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指标在1949年的情况

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指标在1949年的情况:

  1、文盲率

  中国约80%,印度约80%,台湾20%,日本<5%,美国<5%

  “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

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经常被引用的卜凯在30年代初期对中国农村的调查,很可能提

供更可靠的估计,但他的调查不是专门集中研究贫穷和落后的边区。他的数据来自对22个省中308个县进

行的抽样调查,说明在7岁以上的人口中,只有30%的男性和1%的女性具有能够读懂一封简单信件的文化

水平。”(《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页,表

3及下方文字;195页);还有资料认为1949年中国真正的文盲率是90%。

  台湾文盲率为20%,1944年国民学校(不包括私塾)共有944间,学生人数达87万6000余人(占总人

口比例为12.9%),台籍学童就学率为71.17%日籍则高达九成。2006年2月6日时任日本外相,前日本首

相麻生太郎还根据这数据,认为“台湾之所以现在拥有这么高的教育水平,完全是因为日本对台湾实施

殖民地统治的功劳”(许佩贤,殖民地台湾的近代学校,17页)。

  即使在人口大量涌入之后的1949年台湾,770万人中有97万中小学在学学生,比例为12.6%,大陆5.4

亿人中有2543万中小学在学学生,比例为4.7%;这个比例同年黑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为5.6%、加纳为7.1%

、南非12.5%、肯尼亚5.7%。由此可以看出两岸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的悬殊!

  一八七二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明确普及初等国民教育方针。一八七三年小学就学率只有百分之

二十八点一,一八七七年达到百分之三十九,一八七九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一点二。以后更迅速上升,一

八九○年达到百分之五十,一八九四年达到百分之六十,一八九九年达到百分之七十,一九○五年达到

百分之九十六。一九一九年以后每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强。明治三十年(1897年),文盲率仍有38.2%,

降至大正八年(1919年)的全国调查,文盲率只有8.8%。大正八年(1919年)和昭和五年(1930)的未

上学及寻常小学中途退学者、寻常小学校毕业者、高等小学校以上毕业者的比例分别为31.1%和9.9%、

48.9%和57.8%、19.8%和32.7%。(多贺秋五郎:《近代学校的历史》东京中央大学消费生活协同组合出

版局1960年1月版,第57页;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的序言)

  2、农业人口比例

  中国83.5%(1952年),印度约80%,台湾53%,日本41%(1955年),美国23%(1940年)

  据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index)以城乡划分就业人口,中国1952年乡村就业人口

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88.0%(18243万人);以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

比例为1952年83.5%(17317万人)。2012年中国乡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51.6%(39602万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33.6%(25773万人)。

  据台湾银行金融研究室所编《台湾之人口》:台湾1930年总人口4679066、农业人口2534404、占比

54.16%,1940年总人口6077478、农业人口2984258、占比49.10%,1945年总人口6585841、农业人口

3365688、占比51.15%,1949年总人口7396931、农业人口3888439、占比52.57%。

  《日本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http://wenku.baidu.com/link?url=2j82C-

pnz4CxNAn2jSEyOU0C4KIr9QezVIO5aw6Tx5JYsV7pTZ7mRiBnV3VNElrvvEycgDWtapsZ-

0_XY_NIzxO5CFFJ79YULykYvlBlFXS:“1955年城市人口比例升至56.1%,农业人口下降至41%”

  3、人均年用电量(发电量)

  1944年:中国9.8度,印度10.6度,日本469度,台湾163度,韩国无数据,土耳其24.4度,马来亚

122.1度(1940年),美国无数据,南非658.7度,加纳无数据;
1945年:中国9.0度,印度11.4度,日本284度,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无数据,马来亚

无数据,美国无数据,南非682.1度,加纳无数据;
1949年:中国8.0度,印度13.6度,日本519度,台湾113度,韩国32.4度,土耳其36.2度,马来亚

110.1度,美国1974度;南非812.4度,加纳44.5度。
附:各国总发电量:
1944年,中国53.14亿度(新中国建立前的名义最高历史年产量,但绝大部分是日占东北的产量),

印度38.28亿度,日本361.22亿度,台湾12.55亿度,韩国无数据,土耳其4.96亿度,马来亚6.18亿度

(1940年),美国无数据,南非80.43亿度,加纳无数据;1945年,中国48.76亿度,印度41.16亿度,日

本219.00亿度,南非83.29亿度;1946年,中国36.25亿度,印度40.32亿度,日本302.89亿度,南非

85.57亿度;1947年,中国46.71亿度,印度41.40亿度,日本327.50亿度,南非87.88亿度;1948年,中

国44.98亿度,印度45.72亿度,日本377.91亿度,台湾8.43亿度,南非92.59亿度,加纳1.71亿度;1949

年,中国43.08亿度,印度49.09亿度,日本414.94亿度,台湾约9亿度,韩国6.55亿度,土耳其7.37亿度

,马来亚5.57亿度,美国2961.24亿度,南非99.19亿度,加纳1.73亿度。

  4、人均年用钢量或产钢量

  1943年:中国1.8公斤,印度3.8公斤,日本100公斤,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2.1公斤,

美国537公斤,南非34.2公斤,津巴布韦3.3公斤;
1945年:中国0.5公斤,印度3.9公斤,日本27.0公斤,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无数据,

美国573公斤,南非无数据,津巴布韦无数据;
1949年:中国0.3公斤,印度3.8公斤,日本40.4公斤,台湾8.4公斤(1950年),韩国0.4公斤,土

耳其5.1公斤,美国471.6公斤,南非52.1公斤,津巴布韦9.6公斤。

  附:各国钢总产量:
1943年,中国92.3万吨(新中国建立前的名义最高历史年产量,但其中84万吨是日占东北产量),

印度136.4万吨,日本782万吨,土耳其4.3万吨,美国8059万吨,南非41.8万吨,津巴布韦0.7万吨;

1945年,中国26万吨,印度138.8万吨,日本208.2万吨,美国8600万吨;1946年,中国1.6万吨,印度

131.4万吨,日本56.4万吨;1947年,中国6.3万吨,印度127.7万吨,日本94.1万吨;1948年,中国4.4

万吨,印度127.7万吨,日本171.5万吨;1949年,中国15.8万吨,印度137.4万吨,日本311.1万吨,韩

国0.8万吨,土耳其10.3万吨,美国7074万吨,南非63.6万吨,津巴布韦2万吨;1950年,中国61.0万吨

,印度146.1万吨,日本483.9万吨,美国8784.8万吨。

  5、人均铁路货运量

  1943年:中国0.10吨,印度0.27吨,日本2.94吨,台湾0.93吨,韩国无数据,土耳其0.43吨,马来

亚0.52吨,南非2.82吨,肯尼亚0.35吨,莫桑比克0.41吨;
1945年:中国无数据,印度0.28吨,日本2.51吨,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无数据,马来

亚无数据,南非3.09吨,肯尼亚0.34吨,莫桑比克0.69吨;
1949年:中国0.10吨,印度0.26吨,日本2.00吨,台湾1.82吨,韩国0.32吨,土耳其0.49吨,马来

亚0.35吨,南非3.75吨,肯尼亚0.65吨,莫桑比克0.64吨。

  附:各国铁路总货运量:
1943年:中国5460.0万吨,印度9823.0万吨,日本22648.3万吨,台湾718.1万吨,韩国无数据,土

耳其868.2万吨,马来亚262.1万吨,南非3440.0万吨,肯尼亚205.6万吨,莫桑比克231.2万吨;1945年

:中国无数据,印度10224.5万吨,日本19290.6万吨,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无数据,马来

亚无数据,南非3774.8万吨,肯尼亚196.2万吨,莫桑比克389.9万吨;1949年:中国5589.0万吨,印度

9305.0万吨,日本15363.3万吨,台湾1398.6万吨,韩国642.1万吨,土耳其1002.1万吨,马来亚179.2万

吨,南非4580.2万吨,肯尼亚378.8万吨,莫桑比克360.2万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