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规矩为啥特别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活一世是要有规矩的,有礼数有体统,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句俗话叫:“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导。”

北京人向来就是特别“讲究”的一个群体,失了啥不能失了礼节,问路您得叫声好听的,还得加个“您”。就是一种习惯、一种礼貌。多一个称谓,客气一点,大家听着都舒坦。

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原因之一在于北京曾是几朝古都,皇帝和官员们根深蒂固的规制思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并且开花散叶,使得老百姓们耳濡目染,渐渐地把各种规制、原则,演绎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乃至思想中来。

因此北京人的讲究里,最重要的就是礼数:小至待人接物,大到婚丧嫁娶,礼数总是不可少的,北京人最怕别人说的就是“这人怎么那么不懂规矩啊”。对于他们来说,没规矩是没教养所致。没规矩只是一个人在现眼,没教养则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整体教育问题了。

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之外,北京老规矩多还因为它是汉族和满族两个民族的规矩融合的产物。老北京旗人,向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的美德和传统,且有严格的礼节,要么怎么留下满族人“规矩多”、“礼儿多”等说道儿呢。

作为首都,北京很多风尚和规矩带有示范功能,为全国各地所效仿,因此北京的风气风尚直接影响着全国。汉代有首民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这说的是都城的妇女如果流行某种打扮,那么其他城市的妇女就要效仿。

所 谓老规矩,如果细分的话,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家规,即家庭或家族定的规矩;二是社会交往的规矩;三是社会场所的规矩,比如交通法规、乘坐地铁的规定、影 剧院的相关规定;四是行规,也叫门规,即各行各业、各门各派、三教九流的规矩。我们通常说的老规矩,主要是指家规和社会交往的规矩。

那么有 没有北京独有的老规矩呢?当然是有的,比如每天向长辈请安的规矩。请安,这一礼节来自满族,而且,只有男人行此礼才叫请安。这个“安”怎么个“请”法,也 就是用什么姿势行礼,是有很多讲究的。《清文汇书》对满族礼节的规矩有具体要求,通常先放垂袖头,左脚略向前移,右脚向后并屈膝,到离地只有一寸的位置, 再用双手按左膝,头略低,然后再慢慢起身。

到了清末,随着清政府的衰微和世风的改变,请安的姿势也不那么讲究了。

辛亥革命之后,半跪半蹲的请安姿势逐渐消失了,但请安作为一种礼节和家庭规矩,在满族人家中依然流行,只不过,请安变成了一种问候,不用再摆什么姿势了。转帖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北京是古都,自然是儒家,道家和佛教集中的地方,封建政府利用宗教愚昧人民,采用宗教的礼数,这些在都城特别讲究严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可出格。百官家门洞有一定规定,穿衣颜色不得混淆。明朝的规矩特别多,朱元璋把各层老百姓的行为准则都写出来,大家监督。满族是落后的民族,但各朝代都能从以前朝代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文化也是这样传递着。规矩越来越多,落后的家什也多。要不怎么说北京文化底蕴丰厚呢,北京不同与其他城市,倒是有那么一点的西安的韵味。
yuan222 发表评论于
没有讲到根本!北京本地人规矩多基本上都来自于侵略汉族的满族!满族的规矩特别多,而北京的满族人很多。几百年的异族统治,这些外族的规矩就成了汉族的规矩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