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民国时期,在闹市及大街上就有不少小人书铺,而在曲曲弯弯的小胡同里则往往依靠专门“赁书”的手推车将小人书送到各家各户。清脆、缓慢的铃声在哪个胡同响起,哪个胡同里的人群就会立刻将小车包围。那个装书箱的手推车把盖在上面的木板向四外打开,就变成了一辆加宽加长的手推车,一个个装满小人书的大纸盒子摆在车的两侧。
解放后因为特殊原因小人书摊曾一度消失,在上世纪80年代,城市街头重新出现了小人书摊。书摊一般集中的地方,大多是电影院小广场附近。摊主选择有大树阴凉的地方,在地上铺几块塑料布,将几百本连环画整齐地摆好,周围放上几个小板凳,读者看一本交二分钱,在偏远地区的一些小城镇里只要一分钱。
那儿从早到晚,一溜边摆着好多家,看书的也不都是孩子,看电影来早的和逛街歇脚的大人也看。因为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儿童读物少得可怜,小人书摊便风靡全国,盛极一时,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东直门北小街南口有个小人书摊,位置在一进街口路东靠近儿童食品厂的地方,沿着两面住户的山墙,用几根木柱和帆布搭了一个棚子,里面四周用砖头支着木板供人们坐着看书。棚子里有一张床板摆着各种题材的小人书,沿墙和帆布还拉起了几道麻绳,一本本书翻开搭在上面,琳琅满目。为了减少损坏程度,每本小人书都用牛皮纸加了封皮,封皮上用毛笔写上书名,工整的小楷显示出摊主不凡的书写水平。店主是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穿着一件灰色长衫,冬天戴着一顶瓜皮帽,坐在床板旁一个矮凳上,静静地陪着看书的人们。 在这里看书的人大部分是周边住户的孩子,也有一些喜欢小人书的成年人。租借小人书很便宜,在摊里看,每本1分,200页以上每本2分,挑好书坐下就看,看完连书带钱交给摊主。如借走回家看,则每本每天2分,200页以上每本4分,挑好书后交给摊主,摊主戴上老花镜仔细地将租书人的姓名、地址和所借小人书的书名记在本子上,收了租金就可以拿走了,第二天还书时再把记录逐一划掉。印象中似乎没有什么押金,全凭信用。客人挑完书拿过本来自己登记,摊主只扫一眼,点点册数就行了。 摊上小人书种类很多,每有新书出版,不几日就会摆在书摊上。租回去和家里大人一起看,一本书好几个人看,有时还可多看几遍,多花一倍的钱会有几倍的功效。这种影响了数代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小人书如今只能在旧书摊上找到,一些有特色、印数少的版本成了收藏品。虽然有些经典作品被重印,但从未见到有新作品问世。小人书和小人书摊已成为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