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平复帖》
晋
纸本
手卷
纵23.8cm 横20.5cm
藏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
文/蒋勋
暑热倦怠,拿出《平复帖》来看。
《平复帖》现存北京故宫,比起王羲之传世的法帖,《平复帖》知道的人相对少很多。这几年《平复帖》展出机会比较多,被选为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也引起大陆学界广泛的讨论。
《平复帖》是西晋人的书法,经过六七百年,到了宋代才被定为是西晋著名文人陆机的真迹书信,上面有宋徽宗泥金题签。
如果是陆机真迹,《平复帖》的年代要比王羲之《兰亭序》早五十年,因此,有人推崇《平复帖》为“墨皇”或“帖祖”,也就是尊奉为文人最早第一件的传世墨迹法帖。
陆机是三国吴郡人,祖父陆逊是著名大将,后来做了吴国丞相,是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父亲陆抗也任大司马,掌吴国兵权。
陆机生在公元二六一年,承袭好几代荣华显贵,是南方知名的世家望族。
十四岁的时候父亲过世,陆机只有十四岁,就和弟弟陆云分领父亲留下的军队,为吴国的牙门将。在史书上陆机是被当作少年天才看待的。
公元二八0年吴国被晋司马氏灭亡,西晋一统天下,结束三国。陆机当时不满二十岁,退隐山林,与弟弟陆云读书著述。兄弟二人,武将家庭出身,却以诗赋著名于天下,被称为“二陆”。
西晋立国十年左右,在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九年),陆机、陆云从南方千里迢迢到京城洛阳。刚到北方,史书上说,陆机因为讲话带南方口音(吴音),还常常被当政的主流北方士族官僚嘲笑。
然而也有人赏识陆机的才华,像著名的学者名臣张华,就很推崇南方来的二陆兄弟。当时京城文学界也流传着“二陆入洛,三张减价”的俗语,表示陆机、陆云兄弟进入洛阳,原来活跃北方文坛的张载、张协、张亢都被比得没有行情了。虽然亡国了,南方文人的文学才气却似乎压倒了北方。
以南方旧政权的后裔士族在北方新政府立足,陆机的抱负似乎不只是文学而已。他结识了成都王司马颍,在大将军府担任平原内史一个幕僚的职务。
《平复帖》前有“平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书”的题签,士衡是他的字,平原内史就是他那时担任的官职。
陆机出身于显宦世家,他的祖父陆逊曾经因为位高权重,晚年被孙权流放逼迫致死。陆机的家庭背景,使他很清楚什么是政治斗争。
以一个亡国的南方士族后裔进入北方朝廷做官,可以想见陆机的处处小心谨慎。偏偏他所处的时代又充满了诡异复杂的政治斗争,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皇室骨肉亲族的夺权斗争,从公元二九一年闹到公元三0六年,其间,司马氏相互残杀。陆机当时是成都王司马颍幕僚,必然卷入斗争之中,在险谲的斗争夹缝中生存,陆机常常露出他感伤时事、怀想南方故乡的念旧心情。
《平复帖》如果是陆机传世墨书真迹,这一封信里透露的信息,也许就联系着那一段吴亡晋立错综复杂的历史故事吧!
“帖”常常使人想到一段长达300年的南朝文人的时代,感伤、放任、洒脱、隐逸,痛战乱流离,生灵涂炭(《丧乱帖》);伤亲友遽逝(《姨母帖》);频有哀祸(《频有哀祸帖》);看大雪纷飞后的初晴(《快雪时晴帖》);忙着送300个未经霜雪的橘子给朋友(《奉橘帖》)……
“帖”是文人在乱世里的一些小小记忆,绢帛残纸上墨迹斑斑,好像要顷刻化烟尘而去,却使人阅读后心情难以“平复”。
局部大图
▼
【平复帖释文】
“彦先羸瘵 ,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陆机(261~303)丨字士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陆逊、父陆抗,都是东吴名将。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后为司马颖所杀。“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是著名的《文赋》的作者。
说明 | 此篇图来自网络,文来自蒋勋著《手帖—南北岁月》,由书法网编辑。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