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为“太监”正名

无意名利权色,只想弄明白些道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试为“太监”正名

据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度。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而且正在奇迹般地快速崛起。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中国独一无二而且历史悠久的太监制度。

说起太监,人们似乎有许多成见。譬如,他们没了蛋蛋,必定是绝后了,没了传人了。譬如,他们没了蛋蛋,也一定没了男人的勇气,担当,和胸怀。

其实这些是偏见。大家都知道太监姚勋的故事吧。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这是何等高尚的爱国胸怀,这是何等勇敢的担当!为了爱我大清国,为了爱我聪慧圣明的皇上,爱民如子的皇上,我牺牲两个蛋蛋算什么?看看人家刘将军,连皇上搞死了他老爹,他都能识大体,顾大局,说是皇上圣明,他老爹的死是罪有应得的。不要说蛋蛋,我们太监们恨不得把脑袋都献给伟大的领袖英明的统帅革命的导师人民的红太阳他陛下皇上呢。

你说,那么多有蛋蛋的正常男人里,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勇气,这样高尚的道德,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所以,这盛名远播的太监和太监文化,为维护中国的长治久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可惜,孙大炮们建立的民国,把这个优良传统给毁了。结果呢,没了太监们爱国爱皇上的高风亮节,没有他们敢于献蛋蛋献身的勇气,民国苟延残喘了不到四十年,就卷铺盖走人了。

不过,就像那句名言“什么什么人是杀不尽的”一样,太监也是杀不尽的。如今,随着大国崛起,大大小小的太监们如雨后春笋般地挺身而出了。

虽然时代变了,太监们的任务和使命是不变的,那就是,一切为了皇上,和皇上的利益。为了维护皇上和皇上的利益,要毫不犹豫地献出蛋蛋,献出父母家人,甚至献身。当然,有时,为了体现出与时俱进,必要时会把“皇上”两个字改换成“国家”啦“人民”啦什么的。

问题是,伟大英明的皇上,爱民如子的皇上,尽捅乱子尽胡来。结果是斗死饿死迫害死千千万万的国人,把国家搞到了“崩溃的边缘”。

但,在太监眼里,遍体鳞伤的国家却如桃花般灿烂美艳。即使不得不承认有问题时,那也是因为,官员们无能无德,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皇上的旨意。更主要的是,老百姓们太愚昧落后,他们中有太多的“憨厚的农民,脑筋不清的愚民,认死理的顽民,不讲理的刁民,土豪性质的狂民,反应迟钝的瘟民,追风浮躁贱民,忧民忧国的善民,专门唱反调的衰民,奉公守法的良民,投机取巧的奸民,太监式的奴才,凤花草月的浪民,眼高手低的庸才。。。”。只有太监们是最聪明的和“最明智”的,皇帝历来是永远是伟大英明的,是皇上“的英名被周围的恶官和无知的民众拖累了。”(这一段引号里的话,出自一位自称是“最明智”的爱国者在网上的留言)。

你看,谁说太监绝后了?他们生生不息,不仅遍布中国,甚至漂洋过海,来到了当年八国联军的大本营生根开花。而且当今的太监们,觉悟和本领比清末的太监高许多许多。第一,当今的太监们,没有专人为他们净身,他们只能自宫。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啊。第二,当年的太监们全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不得已而献身的。如今呢,许多人在洋人的底盘上生活得风生水起。丰衣足食之余而自愿去当太监(听说他们自称“自干五”,不知道是啥意思)。第三,姚勋爱护皇上心切但只知道乱吼吼。当今的太监,不仅爱护皇上胜过自己的亲爹亲娘,还会居高临下地分析百姓,会主动地替皇上去讨伐“农民,愚民,顽民,刁民,狂民,瘟民,贱民,善民,衰民,良民,奸民,奴才,浪民,庸才……”等。此等勇猛能干,岂是姚勋们所能比?

看来,有这等勇猛能干的太监们护航,大国崛起不仅指日可待,而且将千秋万代。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百家言一' 的评论 : 谢。
百家言一 发表评论于
说的好,很恰当。
沈成涵 发表评论于
“中共对国人的精神阉割有甚于皇帝乎。”

----精辟。其荼毒之深更甚于阉割。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ypoints' 的评论 : You'd better go home and ask your Mommy whether you should say "barking China" or "barking at China". They meant totally different things you know. Such a mistake during the Culture Revolution would get you in jail, or even get your throat cut off. Feel lucky that you are here today.
mypoints 发表评论于
a group of losers here have nothing to do but barking China!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汉唐' 的评论 : 我刚刚发完这篇短文,就读到辛可写的“李总在太学预科班的讲话”一文。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7384/201606/1016868.html。 辛写得比我的好何止十倍!要是先读到辛文,我绝对不敢写这个短文了。无知者无畏啊。
大汉唐 发表评论于
http://bbs.wenxuecity.com/currentevent/820988.html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沈成涵' 的评论 : 是的。身体被人阉割了,精神上还要蒙受不白之冤。其实,太监是最爱皇上的,因为没有皇上,哪里会有太监?而皇上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上。爱皇上就是爱国,爱国就是爱皇上。所以,太监也是最爱国的。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inmiu' 的评论 : 说得太好了!身体阉割效率低,收益的人少,而且鲜血流蛋蛋没,被阉割的人往往有怨恨情绪。精神阉割,几亿几亿的受益者,还个个都精神(神经)饱满,效果永久。
linmiu 发表评论于
中共对国人的精神阉割有甚于皇帝乎。
沈成涵 发表评论于
自古王朝衰败多是因为掌控朝纲的文官士大夫集团的腐败和无能造成的,正所谓: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皇帝垂拱,文官士大夫共治天下,太监被骂何其无辜!
沈成涵 发表评论于
太监王振的另一面
众所周知,历史能给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也许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在看待历史人物时,很容易过于看重他(她)的某一片面,继而希望从中获得某些值得学习的经验,或是加以警示的教训,这样就很难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了,明代的宦官王振即是如此。
对于王振,后人对他评价诟病颇多,认为他心术不正,变乱朝纲,残害忠良,擅权误国,比较典型的就是清廷所修《明史》,其中关于王振的记载几乎都是其促成亡国之恶事,所以对宦官的防范极为严厉,故其所修正史多记其不端之处,以期收得警示之效,因此也就使得王振此人以典型的奸佞小人形象呈现在后人面前。(王振到底干了那些恶行,知道的朋友说说)
相比而言,《明实录》的记载则突显了其“实”的一面,即也有一些关于王振的正面记载。如对于廉能之人时有引进,先是向皇帝进言,时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负责淮河地区盐业事务的机构)同知(副职)的耿九畴“此人廉介,众所通知”,建议补为空缺的两淮都转运盐使(正职),后是推荐刚直有才干的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一省之最高行政长官)石璞担任工部尚书。对不尽职的官员亦毫不姑息,建议皇帝给予严惩,以儆效尤。正统六年,掌管国家钱粮的户部官员刘中敷、吴玺、陈瑺等人因处理蒙古使臣的朝贡事宜玩忽职守,被王振检举,并最终予以严肃处理。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对王振其人有必要再作一次更为全面的评判。
王振曾对宣德时期的某些弊政予以过纠正。明代陆容撰《菽园杂记》记载:宣德年间,朝廷经常派宦官外出寻求花木鸟兽等玩物,骚扰民众。自从王振掌管内廷之后,“悉禁绝之,未尝轻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间,军民得以休息……”王振的处事才能也不乏可称道的地方。《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正统四年,福建一位名叫廖谟的官员打死一名驿丞,驿丞是阁臣杨溥的乡邻,那名官员是阁臣杨士奇的老乡。杨溥主张将官员处死以偿命。杨士奇则想判处那位官员因公事杀人而予以轻微处置。两人争议不定,就请当时执政的太皇太后张氏裁决。当时在场的王振认为二杨都是因为乡邻缘故给出了不尽合理的处罚,偿命太重,因为公事而处理的话太轻,应该给予降级处分,太皇太后觉得很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建议。如此处理,抛开私念,秉公执法,所以能为太皇太后接受,并显示了自己处事的才能,使得他在后来能够逐渐参与到政事中来。
王振掌权时,乐于接纳富有治国经验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的意见,每次奉命到文渊阁咨询政事时,三杨跟他讲话,他都是恭敬地站着接受。曾经问三杨他家乡中是否有可以来京师任职的才干之士时,三杨推荐博学多才的薛瑄,王振则将他“召为大理少卿”。对三杨百年之后的接班人问题也多有考虑,且征求他们意见,对他们推荐的陈循、高谷、苗衷等人也是“欣然用之”。此外,王振对有才识的官员亦多有敬重,吏部尚书魏骥声望显著,王振尊敬地称他为“先生”,两人会见的时候,魏骥只送王振“帕一方”,他也不计较。当时在江南地区担任巡抚的周忱勤政爱民,王振对他也极为赏识。
在英宗的成长过程中,王振则起了相当重要的积极引导作用。这一点在明人许浩所撰《复斋日记》中多有记载。早在宣德朝,王振因“有才识,能驱驾人”而为宣德皇帝所看重,当时宦官有很多,后来只有王振官做到太监,这也可以说明王振才能的非凡之处。英宗在东宫做皇太子时,宣德皇帝使王振侍奉英宗,并教授英宗读书写字,这也正如英宗后来褒奖王振时所说:“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作为东宫师傅,王振庄重沉稳,以致英宗常对他心存敬畏。对即位后的英宗王振也是很尽心地管教,一次大臣给小皇帝上课,偷偷跑出去玩,王振立即就报告给了太皇太后,结果英宗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身边的宦官则被关入牢房。对英宗的近侍之人王振也是严加管束,防止他们误导幼主,一次王振准备去侍奉英宗时,听到有人吹箫,吹箫的人看到王振来了,拔腿就跑,王振追上去,狠狠的训了他一顿:“尔事皇上,当进正言,谈正事,以养圣德。而乃以此淫声惑上听乎?”结果吹箫的人被给以二十大板的处罚,可见他对英宗的成长是颇为尽职尽责的。
王振对于英宗的直接教导也多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英宗登极后,王振曾劝导英宗戒绝好玩。据清人查继佐所撰《罪惟录》记载,一次英宗与侍从玩球,结果因为王振的到来而停止。第二天天亮时,小皇帝因为玩得累,在屋里还没出来,王振就跪着劝道:“先皇帝为一毯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英宗听后觉得非常惭愧。三杨得知此事后,感叹道:“宦官中宁有是人!”另据明人邓士龙辑的《国朝典故》一书记载,当时太皇太后等人喜欢游玩佛寺,常在寺中一连居住好几天,王振觉得这样既有损皇家形象,又劳民伤财,这种现象不应该出现在盛世,于是教导年幼的英宗将后妃们所住的房间里放上佛像及佛经,这样既顾及到后妃们的喜好,又使得她们不能长期地住在佛寺里面了,巧妙地纠正了这一陋习。王振也曾教导英宗不要随便授予身边的人官位,而要重惜国家名器。《复斋日记》记载:有位宦官给英宗梳头时日长久,于是乞求恩赏,英宗同意赏他一官职,并让王振去办,王振劝谏道:“官所以待有功。此贱技微劳,赏以金帛可也。”最终没有给予。其言其行劝告英宗作为一国之君当居安思危,以天下为重,勿贪图玩乐而导致荒政误国,并严明赏罚之事,这本身就是就某些具体的事例引导英宗如何做一贤德之君,裨益实为匪浅。
以上之种种良言善举亦恰如英宗称赞王振时所言:“朕自春宫至登大位,前后几二十年,而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卫调护,克尽乃心,赞翊维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实多。”明代诸帝中,英宗不失为一代英主,《明史》评价道:“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这与王振的悉心辅导是分不开的,“其闲邪纳诲,以成英庙盛德,不为无补。”可见历史上的王振并非是极尽祸国殃民之事,他的德才还是很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
1.于谦好玩雏妓。(当然玩雏妓,与品德什么的无关,我只是单纯叙述)2.明代,从朱棣开始有人殉传统,被朱祁镇——就是这里“北狩”的糊涂皇帝——临死前给废除了。世界本无神圣,没有那么多大慈大悲,大奸大恶,大是大非。如果有,事出有意必有妖~~~
现在的历史把明朝的衰落亡国基本上归结为阉党祸国,纯粹扯淡。阉党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也不可能成气候,皇帝支持阉党肯定有其道理,看看现在现在中国的各个文人集团又有多好吗,那些专家叫兽满嘴胡说八道,所以文人里混蛋也很多。文官集团也不是抢到了兵权,而是从“内阁”掌权开始,就跟掌握兵权的那些将领共同分享利益了,这种“盟友”关系非常可靠,等同于自己人掌握了兵权。皇帝亲征本意是想拿回兵权的,被卖了没成功还把自己给搭了进去。
这个结果也许是早已注定的,宗室被削弱以后,官僚阶层无制早晚会危害到皇权,甚至可能原本被打压的宗室势力会跟官僚阶层联合起来挑战皇权,所以除了宦官,皇帝还能用什么来牵制呢?这是从建文帝决定削.....

偷来的菜谱 发表评论于
呵呵,真精彩,赞一个
Dataoying34 发表评论于
幽默,有趣,頂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维州Golfer' 的评论 : 看来是有后代的,还移民到八国联军的地盘了。不过,他们倒是秉持了太监们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维护着皇上和皇上的江山。所以,我才来为他们正名呢。
加成 发表评论于
博主说:“听说他们自称“自干五”,不知道是啥意思”

在某处看到,似乎是“自带干粮的五毛”的意思。
不言有罪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试试水' 的评论 : 在你眼里,谁是“中国”呢?是“英名被周围的恶官和无知的民众拖累了”的皇上,还是那些”农民,愚民,顽民,刁民,狂民,瘟民,贱民,善民,衰民,良民,奸民,奴才,浪民,庸才……”等?文章里那些引号里的话都是某位“最明智”的爱国者写的。
维州Golfer 发表评论于
试试水 发表评论于 2016-06-15 12:56:40
照您的理论,替中国吆喝的是太监。那您替白住子吆喝,那您是白住子的太监啦。嗷,您是在替民主吆喝,您高大上了,可惜白住子眼里,连它家的狗都不如
-------------------------------------------------------------------
看给着急的,跟姚勋一样。姚勋不应该有后代呀。
试试水 发表评论于
照您的理论,替中国吆喝的是太监。那您替白住子吆喝,那您是白住子的太监啦。嗷,您是在替民主吆喝,您高大上了,可惜白住子眼里,连它家的狗都不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