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 - 天下第一关 - 天下第一雄关】------- 两个 天下第一雄关 为何?



 

居庸关


  此门楼上高悬的“天下第一雄关”大匾,何时始挂,何人所题,不知。

其依据是 清康熙年间一文人之所记,此公名叫钱良择。

康熙二十七年 (公元1688年) 五月,钱良择随军去蒙古,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书成《塞外纪略》流传于世。

在《塞外纪略》中,有关居庸关关城门额的部分是这样写的:

初三日甲戌,天晴无风,山行竟日,石路崎岖,时蹶马足。两峰壁立,中为通衢,愈登愈高,不知其所止极。

十五里至居庸关城,城门额曰:天下第一雄关’。”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3

 

5

 

7

8

9

居庸关

0

居庸关

1

居庸关

2

居庸关

3

居庸关

4

居庸关

5

居庸关

6

居庸关

7

居庸关

8

居庸关

9


  此门楼上高悬的“天下第一雄关”大匾,何时始挂,何人所题,不知。

0

 


  此门楼上高悬的“天下第一雄关”大匾,何时始挂,何人所题,不知。

2

 


  此门楼上高悬的“天下第一雄关”大匾,何时始挂,何人所题,不知。

4


  此门楼上高悬的“天下第一雄关”大匾,何时始挂,何人所题,不知。

5   山海关,又称“榆关”,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1990年,辽宁丹东市的虎山长城被发掘出来后,考古界认为虎山长城才应该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

1961年,万里长城—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关公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中山王 大将 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 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诗人陈志岁游山海关,在其《山海关》诗中发出如下感慨:


“不再控山海,尚存雄伟城。几回摩冷堞,想象昔陈兵。”


  此门楼上高悬的“天下第一雄关”大匾,何时始挂,何人所题,不知。

6 明 成化八年(1472), 宪宗朱见深下旨,要在山海关的东城门上悬一“天下第一关”的横匾。

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不敢怠慢,派人爬上城楼丈量尺寸,随即请人制成一块长一丈八尺、高五尺的匾额。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的东门,又名“镇东楼”。

据《临榆县志》载:“东门建楼,高三丈,凡二层,上层高五丈,下层六丈,深各半之。有额曰 天下第一关 额为 明 剑事 书。”


写字 选请进士出身,然已辞官归隐的 萧显 老先生。

据山海关当地的《临榆县志》记载:“天下第一关匾传为邑人萧显所书”。

“邑人”就是指山海关的当地人,这样就为萧显写匾的真实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萧显是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进士,还是明代32位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造诣颇有成就,就连朝鲜使臣途径山海关都要去临摹他的书法作品,然后带回朝鲜献给国王。这幅“天下第一关”可以说是整个关城的“点睛之笔”。

现在我们看到的匾已不是萧显题写的原匾,而是民国九年(1920年)由山海关人杨保清篆刻的,为了防止风化,原匾陈列在城楼里面供大家欣赏。这块举世闻名巨匾。

匾大约6米长,1.5米宽,写有“天下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凝重,骨气遒健,气势豪壮。



  此门楼上高悬的“天下第一雄关”大匾,何时始挂,何人所题,不知。

7
天下第一关”五字写罢,兵部主事赶忙上前,将萧老先生扶到椅子上坐下,并奉上一盏香茗伺候。就在人们啧啧称道之时,忽然有人说:“下字少了一点。”众人一看,果然“下”字写成了“丅”字。人们的目光又集中到萧显身上。萧显微微一笑,将脸上的汗擦了擦,不慌不忙地扯过一把素绢,揉成一团丢进墨缸。等素绢浸饱了浓墨,他抓出墨团猛地朝巨匾掷去。
墨团不偏不倚,正好补上“下”字的一点。再看那一点,周围墨渍四溅,气韵充沛,竟成神来之笔。
 
这个小房的匾  呵呵 不是萧显老进士所题, 出自何人手笔 不知, 写的也不错,注意字 与 萧书截然不同。
 
 
居庸关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