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个菲律宾学生手持反对中国南海立场的标语。(来源:欧洲新闻图片社)
中评社香港7月12日电(记者 杜博强)菲律宾对华南海仲裁案即将于当地时间7月12日由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常设法庭宣布裁决结果。这一屡次推迟、宕延日久的判决恐怕不仅无法彻底解决中菲两国在南海主权上的争议,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中美之间在南海的战略博弈。美国及其盟国不断在舆论上施压中国,要求中国尊重司法裁决;中国则一直对裁决持“不接受,不参与”的态度,并于7月5日-11日在南海西沙群岛海域举行为期7天的军事演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国外交室主任周士新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访问,就仲裁案可能的判决结果、中国的应对措施、西沙军演的目的、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的性格及对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采访内容如下:
中国需对断续线性质做进一步澄清
中评社:位于海牙的国际常设法庭将于当地时间12日宣布菲律宾对华仲裁案的裁决结果,您如何看待这次判决可能的结果走向?
周士新:中国南海的断续线的性质在官方表述上是很模糊的,断续线究竟是什么?是疆域线,还是岛屿归属线,还是海洋权利线?仲裁结果很可能要求中国澄清断续线究竟是什么性质,并且阐明断续线的具体经纬度。在中国对断续线做出进一步明确的澄清之前,仲裁法庭很难对断续线的是非作出一个明确的裁决。即使仲裁庭判定断续线缺乏足够的法理依据,也很难保证其执行力。然而,根据近期的各种报道来判断,仲裁庭明显具有政治操作迹象,给出的判决可能会对断续线的合法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目前在南海的岛礁主张并不仅限于目前中国所占领的岛礁。目前很多被菲律宾、越南和马拉西亚等国占领的岛礁,也在中国的主张范围内。这些岛礁具有很明显的群岛性质。仲裁庭单独地依据中国现在占领的岛礁进行仲裁,这明显是无法成立的。
中国不应对仲裁案结果过度反应
中评社:外界声音预测,这次仲裁很可能做出对中国不利的判决。您觉得仲裁结果出炉后,中国可能做出什么应对措施呢?
周士新:中国没有必要对仲裁结果反应过度。中国对裁决的一贯立场就是不接受,不参与。中国很可能在判决结果公布以后,仅仅通过外交部发表一个声明,重申因为不参与所以不接受的政策立场。
中国目前在南海进行的一些活动基本上都属于主权范围内,包括岛礁建设、军事演习以及海洋巡视等等。虽然有西方媒体将这些活动和仲裁案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读,但是这只是出于一种制造舆论对华施压的策略,中国的这些活动可能和仲裁案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没有仲裁案,中国的这些活动也会照常进行。
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目前要做的就是守住南海主张的底线,即在没有和有关国家进行双边谈判之前既不过分主张,也不让步,做到王毅外长所说的“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
西沙军演是每年例行和仲裁案无关
中评社:中国正在南海西沙群岛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演习,演习将会持续到7月11日,即菲律宾对话仲裁案结果公布的前一天。外界有人解读称,此次军演是针对南海仲裁案而来,是希望在仲裁结果出炉前宣誓主权,您如何理解?
周士新:我看到了军演的相关报道。第一,据悉,这些军演其实在去年底就已经确定了,中国在南海每年都会进行多次军演,中国也无法预料南海仲裁案的结果何时会出来,也没有必要为此专门进行军事演习。第二,中国已经明确表达了南海仲裁案的“不接受,不参与”态度,仲裁案的结果早一点出来或晚一点出来对中国其实意义不大,中国也不在乎。
进一步说,中国军演的地点并不是在当前高度敏感的南沙地区,而是在不存在争议的西沙地区。除了越南之外,南海其他声索国都没有对西沙群岛的主权提出过哪怕是象征性的主张,从断续线的范围来看,西沙群岛也不存在太大的争议。如果中国真的想要针对仲裁案进行军演的话,可能就会考虑到黄岩岛附近进行演习。实际上,中国并没有感觉到需要这样做,中国还是在没有主权争议的地方进行演习。媒体进行这方面的解读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非常牵强、不能令人信服的。这种解读并不能显示出两者一定存在着紧密相关的联系。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军事强国,中国每年都要进行多次军演。如果中国每次军演都需要顾忌各方解读的话,那么中国就不能进行任何军演了。这明显是违背中国军事现代化发展需要的。
杜特尔特若9月才访华已经晚了
中评社:《菲律宾商报》报道,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最早有可能在9月份访华,出席9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5年纪念峰会。如果成行,这将是杜特尔特就职以来的首次访华。菲律宾对华仲裁案结果即将出炉,这是否会影响中菲关系前景?
周士新:杜特尔特如果是9月份来华的话,可能有点晚了。因为亚洲和国际上主要的大型会议在9月份时都已经基本已经结束了,无论是二十国集团峰会还是东亚系列峰会,都会在9月初结束。杜特尔特应该更早来华访问,避免南海问题成为这些重大国际会议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杜特尔特尽快来华访问和中国进行沟通,可以让双方尽早建立信任关系,缓和地区紧张态势。杜特尔特可以通过访华提高对中国对南海政策立场的信心,更有信心地抵制仲裁案结果出来后美国连续不断的施压,导致自己在对中国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对华政策和南海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中菲关系再次出现曲折和困难。
因此,如果杜特尔特真心希望在南海问题上跟中国改善关系,就应该更早一点来华访问。也许在这个月或者下个月,越快可能越好。这样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可以更加协调,在其他议题上也可以加强沟通,中国对菲律宾的政策也可能更具灵活性。
杜特尔特如果访华,将会对美国和其他东盟国家释放出强烈信号。美国会意识到,杜特尔特政府确实想和中国搞好关系,把南海问题冷却下来,缓和下来。美国意图绑架菲律宾,分化东盟,让南海地区形势持续紧张,这种做法无法成功。东盟国家会发现,菲律宾通过仲裁案并未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菲律宾新政府和中国的关系也在转好,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到了仲裁案之前的状态,改善了地区形势和双边关系。东盟会认识到,南海问题没有必要成为中国和东盟的层次上讨论的话题,没有必要造成中国和东盟的关系紧张,更没有必要造成中国和部分对南海没有主权声索的东盟国家的关系紧张。
从中国的立场上来看,也希望尽快改善和菲律宾的关系。菲律宾在明年将成为东盟的轮值主席国,届时,以东盟为核心的多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将在菲律宾举行各层级的会议。中国如果在菲律宾成为主席国之前与其改善关系,与东盟的关系也有可能更加得到深化。
杜特尔特是柔性的民族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
中评社:杜特尔特被媒体称为菲律宾版的特朗普,在对华表态和南海问题上先后表达了多个模糊甚至矛盾的说法。例如他在竞选总统时曾表示希望以中方为菲律宾修建铁路为交换条件“搁置南海主权争端,并反对国际仲裁”,并追求独立外交路线“不会依赖美国”,但也曾表示希望中国为菲律宾修建铁路,但不会因此放弃黄岩岛。应该如何理解杜特尔特其人及其未来的对华政策?
周士新:不止是杜特尔特,许多东盟国家的领导人的政策都在转向,更加注重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例如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提出的“全球海洋支轴”战略,更多是注重加强与海洋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其国内经济发展。
杜特尔特是一个柔性的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者。他的柔性民族主义主要体现在,他不是那种强硬的、特别民粹的领导人,但是他在保护菲律宾国家安全上也丝毫不含糊,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出来,避免失去国内民众的支持。同时,他又十分注重实用主义,以目标为导向,讲究政策的灵活性。他既想跟美国要“枪”,增强军事力量,又想跟中国要“钱”,帮助他促进菲律宾国内经济的发展。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正常情况下,菲律宾和美国的同盟关系不会因为中菲关系的转好而完全崩溃,但是菲律宾不能将和美国的同盟关系用来针对中国,增加与中国讨价还价的资本。如果杜特尔特把美国的“这杆枪”指向中国,中国当然是不愿意的,更不会示弱的,必然会造成双边关系和地区局势的持续紧张。
杜特尔特如果想搞到美国的“枪”和中国的“钱”,并能够对菲律宾产生好处而不是害处,就应该把二者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例如,杜特尔特应该将美国的“枪”指向菲律宾南部宣称效忠“伊斯兰国”的恐怖分子,将中国的“钱”用于促进菲律宾国内的经济发展。这才是杜特尔特协调安全和经济关系的正确路径。
对于杜特尔特在南海方面的摇摆政策,中国也清楚这其中的原因。杜特尔特在外交上是没有多少经验的。他的底线很清楚,即想利用可能对菲律宾有利的仲裁结果与中国讨价还价,但又希望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中国对杜特尔特并不完全放心。中国知道杜特尔特有和中国改善关系的意愿,但是这个意愿有多强烈,可以持续多久,是否具有连贯性,还真是很不清楚。
如果杜特尔特真的希望改善和中国关系,就没有必要发出太过模棱两可的信号,而是要有一条明确的对外关系的主线,至少要让中国方面放心,然后向国内和国际传递出比较明确的声音。但是就现在情况来看,杜特尔特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比较强烈的,但是却并不清晰。
因此,杜特尔特还是应该尽早访华,等到9月份主要大型国际会议都结束之后已经晚了。他要清楚,这些会议关于南海问题的舆论导向,可能也会对他造成极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