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故里3 – 见同学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早晨的落花一样新鲜美丽,但很快就会枯萎消失。只有拾起来并风干保存它们才能留芳久远。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到武汉的第二天约见当年的闺蜜和我们班女生里唯一的武汉人。闺蜜会在新的武汉科技馆见我们并带我们参观。这个馆是她管理的成功项目之一,老同学理当去捧场。因为舅舅家在郊区,我提前一个半小时就出发奔向地铁站。武汉女生会在我的出口处等我,怕我这个乡里人找不到地方。

武汉的地铁很新,很方便。其中的二号线是我以后几天里几乎每天都乘坐的交通。我住的地方在二号线的西北角起点站附近。光谷,也就是我的学校在二号线的东南角终点站,全程21站,耗时一个小时。我虽然只坐过一次全程,但每天都会坐其中的一大段。同学很客气,要带户部巷的小吃来给我过早,我只好拒绝。一来我还在倒时差,早上一般四五点就醒了,路上一个半小时空着肚子怕是要饿晕过去。再者第一天的早餐舅舅家早已备好,相当丰富。我不吃早餐就离开怕是说不过去。

不管在这个世界上的哪个城市,只要有地铁我就不觉得出行困难。真的是地铁系统太统一,太规范了。坐过的地铁属巴黎的最复杂,后来熟悉了也觉得没什么。到站后接到同学指令走B出口,一出来就看见她等在那里了。一见面立刻恢复当年大学里的习惯,叫着名字跑过去拥抱。第一句话一定是:你怎么一点儿也没变!这句话在后面的几天里每见一个同学就说一遍。后来才发现不是大家都没变,也不是大家都在说客气话,而是我们都在同步变老,那么相对而言就没有变化了!爱因斯坦在天堂里听到我对相对论的奇葩解释不要打喷嚏才好。

没有陌生,没有隔阂。34年的时光仿佛就是一瞬间,我们穿越回到了校园时代!跟着同学我们很快就来到了科技馆的大门前,边散步边聊天。离约定的时间还差十分钟,闺蜜出现在高台阶的最上面,又是一个没变!她还是那么高,那么瘦,当年吊在头上的两把刷子变成了烫过的短发而已。新一轮的惊喜拥抱,我被她们一步步带回到三十多年前。到底是当官了,闺蜜仍似当年沉着稳重,从不大声说话。这也许就是中国官场上特需的素质?我们一进馆就有人过来请示闺蜜,她同意由一个讲解员带我们开始参观。讲解员真年轻,但讲解非常专业,看来她们的训练很到位。比如手势,声音,走路时边讲边倒退等,都看得出训练有素。

武汉的新科技馆:

科技馆出来已近中午,我们简单逛了一下江滩。当年的江边也来玩过,但太原始了。如今修得非常漂亮,一边是滚滚长江,一边是绿化地带,花草树木,雕塑座椅。中间是一条笔直宽广的大道,可以走路,骑车,滑旱冰。中午的阳光有点热,我们随后回到街上去寻找午餐。

武汉江滩的步行大道:

江滩边上的绿色迷宫:

到底是当年一个寝室混过四年,午饭间一直聊天两个多小时不间断。学校里的事聊得并不多,倒是孩子的话题永远也说不完。我们三人刚巧都有独生女儿,于是就有了共同的理解,期盼,担忧等所有母亲对女儿的感情。午饭后我们催闺蜜回单位接着上班,领导同志日理万机,不想耽误她太多时间。同时约好周末再聚。闺蜜已经当了外婆,周末只好牺牲一天带外孙女的快乐。

我和武汉女生继续步行去武汉关的轮渡码头坐船去武昌,然后乘公交去学校。下午由一位班里的男生接手陪我们看部分校园然后请晚饭。当年每个周末我几乎都要从武昌的学校去汉口舅舅家蹭饭,轮渡坐过几次。但因为嫌慢,有时也坐公交车过桥。武汉当时只有一个长江大桥,就是那个五几年苏联人帮助建的。现在附近又多了个长江二桥,也是开车人常用的。但据说后来建的十几个桥都不如最老的那个好,要经常维修。可见苏联人造桥的功夫确实不错。我随父母71年去过一次南京,看到了中国人自己建的,刚通车的南京大桥,当时真是气派!

长江边轮渡上看武昌,也是高楼大厦了。天气不明朗:

到了学校附近才发现光谷那叫一个乱!道路就不说了,还在修。各种车辆堵成一团,据同学说到了晚上十点还是一样堵。周围的商城,步行街,旅馆,餐馆,写字楼密密麻麻,看不出有什么规划。更看不出附近有个不错的大学,就是一个大自由市场! 相信这里的本地人不多,都是外地来上学打工的,年轻人倒是不少,有点像深圳,但又比深圳乱。我们好不容易等到并找到了同学的车,磨磨蹭蹭好长时间才算开进了学校的西门。我们以前是走东门进去的,现在根本过不去。

雄伟的江汉关现在后面有两栋高楼,大煞风景。怎么照都难躲开,只好切掉一部分:

乱糟糟的光谷:

AprilMei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问晓青好!没错,几年不见都不认识了,何况30多年呢!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国内的变化太大了,越来越好。
AprilMei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oach1960' 的评论 : 是啊。现在已经有退休的了,过几年就都下来了。
coach1960 发表评论于
哈哈,写的好,现在是最后一班车了吧,再过几年同学们就都退休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