虎怪称为“先锋”,使用“金蝉脱壳计”捉得唐僧先建头功。这都是以职务为人物命名。也有根据其动植物属性呼之。如柳林坡的妖精被比丘国王封为“美后”,因其是一只玉面狐狸,完全符合世人心中的“狐狸精”形象;通天河的鳜鱼精叫“鳜婆”等等。

小妖形象分类及特点

众多小妖因其性格与行为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西游记》里的那些小妖们

他们有的天真烂漫、自作聪明。如小说第82回,八戒寻找妖精洞府,遇见两个打水的女怪。“呆子走近前叫声妖怪,那怪闻言大怒……抡起抬水的杠子,劈头就打。”后经悟空指点,八戒“变做个黑胖和尚,摇摇摆摆走近怪前,深深唱个大喏道:‘奶奶,贫僧稽首了。’那两个喜道:‘这个和尚却好,会唱个喏儿,又会称道一声儿。’……八戒道:‘奶奶,你们打水怎的?’那怪道:‘和尚,你不知道。我家老夫人今夜里摄了一个唐僧在洞内,要管待他,我洞中水不干净,差我两个来此打这阴阳交媾的好水,安排素果素菜的筵席,与唐僧吃了,晚间要成亲哩。’”女妖身上体现喜听“好话”的人性弱点:被人叫声“妖怪”,立刻大怒;叫声“奶奶”,马上欢喜。同时毫无心机,对八戒没有一丝警惕,直接把家中秘密告诉陌生人,如儿童一般的天真。精细鬼、伶俐虫则是既天真又自作聪明:孙悟空变成老道士称自己是蓬莱山来的神仙,精细鬼和伶俐虫被孙悟空用一只假葫芦换了两件真宝贝,还自以为占便宜:“我们相应便宜的多哩。”同时好奇心非常重,等孙悟空去后,迫不及待地演示装天法宝,得知上当后,二人战战兢兢,想要逃走。精细鬼说:“不要走,还回去。二大王平日看你甚好,我推一句儿在你身上。他若肯将就,留得性命,说不过,就打死,还在此间,莫弄得两头不着,去来去来!”等到侥幸得饶,二人道:“造化!造化!打也不曾打,骂也不曾骂,却就饶了。”与现实生活中做错事的小孩语言和行为很像。精细鬼和伶俐虫活脱脱是上当受骗的小孩的典型。

《西游记》里的那些小妖们

有的良心未泯。如下战书的小妖有来有去自言自语:“我家大王忒也心毒,三年前到朱紫国强夺了金圣皇后,一向无缘,未得沾身,只苦了要来的宫女顶缸。两个来弄杀了,四个来也弄杀了。前年要了,去年又要,今年又要,今年还要,却撞个对头来了。那个要宫女的先锋被个甚么孙行者打败了……我大王因此发怒,要与他国争持,教我去下甚么战书。这一去,那国王不战则可,战必不利。我大王使烟火飞沙,那国王君臣百姓等,莫想一个得活。那时我等占了他的城池,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连行者听了,都暗喜道:“妖精也有存心好的,似他后边这两句话说天理难容,却不是个好的?”可以说是妖精中的另类,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为了生计,不得已依附于强势力,而良心未泯的小人物的影子。

更多的是奸诈狡猾、为虎作伥。如第48回通天河的鳜婆设计降雪结冰捉唐僧,计划周密巧妙;黄风洞的虎怪,献“金蝉脱壳计”;隐雾山折岳连环洞的小妖献“分瓣梅花计”,捉得唐僧后,又设“假人头计”欺骗行者三人。可以说这些都是奸诈狡猾之辈;盘丝洞蜘蛛精有七个干儿子:“原来那妖精幔天结网,掳住这七般虫蛭,却要吃他。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当时这些虫哀告饶命,愿拜为母,遂此春采百花供怪物,夏寻诸卉孝妖精。”本来是妖精的受害者,结果却成了妖精害人的帮凶。一个个正是帮闲者的嘴脸。

《西游记》里的那些小妖们

有的则中饱私囊、贪占便宜,如“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商量:“拿这二十两银子买猪羊去,如今到了乾方集上,先吃几壶酒儿,把东西开个花帐儿,落他二三两银子……却不是好?”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中惯于从中揩油的办事人员的影子。

小妖作用与作者意图

书中出现如此多的小妖,除了体现出单木不成林,那些“大王”、“太岁”如果没有众多“小妖”帮衬,很难成气候这一常识,还有更深的意味,作者可谓用心良苦。

小妖是情节设计所必需的,首先,可以串连情节,引出下文。小说中唐僧被捉,孙悟空等找到妖精洞府,往往是小妖往里通风报信,引出魔头交战。孙悟空的英名有时也是由小妖告知老魔,如第49回灵感大王被悟空打败逃回,由鳜婆嘴里得知悟空来历;第85回曾住狮驼洞的小妖告诉南山大王孙悟空的神通。老魔的底细、宝贝的神通有时也由小妖透露,如第74回小妖小钻风对孙悟空透露三位大王的本事以及阴阳二气瓶的厉害;第62回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招出偷舍利的元凶等等。

其次,小妖可用来预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如小说第70回小妖有来有去告知悟空:金圣宫娘娘自被摄来便有仙人赐一五彩仙衣,穿上后浑身生刺,妖精一直未能沾身。在此设了一个悬念:仙衣究竟为何人所赠?以后的情节都与之紧密相关,及至故事最后紫阳真人收回仙衣,悬念顿解,读者这才豁然明白。期待得到满足,形成强烈的阅读快感。

《西游记》里的那些小妖们

再次,小妖可使情节陡转波澜。往往在魔头捉了唐僧,正在庆功之时,小妖突然闯入,报:“大王,祸事了!”极为热闹暄腾的场面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一场激烈的厮杀随即展开。另外,孙悟空打死一两个小妖,变成其原来模样混入妖精洞府,骗得老魔信任。在即将得手的紧要关头,经常是有小妖突然来报,“大王,不好了!”于是孙悟空现出原形,引出一场厮杀。小妖的出现,使故事突生枝节,急转直下。

《西游记》里的那些小妖们

另外,小妖可以调节气氛,使情节张弛有度。小说有时在孙悟空与妖怪厮杀的紧张激烈关头,插入小妖的一两句天真俏皮的话语,令人忍俊不禁,缓解紧张气氛。如第76回,孙悟空钻到老魔肚中,在他心上拴根绳子,钻出来后,与二怪、三怪厮杀,“去那空阔山头上,落下云,双手把绳尽力一扯,老魔心里才疼。他害疼往上一挣,大圣复往下一扯。众小妖远远看见,齐声高叫道:‘大王,莫惹他!让他去罢!这猴儿不按时景,清明还未到,他却那里放风筝也!’”小妖的话形象活泼,充满童趣,令人发笑,一下就缓解了战斗的紧张气氛。另外,第86回,唐僧被捉,小妖设计用假人头骗说唐僧已死,引得悟空三人痛哭,欲为师报仇。孙悟空进洞打探,得知师父未死,正在考虑如何解救。这时小说插入一段闲笔:小妖争论吃唐僧肉的方法:“(一个小妖说:)‘把唐僧拿出来,碎劖碎剁,把些大料煎了,香喷喷的大家吃一块儿,也得个延年长寿。’又一个小妖拍着手道:‘莫说,莫说!还是蒸了吃的有味!’又一个说:‘煮了吃,还省柴。’又一个道:‘他本是个稀奇之物,还着些盐儿腌腌,吃得长久。’”这段话体现出小妖们在计谋终于成功之后的喜悦之情,还充满生活实感,趣味十足。通过插入这些闲笔,使情节节奏产生变化,避免了情节的单一、死板。

《西游记》里的那些小妖们

除了情节设计的需要,小妖还可以增加笑料,制造幽默效果。小妖的名字本身就透着一种幽默。如前文所提到以反讽、回环对应命名的众多小妖的名字令人一听就发出会心的微笑。有些小妖的名字本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兴烘掀”、“掀烘兴”等,纯粹为了逗乐。有时作者故意设置一大段孙悟空与小妖周旋的对话,除了展现孙悟空的机智,更多成分是为了增添笑料。如第74回,孙悟空变成小妖模样“赶上前叫道:‘走路的,等我一等。’那小妖回头道:‘你是那里来的?’行者笑道:‘好人呀!一家人也不认得!’小妖道:‘我家没你呀。’行者道:‘怎的没我?你认认看。’小妖道:‘面生,认不得,认不得!’行者道:‘可知道面生,我是烧火的,你会得我少。’小妖摇头道:‘没有,没有!我洞里就是烧火的那些兄弟,也没有这个嘴尖的。’行者暗想道:‘这个嘴好的变尖了些了。’即低头,把手侮着嘴揉一揉道:‘我的嘴不尖啊。’真个就不尖了。那小妖道:‘你刚才是个尖嘴,怎么揉一揉就不尖了?疑惑人子!大不好认!不是我一家的,少会少会,可疑可疑!我那大王家法甚严,烧火的只管烧火,巡山的只管巡山,终不然教你烧火,又教你来巡山?’行者口乖,就趁过来道:‘你不知道,大王见我烧得火好,就升我来巡山。’”这里除了显示小妖的心细难缠与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外,更抓住孙悟空的“尖嘴”做文章,让其差点弄巧成拙,制造出强烈幽默效果。

《西游记》里的那些小妖们

作者在这些小妖身上投射着对人性的深刻看法,正像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的“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一部《西游记》可以说是社会众生相的生动描绘,而小妖形象则鲜活体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种种性格和心理,以及他们各自的谋生手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