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6)

认识人生, 驾驭人生, 超越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6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十三 光明觉品第九

卷十三 菩萨问明品第十

卷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六)

 

卷十三 光明觉品第九..................................一

卷十三 菩萨问明品第十..................................一一一

卷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二一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闐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三 光明觉品第九

光明觉品第九

為什麼会有光明?因為修般若的缘故,所以现出光明。什麼是觉?就是觉悟。众生见到光明,就生出觉悟的心。这一品在华严经排列在第九品,所以称為光明觉品第九。

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在说完四圣諦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从两足轮之下放出百亿光明,照耀三千大千世界(足是人身最卑贱的地方。但因為智慧是最平等,没有高下的,所以从足下放出最尊贵的光)。

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一个四大部洲,这是一个世界。积聚一千个世界為一个小千世界;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為一个中千世界;积聚一千个中千世界為一个大千世界。因為有三个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百亿阎浮提、百亿弗婆提、百亿瞿耶尼、百亿鬱单越、百亿大海、百亿轮围山。

有百亿(一万万為一亿)那样多的阎浮提(南赡部洲),有百亿那样多的弗婆提(东胜神洲),有百亿那样多的瞿耶尼(西牛贺洲),有百亿那样多的鬱单越(北俱卢洲)。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大海,又有百亿那样多的轮围山。

百亿菩萨受生、百亿菩萨出家、百亿如来成正觉、百亿如来转*轮、百亿如来入湼槃。

有百亿那样多的菩萨,从兜率天内院降下,来到人间受生。有百亿那样多的菩萨,出家修行。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转大*轮,教化众生。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在双树林入大湼槃,这是佛八相成道的过程。八相是①降世、②住胎、③出胎、④出家、⑤降魔、⑥成正觉、⑦转*轮、⑧入湼槃。

百亿须弥山王、百亿四天王众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化乐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众天、百亿光音天、百亿徧净天、百亿广果天、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有百亿那样多的须弥山(译為妙高山,山形是上边宽,而下边窄)。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四天王众天(在须弥山的山腰,东是持国天王所在,南是增长天王所住,西是广目天王所住,北是多闻天王所住)。又有百亿那样多的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因為四方各有八天,中央有一天,所以称為三十三天。也即是天主——佛教的释提桓因,住在此天)。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夜摩天(译為善时分,因為此天以莲华开合為一昼夜),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兜率天(译為喜足,因為此天众生欢喜知足。候补佛位的菩萨都住在此天之内院,当来下生弥勒菩萨就住在此。他来到人间时,据说人血会变為白色),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化乐天(此天的天众可以遂心所欲,化现各种乐器,各自受用),又有百亿那样多的他化自在天(此天快乐无比,可将他天所变化的音乐,作為自己的音乐。天魔王波旬就住在此天),又有百亿那样多的梵众天(此天的众生,其心清净,无慾念,貌似童子,身如银色,有男无女,纯是化生),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光音天(此天的众生,不但身心放光,而且智慧也放光,所放的光是红色,用来作佛事,用光来教化众生),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徧净天(此天的众生,得到纯眞清净的妙乐。因為太快乐了,容易丧失道心,所以修禪定者,宜离此天),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广果天(此天分為两种禪定的功夫。修有漏定的外道,会生到无想天;修无漏定的菩萨,会生到五不还天),又有百亿那样多的色究竟天(这是色界最高天。禪定利根者,直接出离三界;禪定钝根者,要经过四空天「无色界」,才能出离三界)。在这样诸天所有的境界,完全很明显的现出来。

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其百亿阎浮提中,百亿如来亦如是坐。

好像在娑婆世界,能见到佛世尊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个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共围绕於佛。在其他百亿那样多的阎浮提中,也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在转*轮,教化众生。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

这完全以佛的大威神力之缘故,在十方世界中,各有一位大菩萨;而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菩萨在一起,一起来到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来聆听佛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法。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寳首菩萨、功德首菩萨、目首菩萨、精进首菩萨、法首菩萨、智首菩萨、贤首菩萨。

有十位大菩萨,其名号是①文殊师利菩萨,从东方金色世界来,為三世佛母,又為诸佛之师。在处胎经上说:「昔為能仁师,今為佛弟子,二尊不并立,故我為菩萨。」②觉首菩萨,从南方妙色世界来,他是觉悟上首的菩萨,证得无碍智。③财首菩萨,从西方莲华色世界来,他是用法财教化众生,為上首菩萨,得灭暗智。④寳首菩萨,从北方薝卜华色世界来,他是眞俗无违,可珍贵故,為上首菩萨。⑤功德首菩萨,从东北方优钵罗华色世界来,他能了达如来应现说法之功德的缘故,而為上首菩萨。⑥目首菩萨,从东南方金色世界来,他能以福田照导,如目将身,平等福田,為究竟智。⑦精进首菩萨,从西南方寳色世界来,他以正教甚深,必在精进,能策万行,為最胜智。⑧法首菩萨,从西北方金刚色世界来,他以法门虽多,必在正行,於法能行,方得自在,而為上首。⑨智首菩萨,从下方玻瓈色世界来,他以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為上首,能净万行。⑩贤首菩萨,从上方平等色世界来,他以前佛后佛,一道清净,由自性善,故称為贤。

是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薝卜华色世界、优钵罗华色世界、金色世界、寳色世界、金刚色世界、玻瓈色世界、平等色世界。

这十位大菩萨,是从自己的国家来到佛所,作為影响众。这些世界的名称,已在如来名号品中说过。在东方有金色世界,在南方有妙色世界,在西方有莲华色世界,在北方有薝卜华色世界,在东北方有优钵罗华色世界,在东南方有金色世界,在西南方有寳色世界,在西北方有金刚色世界,在下方有玻瓈色世界,在上方有平等色世界。

此诸菩萨,各於佛所,净修梵行。所谓不动智佛、无碍智佛、解脱智佛、威仪智佛、明相智佛、究竟智佛、最胜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观察智佛。

这十位大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就修菩萨道而利益一切众生。他们皆在所有诸佛之前,礼敬诸佛,称讚如来,广修供养,净修梵行。净修就是把一切染汚念头断了。梵行就是清净的行门,专心致志,令杂念不生。净有扫除的意思,好像房间有尘土,便要大扫除,清理乾净。净修也是这样——把心中的尘垢扫除。什麼尘垢呢?就是邪知邪见,狂心野性,不守规矩的思想等等。人只知扫房间的尘土,而不知扫心中的尘垢。心中有很多的骯脏妄想和杂念,若不把它清除乾净,这个菩萨道便永远不会有成就之日。所以要时时刻刻廻光返照,反求诸己,令心不放逸、不随便,生觉悟的念头,这就是净修梵行。

在如来名号品中所说十方世界有十位佛世尊:①在东方金色世界有位佛,名号不动智佛。这位佛在常寂光净土中,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徧知一切。他有正知又有徧知,所以他的智慧非常广大。我们人人都具足这种不动的智慧,可是人人把它遗忘了。好像在作梦的时候,所有的学问也不会运用。所以这位不动智如来,令众生想起自己本有不动的智慧,令我们返本还原,反迷归觉。

②在南方妙色世界有位佛,名号无碍智佛。这位佛的智慧是无有障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种智慧,不但诸佛有,我们众生也有,可惜我们不会用,所以顚顚倒倒。

③在西方莲华色世界有位佛,名号解脱智佛。这位佛有解脱的智慧,解脱就是离开一切障碍,得到眞正的自由。这种智慧,人人皆有,但因為妄想执著,所以不能解脱。得到智慧解脱,就证得五眼六通。

④在北方薝卜华色世界有位佛,名号威仪智佛。这位佛有威仪的智慧,威是有威可畏,仪是有仪可法。所谓「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古德说:「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鐘,卧如弓。」行路时,如轻风徐来,水波不兴;不可有暴风之势,颳得天昏地暗。站立时,身直如松,卓然独立;不可东倒西歪,前弯后仰。坐时,要端然正坐,形如大鐘,不动不摇,心无妄想,自然不动。卧时,採取吉祥卧的姿势,右手托腮,左手搭胯,好像弓形。这是简略而言,若广言之,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总而言之,处处要谨愼行事,时时要注意环境。例如人家正在静坐,你关门不但要没有声音,就是走路也不要有声音。否则,会影响静坐者心动。所谓「寧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修道人心静如水,本来没有波浪。你若令其心动,或会引他发狂,或者堕地狱。我们修道人的一擧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标準,不能妨碍他人修道的情绪。这一点,希望大家要遵守,不可放逸!

⑤在东北方优钵罗华色世界有位佛,名号明相智佛,这位佛有明相的智慧,明瞭诸法实相的道理。实相就是无相,不执於相,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因為相从妄心生起,不执便无,所以為实相,就是眞实的相。

⑥在东南方金色世界有位佛,名号究竟智佛。这位佛有究竟的智慧,也就是根本的智慧,而不是后得的智慧。我们修道的目的,是求究竟的智慧,此智现前,就是开悟。

⑦在西南方寳色世界有位佛,名号最胜智佛,这位佛,有最殊胜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无上可比,能转八识為四智。

⑧在西北方金刚色世界有位佛,名号自在智佛。这位佛有自在的智慧。自在就是心离烦恼之缚,到通达无碍的境界。

⑨在下方玻瓈色世界有位佛,名号梵智佛。这位佛有清净的智慧。清净就是离开诸恶行之过失,离开众烦恼之染汚。

⑩在上方平等色世界有位佛,名号观察智佛。这位佛有观察的智慧。观察诸法体性,是不生不灭的。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一切处所有文殊师利菩萨(他的化身是徧满一切所有诸佛的道场,凡是有佛说法,他都来参加作為影响众)。他能在各位佛的道场中,同时发出音声,来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妙法。

有人问:「文殊师利菩萨究竟有多少?」文殊菩萨只有一身,可是能化百千亿身。文殊菩萨虽然在本处而不动,但是化身能到十方诸佛国土去。这是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例如有水的地方,就是月光现出,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又如,在一间屋子裡,四壁和上下都掛满镜子。人若站在房子中央,在所有镜子里边,都现出人的影子,有很多人影。由此可证,有多少镜子便现出多少身。

若有见正觉 解脱离诸漏

不著一切世 彼非证道眼

在所有诸佛道场中的文殊师利菩萨,同时说出菩提和烦恼的关係。菩提就是觉道,烦恼就是业障。因為烦恼是从情感所生,有烦恼就有业障。文殊师利菩萨因為怜悯众生,而说出怎样修菩提觉道,怎样断烦恼业障的方法。所以才说:假设有人能见到正觉(佛),已经证得解脱,离开诸病,也就是内离一切诸漏,外不著世间有為法。但这两种境界尚不是究竟,因為还有个离不离,著不著的对待法。若是没有一个离,也没有一个不离;没有一个著,也没有一个不著,这才是绝对待。能这样,就是对世间法眞正明白了。

没有一个离,也没有一个不离,这是扫一切法。没有一个著,也没有一个不著,这是离一切相。佛的境界,没有一个离,也没有一个不离,而是超情离见。超出凡情,离开凡夫的知见,所以说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到这种境界上,才是诸佛的本体。若说诸佛已经离开诸漏,那是还没有深入明白佛法,若说诸佛已经不著世间法,那也是没有明白佛法,因為诸佛还在世间教化众生。虽在世间,但没有凡夫的顚倒。佛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没有一个著,也没有一个不著;没有一个离,也没有一个不离,这是究竟的,所以才说不著一切世。

如果说佛还有个离,还有个不离;还有个著,还有个不著,这是对待法,是不究竟的,所以说彼非证道眼。道眼就是眞正的智慧。

什麼是解脱?就是得到眞正自由,无拘无束,来去自在。我们為什麼不自由?因為被执著妄想的绳子把自己绑上,所以行动不自在,得不到解脱。

什麼是诸漏?就是从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例如贪财,就有财漏。贪色,就有色漏。贪名,就有名漏。贪利,就有利漏。漏就是不圆满。凡是不合规矩的,就是诸漏。

有人在心中打妄想:「吃饭也是漏,穿衣也是漏,睡觉也是漏,那麼,什麼是不漏呢?吃饭是漏,可是人人要吃饭,没有一个人能不吃饭,人人要穿衣,没有一个人能不穿衣。人人要睡觉,没有一人不睡觉。这些食衣睡都有漏。我们应该无漏,可是不吃饭,就会饿死。不穿衣,就会冻死。不睡觉,就会睏死。若说这三种是漏,我坚决反对,不讚成这种说法!」

谁能不吃饭?谁能不穿衣?谁能不睡觉?可是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求其中道。例如吃饭,吃饱就可以。不可打妄想,总去研究这食物到底有营养或没有营养呢?穿衣是為了御寒,能保暖就行了,不用天天更换新衣,引人注目,令人羡慕你。有这种思想,就是漏。睡觉是為了消除疲劳,多睡也是漏,少睡也是漏。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便没有漏。

总而言之,欢喜也是漏,发怒也是漏,爱是漏,恶也是漏,七情是漏,六欲也是漏。漏而不漏,就是无漏。可是无漏还没有到家哩!因為还有个无漏。如果没有一个漏,也没有一个不漏,这才是究竟。

现在简单的解释一下七情。

喜:本来不应该喜的,你欢喜,就是漏。好像人家死了人,你却哈哈大笑,这是不对的。

怒:见到人家守规矩,你却发脾气,骂人是混蛋,不知自由,自找苦吃。这样就会令大家讨厌你。

哀:人家正在擧行婚礼时,你去大哭大吵,还说你们不应该结婚。凡是用的不得当都是漏。

惧:人家发生不幸的事件,有恐惧的感觉,你不但不安慰他,反而说些风凉话。这是不对的。

爱:见到人就说「我爱你!」令闻者心里不舒服,生起反感,永不理你。

恶:见到人就说「我讨厌你!」令听者不高兴,甚至发脾气,和你辩论或者相打相骂。

欲:欲望无止境。但必须有限度,不可贪而无厌,不应有贪欲,而你有贪欲就是漏。

这七情在未发生之前是中道。应该欢喜而没欢喜,应该发脾气而不发。谁能这样,谁就有开悟的机会。我们修道,就是要修忍辱,不发脾气,应该学弥勒菩萨那样旷达的胸襟,能忍天下人所不能忍的事。

什麼是世间法?有形有相的法,都是世间法。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為法就是世间法,也好像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就消逝了。

若有知如来 体相无所有

修习得明了 此人疾作佛

假设有人知道佛的八相成道。知道佛在过去因地时怎样修行,怎样修福修慧。佛本来是无相,可是无相而无所不相,体相空无所有。若要知道為何无所有,必须修习一切法门。这样才能明瞭佛的境界,是尽虚空,徧法界,无在无所不在。可是体相是寂然的,无形无相无所有。这个人若能够明白佛是怎样修行,怎样成佛,如果他能依法修行,一定很快会成佛。

能见此世界 其心不摇动

於佛身亦然 当成胜智者

能见到世间法,而能悟得出世间法。并不是离开世间,另外有个出世间。若是离开世间法,另外有个出世间法,这样应该有两个人,一个是凡夫,一个去成佛。既然是一个人,或為凡夫,或者成佛。做凡夫或成佛,都是众生,并没有两样。所以经文上说:「其心不摇动」,既是不為分别所迷惑,不為妄想所执著。十方诸佛和众生原来是一体的,不过是觉和迷而已。修行具足大智慧,便成為佛。不修行具足烦恼,仍為凡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一样的。若是明白,世间法即是出世间法。若是不明白,出世间法即是世间法。就在一转念之间,能囘头转身,就见本地风光。这个人当成最殊胜的大智人,也就是佛。

若於佛及法 其心了平等

二念不现前 当践难思位

假设有人能对佛对法,明白是平等而无差别,佛和法是一体的,那麼,这个人便达到了佛的境界。佛而不佛,本来就是佛。已经成佛就不需要依靠法。这时到了修无可修,证无可证的程度。在无修无证的果位上,可说是既没有佛,也没有法。但是凡夫在修行时,绝对不可说没有佛没有法。所以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绝不可说没有佛没有法。因為明白了佛和法是平等,是一个。到了那种程度,才可以说什麼都不要了。假设佛和法都没有,就变成顽空外道,外道是主张什麼都没有了。佛和法的二念不现前,没有佛和法的分别心,达到这种境界,当实践不可思议的果位,也就是佛位。

若见佛及身 平等而安住

无住无所入 当成难遇者

假设有人见到佛和众生,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都是平等的。虽然安住,但本来就是无所住,亦无所入。能有这种的看法,这个人应当成就為难遭难遇的人,也就是佛。

色受无有数 想行识亦然

若能如是知 当作大牟尼

这首偈颂,是讲五蕴之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一切的顏色,受就是领纳,想就是妄想,行是一种的行动,识就是一切的分别,分别善恶、是非、黑白。若能转识成智,就有成就。若不能转识,用分别心来分别一切法,这还是识在作怪哩!

色蕴和受蕴,没有一个数(有相差别為数),想蕴、行蕴、识蕴也同样地没有数(能离数超世)。如果知道五蕴不落一切数,将来应当作大寂灭的人,也就是成佛果。

如果有正知正见的人,他不会被五蕴所缚,反而能照见五蕴皆空,很快就能成佛。我们不成佛的原因,就是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天天在五蕴中打转。现在知道五蕴没有数,那就是空。能看成空,就能成佛果。

世及出世见 一切皆超越

而能善知法 当成大光耀

世间的见和出世间的见,一切都是超越入出。若能善知一切法,能行持一切法。应当成為大光耀的人。往究竟来说,就是佛。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兎角。」佛法就在世间法里边包括著,没有离开世间的觉悟。如果离开世间法,另外去找菩提法,就是错误的。好像在兎子头上找犄角,无有是处。

若於一切智 发生廻向心

见心无所生 当获大名称

若把一切的智慧,发生廻向菩提心,即是将功德和智慧廻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而又要好像没有这囘事,不要有所执著,不要有所企图。见自己的心,并没有生出廻向的心。若能把执著功德的心破了,这人将来应当获得最大的名称,也就是佛。

廻向有四种:①廻自向他②廻因向果③廻事向理④廻小向大。简略介绍如下:

①廻自向他:廻自己的功德,而布施於法界众生,為众生廻向。如有智慧,发愿把自己的智慧布施给法界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一切智慧。

②廻因向果:我们在因地修行,将来大家都得到佛的果位,希望法界众生,同成佛道。

③廻事向理:我们现在所修行一切事行,愿意廻向诸佛无上寂静的理体。

④廻小向大:我们现在的心量很小,思想很浅窄。应该发愿,将心量放大,广大如法界,周徧如虚空,包罗万象,无所不容。假若从前是修小乘法,而今应该廻向修大乘法。

众生无有生 亦復无有坏

若得如是智 当成无上道

若能明白诸法实相之理,见佛是不生不灭,见众生也是不生不灭。因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没有生,也没有坏。若有这种智慧,便无执著。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没有能修,也没有所修。将来应当成就无上道的佛果。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了彼亙生起 当成无所畏

一是少,无量是多。一散為多,多復為一。所以一生无量,一不自一。无量归一,多不自多。互相生起,互相无碍,所以说一中解无量。无量是从一那里来的,如果没有一,也没有无量;没有无量,也没有一。没有一,就是○。我们学佛法,就是学这个「○」。得到「○」字,就能返本还原,反迷归觉。

在无量中又能瞭解这个一,一生无量,无量还一。能明瞭互相生起的理论,这个应当很快成就无所畏,最低限度是位大菩萨,要往上说,便是究竟成佛。

尔时,光明过此世界,徧照东方十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如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彼一一世界中,各有百亿阎浮提,百亿如来,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佛从足轮下所放的光明,超过这个世界,普徧照耀东方十佛国土。在这个世界的南西北四维上下余九方,也是同样的情形。在十方每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那样多的阎浮提,乃至百亿那样多的色究竟天。在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很明显现出佛从足轮所放之光。如此处见佛世尊(释迦牟尼佛)坐在莲华藏师子座之上。结双跏趺坐,转大*轮,教化众生。有十佛刹微尘那样多的菩萨,共同来到佛所,围绕於佛。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各有百亿那样多的阎浮提,又有百亿那样多的如来,也是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完全以佛的大威神力之缘故,所以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菩萨在一起,咸来到佛所,聆听佛宣说妙法。这些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是从自己国土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每一位大菩萨,本来所供养於佛,侍奉於佛,其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等等就是代表还有九位大菩萨,还有九个世界,还有九位如来。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於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在每位佛的道场中,同时宣说以下的偈颂:

众生无智慧 爱刺所伤毒

為彼求菩提 诸佛法如是

众生以什麼因缘来到五浊恶世?就因為有爱的缘故。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业不空不生净土」。所有一切烦恼,都从爱所生。众生因為没有智慧,所以被爱毒所伤。文殊菩萨大悲心切,流露出来无上甘露和醍醐妙味,用直心的智慧,开示所有众生。众生為什麼顚倒?為什麼糊涂?因為无明太重。有无明就生行,有行就有识,有识就有名色,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取,有取就要為我所有,辗转而有生、有老、有死,这是十二因缘互相生起的道理。因為众生没有智慧,就被爱刺所伤毒。

在四十二章经上说:「财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这就是爱的害处。爱又有九种的譬如:

①如债有餘:爱好像欠人家的债,尚未还清。譬如声闻缘觉二乘人的餘习,没有断尽。爱未断尽,如同欠债。所以修道人,一定要明白爱刺的厉害,它不但伤身,又能伤心。谨之愼之,切记!切记!一失足成千古恨,永远没有办法挽囘。

②如罗刹妇女:罗刹鬼的妇女,其心非常狠毒,能将自己所生的小罗刹鬼吃掉,甚至吃掉自己的丈夫。这是表示爱能令人受生死。有生死就会堕落在三恶道之中。三恶道就是畜生、饿鬼、地狱。

③如妙莲华茎:在莲华茎的下边,藏著一条毒蛇。人爱妙莲华之美丽,去採莲华,就会被毒蛇咬死。爱能令人躱不开生死。华茎譬喩五欲(财、色、名、食、睡),爱譬喩毒蛇。如果爱五欲,必為毒蛇所噬。

④如恶食:好像不欢喜的食物,勉强食之,会生病而死,而堕入三恶道。爱也是这样,强求便会丧失生命。

⑤如淫女:就是出卖灵魂的女人,这种人能把善法毁灭,被无常鬼所驱逐,夺去生命,堕入三恶道。

⑥如摩楼迦子:他能纒绕凡夫失去善法,令凡夫顚倒而死。死后堕入三恶道,受极大苦,不得解脱。

⑦如疮中息肉:爱如生疮,内有坏肉。如不把疮除掉,疮会愈长愈大并生虫子。慢慢地法身慧命便被虫吃掉,而人也丧失智慧,因而堕落。

⑧如暴风:暴风能把大树吹倒,爱能把菩提根拔出。爱是多麼的可怕!多少人為它而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尚不认识这罪魁祸首。

⑨如彗星:这是不吉祥的星,俗称為扫帚星,因為它的尾巴有道强烈的光芒,形如扫帚。彗星一旦出现,世界便不太平,不是有刀兵之灾,就是有饥饉之难。爱能断一切善根,令人堕三恶道,好比不吉祥的彗星一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為救度被爱刺所伤的众生,便劝发其趣求菩提,并提倡断欲去爱的方法,令其将爱欲之心,变為菩提心。爱欲心是愚痴,菩提心是觉悟。众生為什麼愚痴?就是被爱所迷惑。因為一切众生都欢喜爱,没有反对爱,我们所讲的经,并不是徧差於一边,说爱怎样不好。我们是研究佛法,应该明白爱的反面,乃是一种害处。

普见於诸法 二边皆捨离

道成永不退 转此无等轮

普徧见到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為法等。认识一切诸法,修中道了义,才能捨离空有二边,不落於空边,不落於有边,即是中道。不著空有二边,能见到诸法实相,便证得中道理体。这种道业有所成就,就永不退转了。不退分為三种:①位不退,行菩萨道,不退於二乘法。②行不退,只有向前修行,勇猛精进,毫不懈怠,不会向后退转。③念不退,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佛是常转无可比之大*轮,这是最高无上,令众生成佛的*轮。

不可思议劫 精进修诸行

為度诸众生 此是大仙力

我们在多生多劫一直到现在,都是懒惰放逸,对於佛法,还有所怀疑,不能勇猛精进。遇到正法,也不用功修行;遇到邪法,反而欢喜若狂,努力学习。佛不是这样,他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劫中,昼夜六时勤精进,勤修一切法门。他為了要度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勤修。成佛之后,才有力量来教化众生。这是大仙力,也就是佛力。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一天,在地上抓起一撮泥土,放在手中,向弟子们说:「你们大家说,我手中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弟子们异口同声的说:「世尊手中的土最少,大地的土最多。」佛又说:「你们知道吗?得到人身的人,如同手中的土那样的少,失去人身的人,如同大地的土那样的多。」我们学佛,只有五分鐘的热度,没有恒心。就因為这样,所以在六道轮廻中转来转去。有时堕地狱,有时升天,有时為修罗,有时做畜生,有时為鬼,有时做人。可是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很幸运能得到人身,不要辜负為人的使命,要行菩萨道,一切以利益众生為前提。不可自私自利,专為自己著想。有利则争,有害则避之,这种行為要不得,要彻底明白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来生苦的道理。

导师降众魔 勇健无能胜

光中演妙义 慈悲故如是

导师是接引众生的导师,也就是佛。接引一切邪道上的众生归於正路,接引一切恶的众生走向善路。导引众生了生脱死,反迷归觉,弃暗投明,引导众生发菩提心,囘事向理。这位导师,就是释迦牟尼佛。

佛在菩提树下将要成正觉时,魔王波旬,知道世间有位大觉者即将成道,乃发大恐怖。因為佛力增加,魔力就会减少,所以魔王波旬用种种力量来破坏佛的道业。於是率领眷属来到菩提树下的四周,企图扰乱佛的修行,威胁佛。此时,佛放白毫相光,入胜意慈心三昧。在白毫相光中,又现出种种光明,在种种光明中,又现出种种化身。其光上通於天宫,下达於地狱。这时,所有的魔子魔孙、魔民魔兵,自觉四肢无力,头也抬不起来,眼也睁不开了,於是知难而退。

魔王又派三位美丽的魔女,用色相来扰乱佛修道的清净心。魔女来到菩提树下,现出妖媚之相,来引诱佛,企图令佛动心,失其道业。佛仍用白毫相光来照耀她们,此时魔女被光所照,变成奇丑无比的女人,九孔流出不净之物,背负老母,怀抱死儿。三女互视,见此丑恶之相,顿生惭愧之心。自想,这丑怪相,自己看之,还要作呕,焉能引诱於佛?乃匍匐而去。

佛的白毫相光,有不可思议的威力,所以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佛是大智大仁大勇大雄的圣人,没有人能胜过佛的神力。佛在光中能演微妙而不可言的神通妙用,以慈悲三昧来降伏众魔。因為佛慈悲的缘故,所以这样才能降魔。

以彼智慧心 破诸烦恼障

一念见一切 此是佛神力

以诸佛智慧的力量,能破除所有众生的烦恼障。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把烦恼化了,就变為菩提。众生為什麼不能和佛一样有智慧?因為众生有烦恼障。

在一念之间,具足八万四千法门。在一念之中,能破除八万四千烦恼障。这是诸佛大威神力来加持的缘故。只要你能改恶向善,廻小向大,依法修行,就会有这种的感应。

击於正法鼓 觉寤十方刹

咸令向菩提 自在力能尔

佛转大*轮时,如击正法鼓一样。為什麼要击正法鼓?因為欲令十方刹海中的众生醒悟,令他们发大菩提心,永不退转。这是因為佛的自在神通力,才能这样,令一切众生反迷归觉。

不坏无边境 而游诸亿刹

於有无所著 彼自在如佛

不坏就是不动,不动本体。佛是不动道场,而能周徧法界。佛坐在菩提树下,法身能到无边诸佛刹土去。这是有而非有,无而未无的境界。所以於有也不著,於无也不著。於有不著,就是眞空。於空不著,就是妙有。能有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自在和佛相同。

诸佛如虚空 究竟常清净

忆念生欢喜 彼诸愿具足

诸佛的法身是无相。虽然无相,但有如虚空,虚空是徧满一切处。虚空是无边际,佛身也是无边际。虚空是无相,佛也是无相。所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所以说究竟常清净,所谓「佛法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常常忆念於佛,就生大欢喜。这是诸佛的愿力具足,令你生欢喜心。

一一地狱中 经於无量劫

為度众生故 而能忍是苦

菩萨是具足大智慧的人,所以捨去自己的小我,而成就众生的大我。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而行菩萨道。不怕一切苦,不畏一切难,愿為众生受苦。好像地藏王菩萨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他恒处地狱和众生在一起,希望众生觉悟,发菩提心,早离苦海。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仍然不厌其烦在教化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他為了令一切众生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所以能忍受地狱一切的苦,任劳任怨,认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所以心甘情愿受苦。菩萨是慈悲的心肠,為度众生的缘故,而能忍受不能忍的苦,这才是菩萨的精神,这才是行菩萨道的眞諦!

菩萨用四摄法来教化众生。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法。今简略解释四摄法的道理:

①布施:菩萨教化众生,捨己為人,把自己的利益,都布施给需要的人。菩萨的布施,有外财和内财。外财是金银珠寳、国城妻子。内财是头目脑髓、皮肉筋骨。虽然布施内外财,但三轮体空,而不执著。所谓三轮体空,就是没有能施者,没有所施者,中间也没有所施物。菩萨虽然布施,而离开布施的相,他没有凡夫自我宣传的思想。有人说:「你们知道吗?某某大庙是我出资造的,某某大桥是我出钱修的。」这是大卖广告,这就是执著布施的相,虽然有功德,但是是小功德。菩萨对於功德事,从不记於心,过去就空了,绝不到处宣传。

②爱语: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对众生都是和顏悦色,绝不发脾气。也不用粗言暴语来骂人,更不诽谤人,不说是非语,更不挑拨离间,不吹毛求疵,不找人的麻烦,不说人的坏话。菩萨是爱护众生,只说柔和的话,说温暖的话,说慈悲的话,说怜悯的话,令众生开心,生欢喜心。这个爱,是对众生爱护之意,也是说好话的意思。

③利行:菩萨所行所作,都是利益众生,一言一行,一擧一动,皆作為众生的榜样。所谓「以身作则」,令众生学习,有啟发作用。他令众生生尊敬心,生信仰心,相信菩萨说的话是有眞理,这样,便容易灌输佛法的知识。

④同事,菩萨想度一个众生,便现同样的人和职业,和他在一起共同生活,令他產生亲善之感,例如菩萨想教化读书人,就示现读书人的身份,去影响读书人发菩提心,学无上道。菩萨想度化做工的人,就示现工人的身份,去感化他们发菩提心。菩萨想度农夫,就示现农夫的身份,去影响农夫发菩提心,学无上道。菩萨想度化商人,就示现商人的身份,去感化他们发菩提心。菩萨观察有什麼因缘得度者,便示现什麼身而度之。不但在人道是这样,就是畜生道也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曾经做过鹿王,教化同类,又感化国王不吃鹿肉。

不惜於身命 常护诸佛法

无我心调柔 能得如来道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到处求法,不惜生命,所谓「為法忘躯」。有一天,他遇到一个罗刹鬼,听他念半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说一切的行為,都是无常。為什麼无常?因為它是生灭法。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没有停止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菩萨时)一听,知道这是佛法的偈颂,但是还有下半句偈,可是罗刹鬼不说了。佛便向罗刹鬼要求:「你还没有念完,一定还有两句,请你再念出下半偈给我听,可以吗?」罗刹鬼说:「可以的。可是我饿了,没有力气念出来。你能捨身供养我,我就為你念出来。」佛说:「我答应你!但是我也有个条件,你先念出来,我刻在树上,给后来人留下正法,令他们依法修行。然后你再吃我,可以吗?」罗刹鬼说:「当然可以。你注意听:『生灭灭已,寂灭為乐』」。这个意思,是说生灭都灭完了,然后便得到寂灭之乐。也就是了生死之苦,证湼槃之乐。这时,佛用刀在树上刻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為乐。」十六个大字。刻完之后,佛心裡想:「时间久了,大树容易变坏,不如刻在石头上,能保存长远一点,那麼,受法益的人,一定能更多。」於是向罗刹鬼要求:「我决定把身体供养你,绝不反悔。请你稍等一会儿,我把这首偈颂刻在石头上,令后世人,都有机会看得到,可以吗?」罗刹鬼说:「你的思想很仁慈,可敬可佩!那麼,等你刻完,我再吃你。」佛很快将偈语刻在石上。然后闭起双眼,等罗刹鬼来吃,他心中非常安静。等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声音,觉得奇怪,乃睁眼一看,不见罗刹鬼,再仰望虚空,见到有位天人,原来这是天人化作罗刹鬼来考验佛,是否眞能為法忘躯。此时天人乃含笑而去。

行菩萨道的菩萨,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诸佛所说的法。菩萨是没有我相、没有我所,心意调柔,没有刚强。他以善语良言来对待一切人,这样无我心调柔的修行,才能证得佛所修的道。

尔时,光明过十世界,徧照东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彼诸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佛从足轮所放的光明,超过十个世界,普徧照耀东方百个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六方,都是这样。在十方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世界中,都见到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结双跏趺坐,转大*轮,教化众生。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围绕於佛。这是仰承佛的大威神力之缘故,在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各与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来到佛所,聆听佛宣说妙法。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都是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在本国土所侍奉的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在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於各位佛的道场中,同时发出声音,而说出下边的偈颂:

佛了法如幻 通达无障碍

心净离众著 调伏诸羣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明瞭诸法如幻如化,没有实体。一切诸法是对治众生诸病。若是众生的毛病没有了,这法也就不需要了。法譬如是药,因為众生有贪瞋痴的烦恼病,所以要吃戒定慧的药丸,等病好了,就不需再吃药了。

诸佛明白诸法非空非有的道理,所以才能通达无所障碍。有智慧者才能通达,有愚痴者才会障碍。有智慧的人,若是不明白诸法如幻,就有智的执著,也就是法执。若是不明白无障碍的道理,也有障碍的执著,也就是迷惑的执著。有智德就能通达,有断德就能无碍。

智慧的执著,是明白的执著;迷惑的执著,是糊涂的执著。明白人有明白的执著,糊涂人有糊涂的执著。总而言之,各有所执著。如果没有执著,那就有办法了。什麼办法?能廻光返照,反求诸己,将背觉合尘的境界转变為背尘合觉的境界。

心中清净,就能离开智的执著,也离开迷的执著。也没有法执,也没有我执,也就离开一切执著。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心中如果没有无明,就会清净无染。清净之后,自然离开一切妄想执著。

佛具备三德:①智德:能破除无知,而得般若。②断德:能断除烦恼,而得湼槃。③恩德:能救济众生,而得快乐。这三德圆满了,所以佛才能调伏九法界一切众生。

或有见初生 妙色如金山

住是最后身 永作人中月

这些偈颂,是说佛八相成道的情形。或者有人见到佛初生的时候,身有微妙不可思议的金色,如同金山一样。这一次是最后一次的出生,永远作為人间的月光。月光能普照一切水,佛光能普照一切众生心。所谓「佛法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就是这个道理。

佛在出生的时候,便能走路,足踏莲华,四方各行七步,然后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天上天下就是人间,在天上和人间我(佛)是最尊贵的人。為什麼要这样说呢?因為众生的生死和命运,是操在自己。所谓「自作自受」的因果律。这种道理没有人明白,唯有佛才明白,所以说「唯我独尊」。

或见经行时 具无量功德

念慧皆善巧 丈夫师子步

或有人见到佛初生的时候,就会经行(走路),而具足无量的功德。福也具足,慧也具足,又具足大智慧,所以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令众生反迷归觉。佛走路的姿势,是大丈夫行,是师子步,四平八稳,不疾不徐。

或见紺青目 观察於十方

有时现戏笑 為顺众生欲

或者有的众生,见到佛的紺青眼睛,澄清如四大海,能观察於十方,尽虚空、徧法界。佛常在定中,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没有欢喜,没有忧愁。可是有时候,佛也会开顏含笑。為什麼?因為要随顺众生所希望,為令众生欢喜,乃现戏笑相。

或见师子吼 殊胜无比身

示现最后生 所说无非实

或者有的众生,见到佛在转大*轮,教化众生,作师子吼。永嘉大师说:「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佛说法时,犹如师子吼,天魔外道闻之而丧胆。师子吼时,所有的禽兽被吓得脑裂,魂飞天外,战战兢兢,生大畏惧。就是大笨象,也失去威风了。天龙八部,闻佛说法的慈音,却生出欣悦心,礼拜於佛、护持於佛。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种特别殊胜的大丈夫身,是无可比的。这是佛最后生来示现成佛。佛所说的法,都是眞实的法,没有半点虚妄。

或有见出家 解脱一切缚

修治诸佛行 常乐观寂灭

出家是出无明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人人都有无明,不容易破,要想超出无明,就得出无明的家。因為世俗的家,有无穷的烦恼,所以要出烦恼的家。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都在六道轮廻中,生生死死、永不停止,所以要出三界的家。不出家,就被一切繫缚綑绑得很不自在。不自在就烦恼,有烦恼就愚痴,愚痴就起惑造业受报。出家就得到解脱,解脱就是没有一切缚了。

或者有人见过佛出家。佛出家之后,把一切的烦恼缚解脱了。他修行诸佛所修的行门,静坐思惟,常观寂灭之乐。

释迦牟尼佛於西元前六百年生於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即今尼泊尔南边)的王宫中,他身為太子,享受无穷之福、无比之乐,若是在家修行,多麼快乐。為什麼把荣华富贵的生活,美丽的娇妻,活泼的爱子,都捨弃了,跑到深山修苦行,一日只食一麻一麦。因為世间的快乐是无常的,出世间的快乐是恒常的。又因為在富贵家修行,有许多障碍,不容易成功,所以毅然决然出家,割断世俗之爱,成就湼槃之乐。

或见坐道场 觉知一切法

到功德彼岸 痴暗烦恼尽

佛出家之后,到处参访善知识,经过六年,仍没得要领。又在雪山苦修六年,也没有证得了生脱死之法。最后来到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静坐四十九天,於三十岁那年十二月初八日的晚上,夜睹明星而悟道,当时便证得生死之轮——十二因缘法,就是了生脱死之法。

或者有人见到佛坐道场,教化众生,佛开悟之后,觉知一切法,明瞭一切法,為众生说一切法。佛已经福慧双足,功德圆满,到无欠无餘的境界,所以达到功德的彼岸。佛已把愚痴的黑暗、妄想的烦恼,统统扫灭乾净,这时候,烦恼已变成菩提。

或见胜丈夫 具足大悲心

转於妙*轮 度无量众生

或者有人见到佛现出殊胜大丈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佛具足大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或子女一样的关心,常转无上妙*轮,来教化无量的众生,来救度无量的众生,所度的众生,已证得湼槃四德——常乐我净眞正的快乐。

或见师子吼 威光最殊特

超一切世间 神通力无等

或者有人见到佛说法的情形,犹如师子吼。佛的大威德、大智慧、大神通种种的光明,都是最殊胜最特别的,它超出一切世间所有的力量。佛的神通妙用,无人可比、无人相等,的确是「唯我独尊」。

或见心寂静 如世灯永灭

种种现神通 十力能如是

或者有人见到佛常在寂静中。佛的心常修寂静法。寂静法就是寂灭法。好像世间的灯,永远熄灭。佛有种种的神通力,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佛有十种力量,能示现种种的妙用,妙不可言。

尔时,光明过百世界,徧照东方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百个世界,普徧照耀东方千个世界。在南西北三方和四维上下六方,统统是同样情形。在十方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在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中,都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共同围绕於佛。这是仰承佛之大威神力的缘故,所以在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於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是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本来侍奉於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在一切处中的文殊师利菩萨,於各个佛的道场,同一时候发出音声,说出下边的偈颂:

佛於甚深法 通达无与等

众生不能了 次第為开示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所有甚深微妙八万四千法门,都通达无碍。九法界的众生,没有一界的智慧能和佛比较。因為佛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众生因為愚痴,所以不能明瞭佛法。佛怜悯众生,於是很慈悲的為众生说法,很有次第的开示众生。佛先為钝根众生说小乘法,讲有的道理。后為利根众生说大乘法,讲空的道理。最后為钝根人说一乘法,讲眞空妙有的中道法。

佛成道之后,首先為法身大士(十地菩萨)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然后為二乘人说阿含经。后又為大乘人说般若经,最后说法华经和涅槃经。这是次第為众生开示,解释诸法的眞理。

我性未曾有 我所亦空寂

云何诸如来 而得有其身

我性就是我身。佛是没有我,所以才说我性未曾有。连性都不存在,那里有个我?我没有了,我所也没有了。我是我执,我所是法执。既然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怎可以说一切佛而得有形相的身体呢?佛是无形无相的,无在无不在,非空非有的,所以佛是徧一切处。

解脱明行者 无数无等伦

世间诸因量 求过不可得

解脱是离开一切执著。若能没有执著,智慧就圆满了,这是明。福德也圆满了,这是行,都是从修行中得来的。福慧双圆,就是如来。佛的智慧功德是无数无等伦,世间任何人都不能和佛比较。在因明学上的量有三种:①现量:就是现在所知道的,用现在知识来衡量它。②比量:用道理来比较,自然而明白。例如隔山见烟,便知有火;隔墙见角,便知有牛。③圣言量:经律论便是圣人之言论,用它来衡量外道所说的道理,便知是邪知邪见。若想在三量中找不对的地方,那是不可得,也无法能找得到。

在华严经所说菩萨的行位有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等觉、妙觉。可是天台宗认為是别教菩萨的行位,而不是圆教菩萨的行位。他们立出圆教菩萨的行位,就是六即位,也是六即佛。

①理即佛:按理来讲,人人都是佛。為什麼众生不成佛?因為执著在事相上,有我执,有法执,所以未成佛。

有首偈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竟非,冥冥随物去,渺渺不知归」。动静就是行住坐卧。若是明白动静的道理,都是对的。若不明白道理,都是错的,这时,动也不对,静也不对。行是去作,藏是收起,也是动静的意思。按照事相来讲,就不对了。因為在理是对,所以在事是错。冥冥是不知不觉的意思,错在不知不觉之中,随著物欲乱跑,不守本份。渺渺是糊糊涂涂的意思。错在糊糊涂涂之中,不知囘来,流连忘返。这是说我们的自性,本来和佛是一样,但是落在有為法上,所以现是众生。有為法是事,无為法是理,应该廻事向理。

②名字即佛:现在闻到佛的名字,知道众生和佛是平等,不过,佛是已成佛的佛,众生是未成的佛。但有佛的名字。我们听到十方诸佛的名字,才说下边的偈颂。「方听无声曲,此闻不死歌,今知当体事,反恨自蹉跎。」方才听到没有音声的歌曲,现在又听到不死的歌,到今天才知道修行时,当下能成佛。即刻反迷归觉,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道路。要廻光反照,自己把大好光阴空过了,是多麼可惜??@?件事!

③观行即佛:观行是观看所修行一切诸法实相。用观照的力量来修行,才能成佛。

有首偈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徧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眞。」念念是时时刻刻专一用念来观照,也就是念兹在兹。专一什麼?专一观照眞常之理。心心念念,都把妄想除尽,把虚幻尘垢息灭。这时候,眞心便现出。我们為什麼没有契合本有眞心呢?就因為尽打妄想,妄想多了,所以梦幻泡影露电这六种都现前。所以要息幻尘,普徧观察诸法实相,离开这个假,更离开这个眞。有个眞就有个假,有个假就有个眞。无假无眞到本来空寂境地上,所以看一切诸法都是空寂的。

④相似即佛:相似就是有一点好像要成佛的好消息,但是没有成佛。只是相似,尚未成佛。相似又好像打铁,虽然未成器,但是它本身是热的,有热度就有机会成器。

有首偈颂曰:「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四住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见思惑四种,住在迷惑上。落是无障碍。虽然打破关而通过,但是六尘仍然没有尽空。好像眼睛有毛病,见空中有黄花或红花。这种境界,还不究竟,不过是得到一点好消息而已,还未到至极之处。

⑤分证即佛:分证就是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的境界。也就是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证得四十一位菩萨果位。

有首偈颂曰:「豁而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朧。」豁然贯通,心里明白一切理而开悟。湛然通达,一切法都明白了。虽然穷尽源头,但未圆满,尚未尽极,仍有月色朦朧的感觉。这好像月亮被云所遮,知道月亮在那里,可是看不清楚,这种境界,还没有到家,还没有到究竟即佛处。

⑥究竟即佛:就是眞正成佛,也就是破了四十二品之无明,到达妙觉的地位,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所谓「福慧双足,功德具备」的境界。

有首偈颂曰:「从来眞是妄,今日妄是眞;但復本识性,更无一法兴。」从无始以来,把眞当妄,背觉合尘,从眞起妄。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著住境界长六粗。」现在才知妄是眞,返本还原,知迷归觉,背尘合觉,又囘到本有的地位。所以妄也是眞,囘到自有佛性上。没有特别巧妙的法,自性本来具足佛性,必要成就自己本有的佛,并不是从外边来的佛。

见惑是对境起贪爱。见到境界,便生出一种贪心和爱心。一见境界就不明白,被见所迷惑。见就是眼睛所见的,都是外边的境界。譬如见到电影广告,今天某某电影院上演什麼电影,你看广告之后,啊!我要去欣赏,这就是被境界所转。看完电影之后,又不想离开,再看一遍,甚至三遍或四遍,这就是著了迷,贪爱这部电影,这就是见惑。

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也就是思想上的惑。心里仔细思量思量,思什麼?思想道理,越想越不明白,越不明白越要想,想得头昏脑胀,饭不思、茶不饮,不吃不喝,忘掉一切。迷於道理,生出分别。这是对还是不对?这是黑还是白?是非不明、善恶不明,而入了迷惑三昧,这不是眞定。用妄心来思惟,所以就著迷了。

修道人如果能断尽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可证初果罗汉位。如能断欲界前六品思惑,可证二果罗汉位。如能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可证三果罗汉位。如能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可证四果罗汉位。这是小乘人,一步一步的修行而证得的果位。大乘人可以从初发菩提心,而能证得觉位。也就是说从十信初位,便可直到等觉位。

佛非世间蕴 界处生死法

数法不能成 故号人师子

佛成佛之后,对於世间五蕴已经空了,超过五蕴法。在十八界和十二处中的生死法,数法不能成,所以称為佛。不能在种种有数的法中,来研究佛的境界,所以号為人师子。人中的师子,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超出九法界的众生。

其性本空寂 内外俱解脱

离一切妄念 无等法如是

佛性本来是清净空寂的。内边的心,外边的身,没有执著。也就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二执俱空,所以内能观心无心,外能观境无境。观心无心,心就得到解脱;观境无境,境就得到解脱。佛能离开一切妄想和一切心念。我们众生,以妄為眞,但诸佛没有眞妄的存在,所以离开言语的道路,心所行的地方也没有了。佛得到无等法,就是这样。

体性常不动 无我无来去

而能悟世间 无边悉调伏

佛的体性,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因為空寂,所以不动。佛根本没有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来,也没有去;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佛以这种无為法来觉悟一切世间,令世间的众生从梦中清醒。所有无边的众生,完全被调伏了,而发菩提心,将来成就无上道。

常乐观寂灭 一相无有二

其心不增减 现无量神力

佛常常观察寂灭相。这种相只有一个,绝无两个。佛的心是不增不减的。虽然不增不减,但是在寂灭的境界中,佛还能现出无量神通力,来教化众生,令发菩提心。学佛修道的人,如果不发菩提心,就得不到无上道的成果。好像开花不结果实的树,是无有用处。

不作诸众生 业报因缘行

而能了无碍 善逝法如是

众生有种种因缘、有种种行為,造业受报。佛是没有这种情形,可是佛明瞭这种境界,佛能不动道场,而周徧法界,观察众生的业果报应,来教化众生。善逝(佛)的法,就是这样。

种种诸众生 流转於十方

如来不分别 度脱无边类

所有一切众生,在轮廻中,生而又死,死而又生,转来转去,乃流转到十方世界去。佛是没有分别的,不是说在此方众生我教化,在彼方众生我不去度,佛没有这种分别心。无论是有缘或无缘的众生,佛一视同仁,不分彼此。都用方便法门,来度无边种类的众生,令他们离苦得乐。

诸佛眞金色 非有徧诸有

随众生心乐 為说寂灭法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有眞金色的相好庄严。佛虽无形相,但能普徧示现於三界二十五有中。不管那一界,佛都去教化众生。以非有现有的境界,随顺众生心中所欢喜的,為他们说清净无為的寂灭法,也就是常乐我净的法。

尔时,光明过千世界,徧照东方十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足轮所放的光明,已超过千个世界,普徧照耀东方万个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也是这样。在十方每一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世界,完全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中,完全见到释迦牟尼佛,坐在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围绕於佛,悉以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所以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其中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都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都在本所承事於佛,这些佛就是所说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於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在各个佛所,同时发出音声,说出下边的偈言。这偈颂是对菩萨而言。

发起大悲心 救护诸众生

永出人天众 如是业应作

什麼是大悲心?就是给众生一切乐,拔众生一切苦。发起大悲心,就能生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能和众生在一起,不分彼此,视為一体。我常对你们说:「眞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你能常常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会批评他人的是非,更不会讨论他人的错。把他人的过错当作自己的过错来看,认為是同一体,这就是大悲心。

若能把一切众生视為同体,那就能救护一切众生,永远出离三界。这种善业,应该去作。这种德业,应该去作。这种道业,应该去作。

意常信乐佛 其心不退转

亲近诸如来 如是业应作

在意念之中,要时刻信乐於佛。在任何时间,对修道心不可退转。行菩萨道的人,信乐於佛、亲近於佛、供养於佛,其心永不退转。像这样亲近十方三世诸佛的道业,应该去作。

志乐佛功德 其心永不退

住於清凉慧 如是业应作

志在圣贤,就可以作圣贤。志在豪杰,就可以作豪杰。志在佛功德,就可有佛功德。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这种志愿,将来一定会有成就。

什麼是佛功德?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圆满,就有智慧。觉他圆满,就有功德。自己得到法的利益,也教他人得到法的利益,也就是讲经说法。自己得到解脱,也教他人得到解脱,这就是佛功德。

我们志在佛菩萨所行的功德,就要依照佛菩萨在过去生中所修的行门去修行,才能成就佛菩萨的功德。学习佛法的根本条件,就是其心永不退转,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勇猛向前精进,百折不囘。这样,才能住在清凉慧,没有热烦恼。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仪的事,不去攀缘,像这样的善业,应该去作。

一切威仪中 常念佛功德

昼夜无暂断 如是业应作

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要守其规矩,不可失其仪态。所谓「行如风,坐如鐘,立如松,卧如弓」。在四大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六时不可间断,这种的行业,应该修行。

佛的功德,要长时信、长时乐、长时念、长时学。若想认识佛功德,是件最不容易的事。本经说:「尘刹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繫,无能尽说佛功德。」不可能的事,都能做到了,可是仍不能知道佛的功德有多少?

观无边三世 学彼佛功德

常无厌倦心 如是业应作

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观察十方三世诸佛,他们是怎样修成佛?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有功德。众善奉行,就有智慧。这种功德和智慧圆满了,就会成佛。诸佛当初若不修行,到现在还和我们一样,仍然是凡夫俗子。诸佛為什麼成佛?因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经过无量劫修福修慧,功德圆满,才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身。

佛在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捨己為人,為法忘躯。恶虽小於微尘,也不去作;善虽小於微尘,也要去作,所谓「不捨小善而成大善,不作小恶而空大恶」。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尽未来际,也说不尽。

我们信佛,要学佛,学佛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不怕痛苦,不怕艰难。為什麼?佛知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的哲理。所以佛能受苦、能耐苦。在修行中,能修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能行人不能行的法门。所谓「难修能修,难行能行」,这就是佛的功德。

佛所修所行,都是损己利人,对自己没有好处,对他人有好处,因為这样,所以成佛。佛修六度万行时,没有厌倦心、没有退转心。我们要向佛学习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学佛法若起厌倦心,就不会出离三界。若欲出六道轮廻,必须没有厌倦心,时刻无厌倦心,开悟就在一秒鐘之间。可是若就在这一秒鐘的时间,生出厌倦心,便会失去开悟的机会。这样便前功尽弃,是多麼可惜呀!所以才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麼办?覿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就是这个道理。

像这样的道业、像这样的德业、像这样的行业,应该老老实实去作。不要像赌钱的心理,孤注一掷,去找侥倖,这样会一败涂地。我们学道,不可找便宜,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去修行。修一寸得一寸的功德,修一尺得一尺的功德。天长日久,就有集沙成塔之效果。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谁修谁得,不修不得」,这是至理名言。

观身如实相 一切皆寂灭

离我无我著 如是业应作

观察佛身,不可用有為法来推测。因為佛身如实相,实相是眞实的相。眞实的相,也就是没有相。虽然无相,而无所不相。宇宙包罗万象,都是实相的表现。虽然是实相的表现,可是找不到实相的本体。為什麼找不到?因為无相。无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所以叫实相為无相,可是没有不是实相的表现。

因為实相无相,所以擧心动念,都是寂灭法。寂灭就是无形无相,离开四大假和合的我。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而合成。皮肉筋骨属於地大,热气体温属於火大,血尿湿性属於水大,呼吸空气属於风大。这个身体是藉父精母血的因缘而成,仔细分析起来,由若干元素组合而有,根本没有一个「我」的存在。若是离开我,没有一个我执;也没有我所执,即没有法执。我执也空了,法执也空了,这才合乎寂灭的理。像这样修行道业,应该去作。

等观众生心 不起诸分别

入於眞实境 如是业应作

平等观察一切众生的心,所谓「慈眼视众生」。若能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四相来观察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便不会生起种种分别心。这样就入於眞实境界中。好像这种的道业,应该勤修,不可懈怠、不可放逸。

悉擧无边界 普饮一切海

此神通智力 如是业应作

完全观察无边的世界,普徧饮尽四大海水,这种神通力和智慧力,都是广大无边的。这种道业,应该去修行。

思惟诸国土 色与非色相

一切悉能知 如是业应作

思惟一切诸佛国土,有形相有色相,是有為的。无形相无色相,是无為的。有色和无色的形相,是很复杂的,但是都能知道。像这样的道业,应当去修行。

十方国土尘 一尘為一佛

悉能知其数 如是业应作

所有十方世界的微尘,在每一粒微尘中,有一位佛,坐在那里,转大*轮,教化众生,能完全知道佛有多少位,像这样的道业,应该去修行。

尔时,光明过十千世界,徧照东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万个世界,普徧照耀东方十万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也是这样。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统统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中,完全见到如来在那里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在围绕於佛。因為以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所以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各和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於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是从本国而来,各国就是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各承事一位佛,就是所说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於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的道场中,同一时候,发声说出下边的颂言:

若以威德色种族 而见人中调御师

是為病眼顚倒见 彼不能知最胜法

假设用大威德、大神通、大势力的色相,和种族这种种尊贵来看佛,那简直是病眼,所见都是顚倒相。好像戴有色眼镜,所见的顏色皆非,所谓「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这是眼病,所以见到红花黄花在空中。若有这样顚倒的思想,便是不究竟的法,就不会明白诸佛最殊胜微妙的法。於法不相应,就不契合佛理。

我们修道人,欲想成佛,必须除去顚倒相。為什麼?因為佛和众生是平等,佛没有自豪的心理,也没有优越感,不以自己种族是高贵,自己有大神通大智慧而骄傲。他和众生一样,随众生心而示现,顺众生根而教化。

印度婆罗门教创造神话,认為大梵天王生下四种人,因而留下四大姓。其实是有智慧人来统治愚痴人的一个方法。从大梵天王的口中生出婆罗门(僧侣),从肩上生出刹帝利(王族),以上是贵族。从髀部生出吠舍(商贾),从足部生出首陀罗(奴隶),以上是贱种。当时阶级分别得非常精楚,贵族不和贱种同行。据说贱种(当地土人,即黑色皮肤的人)出门时,身带摇铃。贵族(僧侣王族者,即白色皮肤的人)闻铃声则避之,认為见到贱种人,一天不吉利。

什麼是调御师?就是佛。调是调和,御是驾御。怎样调和?调和三界烦恼,而证得一乘菩提。把烦恼调和成菩提,好像炒菜一样,五味调和,就合乎胃口,大家都吃一点。佛调和众生也是这样,把烦恼调和,便成菩提芽,将来可结菩提果。

怎样驾御?从前的战车,是马所驶,或有两马、或有四马,御者(赶车人)必须有技术,能控制马的前进或后退。这样,战车才能发出威力,战胜敌军。古时的教育,是文武合一的教育,所以採用六艺来教学。学生都要会这六种技能,才能毕业。兹将六艺的内容简略说一说,作為参考:

①礼:就是礼仪,在婚嫁丧祭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礼节,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做事要能礼让,见人要有礼貌。有礼是文明,无礼是野蛮。

②乐:就是音乐。凡是读书人,都要有音乐的修养,不但有欣赏的能力,而且还有演奏的技能。因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是必修的科目。孔老夫子学乐时,三个月不知肉味,他专心学习,所以食而不知其味。

③射:就是射箭。古人以箭為武器,在百步之内,可以将敌人射死。所谓「百步穿杨」,有百发百中的技术,可以称為武术家。国家太平时,射箭可以锻鍊身体,国家有战争时,射箭可以保卫国土。

④御:就是驾御。这是专门的技术,要知马性,才能御马。要知战术,才能驾车。这些知识,必须瞭解,要有经验,才能胜任。

⑤书:就是写字。古时用刀刻竹成册,用漆写帛成卷。后来演变有眞草隶篆四种字体。读书人,以书法為招牌,字写得好,代表有学问,所以古人也专心练字。

⑥数:就是教学。不但明白礼乐射御书,还要懂得算数,如何计算面积和体积,如何开方等数理。现在的电脑,可以计算天文的数字,这是由算数演变而成的。到了宋朝时,读书人文武分家,学文不习武,习武不学文。这种风尚造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书生;又造成有勇无谋的武夫。

如来色形诸相等 一切世间莫能测

亿那由劫共思量 色相威德转无边

佛的色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诸相,所谓「相好庄严」。所有世间的众生,不能猜测佛的色相究竟是怎麼囘事。经过数亿那由他(无数量)劫来思量佛的诸相,越思量佛的色相越多。佛的威德越多,是无量无边之多,辗转数不尽之多,简直无法瞭解。為什麼?所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虚空虽然无所有,但是所有都包含在虚空裡。这是说眞空里有妙有,妙有里有眞空。眞空不空,所以有妙有。妙有非有,所以叫眞空。眞空不空,妙有非有,道理在於此。故说佛的色相如虚空,是无边际的。

如来非以相為体 但是无相寂灭法

身相威仪悉具足 世间随乐皆得见

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虽然无相,可是无所不相。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胎卵湿化的众生,都是佛的一部分法身。可是不能一定要找佛的法身在那里?因為佛的法身,是无在无所不在,是徧一切处。

佛是常在寂灭中,不可以有相来求佛,又不可以无相来求佛。為什麼?因為佛犹如虚空。虚空是取之不可得,所以说虚空是寂灭法。

佛身虽然无相,可是四大威仪,宛然现前,很明显而具足。凡是世间的一切众生,都诚心欢喜见佛。佛会示现其前,令所求的众生得覩,以满其心愿。為什麼?因為佛是恒顺众生心。凡是众生有所求,佛一定有求必应,令众生生欢喜心。

佛法微妙难可量 一切言说莫能及

非是和合非不合 体性寂灭无诸相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兎角」,佛法就在世间里边,不觉就是世间法,觉悟就是佛法。这个觉悟没有离开世间法。觉悟世界一切万物万理,都能融通无碍,这样就是眞能明白佛法。若是离开世间法,另外去找菩提,那就是在兎子头上找犄角一样不可能。世间所有一切一切都在说佛法。明白就是佛法,不明白就是世间法。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见到什麼事,就醒悟什麼事,就出离这个世界。见到什麼境界,就迷惑什麼境界,转不过身来,囘不过头来,便迷失方向,不知东西南北,这样一定堕落在轮廻之中。

这世间所有善的恶的,都在说法,教人清醒。善人说善法,恶人说恶法,人人都在现身说法。认识了,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认识,就是「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兎角」,就是这样子。一个迷,一个觉。迷的是众生,觉的是佛。

佛法是微细到极点,奥妙到极点,眞是难思量。说它多吗?多而不多。说它少吗?少而不少。说它是多,又变成一;说它是一,又变成多。一多不二,实在无法能说出它的确实数量。佛法微妙,就是「言语的道路已经断了,心行的地方也没有了」。也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离一切相,就不明白一切法。一切法在那里?就在人间。若想离开世间去寻找,永远找不到。

无论是那一种言语,也说不出法的究竟。法是寂灭的,所以说非和合。本体是寂灭,寂灭是不动,不动是空,空才不动。那麼,寂灭和什麼合呢?又可以说非不合。為什麼?因為住体寂灭,就是法身。可是法身是随众生心乐而示现,这又非不和合。若是不和合,怎样应众生心呢?所以又和众生心相和合。这是说法身,法身像虚空,虚空虽空,但生万有。一切万事万物,皆由虚空而生。

按法身来讲,犹如虚空,徧满一切处,无在无不在。按报身来讲,缘起修成。好像用金子造佛像,佛像都是金子。按化身来讲,缘即非缘。好像影子,说它有,但无相可得。说它没有,又有黑影存在。化身是应化一切众生之所求,而现身说法。总而言之,有形的就和合,无形的就不和合。

佛法的体性是寂灭的。用言语说不出,用心思想不出,这就是妙不可言,妙不可思的境界!

佛身无生超戏论 非是蕴聚差别法

得自在力决定见 所行无畏离言道

佛身是无生无灭,而超过一切戏论(起心动念,皆是戏论),也就是似实而虚的话,所谓「戏论破慧眼,是故不见佛」。众生的业身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的。但诸佛的法身不是由五蕴所积聚的,佛的法身没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种种差别法。要修道业,就得自在力。得到自在力,就能见到佛的法身。这种境界,所行无畏,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身心悉平等 内外皆解脱

永劫住正念 无著无所繫

身属於外,心属於内。所谓「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是身心皆平等。身心空寂,内外皆解脱。解脱就能无所执著,解脱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定正受,也就是三昧。正念现前,永劫住在三昧中,无所执著,无所罣碍。因為一切放下,心无所繫,所以无有恐怖,远离顚倒梦想。如果能返本还原,就见本地风光,这才是眞正自在!

意净光明者 所行无染著

智眼靡不周 广大利众生

意净就是没有妄想、没有无明、没有私欲、没有贪瞋痴等等的烦恼。清净的意念是大光明,能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谁能净意,谁就能知道佛的境界,所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若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断了,这时,意念就清净了,智慧便现前。我们為何没有智慧光明?就因為私欲太多,把光明覆盖,而变為愚痴的黑暗。这时对一切境界不认识,就被境界所迷,怎能变黑暗成光明呢?首先要大公无私,至正不偏。大公无私,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时人我一体,法界同轮。至正不偏,就没有私心,正大光明,一切不為自己打算,要為大家著想,这就是菩萨的行為。

有这两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在笼中的鸡,虽然有米吃,有水喝,可是肥大时,就要被杀,作為人的美食,所以说汤锅近。野鹤虽然没有预备的米可食,可是天地宽广,任意纵横宇宙,无拘无束,无所执著,多麼逍遥,多麼自在!我们出家人,应该以天地為庐,四海為家,不应有所住处。如果有个庙,有时就被粘著,反而与佛法背道而驰。这就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之势。

有位禪师,他曾经这样的说:「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今年穷,连锥也无!」这种思想,多麼解脱自在,眞是妙不可言。我们要向这位禪师学习,除一钵三衣之外,一无所求。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钱,多做功德事,就是印一本小册子,宣传佛法,也是功德无量。胜於造大庙、修大塔。

光明者,所行所作,没有执著、没有染汚。什麼是染汚?就是贪财爱色。财不空,染汚不能除去;色不空,染汚不能除尽。若要无染汚,唯一办法,就是打破财色二关,尽虚空徧法界,都是立身处。我们修道人,切记!关键就在「财色」两关,若能打破了,一切就无执著。有句刻薄话:「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我们出家人应该反省、应该检讨,是不是有这种思想?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希望大家提高警觉,自力更生,学百丈禪师的警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如果都能这样,那麼俗人便不会再讽刺出家人是蛀米虫。

金山寺的出家人,知道钱是不净物,所以有人持银钱戒,就是手不触钱,和钱拒绝往来。我讲个眞实故事:我有个弟子,父亲是百万富翁,他是独子,他不但不要他父亲的财產,就是他父亲為他所介绍的女朋友,也拒之千里之外,毅然决然出家修道,到金山寺修行,故特赐法名恒空。

有一天,他父亲在电话中问他:「需要钱吗?可以寄给你。」他不接受他父亲的钱,这种行為眞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他持银钱戒,名符其实,一文不名。不爱财不贪色,就无染著,这种行為,一定能有成就。

智慧眼是周徧一切处,若能无染著,便对一切众生有广大的利益。

一身為无量 无量復為一

了知诸世间 现形徧一切

佛的一身,能為无量身;无量身又能归囘為一身,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要明白「一為无量」,这是一多无碍的道理。「无量為一」,这是多一无碍的道理。也就是互相无碍的境界。事也无碍,理也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也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境界。

佛了知一切世间众生心,就教化九法界众生,不辞辛苦、不畏艰难,随顺众生的心意,而示现一切形,徧满一切处。

今天讲一个华严经之外的法,什麼法?「钱」的法。钱為什是不净之物?你们看!钱是世界上最不清洁的东西。一般人数钱时,多数用口水来数,口水中含有无量的细菌,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口水,不知有多少种的细菌在传染著,可见钱越数它就越不乾净,有人反而爱钱如命。这就是明知故犯。有些人為了贪钱,牺牲生命,在所不惜。这足以证明钱的魔力如何之大。

中国人造字,都是经一番心机而成就的。有的象形、有的指事、有的会意、有的形声、有的转注、有的假借,每一个字,都离不开这六种范围。例如「钱」字,是属於会意。钱是从金从二戈。有首偈颂曰:「二戈争金杀气高,人人因它犯嘮叨;能会用者超三界,不会用者孽难逃」,大意是这样:钱是金属所铸成,有两把戈来争金,双方你争我夺,而酿成杀气高达云霄。人人因為金钱,惹出多少麻烦?会用钱的人,多做功德事,利人利己,便能超出三界,不受生死。不会用钱的人,用它来造孽业,便堕入三恶道,永不得解脱。要知道钱是害人的东西,不可贪求。

我们為什麼要出家修道?就是要将财色看空,不执於财,不执於色。然后,对自己的擧动行為,时刻廻光返照,摄心使不外驰。天长日久,心净如镜时,善恶自明。这样,才能出离三界,才能了生脱死, 这就是出家的本怀。如果捨不了财、捨不了色,那就辜负出家的本意。

世上的人,拚命為子女赚钱,想尽方法為子女积钱。但他不知给儿孙留下的钱,反而惹出祸来。如果不给儿孙留钱,反而没有麻烦。所谓「有子强如父,留财做什麼?有子不如父,留财做什麼?」有子女比父亲有本领,留钱给他没有什麼用处。有子女不如父亲有本领,留钱给他,反教他游手好閒,不事生產,吃喝嫖赌,花天酒地过生活,秦楼楚馆混光阴,这岂不是害了子孙?奉劝有钱的人,多行功德事,济世救人,功德无量!

我们出家人,不但不贪财色,而且不起妄想。在行住坐卧时,都要控制妄想,如何控制?唯一法门,就是念佛或诵咒。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念到感应道交,就会开悟,得到智慧,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所以修道人,要时时刻刻自己管著自己,所谓「但念无常,愼勿放逸」,用这两句话来警惕,自然能反省。希望大家严守戒律,為要為盼!

此身无所从 亦无所积聚

众生分别故 见佛种种身

这个身,或為法身、或為报身、或為化身,没有一定。此身无所从,就是没有形相。不可以用形相观佛。在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此身无所从的境界。

这个身,不是由五蕴所积聚成的,也不是从十二处或十八界来的。佛既然没有一个形相,众生為什麼能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随顺众生的分别心而示现。因為众生有分别好或不好的心,佛為了要使众生发菩提心,而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增加其欢喜心,增加其信仰心。这是善巧方便的法门。

男人愿意找个美丽的女人做太太,女人愿意找个英俊的男人做丈夫。这是证明人人欢喜美的,不欢喜丑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希望有个漂亮的太太或者有个瀟洒丈夫。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的事。

有人提出问题:「法师讲经,為什麼讲这个?」你说不讲这个讲什麼?古人云:「君子之道,肇端於夫妇。」这个世界上,只有男女两个人。有了男女,才能造世界。在这里特别声明,这对男女,不是亚当和夏娃,也不是天主用泥造的男女,来到这世界。

究竟是怎样有男女?现在没有时间来讲,总而言之,这个世界,是由夫妇组织起来的。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兄弟、有人我。男女就是阴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离了阴阳道不成。」又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是自然的道理。

我们修道,要返本还原。男人修道,应由「离中虚」返囘到「乾三连」上。女人修道,应由「坎中满」囘去到「坤六段」上。乾代表男,坤代表女。男人要返囘到童眞,女人要返囘童女。男人要好像善财童子,女人要好像龙女,他们都是童男童女,已经返本还原。我们修道也要这样,保持童体,这样便容易证得清净法身。

因為众生有分别心、有善恶、有美丑、有是非、有黑白种种的问题,所以佛随顺众生的心,而示现种种身,令众生见到佛的身。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是随类而化身。众生心水净,佛便现其中。我们為什麼没有见到佛身?因為我们的私欲太重,无明太重,所以智慧不现前。心水混浊,有佛也不现。

无明就是黑暗,智慧就是光明。有无明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愚痴,有愚痴就是黑暗,有黑暗就无光明,无光明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见不到佛,这都是连带的关係。欲望见佛身,必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样佛身便自然现前,来為行者现身说法。

心分别世间 是心无所有

如来知此法 如是见佛身

分别是妄心,不分别是眞心。众生心是有分别,分别世间的一切法。妙明眞心是空,所以说是心无所有。这个眞心,也是无在无不在,尽虚空徧法界,都是这个眞心的表现。

如来证得眞如的理体,就是「常住眞心,性净明体」的道理。能明白此法,这样就能见到佛的法身。

尔时,光明过百千世界,徧照东方百万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一万个世界,普徧照耀东方百万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统统也是这样的情形。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显现出。在每一个阎浮提中,都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围绕於佛。完全以佛大威神力的缘故,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於佛。那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是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在本所承事於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於一切处无量文殊师利菩萨,在每位佛的道场中,同一时候而发音声,说出下边的颂言:

如来最自在 超世无所依

具一切功德 度脱於诸有

佛是最自在,是无入而不自得的;也就是随心所欲,愿意怎样就怎样,没有一切的限制,眞正的自由。自己若能当家而做得主,没有一切烦恼,不為境界所转变,不打妄想、不执著,这都是自在。

佛是超出世间一切思虑,是无所依靠的。佛是具足一切功德,度脱三界二十五有。什麼是二十五有呢?先说出一首偈颂:「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五不还,四空并四禪」。在欲界有十四有:就是四大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恶趣(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欲天(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有七有:就是四禪天(大梵天、无想天、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在无色界有四有:就是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我们都在二十五有之中,没有离开生死。

无染无所著 无想无依止

体性不可量 见者咸称叹

佛的境界,也没有所染汚、也没有所执著、也没有色受想行识、也没有所依止。佛的体性是不可度量、不可思量的。凡是见到佛的人,都称扬佛、讚叹佛。见佛不见法,不是眞见佛,见法才是眞见佛。世尊到忉利天為母亲摩耶夫人讲地藏经毕,囘到人间时,莲华色比丘尼,她是神通第一(目犍连是比丘之中神通第一),首先见到佛,於是自為荣幸。佛对她说:「先见我者,不是你,而是须菩提。」此时,须菩提在精舍补衣服,并未来迎接佛,可是他以心来迎接、以法来迎接。他是解空第一,金刚经就是由他请法的。经裡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这个道理。

光明徧清净 尘累悉蠲涤

不动离二边 此是如来智

佛的智慧光明,普徧照耀法界,令法界清净。把所有一切情牵物累的尘垢,完全洗刷乾净,使没有情和爱的纒累。断欲去爱是返本还原(恢復童体)的法门,我们应该修这个法。要把有微尘(无明)的地方,装上玻璃(智慧),这样就会把一切尘累蠲涤了。不落空有二边,不落断常二见,就是中道。执断外道说:「人死如灯灭,一切没有了。」执常外道说:「人死来生还是人,狗死来生还是狗。」这两种外道都是否决因果,所谓「拨无因果」论。佛是不动,离开空边、离开有边,这就是佛的智慧。

若有见如来 身心离分别

则於一切法 永出诸疑滞

假设有人见到佛的时候,身心都离开分别。这个人见佛犹如虚空,就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永远出离一切疑滞。

我们修道,要按照信、解、行、证四大步骤去修行,不但对佛没有怀疑,对法也没有怀疑。要相信佛所说的法,都是经验之谈。佛所说的法,都是身歷其境而悟得的法。我们学佛法,就是学佛成佛的方法。

一切世间中 处处转*轮

无性无所转 导师方便说

在十方一切世间中,处处有诸佛在那里转大*轮、击大法鼓、吹大法螺,教化众生。法本来无自性,法本身不能转*轮,所以无转。这是佛用种种方便法来说法。

於法无疑惑 永绝诸戏论

不生分别心 是念佛菩提

法是方法,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这个方便法,是因人而施。若是没有人,法也没有了。法是佛说的,佛不在世间,可是法尚留在世间。众生信法的心,比疑惑的心為轻。有什麼证明呢?例如,有人给你介绍一位朋友时,首先说他如何之忠厚,如何有学问,如何的好,你听完之后,一定生怀疑,要调查一番,这是因為信心不具足的关係,这是对善法而言。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品行不端,坏到极点,对父母不孝,对政府不忠,对朋友无信,这时,你却深信不疑。不需要去调查就相信,这是对於恶法而言。有人对你说正法(佛法),你便起怀疑:有佛吗?有菩萨吗?有罗汉?如有人对你说邪法(外道法),你就相信,还参加他们的集团,作為他们的奴隶,而自己还不知道被人所利用,这种人多麼可怜呀!被神所奴隶的人,赶紧觉悟,囘头是岸。

能对佛法不起疑惑,修戒修定修慧,便永远断绝一切诸戏论。戏论有六种:①顚倒戏论。②唐捐戏论、③諍竞戏论、④於他人分别胜劣戏论、⑤分别工巧养命戏论、⑥耽著世间财食戏论。

①顚倒戏论:本来是黑色的东西,而说是白色,以黑為白,就是顚倒是非。明明是「是」,你和人家辩论,强词夺理说是「非」,这就是顚倒戏论。也就是说违背道理的论调,说出虚妄不眞实的言论。

②唐捐戏论:唐捐就是拋弃的意思。例如你作功德,有人说你是愚痴人:「作功德有什麼用?作功德不吃饭,饱不饱?作功德不穿衣,冷不冷?根本就没有功德嘛!那是骗人的法。你看和尚化缘,向人家化,教人家布施,而自己不布施。」这是歪曲的理论,这样便把功德唐捐,拋弃了。要知道有功德,才有福慧,福慧圆满,才能开悟。

③諍竞戏论:諍是諍辩,竞是竞赛。和人争胜负,竞赛第一名。所谓「諍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人有胜负心,便和道理相违背,既不合道,也不合法了。若有辩论,则生四相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何处能得到三昧?没有得眞正的定慧,对法就起疑惑了。

④於他人分别胜劣戏论:和人分别好或坏、胜或劣、是或非,这好像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人家黑,不见自己黑的情形一样。又好像替人家洗衣服,只见人家的衣服脏,不见自己衣服脏。

⑤分别工巧养命戏论:一旦生分别想,就是戏论。好像大学生毕业之后,后悔当初不应学文学,或者不应学哲学。如果当初学医科,现在就可以当医生。如果当初学法律,现在就可以当律师,生活定能富裕。等念完大学,再想工巧养命,这就是戏论。

⑥耽著世间财食戏论:就是贪恋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且看世上有多少人,為财而丧身、為色而破身、為名而败身、為食而伤身、為睡而毁身,这是耽著世间财食戏论。

若是没有这些戏论,就不会生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是念佛菩提。没有分别心,就会开大智慧。我们為什麼没有智慧?因為分别心太重,人家讚叹你一句,便高兴不得了。人家诽谤你一句,就忧愁不得了。这样怎能学道?怎能修行?要修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把一切看成一体,才是觉念,才是眞功夫。但不可像泥人或木人,没有知觉。

八风就是称、讥、苦、乐、利、衰、得、失。这八风為世间人所爱憎,能煽动人心,故為八风。修行人,修到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程度,就不会被八风所吹动。就是黄金当前,不会变节;白刄架头,不改志向,这就是金刚的信念。

了知差别法 不著於言说

无有一与多 是名随佛教

人出生的时候,是混沌的赤子之心,知而不知、识而不识,是一张洁白的纸。若是有善知识或者有明师,细心教导,很快便会明心见性,有所成就,能明白差别法。这种法是不著於言说相的。因為没有言说,所以没有分别。不分别法就是寂灭相。寂灭相的法,就不著於言说,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这时候,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也就是,口想说话,可是言词没有了;心想攀缘,可是思虑灭亡了,这就是言语的道路断了,心中的思想也没有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一,也没有多。没有一,是一而不一;没有多,是多而不多。一多不立的境界,这是随顺诸佛微妙的教理。

多中无一性 一亦无有多

如是二俱捨 普入佛功德

从无始来讲,没有一个开始;从无终来讲,没有一个终了。所谓「无始无终,无一无多,无大无小,无内无外」。这就是○,也就是无极。无始是没有起头,好像八卦中的乾卦第一爻,是○;第二爻也是○;第三爻仍然是○。这个○,大於法界,小於微尘。大而无外,再没有比它再大的;小而无内,再没有比它再小的。这个○,没有一,没有多,一而不一,多而不多。说它是一,又不是一。说它是多,又不是多。说它不是一,它小而无内。说它不是多,它大而无外。一不成一,多不成多,都在○中包括著。在这里边就是眞空,虽然眞空,也有妙有。所谓「眞空不空,才是妙有;妙有非有,才是眞空」。在这○中有什麼?看不见什麼,虽然看不见什麼,但不能说没有什麼,在这○中有个妙有。我们修道就是修这个○字。这叫无极一圈,无到极点。

这个○字,就是大圆镜智,本来的面目,本具的自性,也就是大光明藏。在○内修行成功,就变成大光明藏。若把大光明藏破坏,由无明便生出三细相(业相、转相、现相),由○字变成一字,也就是○破成一。没有一的时候,它永久是○,无论加上多少○,仍是无数目可说。现在○破為一,加上个○便成為十,再加上个○便成百,再加上个○便成千,再加上个○便成万。千千万万是从○所生出来的。在这个○还未有变成一的时候,它是无始;现在变為一,加上○就是无终。这个一加上尽虚空徧法界的○字,也是加不完,所以叫无终,即是没有终了的时候。

天得一以清,天把一囘到○,就清明了。地得一以寧,地把一囘到○,就安寧了。人得一以圣,人把一字修到大光明藏上,返本还原,就是圣人了。我们為什麼不是圣人?因為没有得到一。所谓「得一万事毕」。得到一(童贞),什麼事情都了了、什麼事情都不要了。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没有来生,人的生死大事已毕。我们為什麼有生死?因為把大光明藏破坏了,把○破坏成一,有了一就有了麻烦。

大光明具足一切,所以说多中无一性。多就是多,因為没有一性;也就是多而不多,不多而多,一也没有多。这种道理不容易明白,那麼,怎麼办呢?就是不要生出分别心,不要在数目上用功夫,这是一,那是多,不要执著数目,所以才说如是二俱捨。把一也捨了,把多也捨了,不执一多,就没有分别心,就能普入佛功德,和佛的功德是一样,而无差别。

我们人都有分别心,见到境界,就生分别心。所谓对境起贪爱,这是见惑。迷理起分别,这是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如果能把这些执著心没有了,就能得到佛的功德。

一和多是互相依靠著,互為本末。或者一為本,多為末。或者多為本,一為末。或者一依靠於多,多依靠於一。有四种意思:①相成义②相害义③互存义④互泯义。

①相成义:一多俱立,互相存在。因為一帮助多,多帮助一。互相存在,彼此都有,也就是一成為多,多成為一。这是最初两句「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多里没有一,就是多。一里没有多,就是一,就是一多互相成立的意思。

②相害义:形夺两亡。有一就没有多,有多就没有一。一多互相障碍,变成无力,都不能独立。这是第三句「如是二俱捨」。两个都不存在,这是一多互相害灭的意思。

③互存义:互相存在,而不是单独存在。以一来帮助多,可是多相还不坏,还是一样的多,但是由一而成多。以多来帮助一,可是一相也不坏,还是存在的。但是摄一為多,虽然一摄入多中,可是互相存在。多不碍一,一不碍多,这是一多互相共存的意思。

④互泯义:互相泯灭,彼此没有了。这和相害义不同,用一的力量来帮助多,而多相没有,用多的力量来持一,而一相没有,这是一多互相没有的意思。

再详细来分析一多的义理,可以分出十义:①孤标独立②双现同时③两相俱亡④自在无碍⑤去来不动⑥无力相持⑦彼此无知⑧力用交彻⑨自性非有⑩究竟离言。

①孤标独立:这是说一多二法都没有了。多中没有一,也没有多。一中没有多,也没有一。虽然一没有,但一还存在。虽然多没有,但多还存在。一是一,多是多,这是孤标独立的道理。

②双现同时:知一有众多,知众有多一。没有一,也没有多。没有多,也没有一。没有前,没有后,一多同时现出。譬如牛的一双犄角,或者羊的犄角,都是同时生出来,这是双现同时的道理。

③两相俱亡:也没有一相,也没有多相,两相都没有了。為什麼?因為二相俱捨的缘故,这是两相俱亡的道理。

④自在无碍:不造做而自在。所谓「无入而不自得」,从心所欲,愿意怎样就怎样。愿意一就是一,愿意多就是多,这是自在无碍。一既然能為多,多既然能為一,这就是一多自在无碍的道理。

⑤去来不动:一入於多,一还是存在於多中。多入於一,多也是存在於一中,所以去也不动,来也不动。好像两面镜子,一人的影像,照在两镜中,这是一多去来不动的道理。

⑥无力相持:因為一有多,所以多没有力量来支持一。因為多有一,所以一没有力量来支持多。互相支持、互相无力,这是一多无力相持的道理。

⑦彼此无知:因為一多互相依靠,没有体没有用,所以一不知多,多不知一。觉首菩萨有首偈说:「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诸法没有自己的作用,因為它没有自性。因為这样,所以世间一切法,各各互不相知,这是一多彼此无知的道理。

⑧力用交彻:就是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互相帮助,一帮助多,多帮助一,而能互相交彻,这是一多力用交彻的道理。

⑨自性非有:因為互相因起,互相由借,你借著我,我借著你。一的自性也没有,多的自性也没有,都是非有,这是一多自性非有的道理。

⑩究竟离言:一多说出来,就是戏论。应该离言说相,不可说它是一,也不可说它是非一,也不可说它是亦一亦非,也不可说它是非一非非一。所谓「离四句,绝百非」。离开四句说不出来,说出来就是不对。也不可说有相,也不可说无相,也不可说相即相入,也不可说不即不入,互相交彻。因為这个原因,所以口想说话,而无话可说;心想攀缘,而无缘可攀。為什麼?辞也丧了,虑也亡了。这种道理、这种境界,不是说出来才能明白的。但若不说,更不会明白。说出来,是為了令人去修行,而证得自性的果海。这时候,才能明白一多的道理,原来是这样子。染净的道理,也是这样子。

众生及国土 一切皆寂灭

无依无分别 能入佛菩提

众生是正报,国土是依报,这是依正二报。在佛的分上来观察,一切众生和一切国土,都是寂灭的。也没有一个依报,也没有一个正报,寂然不动,没有所依,也没有分别,这样才能入佛的菩提道。

众生及国土 一异不可得

如是善观察 名知佛法义

众生是有情世间,国土是器世间,佛是正觉世间,这是三世间。众生是有情,也就是有感情有血气的动物。矿植物為无情众生。国土好像器皿一样,来盛载众生,也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佛是眞正的觉悟者,能善於观察,对一多无分别。本来也没有一,也没有多。一多不异,都是不可得。找不到一个一,也找不到一个多。若是没有分别心,善於观察这种妙理,这样才能了知佛法的义理。

尔时,光明过百万世界,徧照东方一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各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百万世界,普徧照耀东方一亿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也是这样。在十方每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悉皆明显现出。在每个阎浮提中,各见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而围绕於佛,依仗佛的大威神力。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於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从本国而来,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各事奉其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在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於各佛的道场中,在同一个时候,发出音声,说出下边的颂言:

智慧无等法无边 超诸有海到彼岸

寿量光明悉无比 此功德者方便力

佛的功德无可比、佛的智慧无相等、佛的法力无边际。佛能超出三界诸有,已经到达生死的彼岸。佛的寿量,其法身是无始无终,报身是有始无终,应身是有始有终的。这段是指佛法身的寿量,是无可比,佛的光明也是无上的。这功德圆满了而证佛位,这是佛所用的方便力。

所有佛法皆明了 常观三世无厌倦

虽缘境界不分别 此难思者方便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释迦牟尼佛都明瞭。佛常常观察三世诸佛的法,而没有厌倦的时候;虽然也随著境界来观察,但是不分别一切的境界。这样证得难思议的佛果,是佛的方便力。

乐观众生无生想 普见诸趣无趣想

恒住禪寂不繫心 此无碍慧方便力

佛很快乐地来观察众生、照顾众生、教化众生。在金刚经上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餘湼槃而灭度之」。佛虽然度脱一切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执著。没有执著,所经说没有生想。佛普徧见到四恶趣中的众生,都是业障深重,应受其苦。可是佛见到最恶的众生,也是未来诸佛,所以见诸趣而无诸趣想。

佛常住在禪定寂静中,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一切烦恼都没有了,所以不繫於心。不繫於心则无障碍,得到无碍的智慧。这乃是佛方便力所加持,才有这种境界。

善巧通达一切法 正念勤修湼槃道

乐於解脱离不平 此寂灭人方便力

世间的万物都在说法,有情说有情法,无情说无情法。鸟语花香,都是说法。百鸟鸣空,万鱼戏水,青山白云,黄花翠竹,都在善巧说法。所谓「善巧方便度众生」,也就是观机逗教,因人说法,这样才能令众生通达一切法。欲明一切法,必须深入经藏,智慧才能如海。依法修行,必存正念,就是廻光返照,不走邪路。勤修戒定慧,走向涅湼槃道,就是不生不灭的法。

解脱是得到生死的自由,能控制生死,愿活就活,愿死就死(不是自杀),而来去自由。所谓「来明去白」,来的时候也明白,去的时候也明白。修到这种程度,对生死有所把握,自己便做得主,从心所欲,不受时间的限制。得到眞正解脱,就能离开不平等的事情,这是寂灭人的大方便力。

有能劝向佛菩提 趣入法界一切智

善化众生入於諦 此住佛心方便力

我们自己发了菩提心,也要劝人发菩提心,趣向法界一切智慧修行,才有智慧。有智慧之后,就能观察众生的机缘,善巧教化,令他们知道世间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而知出世间法是常、乐、我、净的。如果人人都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為职志,那麼,世上一切的灾殃就没有了,战争也自然消灭了。

佛法无定法,遇著善化不了的众生,就要恶化。什麼是恶化?有的众生,受到极度的苦楚,觉得世间一切无常;或者遇到飞灾横祸,觉得苦是逼迫性,乃发菩提心。善人说法是善化,恶人说法是恶化。这种种法门,都是教化众生清醒,教他们面对境界而觉悟境界,不可迷恋境界。我常说:「世间一切都在说法,无论善化或恶化,都在教化众生发菩提心。老虎说老虎的法,猫说猫的法,各说各的法。每一擧一动,都是教化众生,教你明白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若是明白了,就进入眞理。」善化众生入於眞实的理体,就是运用常住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佛心,这是四无量心所发的方便力。

佛所说法皆随入 广大智慧无所碍

一切处行悉已臻 此自在修方便力

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都能明瞭而深入,就能证得广大的智慧,一切无所障碍。佛所有的境界、所有的法门,都修行达到极点。所谓「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為什麼能得到自在?就因為修行的缘故。若不修行,怎样也得不到这种自在方便力。

恆住湼槃如虚空 随心化现靡不周

此依无相而為相 到难到者方便力

佛恒常住於常寂光净土中,好像住在虚空一样。因為虚空是无边际,而佛的法身也是无边际的,所以徧满一切处。随顺众生的心念,化现来度脱众生。没有一个地方不周徧,这是依无相而為相,是眞实的理体。佛已到达自觉圆满、觉他圆满、觉行都圆满的果位上。所谓「三觉圆,万德备」,所发出这种方便的力量。

昼夜日月及年劫 世界始终成坏相

如是忆念悉了知 此时数智方便力

在佛经常说昼夜六时。昼是白天,分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是黑天,也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这是印度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中国将一天分為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為代表。白天从卯时开始,所谓「日出卯时」。黑天从酉时开始,所谓「日落酉时」。半夜十二点鐘為子时,中午十二点鐘為午时。现在将一昼夜分為二十四小时,虽然算法不同,但是时间是相同的。

日是太阳,一昼一夜為一日。月是太阴,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為一劫。劫是梵语,译為时分,就是时候的分别。劫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二十个小劫為一中劫,四个中劫為一大劫。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成劫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住劫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坏劫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空劫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一个世界成坏要经过一个大劫。成成坏坏,周而復始。此世界坏了,他世界又成了,如环无端,流转不绝。

现在是住劫中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人寿减到七十岁(世尊出世时,人寿為百岁)。什麼是减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起,每隔一百年减去一岁,身的高度减去一寸。减到人寿三十岁时,众生充满邪见顚倒,具足十恶业。此时天不降雨,大地乾旱,五穀不登,众生以草根树皮為食,甚至易子而食。人类饿死无数,这是飢饉灾,再减到人寿二十岁时,瘟疫病流行,百药无效。為什麼会有瘟疫呢?因為人心太坏,孝心全亡,不尊师不重道。因為由业所感,使恶人病死,但善人存在,这是瘟疫灾。再减到人寿十岁时,众生坏到极点了。怎样坏呢?在婴儿时期,就有淫欲心,想找异性的朋友。就好像猪狗一样,刚生出来,就有淫欲心。在三四岁时就结婚生子,不到十岁就死亡了。这时,人和人之间,互相残杀,草木成刀,也变成杀人的武器。人类不分亲疏,见人便杀,成為疯狂世界。剩下的人,乃逃避到深山。经过这种自相残杀的浩劫,人类所剩无几,这是刀兵灾。

这时,人心转向善良,生大懺悔心,灵光返囘,智慧增长,没有以前那样大的贪瞋痴。人寿又开始增加。每隔一百年,寿命增一岁,身高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為止。这样一增一减為一劫。在一小劫中有三小灾。在一大劫中有一次大火灾,能烧到初禪天。经过七次大火灾之后,便发生一次大水灾,能淹到二禪天。经过七次大水灾之后,便发生一次大风灾,能颳到三禪天。修禪定到达四禪天时,才不受三大灾的威胁。

世界本来是无始无终的,但因為把○字打破成一,就有数目的开始,但仍然是无有终止。就像在一字的后边,无论加上多少○字,仍然是永远加不完。这是说世界始终成坏相的道理。

地球成了二十个小劫,众生, 住在其中二十个小劫,然后变坏二十个小劫,坏而空灭二十个小劫。地球有成住坏空四相,人也有生住异灭四相。生有二十年(学习时期),住有二十年(事业时期),异有二十年(变化时期),灭有二十年(病老死期)。无论什麼人,都逃不出这四相范围之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天是生的时节,夏天是住的时节,秋天是异的时节,冬天是灭的时节,这是一年中生住异灭四相的现象。

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採用阴历,以月為标準,月满為十五日。农种时,乃採用阳历计算,将一年分為二十四个节气,十五天為一节气。所谓「春雨惊春清穀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中寒」。把一年四季,分别得清清楚楚,按照节气来耕种。

在佛的智慧中,这些时间法,只要在一念中,便能完全了知。这是时间和数目的智慧,所发出来的方便力量。

一切众生有生灭 色与非色想非想

所有名字悉了知 此住难思方便力

所有一切众生,都有生有灭。有色的众生、无色的众生、有想的众生、无想的众生,所有的名字,佛都能了知,这是得到不可思议智慧的方便力。

众生有三大类的分别:①从生来分别,有胎卵湿化四种。②从体来分别,有色无色二种。③从识来分别,有想无想及非想非非想三种。这是所谓九种众生。

过去现在未来世 所有言说皆能了

而知三世悉平等 此无比解方便力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為三世。一切众生的言语非常复杂,无论你如何聪明,也学不完世界的语言。可是佛有大智慧,他不需要学所有的语言,就能完全明瞭。佛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明瞭的。佛又知道三世都是平等。虽然三世是一样,但是不可得。為什麼?因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智慧无比的见解,又发出方便的力量。

尔时,光明过一亿世界,徧照东方十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一亿世界,普徧照耀东方十亿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以及四维上下六方,也是这样情形。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世界,完全都明现。在每个阎浮提中,都见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来围绕於佛,都以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於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来自本国,就是所说的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各承事於佛,就是所说的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在每位佛的道场中,在同一个时候,发出音声,而说下边的颂言:

广大苦行皆修习 日夜精勤无厌怠

已度难度师子吼 普化众生是其行

佛在因地所修的苦行,是无量无边。可以说是竖穷三际,横徧十方,都是佛修行苦行的地方。修什麼苦行?佛在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天只食一麻一麦,来维持生命。这种最苦最难行的苦行,日夜精进,勤加修习,而没有厌倦,也不懈怠。佛修广大苦行,所以众生极受其感动。众生本来是刚强难伏的,可是因為佛具足这种德行,促使众生闻法生信心,而依法修行。

佛说法的慈音,犹如师子吼一般。师子吼又名决定说,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是度一阐提(不信佛法)。定说无我存在,这是度一切外道(心外求法)。定说欲苦不净,这是度天魔(波旬魔王)。定说常乐我净,这是度声闻(阿罗汉)。定说大悲心,这是度缘觉(辟支佛)。定说如来无碍大智,这是度菩萨(发菩提心),所以说普化众生。佛是普徧教化所有一切的众生。佛所行所作,就是度化众生、教化众生,这是佛的工作。等应度化的众生皆度完了,佛就入大般湼槃。

佛法是随著众生的业障而兴衰的。众生的业重,佛法就没有了。众生的业轻,佛法就兴起来。有时候,佛法兴起很快,没灭也快。有时候,佛法兴得慢,没的也慢,皆是由众生业感而决定。释迦牟尼佛出现於娑婆世界,有人信佛,也有人闻佛法而不相信。在正法时期,也有像法,也有末法。在像法时期,也有正法,也有末法。在末法时期,也有正法,也有像法,不过末法為多。分开来讲,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别。若是合起来讲,在每一法中,都有正像末之不同。例如在正法时代,明明是一样的人,就有的信佛,有的不信佛。不信佛的人,只见佛的相好庄严,这就是像法时代。甚至於佛住世的时候,也有很多众生,没有见到佛,也不懂佛法,这就是末法时代。在像法时代,有人眞正修行,证果开悟,这就是正法时代。有人根本不闻法、不覩僧,这就是末法时代。

现在是末法时代,因為法将要没了,所以正法也很少,像法也不多。因為众生根机的关係,对佛法完全不相信,或者对佛法认识不清楚,而生狐疑。他们曲直是非,把正法说是末法,末法说是正法,所以这个时代是危险时期,令人非常迷惑。稍有不愼,则堕於五里雾中,迷失方向,不知东西南北,这时就糊涂而愚痴了。

我对佛法的看法,不要说是佛法,可以说是众生的心法。佛教是最微妙的心理学,也是最究竟的眞理,不管是不是佛所说的,都合乎道理。总而言之,凡是合乎道理的,我们就相信,不合乎道理的,我们就不要相信。我们现在是研究佛法,就要追求眞理,要深入经藏。

研究佛法,就是研究众生法。先要知道众生的思想是什麼?众生的思想,就是自己不明白,也不愿意教其他人明白。所以不叫佛法,而叫众生法。也可以把佛经叫做众生经。心佛众生,这是三而一,一而三。佛所说的你不相信吗?那麼,我们讲相信心法。心法不相信吗?那麼,我们来讲众生法。佛说佛法,心说心法,众生说众生法。你们愿信那个法,就信那个法,不信也没有办法。因為末法时代,就是这麼一囘事!

众生流转爱欲海 无明网覆大忧迫

至仁勇猛悉断除 誓亦当然是其行

众生是众缘假和合而成的。众生有胎卵湿化四种分别,胎生如四足的兽类,卵生如两足的飞禽,湿生如多足的昆虫,化生如蝶蛾等。胎生是在母体胎内生长,然后就生出来。卵生是在母体外卵中得到热度而生长,然后生出。湿生是卵子在潮湿地方,得到自然的暖气而產生。化生是变化而生,如蛹变蝶或蛾等。六道中的众生,天道和地狱道的众生是化生,人道和畜生道的众生是胎生,修罗道是胎卵湿化四生,鬼道是胎生或化生。低级的动物是卵湿化三生,高等动物是胎生。

众生因為有爱欲,所以在生死海中漂荡,不容易出离苦海。这里有五种原因:①水深:这个爱欲海很深,人掉在其中,无论怎样的挣扎,最后还是随波浪而流转。②波迅:在爱欲海中,有巨大的波浪。所谓「惊涛骇浪」或「波浪滔天」,因此容易迷失方向,不出苦海。世间无明太重的男女,谈情说爱,恋爱不成功,乃决定自杀,以身殉情,这就是被爱欲海所吞没,然后便到轮廻中去受生死之苦或者永作孤魂野鬼。凡是自杀者,永不脱生。③迷暗:就是无明。被爱欲水所淹,就糊涂了。智慧光明不现前,迷糊黑暗出现,便不知方向,不能到彼岸。终日在生死海中流转,不得解脱。④虫执:好像蚕一样,作茧自缚。在爱欲海中,不得出离。為什麼?被鱼虫所执,被情网所困。这样就在爱欲海中打旋转,随波逐流而上下,忽然而天,忽然而地,不停的流转。⑤大忧迫:被困在爱欲海中,不得出离,就生忧愁,苦受逼迫。因之,便失去智慧、失去力量。无论这类众生如何挣扎,仍然被困,无法得出。

佛因勤修种种苦行,勇猛精进,所以把爱欲海的尘劳,都断绝了、都清除了,而变為光明的智慧。众生欲要有智慧,誓愿向佛学习,断尽一切爱欲心,这才是良好的行為。

世间放逸著五欲 不实分别受众苦

奉行佛教常摄心 誓度於斯是其行

一切众生是有情世间,山河大地是器世间,一切圣人是正觉世间。现在所说的世间,是指有情世间而言,因為有情的众生,才放逸不守规矩,而执著五欲。什麼是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五种法。

①执著财的人:贪而无厌,多多益善。金银堆积如山,也不满足,结果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只有所造的孽业,随身而去,随业而生。

②执著色的人:迷於美色,贪恋美色,认為美色是世上最有价值的东西。结果一无所得,或者身败名裂,同归於尽。这个色是指男女而言。

③执著名的人:為扬名於天下,便用种种方法来提高名誉,或者作些沽名钓誉的事,令人皆知,成為大名鼎鼎的人物,或者做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慈善家,但是最后,难免一死。

④执著食的人:认為山珍海味是最有营养的食物,食之可以强身延寿,岂知那是催命符,脂肪过多,造成脑满肠肥的现象,不是患血压高,就是患糖尿病,或者心臟病,结果反而短寿,提前去见阎王。

⑤执著睡的人:他能放下财色名食的四欲,不去贪求,但是对睡还放不下,还贪恋著。白天睡,夜晚睡,一天十二时辰常在睡中,睡得糊裡糊涂,不去做有益社会的事。这样迷迷糊糊一生,也不知出离苦海。在五盖中,贪睡成為第三盖,盖覆心性,而不能生善法。

常言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可是众生都著住在五欲上,不明白五欲是没有实体,而是虚妄相。因為认识不清而执著,所以造出很多的业障,将来定受苦报。所谓「起惑、造业、受报」,这三种法,是有连带关係的。

若能奉行佛的教诲,常常摄心,管著自己的心,不许可打妄想,不准贪著五欲。但念无常,愼勿放逸,作為座右铭,要发誓愿,度化众生,这是应该有的一种行為。

众生著我入生死 求其边际不可得

普事如来获妙法 為彼宣说是其行

无论那一类的众生,都有我的执著,有我所的执著。这是我的,这是我所有的。究竟我在那里?从头上找到脚下,也找不到有个我的存在。既然无我,為什麼还执著一个我?不过,我是代表人的总名称,头身四肢是代表人的别名称。我是虚妄的假名,它做不了主,控制不了身体各部的行动。老时,不能控制眼不花、耳不聋、牙不掉、髮不白。病时,不能控制病处不疼、食欲不衰、行动无阻、言语无碍。死时,更做不得主。阎王叫你三更去,不能半夜到。由此可证,身体根本不是属於我的。若是眞是我的,就能说得算,做得主。如果做不得主,就不是我的,也不是我所有的。自己的身体,尚且做不得主,何况身外的东西,更做不得主,所以一切不要执著。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少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一半睡著了。」人的寿命以七十岁為标準。在青年二十岁之内,不会有什麼成就,这要除去。到老的二十年,也没有多大作用,这要除去。这样只剩下不过三十年,又有一半在睡中过了。七折八扣,只剩下十五年的光阴,在这时期有什麼发展?能做些什麼呢?所以说:「虚妄而生,虚妄而死」,挣扎一辈子,空手而去。行善到天上,行恶便到地狱,小善生人道,小恶生畜生道。

有人问:「法师!你这样的讲法,那麼,人可以什麼也不干了,等著自然发展好了吧!」这种思想也是不对的。其实,还要去做事情。做什麼事情?要去做善事,不要去做恶事。所谓「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如果执著我,或执著我所,便入生死。想找生死的边际,是不可得,找不到的。应该奉献你的力量,来事奉於佛,才能得到妙法。要常摄住自己的心,誓愿代佛宣说佛法,宣扬佛教,续佛慧命,这是我们所应该做的行為。

众生无怙病所纒 常沦恶趣起三毒

大火猛燄恆烧热 净心度彼是其行

无怙的意思是没依靠,没有人帮助。众生没有依靠,就生无明烦恼种种的病,常常被其所纒绕著,不得解脱。因為无明烦恼而造业,造业要受报。造善业受善报,造恶业要沦落四恶趣中。若生起贪瞋痴三毒,有了三毒三业,就堕於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恶趣里边来受苦报。如果在恶趣中,还不知懺悔业障,反而增加贪瞋痴,这样,智慧便被迷住了,好像太阳被乌云所遮住,而变成黑暗。无明的大光燄,燃烧的非常旺盛,非常猛烈,常常如此。火燄三千丈,能烧到初禪天。这种无明火,越烧越热,能烧毁一切功德林。用清净的心,光明的智慧,来度脱四恶趣中的众生,这是应该有的好作為。

众生迷惑失正道 常行邪径入暗宅

為彼大然正法灯 永作照明是其行

众生因為无明而迷惑,教他走正路,他偏向邪路走。所谓「天堂有路无人走,地狱无门自来投」。譬如说:爱吃爱喝爱跳舞,好赌好嫖好吸毒,这就是邪路。这种行為,无师自通,不需要学习。如果教导他如何修行、如何持戒、如何念佛、如何静坐,他就不愿依法修行,或者勉强,或者敷衍。总之不认眞去做,不彻底去行,反而常常去行邪径,做不正当的事。这一类的众生,就入了暗宅(愚痴),也就是地狱。因為这一类顚倒众生,好像蚕作茧,自纒其身,不见光明。為这一类众生,应该燃起正法的灯,照亮众生心,使他们离苦得乐,了生脱死。这个法灯之光,永远照明众生的暗宅。这是行菩萨道的人,应该所作的行為。

众生漂溺诸有海 忧难无涯不可处

為彼兴造大法船 皆令得度是其行

我们人好像虚空中的微尘一样,忽上忽下,随业漂流,而受果报。所以众生漂溺於三界二十五有中,没有停止的时候。在诸有海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忧愁苦恼是无边际的。这三界是火宅,不可流连忘返而不知归囘到眞正的家。修道人和佛菩萨為这类众生兴造大法船(道场),转大*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到彼岸。我们所建的道场,我们所译的经典,都是在造大法船。这样能令一切众生,乘大法船安全抵达湼槃不生不灭之岸,这是行菩萨道所应作的行為。

众生无知不见本 迷惑痴狂险难中

佛哀愍彼建法桥 正念令昇是其行

我们众生没有眞正的知识,所以常常顚倒,做些不合道理的荒唐事。因之,而不见本来眞面目,不能明心见性,不能返本还原。众生和诸佛本来是一样的。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因為迷惑而未成佛,诸佛因為觉悟而已成佛。众生迷惑什麼?迷是对道理认识不清楚,惑是对正道或邪道分别不清楚。所以顚倒黑白,迷眞逐妄。诸佛觉悟什麼?觉悟诸法实相,见到本体本性,本来面目。众生愚痴而迷惑眞理,遂迷头认影,随著虚妄跑,有时甚至发狂,失去理智。这样东奔西走,易入险道,遭遇危险的事,是十分可怜的。

佛為什麼要说法?因為怜悯众生的缘故。众生好像苍蝇似的,到处乱飞乱闯,找不到出路,不知设法出离三界。所以佛便建立大法桥,令众生从生死的此岸,经过大法桥,达到湼槃的彼岸,这是修行人应该去作的行為。

见诸众生在险道 老病死苦常逼迫

修诸方便无限量 誓当悉度是其行

佛為什麼要修道?因為见一切众生在险道中,惨遭毒蛇猛兽的侵害。众生在六道轮廻中,有生老病死四大苦。这种苦有逼迫性,是无法能摆脱的。所以佛便修一切方便法门,发愿来救一切众生出离三界险道,得到大安乐,这是修道人,所有的行為。

闻法信解无疑惑 了性空寂不惊怖

随形六道徧十方 普教羣迷是其行

有大善根的人,闻法之后,绝对相信法的眞理,不起疑惑。他瞭解自性本是空寂,而不生惊怖。佛随众生的种类,在六道轮廻中化现十方众生,普徧一切处,教导迷惑刚强的众生,离开黑暗的三界,得到光明的净土,这是修道人应该所作的行為。

尔时,光明过十亿世界,徧照东方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亿世界、百那由他亿世界、千那由他亿世界、百千那由他亿世界,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足轮所放的光,超过十亿世界,普徧照耀东方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亿世界、百那由他亿世界、千那由他亿世界、百千那由他亿世界,这样的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的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六方,统统都是这种情形。在十方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现出佛从足轮所放的光明。在每个阎浮提中,都见到释迦牟尼佛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法妙义。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在围绕於佛。仰承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在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萨,每位大菩萨各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诸大菩萨在一起,一同来到佛所,亲近於佛。这十位大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等等。他们来至本国,就是所谓金色世界等等。他们各所事奉於佛,就是所谓不动智如来等等。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在这个时候,在一切处无量的文殊师利菩萨,在各位佛的道场中,在同一个时候,而发音声,说出下边十首偈颂: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我们众生观察一件事,挖空心思费了很多时间来计算,用了很多脑力来思考。现在虽然有了电脑,省了许多麻烦,可是佛的智慧,胜过电脑千万倍!就在一念之间,佛能观察十方三世无量劫中的所有事。在这一念,也没有来、也没有去、也没有住。在一念间,照了时间和空间,明瞭三世的事情。佛能超过一切方便法门,成就佛的十力。佛在无量劫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才证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等。

三身就是①法身:乃是积聚理法為身。眞如妙理,犹如虚空,所以徧满一切处,所谓「无在无不在」。②报身:是积聚智慧為身。诸惑已经清净了,而成就福德智慧身。③应身:是积聚机缘為身。有可度的机缘,便示现化身来度之。如水中现月,空谷传声。

四智就是①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做的事情。②妙观察智:用妙智来观察一切境界,不起分别心。③平等性智:没有人我之心,普徧救济一切有情众生。④大圆镜智:能现非空非有一切相,又现有為无為一切法。

五眼就是①天眼:上观三十三天,下视无间地狱。②肉眼:这个肉眼不是普通凡夫的眼,而是另外一个眼。可以看人、看鬼、看神、看佛菩萨。③慧眼:就是智慧之眼,能明瞭眞如实相之理。④法眼:能观察尽虚空徧法界,所有每粒微尘中,都有三藏十二部。⑤佛眼:能徧照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六通是①天眼通:能见天上的人和一切的境界。②天耳通:能听天上的人在谈话的音声和天乐的音声。③他心通:能知对方心中所打的妄想。④宿命通:能知对方前世的因缘。⑤神足通:在定中出游,随心所欲,不受限制。⑥漏尽通:一切诸漏,断尽无存,得到究竟,直到湼槃。

十力就是十种智慧的力量:①知觉处非处智力:知道所有物的道理和非道理。②知三世业报智力:知道一切众生三世的因果报应。③知诸禪解脱三昧智力:知道一切禪定和八解脱及三昧力。④知诸根胜劣智力:知道一切诸根的胜或劣。⑤知种种解智力:知道一切众生种种的知解。⑥知种种界智力:知道世间众生种种境界所有之不同。⑦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道修五戒十善法,而至人间天上;修四諦八正道法,而至湼槃。⑧知天眼无碍智力:知道众生的生死和善恶业,以天眼来观察,而无障碍。⑨知宿命无漏智力:知道众生的宿命,又知无漏的湼槃。⑩知永断习气智力:知道一切妄惑餘习,永断不生。还有十力就是:①广大力②最上力③无量力④大威德力⑤难获力⑥不退力⑦坚固力⑧不可坏力⑨不思议力⑩无能动力。又有十力:①身命不可坏力②毛孔容持力③毛持大小力④定用自在力⑤常徧演法力⑥德相降魔力⑦圆音徧彻力⑧心无障碍力⑨法身微密力⑩具足行智力。

十方无比善名称 永离诸难常欢喜

普诣一切国土中 广為宣扬如是法

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名称,都比不了佛的名称。善名称是永远离开一切不如意的灾难,常生吉祥的欢喜。普徧到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中,代為诸佛宣扬妙法,教化众生,令其发菩提心,修无上道,早成觉果。

為利众生供养佛 如其意获相似果

於一切法悉顺知 徧十方中现神力

為利益众生离苦得乐,因而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佛,好似获得佛的果位。在八万四千法门中,门门都瞭解,就能得到无比的智慧。对於一切事理,都能迎刄而解,没有困难了。这一切智慧,能了知诸法实相,普徧到十方诸佛国土中,现出大威德神通之力。谁能这样?释迦牟尼佛才能这样。因為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时,修行种种行门,所以才能得到这种的神通妙用。

从初供佛意柔忍 入深禪定观法性

普劝众生发道心 以此速成无上果

从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供养三寳,其心意便很柔和,又有忍耐。不刚强為柔,不暴躁為忍,这样才能入深禪定,得到眞正的正定正受。浅禪定是不坚固,有时会生退转心。深禪定是时时在定中,恒常观察诸法实相的法性。佛教是不自私的宗教,自己发菩提心,也普劝他人发菩提心。自己觉悟了,也教他人觉悟。自己证得无上妙果,也令他人证得无上妙果。

怎会成佛呢?因為劝化众生发道心,有此功德,便很快成就无上觉果。无上觉果,就是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的果位。

柔和忍耐是修道人的美德,若能认眞修行,一定会成就道业。往浅来说,就是没有脾气。所谓柔能剋刚,弱能胜强。切记!不要存报復的心,就是忍。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忍,受人诽谤要忍,遭到是非要忍。古人说的好:「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濶天空。」我常说:「忍是无价寳,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他,事事都能好。」若有忍耐的工夫,修道一定会成功;若是无忍耐的工夫,就不容易成功了。

修道人要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是自己时时刻刻修行,助行是帮助他人来修行,令他人发菩提心、发无上道心。就是没有分别心来助行,没有选择心来助行。不管亲疏,一视同仁;不管远近,一律平等。你相信我,我也劝你发道心,你不相信我,我也劝你发道心。这是直接劝人发道心修行的助缘,亦是间接帮助自己修行道业,也就是立功、立德、立言。自己好,也愿他人好;自己得到受用,也愿他人得到受用。自己得到妙果,也愿他人得到妙果,这就是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

十方求法情无异 為修功德令满足

有无二相悉灭除 此人於佛為眞见

修道的人,要访友求明。访友是访问同参道友,求明是请求明师来指导,也就是求善知识来教化。访友求明,要到十方世界,凡是有善知识处,一定去求法,令自己明心见性。什麼是善知识?凡是勤修戒定慧的人,就是善知识。什麼是恶知识?凡是有贪瞋痴的人,就是恶知识。善者应该效法,恶者应该為戒。

有是有自满的心,无是有自卑的心,也就是有人我二相。不落於空,不落於有。落於空是无边,落於有是有边,没有空有二边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眞空生妙有。妙有生眞空,眞空妙有不能分开。说它是眞空吗?又有妙有;说它是妙有吗?又有眞空。所谓「眞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眞空」。我们修道就是修眞空妙有。若是没有眞空,不能成佛;若是没有妙有,不应该修行。修也没有,修它做什麼?因為有妙有,所以才修行。本来是没有(眞空),一修就有了(妙有)。眞空不空,才能妙有;妙有非有,才叫眞空。把有无二相扫乾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要头上安头,不要骑驴找驴。不要像演若达多照镜子,见镜中人有头,以為自己没有头,便发狂乱喊:「我的头到那里去了?」跑到街上,逢人便问:「你看见我的头在什麼地方吗?」这眞是愚痴发顚的现象。本来没有丢头,硬说头没有了。这就是没有明白有无二相的道理。若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这就是本来面目。这就是眞见到佛,见到本圆自性天眞佛。

古时的人,受尽千辛万苦,不怕艰难,一心求法,為法忘躯,只向前进,绝不退后。好像玄奘大师,去印度求法,被困於沙漠中,乃发誓言:「寧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

这种求法心,多麼伟大!这种眞诚心,无论遇到什麼艰难困苦的环境,绝不会改变求法的志愿。但是得到法,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圆满。如果有法无德,就会著魔障。魔障有天魔、地魔、人魔、财魔、色魔、内魔、外魔等等。因為想修行,才有魔来磨你。若不修行,就没有魔。有人说:「既然是这样,那我不敢修行了。」你不修道,不会成道,没有功德。修道都是世间最尊贵的人,所谓「有道人人修,有德人人钦。」有道德的人,是受尊敬和钦佩的。所以要修道,要修德,道满德足了,称之為佛。

我们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道德还没有圆满具足。等到圆满具足时,不可自满(骄傲)。為什麼?因為满,就会遭损,谦才能受益。假设你自己觉得比谁都大,那就完了,没有希望成佛。

世间的总统,人人有分,只要有才能,肯替民众服务,就有资格被选為总统。佛教也是这样,人人可以成佛。只要精进修行,就可成佛。不肯修行,绝对不成佛。所以说佛教是平等,佛教是伟大。

普往十方诸国土 广说妙法兴义利

住於实际不动摇 此人功德同於佛

修道人,要发广大心,普徧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勤学佛道。又要忘人无我。虽然教化众生,但无众生是我教化的。根本没有一个我,一擧一动,一言一行的功德,都要廻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普徧到十方国土去教化众生,广说妙法。妙法是对机的法,若是不对机,妙也不妙了;若是对机,不妙也妙了。兴起有意义的事业,而来利益一切众生,所谓「凡有利益,无不兴起」。这是尽一切方便法,来教化一切众生。

自己有定力,才能住在实际(眞理)上,才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对境无心,而能转境。总之,不被境界所转,就是不动摇。若眞能这样,有定力,常不动,不為一切境界所摇动;那麼,这个人的功德便和佛是一样。

如来所转妙*轮 一切皆是菩提分

若能闻已悟法性 如是之人常见佛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就是来而未来,去而未去,所以名為如来。佛所说的法,有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①经藏②律藏③论藏。经藏显示定学,律藏显示戒学,论藏显示慧学。经律论三藏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佛法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方法。十二部不是有十二部经,而是佛所说的经典,内容分為十二部份。什麼是十二部呢?先说一首偈颂:「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喩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①长行:是经文中一行一行的长文,所以叫长行。

②重颂:把前面长行的经义,用偈颂再说一遍,令诵者容易瞭解经义,容易记住。

③孤起:是孤独而有的偈颂,和前后经文,都没有关係,而是忽然在经中出现几句偈颂。好像法句经。

④譬喩:用譬喩的方法,来说明法的道理。用某一件东西来譬喩某一件事情。

⑤因缘:讲一部经的时候,有什麼因缘而说,犹如楞严经的因缘,是因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先梵天咒所迷,而引诱到她家去,想破坏阿难的童体。所幸佛在定中知道,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去救出阿难,脱离女难。

⑥自说:有人请法,佛才说法。无人请法,佛不说法。唯独弥陀经是不问自说。為什麼?因為无人知道极乐世界的境界,所以无人请法。佛為了怜悯众生,故说这个容易修容易成的法门。

⑦本事:或者释迦牟尼佛本人、或者诸大菩萨、或者诸大罗汉,在过去生中,所修行一切弘法利生,一切功德的事业。

⑧本生:或者佛、或者菩萨,在今生之中,一切的事蹟。

⑨未曾有:从来没有说过的法,没有人知道这个法。或者六种震动,或者十八变的神通,是听法众所未曾见过的。

⑩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文,好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大小相融,一多无碍,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论议:研究一切经典的义理,来讨论,来博议,取其眞理。

?授记:佛给菩萨授记,或者给罗汉授记。佛说:「汝於来生,应住什麼世界,在什麼劫中而成佛,佛号是什麼,寿命是多少。」在预先授个记别。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菩萨行时,某次见到然灯佛,经过泥泞的道路走来。他用自己的头髮铺地,请然灯佛走过去,以免染汚佛的双足。这位佛便给他授记说:「汝来生当成佛,号释迦牟尼佛,住在娑婆世界。」

佛转妙*轮,就是说三藏十二部的道理。凡是讲经说法,都是转*轮。*轮是圆形,不应该停止不动的。你们看!大江的水,天天在流。我们金山寺,天天在讲经,这就是建立大法桥、建立大法船,转妙*轮。

在道场中,种菩提因,结菩提果。谁能觉悟这个道,谁就有一分。若能听过之后,便明白一切诸法实相,一切诸法法性。诸法实相就是眞空,可是眞空里边又有妙有。能悟到这种眞实义,这种人就能常见到佛的法身。

不见十力空如幻 虽见非见如盲覩

分别取相不见佛 毕竟离著乃能见

见到佛的十种力量,可是不要着住在十力上。要见而不著,这才是眞见。要犹如不见佛的十力,空如幻、如化、如空华,不应该执著。若不这样见十力的话,便著住在佛的十力上,以為这是实有。这是说,虽然见到了佛的十力,可是不明白十力是空的,本来是无形的,还没有眞正瞭解哩。非见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好像盲人,看不见东西。若只能看眼前黑暗的一面,而不见光明的一面,等於没有见到。

虽然见到十力,但是不明白十力的妙用。為什麼这样说呢?因為看见或没有看见,或有佛的十力,或没有佛的十力。这都是在相上来用功夫,用分别心来取相於佛。这是没有见到本圆自性天眞佛,没有见到佛的眞正法身。若能离开一切执著,那时,就能眞见到佛的法身。

众生随业种种别 十方内外难尽见

佛身无碍徧十方 不可尽见亦如是

佛的智慧光明,是尽虚空徧法界。众生的业障黑暗,也是尽虚空徧法界。所幸业障没有实体,是无形相的。如果有形相,就是一个众生的业障,就会装满虚空界。

众生的业力,有种种的不同。有的是善业,有的是恶业。善业结善果,恶业结恶果,这是因果定律,丝毫不爽。

讲到这个地方,想起一件可笑的事。中国的风俗在过春节时(阴历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写吉祥话,表示春囘,象徵一年四季,万事如意。庙上也贴春联,那年我十六岁,随手以草书写了「智慧如海」四个字,贴在墙上。我的师兄看见了之后,左念右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念个不停。我在他的身后说:「你的业力如海!」他一听,无明火冒起三千丈高,大发脾气的说:「你欺人太甚!过年骂我,业力如海,岂有此理!」我说:「请你不要冒火,我说你的善业如海,你说怎样?」他一听就笑起来了。我说:「你一点定力也没有,还修个什麼道?要把善业忘了,恶业也忘了,这样才能修道。」他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到处替我做义务宣传,某人眞有智慧。一字能令人发脾气,一字能令人生欢喜。我希望各位学佛法,不要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这才是眞有定力。

众生的业,在十方内外不能完全都能看见。佛的法身,也是无碍的,也是徧满十方;也像众生的业,不能完全见到是一样道理。

譬如空中无量刹 无来无去徧十方

生成灭坏无所依 佛徧虚空亦如是

譬如在虚空中,有无量无边诸佛国土,虽然没有来也没有去,但是周徧十方。生成灭坏四阶段,是无所依赖的。佛的法身,是徧满虚空,也是这样。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闐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三 菩萨问明品第十

菩萨问明品第十

什麼叫菩萨?具足应為菩提萨埵,因為中国人好简略,所以只说菩萨二字。菩提译為觉,萨埵译為有情,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的意思,又可以说是有情觉,也就是一切有情中的觉悟者。总之,自觉觉他,希望将来觉行圆满,而证得佛的果位。

菩萨又译為大道心众生,就是在众生之中,有大道心的人。什麼是有大道心呢?就是不怕一切艰难困苦的事,尽力而為,所作所為皆是利益众生,不是為利益自己。所以说菩萨只知利人,不知利己。因為道心大,所得的果位也大。道心若不大,当然所得的果位也不大。菩萨又叫大善士、大隐士、大处士、大居士等。换句话说,凡是利益众生者,都可称為菩萨。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菩萨行时,不惜身命来教化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有一生,佛曾经捨身饲虎。有一天,天降大雪,老虎无法寻食,饿得受不了,乃领著小虎无精打彩向前去找东西吃,老修行(是佛為菩萨时)见到这种境界,乃发慈悲,愿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老虎作食物,甘愿牺牲自己,供养老虎。这种精神,实在太伟大了!

又有一生,佛曾经割肉餵鹰。有一天,老修行(佛的前生)在树下静坐,忽然飞来一隻鸽子,投奔其怀,乞求保护,后边追来一隻兇猛的鹰,要捕捉鸽子。於是老修行便保护鸽子,不许鹰无礼,伤害鸽子。这时,老鹰对老修行说:「你这个修行人,太不公平了。牠是我的食物,你保护牠的生命安全,难道就把我饿死吗?」老修行一想,佛法是对一切众生皆平等,没有分别心的,於是很慈悲地说:「我可以把自身的肉割下来供养你。」老鹰说:「可以!这样才公平。」於是老修行用刀割自身肉来餵鹰,可是鹰贪而无厌,一直食而不饱。到了最后无肉可割的时候,没有吃饱的鹰,无可奈何,踊跃飞到空中,而现帝释身。原来是帝释来考验老修行到了何等程度。

佛為救护鸽子,将自己的肉割下来,心甘情愿餵鹰,这就是行菩萨道。因為眞心行道,所以全身的肉復生无缺。菩萨道不易行,虽然不易,但要去行。不行怎能成菩萨?想要成佛,必须行菩萨行。

释迦牟尼佛能捨身饲虎、割肉餵鹰,我们是佛的弟子,检讨自己能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反省一下自己对一切众生有慈悲心吗?佛教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门。有人说:「我能做到。」眞要做到才算数,不是口头说说。不去实行,等於妄谈。所谓「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不是道」。要实实在在去做,才是道。

各位!我们应该学佛牺牲的精神。為了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国城妻子或者头目脑髓也要布施。只要众生需要,一定要毫无吝嗇的布施,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千万不可学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作风,这是自私自利的思想,没有捨己為人的菩萨精神。

墨子虽然有摩顶放踵的思想,但是他这种兼爱的作风,不合乎中道,而违背伦理道德。好像现在的嬉皮,男女放荡形骸,搞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所以孟老夫子批评:杨氏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墨子的兼爱,胜於耶穌的博爱。兼爱是没有条件,人人都爱,人人是我的父母,人人是我的兄弟,人人是我的姐妹。其中有点行菩萨道的精神,但是落在二边,不是中道。

什麼叫问?就是问法和问难,也就是问「问题」。菩萨有不明白法的道理,要请问其他的菩萨,求其解答。或者已经明白这种道理,故意问难;这不是找麻烦,而是研究或辩论,令不明白的菩萨,也能瞭解眞正的道理。

好像这一品中文殊师利菩萨,他对一切法,已经通达无碍,可以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是他还要问。為什麼?因為他代表一切众生来问。他问觉首菩萨:「心性既然是一个,為什麼有种种分别?」又问财首菩萨:「既然众生是空的,為什麼佛现身教化调伏?」又问寳首菩萨:「一切众生既无我无我所,為什麼有受苦有受乐?」又问德首菩萨:「佛所悟一种法,為什麼说多种法?」又问目首菩萨:「佛修福田是平等的,為什麼众生所得的果报不同?」又问勤首菩萨:「佛说教法是一个,众生同时听法,為什麼有些能出三界,有些不能出三界?」又问法首菩萨:「佛曾经说过,凡受持正法者,可断烦恼,可破无明,為什麼还有受持正法而不断破呢?」又问智首菩萨:「佛的教法,以智慧為第一,為什麼还讚叹六度和四无量心?」又问贤首菩萨:「诸佛用一乘法出离三界,為什麼一切佛土,所有一切事,有种种不同?」文殊菩萨向以上九位大菩萨发问九个问题。

菩萨没有戏论(开玩笑),不会问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如果有位菩萨问:「吃饭為活著,还是活著為吃饭呢?」那麼,这位菩萨就不是眞菩萨。各位!大家想一想,究竟吃饭為活著?还是活著為吃饭?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有研究的必要、有研究的价值。一旦彻底明瞭,便能明白人生的意义。

什麼叫明?就是明白。明白而囘答所问的问题。若是明白才能答覆,若是不明白就不能答覆。所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说知,这是妄语。知而说不知,也是妄语。所以用明字而不用答字,关键在於此处。我们学佛法,就是学不妄语的法门。明白这种道理,才答覆这个问题。不明白这种道理,便不答覆这个问题。这是修道人的本份。

这一品属於本经第十品,所以称為菩萨问明品第十。这一品十分重要,研究佛法的人,要特别注意,应静心听讲。这是开智慧的机会。大家将心猿意马的妄想收住,一定会得到法益。我们為什麼不成道?就因為懒惰,不修佛法,或者不认眞修行,敷衍了事,所以没有成就。空费光阴,到最后一无所得。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听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前生所种的善根,才有今天的机会。

希望大家转劝诸亲好友,来金山寺听华严经,这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听经对身对心都有利益,可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比欣赏不正当的娱乐胜过万倍。若将平常看电视的时间来念佛,就有妙不可言的好处。例如,在临命终时,心有準备,便不会牵肠掛肚,手忙脚乱。能一心念佛,便能安详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化生,没有诸苦,但受众乐——这是人人的究竟归宿处。凡是爱看电影、爱跳舞的人,应该即时囘头,趣向菩提路!要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有说法的道场,不要错过机会,否则到时候便后悔莫及了。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儘是少年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当光明品说完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大智文殊师利大菩萨,乃向觉首菩萨请法,问道:「佛的弟子!如果说心和性是一个的话,那麼,為什麼有种种不同的业报呢?若往善趣,应该都往善趣。若往恶趣,应该都往恶趣。為什麼有的往善趣,有的往恶趣?这是什麼道理呢?请你开示一番,我洗耳恭听。

人的诸根,為什麼有圆满或有缺陷?生的时候,有的诸根相同,有的诸根不相同。这是什麼道理? 若是一样,為什麼有人的相貌生得端正?有人的相貌生得丑陋?有的受苦?有的受乐?為什麼苦乐不同?那麼,所受的业,业不知心是怎囘事?心不知业又是怎囘事?為什麼彼此互不相知?受不知什麼时候又报?报不知什麼时候又受?心不知这个受,受不知这个心。因不知道缘,缘不知道因。这个智慧不知道那个境界,那个境界不认识这个智慧。这都是什麼缘故呢?请你详细说明,令一切众生明白这种道理。」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首大菩萨,他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种种的问题。

仁今问是义 為晓悟羣蒙

我如其性答 惟仁应諦听

觉首菩萨说:「仁者你现在问这种义理,不是為你自己不明白而来问,而是代表十方被无明所蒙盖的一切众生来问。你是想令所有众生明白一切法的道理,而能开悟,不再做顚倒事。今我依照法的道理来答覆你所问的问题。希望仁者你注意的听。因為你是代表众生来请法,所以请你特别聚精会神来听我所说的道理。」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仁者你要愼重其事来听法。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為法)它本身没有一个用。為什麼?因為诸法是空,没有一个实体,所以说诸法无作用。既然诸法无作用,為什麼佛又要说法?所谓「佛说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说法的原因,是因為众生有一切的毛病,所以要用法来对治毛病习气。毛病习气没有了,法也就没有用了。法是方法,有毛病时,就用方法来医治。

这个方法,并不是实有,而是假设虚妄的。譬喩人有病时,要请医生诊断,然后照方吃药,这样病才能痊癒。病癒之后,要把药方丢掉,不可再吃药,否则定有中毒的危险。法的本体和药方是同样的道理。有病吃药,无病不可乱吃药。应该将药放下才对。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诸法用完之后,没有一个眞实体,因為它是空的。没有一个体,也没有一个用,所以一切法,彼此不相知。

色法不知道心法,心法也不知道色法;心所法不知道不相应法,不相应法不知道心所法。一切法本身没有知觉性,因為是空寂的,不过是个名字而已,所以法和法是互相不知道的。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竞奔逝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觉首菩萨又擧出许多譬喩来说明这种道理。诸法实相虽然是空寂的,但可以用地水火风四大来说明诸法实相的道理:①用水来譬喩,因水有流注作用,故各不相知。②用火来譬喩,因火有起灭作用,故各不相知。③用风来譬喩,因风有动作,故各不相知。④用地来譬喩,因地有任持作用,故各不相知。用这四种来譬喩诸法实相的道理。

①水的流注:以流注的情形来譬喩诸法实相,有十种义理。这十种义理是互不相知,虽然不相知,但是成就流注的道理。

第一种义理,在清凉国师所著华严经疏钞上说:「前流不自流,由后流排流,则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前边的流,不是自己在流,而是被后边的流所推排的缘故,所以在流动。因為前边的流,自己没有自性,所以不知道是被后边的流所推排它而流。

第二种义理,在疏钞上说:「后流虽排前,而不到於前流,故亦不相知。」后边的流,虽然推排前边的流,但是不能把前边的流推排没有了,而使它变成后边的流。前流虽无自性自体,可是它的流,还是自己流。后流不会到前流的前边去,因為这种缘故,所以前流和后流互相不知道。

第三种义理,在疏文上说:「后流不自流,由前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后边的流,也不是自己向前流,而是前边的流来摄引它而流。因為这种缘故,所以后流也没有自性,也不知道自己是被前流所摄引而流。

第四种义理,在疏文上说:「前流虽引后,而不至后,故亦不相知。」前边的流,虽然摄引后边的流,但是各有自己的流,不会到后边的流去,所以前流和后流,也是互相不知道。

第五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后边的流,能推排前边的流;前边的流,能摄引后边的流,虽然是两个,可是不是两个,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六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引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前边能引的流和后边所排的流,没有两个,分不出彼此。在形式上来看,有前流和后流,在实际上来说,一个也没有,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七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排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后边的流是能排,前边的流是所排。能排和所排没有两个,也没有一个能排,也没有一个所排,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八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引与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前边的流是能引,后边的流是所引。这个能引和所引也是无二,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九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排与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后边的流能排前边的流,前边的流能引后边的流,可是不是俱有的。若有一个能排,就没有一个能引;若有一个能引,就没有一个能排。不能互相有能,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十种义理,在疏文上说:「能排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前边的流,是后边的流所推排的;后边的流,是前边的流所摄引的。可是它们也不俱足,也不完全,所以互相不知道。

擧出以上十种义理,来说明水流本来是空的,没有前流和后流的分别。可是我们凡夫的知见,在没有分别中找分别,硬要分别出来一些道理。诸法实相本空寂,空无一物。所以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切诸法实相,譬如河中的水,很湍急的流,驰逐竞奔而消逝。后浪追前浪,前浪再追前浪;前浪引后浪,后浪再引后浪。好像比赛一样,互相奔跑而消灭了。可是前浪和后浪各不相知。诸法实相的本体,也是这种道理。

火也是这种情形,风也是这种情形,地也是这种情形。这四大有时候互相帮助;有时候互相敌对。会善用它,四大便互相帮助;不会善用它,四大便互相剋制。

我们的身体,就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成就的。身上的尿汗及血液等,属於水大的范围。身上的温度,属於火大的范围。身上呼吸器官,属於风大的范围。身上的皮肉筋骨,属於地大范围之内。这四大调和,身体就健康。这四大失调,身体就生病。生的时候,这四大就和合;死的时候,这四大就分张。四大和合成為身,四大分张成為空;地大还於地,水大还於水,火大还於火,风大还於风,各还其所。这时皮肉筋骨还於土,血尿汗涕等和水合而為一,体温和火合而為一,呼吸和风合而為一。

在虚空中也有四大。白天太阳普照大地,发生热力,而有蒸汽,这是火大,尽虚空徧法界。夜间月光徧照大地,发生寒力,而有露水,这是水大,尽虚空徧法界。高气压流入低气压,因而成气。在虚空中又有很多微尘,微尘属於地大,所以虚空也有地水火风四大。这四大供给你使用,你活六十岁,就借给你用六十年。活一百岁,就借给你用一百年。等你死时,又各还本位。

人有眞实的本性吗?有的。就是佛性,就是眞如。人為万物之灵,借假修眞,借四大假合的臭皮囊,本修本有自在如来大觉的佛性。所以一擧一动,不要有个我,不要把我放在前边,认為我是第一、我是最大,或者著住在名上或利上——这都是虚妄!只有本来的智慧光明才是眞实不虚的。

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就把自性本有的智慧发现出来,研究明白,且很详细地记载於经藏里。我们现在学佛法,志在研究本有自性天眞佛,我们本来就是佛,因為从眞起妄,就迷惑了,所以到现在还是众生。

依水有流注,譬喩依眞妄想续。就是眞妄接接连连不断,从眞起妄,说它是眞的,又有点假的;说它是假的,又有点眞的。

依火燄起灭,譬喩依眞妄起灭。就是眞妄生起来又消灭。妄生出来就现妄,妄灭了又现眞,这是从眞起妄。

依风有动作,譬喩妄用依眞起,就是无明,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是由无明所生出来,这是从眞起妄。

依地有任持,譬喩妄為眞所持。妄还是在眞的里边,好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手背不离手心,手心不离手背。所以说烦恼即是菩提,也就是这个道理。烦恼没有离开菩提,另有一个烦恼;菩提没有离开烦恼,另有一个菩提。它是一个的。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冰化為水,水冻為冰。有烦恼就是水成冰,无烦恼就是冰成水,就是烦恼化為菩提。返本还原,就是返囘我们本有的自性,不要使水冻成冰。

诸法本来是空寂的。既然是空,為什麼佛要说法?因為众生有种种分别心。说一切法是為对治一切分别心。众生本来没有分别心,其本有的自性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就因為被环境所转,无中生有,所以生出许多分别心来。菩萨用种种理论来形容一切诸法,但是这些理论也是虚妄的;不过,目的是令众生知道一切有為法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亦如大火聚 猛燄同时发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文殊师利菩萨问:「心性是一,怎样还有种种果报现出来?」觉首菩萨就用种种譬喩来形容一切诸法,说心性好像流注的样子,这流注有很多自然的现象,但各不相知。这个道理还没有说完,又擧出来四大之中的火大来说明。

也好像大火聚一样,堆聚在一起,就发出很猛烈的火燄,跟著前边的火燄向上燃烧,但各不相知。佛说一切诸法,众生的心性也是这样,互不相知。

又如长风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好像长风起来一样。长风就是时时有风。这个风接连不断,前边的风,摄引后边的风;后边的风,又推排前边的风。这如同水流一样的道理。有时,风生起来,但没有来的地方。有时,风又停止,也没有去的地方。有风的时候,遇到物则鼓荡扇动。风是看不见的,那麼,怎知道有风呢?就看花草树木在摇动,就知有风,这就是鼓扇。

风是互不相知,前边的风不知后边的风,后边的风也不知前边的风。因為风是没有实体自性的缘故,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这样。

在往昔的时候,皇帝有福报,百姓有幸福。所谓「风不鸣条,雨不破块」。那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候。那时候,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所颳的风是微风,不会把柳树枝吹出声音来;所降的雨是细雨,不会把泥块淋得破碎了,气象都是很自然:及时风和及时雨,应该颳寒风的时候,就颳寒风;应该颳暖风的时候,就颳暖风。应该降雨的时候,就降雨;应该降雪的时候,就降雪,但绝对不会狂风暴雨,这就是风调雨顺。因為风调雨顺,所以五穀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人过著快乐无忧的生活。这时,国家也太平,百姓也安乐,这就是国泰民安。古时的气候就是这样,不像现在的气候,在反常状态中,一切不正常,该风不风,不风而风,有时颶风而至,将房屋吹倒,将树木拔出,造成严重的灾害。或者该雨不雨,不雨而雨,有时剧雨而降,将良田淹没,变成泽国,造成无家可归的灾害。為什麼会这样?因為人心不古,贪瞋痴太重,自私自利,一切為自己,不為他人著着想,所以要遭受这种集体的果报。

又如众地界 辗转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好像一切大地(地球),互相辗转,依虚空而住。所谓「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如果地球不转动,就会被毁灭。為什麼?因為风轮摄持不住它在虚空转动,地球就会出离轨道。地球在旋转,才能发生摄持的力量,而能存在。地球和地球都在虚空中旋转(在太阳系有一个地球,在银河中有无量数的太阳系),彼此互不相知。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这样。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意六根,常被境界所转。為什麼?因為有情根的缘故。如果能把一切情根断了,就不会流转於生死,就没有烦恼的麻烦。并没有任何人来主宰支配你的六根流转於生死,而是你自己的情根在流转,这都是互不相知,而是自己在生死中流转於六道。

法性本无生 示现而有生

是中无能现 亦无所现物

法性就是诸法的实相,实性是空的。因為是空,所以无所生。虽然无所生,但是它会现示而有生,生出这个法,这是生而无生。法性本来是眞空,示现而有生,这是妙有,可是也不实在的。虽然说法性本来是空的,但能在眞空中生出妙有。这个生是不究竟不彻底,而不是常住不坏的。

在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并不是有主宰者,能令它生、令它现。它是眞空中自然示现出妙有,所以说是中无能现。在这里边没有主宰者,不是说我教它生、我教它现。这是什麼缘故?因為根本就是从法所现出来的,没有一个物体。也没有一个能现的主宰,也没有一个所现的东西。本来就是虚妄的,没有实在的境界。

我们把虚妄没有实在的境界,认為眞实的。不知它是无常,所以执著幻有,而忘了本来的眞空,把幻有认為实体。若是把幻有的执著破了,就合於本有眞空的妙理。

马胜比丘(鹿野苑五比丘之一)到舍卫城里托钵乞食。他走路时,目不邪视,威仪严整,在路上被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遇到,他们从未见到像马胜比丘那麼庄严的威仪,甚為惊异,心里便生起恭敬。於是走到马胜比丘面前,合掌问讯之后而问:「善知识,请问你从何处学来这种的威仪,这麼庄严肃静,我们敬佩之至!」马胜很谦虚的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大意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从缘所生所灭。因為缘生无性,没有一个自体。我师父就是大沙门(译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他老人家常常是这样的说法,来教导我们,依法修行。

这时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是学外道行者)二人一听,茅塞顿开。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二人便去礼拜佛,请佛说法,蒙佛开示,改邪归正。二人率领弟子二百人,同时皈依佛出家,作為佛的弟子,后来成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皆证阿罗汉果。这是诸法从缘生,缘生无性的道理。

佛教刚刚在美国兴起,凡是出家人,都要向马胜比丘学习,严肃威仪,给西方人一个良好的印象。一言一行,一擧一动,都要合乎威仪。无论是比丘,或是比丘尼,到外边去的擧动行為,都要十分小心谨愼,不可随随便便,有损威仪。金山寺的金字是从沙中澄清而来,经过一番辛辛苦苦磨练而成的。否则,金山寺就变成银山寺、铜山寺、铁山寺,甚至变成土山寺,那就无威可畏,无仪可敬。

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一切法,都是逢因缘而生出来,不会单独而生。必须依赖境界,才能生出这种法。道虽然是无為,可是要遇到因缘,才会產生感应。因為有位居士捐一栋房子拨作道场,所以金山寺拟在洛杉磯成立支会。道场多,佛法才能宣扬於全世界。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一切空无性 妄心分别有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属於情根。眼能见色,為色尘所转。耳能听声,為声所转。鼻能嗅香,為香尘所转。舌能嚐味,為味尘所转。身能觉触,為触尘所转。意能知法,為法尘所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生出六识,这是一切诸情所生的根。除这六识之外,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故称八识。在小乘教义中有六识,在大乘教义中有八识。

第七识名叫传送识,它将第六识的意传送第八识。它好像送信邮差,互相传达消息。又為染汚根,因為和四种的根本烦恼相应,就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痴是无明,愚於我相,迷无我理。我见是我执,於非我法,妄计為我。我慢是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擧。我爱是我贪,於所执我,深生耽著。又為末那识,译為思量。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没有丝毫间断,这是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识。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译為藏,能藏一切善恶的种子(神识)。第七识所作的一切行為,都藏蓄在第八识的仓库中。若是善的种子,将来便得善的果报。若是恶的种子,将来便得恶的果报。换言之,迷惑时,是阿赖耶识;开悟时,是大光明藏。

虽然六根对六尘,而生六识,可是没有自性,没有实体。因為众生有分别心,所以有种种的识。若是无分别心,便是眞空,无有实体可寻。好像一切山河大地,本来是空寂的,我们有分别心和执著心,才现出这些境界。

如理而观察 一切皆无性

法眼不思议 此见非顚倒

依照理来观察一切事和一切法,都是没有性和体。如用法眼来观察,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用法眼来观察一切理事,所见的不会顚倒的。若是凡夫肉眼来观察一切理事,都是顚倒见。开五眼的人,得到无障碍的神通力,这个见,才不是顚倒见,而是正知正见。

若实若不实 若妄若非妄

世间出世间 但有假言说

在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一首偈颂,是说凡是从因缘所生的法,都没有自性,也没有实体,所以我说是空寂。它也有个假名(诸法)而已。空假合起来,就是中道。中道了义,不偏於空,不偏於有。不落二边,就是中道。又有一说,不执断,不执常,就是中道。若是执断,就偏於空。若是执常,就偏於有,空有二边不著,就是中道。

实是有,妄是空。或者说是有,或者说是空,或者说有而不有,或者说空而不空。在中论上说:「一切法眞实,一切法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假名而已。只有个说法,而没有实际的本体,凡是能说出来,皆不是第一义諦。第一义諦是说不出来的,没有言语可说出来,也没有文字可写出来,所以说但有假言说。

这首偈颂,是把前边所说的偈颂,再总括说一遍。此段经文将地水火风四大来譬如诸法。在每种大中,有种种的譬如,来显明诸法的实性。现在只用水来说明诸法实性的道理。因為水有相同的道理,所以擧出水来譬喩眞如自性,也就是眞心。今擧出十种譬喩:

①水的自体是澄清的。由上边看,能看见水底,这是譬喩自性清净的眞心,光明徧照。

②水和泥混合在一起,即变成混浊不清,这是譬如清净眞心不染而染,变得没有清净光明。

③水虽然混浊,但是清净本性不失,仍然存在,这是譬如清净眞心染而不染,清净还存。

④若把泥土澄清到水底,水的清净本性又现出,这是譬如人之眞心,惑尽性现。就是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破了,自性(眞心)就现出来。

⑤水遇到寒冷时,便凝成冰,有坚硬性,这是譬如如来藏性(眞心)和无明合起来,生出八识作用。

我常说:「假设用一碗水,泼在人的头上,不会伤害人,也不觉得痛。如果将一碗水冻成冰,打在人的头上,那麼,轻者,则头破血流;重者,有生命危险,甚至死亡。同是一样的东西,而作用就不同了。」

⑥冰虽然有坚硬作用,可是在冰中不失其輭性,这是譬如我们的眞心随缘去了,还是不变。就是在事相上,也会显出眞理来。

⑦水虽然成冰,但遇热力,则溶化成水,这是譬如人的八识,虽然很强盛,难转為四智,可是若会转的话(修道)八识仍可转為清净,恢復如来藏性。

⑧水随风而有波浪的动相,但改变不了水本来平静的自性,这是譬如我们如来藏性被无明的风所吹动,而生出波浪的起灭。

在六祖坛经上有这样记载:六祖在法性寺时,有一天听到二僧在辩论「风动旛动」的问题。有一僧说,「风动,不是旛动」。有一僧说:「旛动,不是风动。」為什麼?若是没有风,那旛不会动。若是没有旛,怎能显示风动?因此之故!二人諍论不已。这时,六祖在场,便说:「不是风动,不是旛动;是仁者心动」。意思就是你们心中的波浪在动。

风吹浪动,而水的静性不动。水的本性没有生灭,没有波浪。所以说:「不是风动,不是水动,仁者心动。」这个心有些动摇,心若平静,波浪也没有了。

⑨水随地势高下,才有推排。前边的流引导后边的流,才有流注的相,可是水的自性是不动。这是譬如人的眞心,随缘流注,但是自性还是湛然不动。

⑩水在器中,随器形而变。盛在方筒中,则成方形;盛在圆筒中,则成圆形,但是水的自性不变,这是譬如人的眞如自性,普徧到一切有為法,但自性不动。

这是用水来譬喩眞如自性。清净眞心,本妙明心,都是譬喩这个。其餘火、风、地都有种种的譬喩,因為时间的关係,只能讲水大一种,其餘的可以自己去研究。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财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非众生。云何如来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随其言论、随其心乐、随其方便、随其思惟、随其观察。於如是诸众生中,為现其身,教化调伏。

在觉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向财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一切众生本来都是非众生(空),既然是空的,為什麼佛还要度空的众生?佛若是见众生不是空的,这是智慧不够,便成谤佛。佛要是见众生是空的,还来度空的众生,这岂不是空有相违背吗?请你详细解释一番。」

怎样解释这十个问题呢?如来随著众生的根性来教化,不管成熟或没有成熟,都一律教化。众生没有种善根者,佛令他们种善根。因為种善根,才能生菩提芽。已经生菩提芽善根者,令其善根增长。善根已经增长者,令其善根成熟。善根已经成熟者,令得解脱。

①佛是观机逗教:就是到教化的时候,佛便来教化他;没有到教化的时候,佛就等待著。总之,机缘成熟时,佛一定会来教化他。那麼,众生既然是空的,佛為什麼又来教化众生?这又是怎样讲法?

②命就是寿命:众生的寿命,有长或有短的不同。众生应该在寿命长的时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长寿时候来教化;众生应该在寿命短的时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短寿时候来教化。那麼,众生是空的,佛為什麼又来教化众生?这又是怎样讲法?

③众生有种种类、有种种身,各不相同:例如人有人身,畜生有畜生身,一切众生的身类有很多种。佛能随顺其身类来教化。身是累赘的,所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患就是大忧患,也就是大病。我们有大忧患的病,為什麼?因為我们有个身体的缘故。有了身体,就生出自私心。為这个身体,一切要照料它,為它找房子住,為它找衣服穿,為它找东西吃。住衣食这三个问题,一定要俱备,不可缺其一。若是不圆满,便觉得有忧虑之患,因為有个我身,便有大患。若无我身,便是无我。到了无我的境界,我又有什麼忧患呢?在这世间的杀盗淫妄酒,都因為有这个身。如果把身看破了,不為身体去贪去瞋去痴,就没有忧患了。若是没有自私心,身体也不会成為累赘。如果能修道,借假修眞,就是借著假的身体(色身),来修法身的慧命,而成就佛果。若是不借假修眞,那麼,佛果不会成就。所以佛随众生的时、命、身来教化。本来众生是空的,為什麼又来教化?这是什麼道理?

从前有一个六十多岁、一个七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的三位老年人,常聚在一起研究自身问题。有一天,大家讨论生死问题:人来时,糊涂而来;去时,糊涂而去。生而死,死而生,这又怎麼办呢?各人发表各人的意见,六十多岁的老人说:「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明年又缺谁?」这时,七十多岁老人说:「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八十多岁老人说:「这口气出去,那口气不知囘来不囘来?」所以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趁著现在未老的时候,赶紧用功修道,了生死最要紧。这三老是非常用功修行的人,用功念佛、用功参禪,精进修行。為了生脱死,所以一天吃一餐,也没有妄想,结果三老都了脱生死。古诗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儘是少年人」。等到老的时候,再想学道,了生脱死,时间已来不及了。你们看孤坟里所埋葬的人,都是少年人。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人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

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愼勿放逸!」我们这一天已经过去了,生命就减少一点。好像河中的水,渐渐减少,鱼在水中,便有生命的危险,这还有什麼快乐呢?大众!要注意,应当时时精进,不可懈怠。好像扑救头上著火一般的急切,保护生命的安全,修道也是这样的急切。但念无常不知何时就来了。所以不可放逸,要时刻谨愼。到生死自由时,能控制生死,欲生则生,欲死则死(不是自杀),能有这种把握,那麼,什麼病症也没有了。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不要随生死流转。

④随著众生的根性,众生应该修什麼法,佛就用什麼法门来教化。例如,众生应该以六度法门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六度法门。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布施能度慳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所以叫六度,即是能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而度到湼槃彼岸。众生应该以四諦法门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四諦法门。四諦就是苦、集、灭、道。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若能依法修行,便能证得道业。众生应该以十二因缘法门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十二因缘法门。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互有缘起,如果把无明断了,其他便无缘所依,则能了生死。这样依法修行,便能得到道果。佛是观察机缘,而说修行之法门,这是随其行。

⑤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為众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佛说法的道理,各有浅深。佛為六道众生说法,為令众生明白而了解,这是随其解。

⑥众生有很多种类,他们的根性也不相同。不要说飞潜动植、胎卵湿化,那样多的众生;就单单以人来说,其语言和文字或多种语言,完全不相同。明白什麼语言的众生,佛就说什麼语言的法,这是随其言论。

⑦众生都有自己的希望,佛随顺众生的心乐来说众生所欢喜的法。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為了令众生入佛的智慧,先用他所喜爱的法,来接引他,这样才有效果。这样依法修行,便证道业,这是随其心乐。

⑧佛教化众生,是用种种方便法门,所谓「善巧方便」。如果不瞭解众生的心意,不随其方便而说法,那就不能有良好的效果,这是随其方便。

⑨众生都有自己的思惟。佛要随顺众生的思想来教化,否则事倍功半,费了很多言语,但收到很少效果。所谓「因人说法」,见到什麼思想的人,便说什麼法。这是佛教导众生的方针,这是随其思惟。

⑩佛不但随顺众生的思惟而教化,而且又要随众生所观察而观察。佛观察众生的因缘,应用什麼方法来教化众生,為令众生可以接受佛法。

在前边说众生非众生(空的),那麼,佛為什麼要用种种方法来教化、来调伏,这是什麼道理?究竟佛看众生是空还是不空呢?

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财首大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种种问题。

众生执著一切诸有法,没有能明白诸有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所以就染苦為乐。名利是个小问题,可是,所有的人,都迷恋在名利上;不是求名,就是求利,多数人是名利双求。生死虽然是个大问题,可是,没有人在事前作準备;待临终时,手忙脚乱而去。所谓「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就这样子在六道轮廻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所以叫众生。

众生就是众缘假和合而生,又是由众多生而成的。因為生的太多,所以名叫众生。有众生就有众死。生的多,死的也多,所以又叫众死。一个众生不知在轮廻中受多少次的生死?那麼,為什麼不停止生死轮廻呢?因為爱欲不断的缘故。爱欲是生死的根,有爱欲就有轮廻。有轮廻就有生死,如同作梦一般,所谓「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梁。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人活的时候,正在作梦;人死的时候,才作完梦。在梦中,升官发财、娇妻美妾,或者中状元,或者作宰相,荣华富贵,享受不尽。等待梦醒时,还是身无分文的穷人,流浪在街头。在梦中的七寳现前,什麼都好,应有尽有。可是梦醒,什麼都没有,仍然是孤家寡人,一无所有。天天在作梦,作的是黄梁梦。什麼是黄梁梦?就是在梦中,中了状元,做了大官,子孙满堂,富贵荣华,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梦醒来,店主為他所煑的黄梁饭尚未熟哩!在梦中如果不觉悟,便白作了一场春梦!

此是乐寂灭 多闻者境界

我為仁宣说 仁今应听受

这个法,是人所欢乐的寂灭法。什麼是寂灭?就是其体寂静,离一切相。离烦恼為寂,绝苦患為静,也就是湼槃之理。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為法忘躯。為求半句偈而捨身命,在所不惜,只要求到法,便遂心满愿。有一生,佛在雪山修行,有一天,听到有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到这里,便停止不说。老修行(释迦牟尼佛前生)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罗刹鬼说的,乃问罗刹鬼:「这首偈颂,还有下两句,你為什麼不说呢?」罗刹鬼说:「我三天没有吃东西,饿的没有力气,不能说出来。」老修行说:「你再勉强说出下面两句,我便心甘情愿将我的身体供养於你。」罗刹鬼说:「一言為定,你不可后悔,说了不算数。」老修行说:「修行人不打妄语,但我有个条件:你说出这两句偈之后,让我刻在树上,将法流传后人,然后把身体供养於你。」罗刹鬼说:「可以!满你的心愿。」於是罗刹鬼说出下两句偈颂:「生灭灭已,寂灭為乐」。老修行很快将偈颂刻在大树干上。又一想,刻在石头上,时间更能长久,令后人依法修行,乃向罗刹鬼要求,请他等待片刻。老修行说:「请你再等一会,我想刻在石头上,比较长久,后人受益一定很多。」罗刹鬼见老修行如是诚心,便同情的说:「你要刻快一点,我实在饿的受不了。」老修行在石上刻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為乐」十六个大字。刻完之后,对罗刹鬼说:「我已完成心愿,请你来吃我吧」,於是,闭目静坐,心无恐怖,一心供养。所谓「為善最乐」,老修行心中快乐无比,视死如归。等了多时,不见罗刹鬼的行动,睁眼一看,罗刹鬼已腾空而起,在虚空现出天人身——原来是天人下来试探老修行的定力,这时天人说:「善哉!善哉!汝是眞心求法,功德无量。」言毕而去。

释迦牟尼佛為半句偈而捨身命,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呢?我们非常慳贪,什麼也捨不得布施。不要说是身体,就是身外物,也捨不得。如果能布施内财(头目脑髓)和外财(国城妻子),才能修成福慧圆满。福慧双足,就是两足尊,也就是佛。

多闻就是博学广闻。深入经藏,增长闻慧。善於思惟诸法实相,就是思慧。思惟之后,就去修行,这是修慧。闻思修三慧会用,就是多闻的境界。

阿难尊者,就是多闻第一。佛所说的经典,他都记住,因為他的记忆力特别强,所以能博闻强记,好像录音带一样。凡是经过阿难尊者的耳根,他都能一字不漏说出来。

佛灭度后,阿难尊者结集经藏。他在升座说法的时候,大众顿起三疑。第一疑,认為释迦牟尼佛復活。因為阿难尊者蒙十方诸佛加被,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和佛一样的庄严,所以一般佛弟子,以為是佛再世。第二疑,认為阿难尊者已证佛果,即身成佛。第三疑,以為他方诸佛来说法。阿难尊者开口说「如是我闻」,意思就是: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所闻。此时,大众的三疑顿息。

财首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现在為仁者宣说佛為什麼度众生的法。仁者你是代表来问法,请你特别注意,代表众生諦听这种法,而接受这种法。」

分别观内身 此中谁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达我有无

我们人的执著太大。执著什麼?执著「我」。这个「我」比须弥山还要高,比四大海还要大。这个「我」争强论胜,争名夺利,逞英雄、论豪杰。因為有这个「我」,给它吃喝玩乐的一切享受。天天给它作奴隶,也不知道看破,也不能放下,所以天天不自在。

财首菩萨说:「仁者你要详细分别来观察,在身内和身外来找这个『我』,是找不到的」。从头顶到脚下,各有其名。头有头名,五官有五官名,四肢有四肢名,足有足名。在身外来找「我」,是找不到的。在身内的五臟六腑,亦各有其名。五臟就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就是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这里面也找不到「我」。究竟谁是「我」,既然找不到「我」,还执著什麼「我」?要明白内也无我,外也无我。所谓「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或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身体本来就是空。身体是空,為什麼还要执著?為它顚顚倒倒,这又是何苦?

若能有这种想法,就明白「我」究竟是没有的。假设有个「我」,那麼我是谁?谁是我?在清朝顺治皇帝的偈颂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谁?」这个道理,应该深深研究一番。既然找不到「我」,為什麼要尽力帮助「我」?心里执著: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有人骂一句,也受不了;有人打一下,更受不了。被一个假「我」支配得顚顚倒倒,所以如来说:「这一类众生,眞是很可怜!」

此身假安立 住处无方所

諦了是身者 於中无所著

所有众生的身体,都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若想找它眞正的住处,却找不到一个地方它是存在的。若能审諦明瞭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和合所现的,便应该无所执著。不执於身,不执於我,这样就把我执破了。如果我执破了,法执便很容易破。我执不破,法执更不容易破。这一点,希望大家注意。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应该首先知道要把身体看空或看假,这样就不会有所执著。那时候,便是解脱、便是自在。

於身善观察 一切皆明见

知法皆虚妄 不起心分别

在众生的身体善於观察。观察什麼?观察究竟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究竟是眞的?还是假的?假设是我的,為什麼我做不得主?眼睛花的时候,不能教它不花;耳朵聋的时候,不能教它不聋;牙齿掉的时候,不能教它不掉;皮肤皱的时候,不能教它不皱;所以我做不得主。身内身外都要观察,才能知道一切法皆虚妄。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是这样,所以不要有执著,便不起分别心。

寿命因谁起 復因谁退灭

犹如旋火轮 初后不可知

人的寿命,因為谁而起呢?又是那个主宰使它退灭呢?这生命好像旋转的火轮一样,找不到前后。因為互相旋转不停,那个在前?那个在后?无法可以知道。因為无始无终,所以始终不明白。这是说我们的寿命,来时,不知怎样来的?去时,不知怎样去的?来,糊涂而来;去,糊涂而去。对生死问题,一点也不清楚。

智者能观察 一切有无常

诸法空无我 永离一切相

怎能会有智慧?先要持戒,然后修定。由定中得到眞正的智慧。有了智慧,心才清净。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如水。若是把泥土掺到水中,搅拌不停,便成混浊的汚水。我们人就是混浊不清,因為清净的眞心,和无明合而為一,所以混浊成妄心。这时候,若能严持戒律,没有分别心,也就是不打妄想。若能诸恶莫作(没有自私心),众善奉行(大公无私),这就好像水和泥混合在一起,若不去动它,水自然会慢慢澄清。若想澄清,就要修定,这种定力,能使混浊的水恢復清净。清净就有智慧。浅言之,有一缸浊水(愚痴),使用白矾(修行)放在水中,水便渐渐澄清(智慧)。这时,不可再去动它(妄想),否则,沉到缸底的泥土(无明),又起作用,将清水再度变為浊水(愚痴)了。

有智慧的人,具足择法眼。是法非法,善法恶法,他都能分别得清清楚楚。本来是没有分别心,但这是择法眼的分别,而不是用虚妄心来分别。换言之,是用智慧来分别,这好像澄清的水,从上边能看到下边。凡夫观察事情,好像看一缸浊水,尚未澄清,无论如何的分别也不会清楚。等水澄清后,有了明辨是非的智慧,便会明白这件事情。没有智慧,但有分别,这仅是一种妄眞的分别。这种分别心不能助你明白这件事情。只差一点点,便大错而特错,所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智慧人观察一切有為法,都是无常的。在金刚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一切法中,都是空而无我。若能把一切有形有相有為法都离开了,到这个时候,就无所执著。

众报随业生 如梦不眞实

念念常灭坏 如前后亦尔

我们在世间上,起惑、造业、受报。起惑是从无明生出来疑惑,生出之后,便去造种种业。因為有种种的业,所以要受种种的果报。这是不变的字律。什麼时候能把惑破了,眞心便显现出来。那时候才能停止业报。所以说众报随业生,一切果报就是从众生所造的业而生出来。换言之,造什麼业,就受什麼报。所谓「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这是丝毫不爽的定律。

众报虽然随业生,但是好像作梦一样,不是实在眞有的。我们的身体都是假有的,何况其他,更无眞实。不要执著身体,它不是好东西。你对它无微不至的照顾,来保护它、喜爱它;又怕它冷、又怕它热、又怕它飢、又怕它渴。一天到晚為这个臭皮囊忙忙碌碌、顚顚倒倒,无有暂歇。结果到时候,它先跑掉,不管你啦!

这个身体和一切业,都在念念之中,有生住异灭;在念念之中,有成住坏空。恒常是这样,没有停止。这种业报,犹如波浪,前边的波浪吸引后边的波浪;后边的波浪又推排前边的波浪。前浪消灭了,后浪又生起,前后都是这样子。

世间所见法 但以心為主

随解取众相 顚倒不如实

在世间所见一切法,都是由心来支配。所谓「一切唯心造」,如果没有心,就没有法。这是随著心中的妄想执著而取一切相,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眞心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自性。因為随著妄想分别而取众相,这就是顚倒、不实在的法。本来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怎会有执著相呢?

世间所言论 一切是分别

未曾有一法 得入於法性

世间每个国家,都有它的言论,都是一种有分别的有為法,而不是无分别的无為法。这种法里没有一个法,能入自己眞实的法性;也就是说,没有一法有自己法的体性。

能缘所缘力 种种法出生

速灭不暂停 念念悉如是

能顺著妄想去追求境界,这是能缘。所追求的境界,这是所缘。能是主动,有这分能力;所是被动,也有这分能力,在这里就生出种种的法。可是这种能缘和所缘的力量,所生出的法很快就消灭的,所谓「念念迁流,念念不停」。因為不停,所以无常,都是生灭不已的法。

我们众生有妄想执著,在没有麻烦中生出麻烦,在没有事情中生出事情,这就是背觉合尘。背觉就是没有智慧,合尘就是愚痴。有了愚痴之后,在有為法中,执著一切虚妄的境界,认為是实有。

在前边所说的偈颂,总括来说,有三种性:①徧计执性、②依他起性、③圆成实性。什麼是徧计执性?就是周徧的计算,执著一切是有的性。什麼是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缘而起心动念。这个性,是迷悟的分水岭。向上悟眞空,就是圆成实性;向下起分别,就是徧计执性。什麼是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功的眞实灵性。

譬如在黑夜中走路,在路上见到一条长细的黑影,便生起怀疑:「可能是蛇吧!蛇有毒,咬人会死的。」於是骇怕的不得了。后来仔细看清楚,原来是条麻绳。復次把绳拆开,变成麻。麻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没有自性,所以是空的。总之,普徧计算於一切法,计实我法,就好像认绳為蛇,这是徧计执性的作用。依靠其他众缘和合而起,好像麻上见到是绳,这是依他起性的作用。因心圆明,不被迷识所执,远离依他起性和徧计执性,得无生法忍,唯一眞空,圆满成实,好像麻成空,这就是圆成实性的作用。

我们都有虚妄的执著,认假為眞,以苦為乐,一切一切看不清楚。因為看不清楚,所以越迷越深,这就是背觉合尘的境界。若能背尘,就能合觉。把世间法的染汚心放下,这就是清净的自性。染汚心不放下,本有眞正的智慧,就显现不出来。

那个人很聪明,记忆力很强。為什麼?因為前生妄想少,所以今生聪明。今生妄想再少,来生一定比今生还聪明。如果今生妄想多,就把前生的聪明智慧用光了,等来生便又愚痴了。不会用自己的智慧,就生顚倒妄想,若会用自己的智慧,便没有妄想。总而言之,聪明人妄想心少一点,愚痴人妄想心多一点,為什麼?因為智力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妄想就是有分别心、有执著心。有智慧的人,很少有妄想,见事省事出世间,不要去想,就知道了,这样便能出离三界。愚痴的人,有很多妄想,见事迷事堕沉沦,见到事情就迷惑了,分不清眞假是非,这样就堕落三恶道。有智慧的人,人能办事;没有智慧的人,事能办人。有智慧的人,能转境界;没有智慧的人,被境界转,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听经闻法,不能在头上安头,多此一擧。本来是很容易明白的,可是却跑到另外一方面去想,本来应该明白的也不明白了。越找越远,离自性就远了。这是什麼道理?因為没有择法眼的缘故。若有择法眼,无论什麼法来了,都能迎刄而解,不费吹毛之力。

我们研究佛法,主要是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不要尽在皮毛上用工夫。好像蚂蚁啃西瓜,在皮外边啃,白费功夫,那是没有用的。要想法子钻到西瓜里边,才能得到甜味。我们研究佛法,也是这样。要深入经典,才能体会到佛法的妙味。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寳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在财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又向寳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所有众生的身体是平等,由地水火风四大成就的。在这四大之中,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我所有。既然无我无我所,那麼是谁在受苦报?又是谁在受乐报?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请你详细解释。」

又问:「既然没有我,没有我所,没有受苦,没有受乐。怎会有的相貌端正,有的丑陋?有的内心非常好?有的外相非常好?有的少受,有的多受?或者今生造业,今生受报;或者今生造业,来生受报?為什麼会有这样多不同的境界呢?既然是这样子,在法界之中,本来没有一个好,也没有一个不好。那麼,苦乐从何而生呢?这实在是百思不解的问题。」

在三世因果劝世文(宋朝佛印禪师所著)上说:「今生富贵是何因?前生捨财装佛金。今生贫贱是何因?前生不肯济穷人。今生端正是何因?前世香灯供佛尊。今生丑陋是何因?前生汚身佛前行。」由此可知,人生之寿夭、富贫、贵贱、美丑、顺逆,都是前生所造成。所谓「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来生苦」。修什麼?修功德、修福慧。功德修多了,福慧自然满足。佛在往昔时,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因為有此功德,所以今生才具足三十二相的庄严,有超人的大智慧,这都是修功德得来的。

时寳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寳首大菩萨听完文殊师利菩萨所问,乃用偈颂来答覆,為什麼有的众生受苦?有的受乐?有的少受?有的多受?有的现报?有的后报?种种的问题。

随其所行业 如是果报生

作者无所有 诸佛之所说

随顺众生所造的业,应该受到所应受的果报。老子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也无门,福也无门,就是看自己造的是什麼业,就受什麼果报。作善业受善报,作恶业受恶报。好像影子跟著身体一样,不能离开。例如,造杀生的业,将来受被人杀的果报;造偸盗的业,将来受被人盗的果报;造邪淫的业,将来受被人淫的果报;造妄语的业,将来受被人妄的果报;造饮酒的业,将来受沉溺醉梦中的果报。所以说造什麼业,就受什麼果报,是丝毫不爽的,这样果报就生出来。

这不是有人来主宰你去造业,而是你自己去造的。因為起惑,所以造业。造了业障,就要受报,这是一定的道理。绝对没有侥倖而不受报的,因為这是自然律。也不会有人来审判你、来帮助你,而是完全由自己负责任,即是所谓「自作自受」。

诸业中没有一个操作者,也没有一个支配者。没有一个人教你这样做,也没有一个人教你不这样做,而是你自己顺著所造的业来受果报。这就是诸佛所说的道理。

譬如净明镜 随其所对质

现像各不同 业性亦如是

譬如一面清净光明的镜子,有什麼人来,就现什麼形相,所现的相各不相同。所谓「佛来现佛,魔来现魔」,非常的清楚。业的性,也是和明镜一样,就是造什麼业,便受什麼果报。每位众生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也是不一样的。

亦如田种子 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 业性亦如是

也好像田地的种子有种种不同,有的是麦种,有的是稻种,甚至所生出来的苗也不同。麦的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蕎麦等。稻的种类也很多,有水稻、旱稻、糯稻等。无论那一种类的五穀(麦稻粱黍菽),都分出很多的类别。把这些种子种在田地中,各各不相知。虽然不相知,但是自然而然又生出来。种子播种於田地,因受种种的因缘而生长。业性也是这样。所造的善业、或恶业、或无记业(不知是善,不知是恶),都和种五穀的道理一样。所谓「种麦得麦,种稻得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麼便得什麼,绝对不会错误的。

在中国古时,有井田制度。就是将一块地,划分為九份(每份百亩)。每家各种一份,為私有田,所收穫的五穀為自己用。中央一份為公田,是八家共同耕种,所收穫的五穀,要缴纳於政府,也就是等於现在缴粮税一样。该田形成為井字,所以称為井田。田字成為四方形状。

又如巧幻师 在彼四衢道

示现众色相 业性亦如是

又好像巧幻师(魔术师),他能变出很多的色相。由无中变有,有中变无,变化无穷。有无、无有、有有无无、无无有有,千变万化,令观众不知是怎样一囘事。例如,母鸡能生蛋,他不需要母鸡,就能变出鸡蛋。有蛋才能孵鸡,他不需要鸡蛋,就能生出小鸡,眞是妙不可言。

这位巧幻师,他在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表演他的特技,能吞钢刀到他肚中,能吐火燄於空中,运用自如,令人惊奇,嘆為观止。他示现种种的色相。我们的业性也是这样的境界。

如机关木人 能出种种声

彼无我非我 业性亦如是

好像用木材所造的机械人,能自动发出种种的音声。又好像现在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一样,虽然里面没有眞人,但有人在说话在歌唱。这个机关人,它没有思想,没有分别心。它不会想我是机关木人,我不是机关木人。也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非我。我们人所造的善业、恶业、无记业,都是这种的道理。若是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执著有个我的存在。

亦如众鸟类 从壳而得出

音声各不同 业性亦如是。

也好像一切的鸟类,有千万亿那样多的种类。但是每一类鸟的音声也不相同,形相也不相同。虽然一切鸟类,都是从卵壳中生出来。可是音声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独立的言语。雄鸟善於歌唱,雌鸟闻声而来。人所造的业性,也是这样,也是每人不同;有的善业多一点,有的恶业多一点,有的善恶平等,将来受报,就有分别。

譬如胎臓中 诸根悉成就

体相无来处 业性亦如是

譬如胎儿在母腹中,究竟是怎样成长?做母亲的也不知道,胎儿乃是不知不觉中长大的。要明白胎臓的道理,可以研究十二因缘的法门。什麼是十二因缘?就是①无明②行③识④名色⑤六入⑥触⑦受⑧爱⑨取⑩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若照流转门来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样就在轮廻中受生死。若照还灭门来讲,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样才能出离三界,不受轮廻之苦,而得到湼槃之乐。所谓十二因缘即是:

①无明:就是无所明瞭,也就是糊涂。无明是愚痴的根本。為什麼愚痴?因為无明的缘故,就生出爱。在爱欲海里浮沉,顺生死流。好像男女互相恋爱,為什麼会生出这种爱心?就因為有慾念。怎会有慾念?因為有无明在作祟。这个无明,被见惑所迷。所以男女相见,就被爱情所迷。男女相爱时,有人问他(她),你為什麼要爱他(她)?囘答多数是:「我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不过,换个名词而已,其实就是无明。

②行:就是行為。什麼行為?男女之间性的行為。这种性行為,就是生死的根本。若无性行為,爱慾海便会乾枯了,生死流也会断了。一切众生,觉得性行為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所以看不破、放不下,一切众生有这样的想法,那麼,就不能出离六道轮廻,而在此轮廻中转来转去。

③识:就是中阴身,也就是神识。在男女性行為的时候,有一线很小的光明。中阴身无论隔离千里或万里,若是和父母有缘者,就能见光明,便去投胎。这个识,就是生的种子,是父精母血和合而成,而成為胎。在第一个七天内,名叫凝滑(精血混合一体)。在第二个七天内,变成輭肉,成為胎盘。好像鸡卵中有个白盘,那是小鸡的胎盘,有它才可以孵出小鸡。父精母血是妙有,在妙有中,也有眞空。眞空就是识。在没有成胎之前,是中阴身,成胎之后,就是识。

④名色:在第四个七天,渐渐成為坚肉凝厚的肉团,名為名色。名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色是五蕴之中的色蕴,所以人身是由五蕴所组织而成。这时的胎儿,已经有了神经系统,有了生理系统,但未成形,四肢不分,五官不生,仅仅是个坚肉而已。

⑤六入:有了名色,就有六入。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不知不觉生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但是无人知道在那一天生那一根?这是奥妙的神秘,是无法可知。

⑥触:就是感觉。胎儿在母腹中住了二百八十天之后,六根俱全,开始活动,所谓「瓜熟蒂落」,便降生到人间。六根和六尘接触,便產生六识的作用,就有见、闻、嗅、嚐、觉、知六种性。婴儿自出胎到三岁的时候,只有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苦乐,并不起憎爱的感情。

⑦受:有了触觉,就有受用。婴儿到四岁以后,便生出七情六欲,对饮食和玩具等,都有希望和企图。遇到顺境便觉得快乐,遇到逆境便觉得痛苦,这时有了憎爱感情作用。

⑧爱:有了受之后,就发生爱。这个时期,是指十六七岁时,贪恋财货和美色,生出种种欲望,贪恋不捨。好像男女相爱,互相抚摩。用手来摩对方的身体,觉得很快乐。这因為在母腹中时,养成这种习气,所以生出之后,由想生爱。

⑨取:有了爱心,就要取為自己所有。為什麼要取呢?因為想佔有,要属於自己的。这样就生出自私心。人為什麼有自私自利的思想?就因為有取的缘故,所以造出身口意三业。為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用尽心机,千方万计来争取到手;否则,睡觉也不安心。

⑩有:有了取心,就有个有。於是生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思想。这是我所有的、我所爱的。好像有人,所爱的是汽车,就去买一辆新式流线型的汽车。所爱的是洋房,就去买一栋新建豪华的楼房。因為爱而去取,有取就有自私心。广而言之,财货男女,都是由取而有。有了什麼?有了造业的因,将来必定有苦报。

?生:有了善恶的种子(第八识,阿赖耶识),等因缘成熟时,就去投胎。好像男女结婚之后,又生小孩子。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停止。因為有了生的种子,遇到机缘就生了。

?老死:有了生,就有老死。这是十二因缘的道理,就因為一个无明,便生出这种连环不断的三世因缘。

胎臓就是由十二因缘而成的,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成就。有的相貌端正,有的相貌丑陋,这乃是因為业力所惑。体相是从何处而来的?若说是从父精母血而来,但是父精母血并没有个体相,而是以后才有体相的。来受苦报或乐报?或受现报?或受后报?这个业性也是这样,和胎儿的道理相同。

又如在地狱 种种诸苦事

彼悉无所从 业性亦如是

又好像众生造种种的恶业,就要受恶的果报,而堕落在一切地狱。地狱有种种地狱,因為时间关係,不能详细解说。兹擧出四个地狱略说一番,作為警惕。

①刀山地狱:此地狱处处是刀尖向上,狱卒将罪人拋到山上,刀尖从身体穿出,受刑者流血而死,但被巧风一吹,又恢復正常,周而復始的受刑。人在世间上,不走正路,而走邪路,恶业多了,死后就到刀山地狱来受苦,在刀尖上走。

②油锅地狱:此地狱有大油锅,油滚如沸,罪人落在锅中,被炸成油条。这是因為人在世间,犯了杀父、杀母、杀出家人、破坏僧团生活、毁灭佛像法器等五逆罪,死后都要受油锅煎熬。

③拔舌地狱:将罪人的舌头拔掉,来生则变成哑吧。这是因為这个人在世间上时,专说是非,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或者挑拨离间,或者谣言惑众,死后便要受此苦。

④炮烙地狱:此地狱有一个圆形铜柱,内燃烈火,将筒烧红。人在世间上,淫欲心太重,做些伤风败俗的事,无论男女,死后都要到此地狱受苦。因為被无明见惑所迷,所以在世的时候,男人喜爱女人,女人欢喜男人,死后都要到此地狱,所见的红筒就是所爱的女人或男人,於是乎发狂,奔跑而抱之,结果身被烙成焦黑,然后从铜筒柱掉下来,痛极而死。不久又被巧风吹活,睁眼一看,又是所爱的人,又去搂抱,又被烧焦。直至业障烧尽為止。由此可证,淫欲属於火,所谓「慾火烧身」,乾柴烈火很容易燃烧。我们修道,第一步就要看破男女情欲的关。

為什麼要受炮烙的刑呢?这是教人生觉悟心:原来男女相爱,如同火烧。使多淫众生生出大恐怖心,然后不敢再生淫欲心。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在说法,明白就超出三界,不明白就沉沦六道。佛法有善法度人,也有恶法度人。我们现在讲经说法,就是善度众生,没有堕地狱者,令他不堕落地狱。已经堕落到地狱的众生,教他们在极端痛苦中,生出觉悟心来,这是恶度众生。善度不了,就要恶度。

我们修道应该早修,不要等堕落到地狱里,才想修行,那是来不及的。因為那时候更為愚痴,更不容易发菩提心。因為越是受苦,无明越重,瞋恨心也大,不容易觉悟。

在地狱种种的苦,都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那麼,从什麼地方来的?因為往昔所造的恶业所感,所以现在要在地狱中受报,是从业感而来的。等到罪业受完,如果能囘头走,发菩提心,就不会再受这种苦了。所谓「苦海无边,囘头是岸」,善业恶业无记业,也是这样的情形。

譬如转轮王 成就胜七寳

来处不可得 业性亦如是

什麼是转轮圣王?因為他在登位的时候,从空中降下七寳,内有寳轮。转其寳轮,能降伏四方,所以叫转轮王。為什麼叫转轮圣王?因為有大势力和大神通,可以管理一四天下。把四大洲合起来,称為一四天下。

四大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转轮王分為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管理四洲、银轮王管理三洲、铜轮王管理二洲、铁轮王管理一洲。就是我们所住的南赡部洲,这位铁轮王的神通比较小,不能到其他三个洲去。而其他三个轮王,能到南赡部洲来视察。

又好像转轮王,他能成就最殊胜的七寳。这七寳是从什麼地方来的?因為不知从什麼地方来的,所以说来处不可得。我知道!因為他们在往昔时,修种种善根,造种种善业,所以才作转轮王,有这种福报。我们所造的业,有善的业、恶的业、不善不恶的业,也是这样的情形。在往昔所造的是善业,受乐报就多。造的是恶业,受苦报就多。

什麼是转轮王的七寳?就是①轮寳②珠寳③众寳④马寳⑤兵寳⑥主藏巨寳⑦玉女寳。这七寳,转轮王才拥有,因為他们在往昔时,修种种所感。兹将七寳介绍如下:

①金轮寳:轮寳有金银铜铁四种之分别。「轮」本是大车的意思,其速度比现在的火箭还要快多少倍。转轮王率其臣民坐在其上,在一天时间,可以周巡四大洲。

②神珠寳:就是如意珠,其形是八楞,在夜间大放光明。此珠能遂心如意,换言之,想什麼有什麼。此珠是大鹏金翅鸟的心,龙王得之是龙珠,人王得之是夜明珠。

③白象寳:这隻大白象有神通,好像普贤菩萨所乘的六牙(代表六度)大白象,就有神通,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白象是人间稀有的,所以主贵,所谓「物以稀為贵」。

④紺马寳:马如龙,牠也有神通,也会变化。牠是忉利天宫帝释马厩中的马,所以為寳,而不是一般无灵性的马。

⑤主兵寳:他平时不带兵、不训练兵。等到需要时,兵将却源源而来,要多少就有多少。

⑥主藏巨寳:就是管理财寳的地神,他知道何处藏著何寳,等到需要时,指地而得。

⑦玉女寳:就是歌舞的艺女,不但会唱,而且善舞,是非常美丽的少女。

金转轮王不但有这七种寳,还有五百妃子,而生千子。他所管辖的国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有老百姓,都持五戒,修十善。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十善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在身业不犯杀盗淫三恶;在口业不犯妄言、綺语、恶口、两舌四恶;在意业不犯贪瞋痴三恶。人人发菩提心,个个成道业。

又如诸世界 大火所烧然

此火无来处 业性亦如是

每个世界,每逢住劫减期,就有一次小的灾难。每逢坏劫时,就有一次大灾难。小灾难就是飢饉、瘟疫、刀兵乱。大灾难就是火、水、风。现在的世界,人类的寿命平均為六十多岁(释迦牟尼佛住世时,那时人寿是百岁。佛灭后有三千年)。人寿减到三十多岁时,人只有邪见顚倒,具十不善业。因此,天旱不雨,五穀不登,百姓以树皮草根為食,白骨徧野,饿死无数,如是经过七年那样长的时间。人寿减到二十多岁时,人多行不义,自私自利。於是发生瘟疫之灾,此时空气汚染,细菌横行。人呼吸空气,就生病,有病就死,是无法医治。此时的医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这种传染病,经过七个月的时间,世上剩下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人寿到了十几岁时,人皆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互相仇杀,六亲不认。因业力故,草木成刀,触之则死。众生互相残杀,成為疯狂世界,如是经过七天,世上所剩下的人,不过万分之一。

為什麼会有这种灾难?㈠為人心不古,思想复杂,恶业做多,应受果报。㈡為科学进步。我常对你们讲,最原始的战争,是土战。人用拳脚来作战,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也就是比力气。力气强就是胜利者,力气弱就是失败者。后来有聪明人(科学家),研究取胜的方法,乃採用木战,把木棒当作武器,比较拳脚便利而实用。按五行来讲,这是「木剋土」,木战胜土。发明木战之后,战争时常发生,死亡率也提高。不久,科学家又在研究杀人的武器,用什麼方法能战胜木棒呢?研究多时,发明用铁来作斧或刀,或用钢来作剑,可以把木棒斩成两截。这时,武器向前迈了一大步。这是「金剋木」,金战胜木的时代。古代人,讲究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所谓「枪刀剑戟,鉤叉斧鉞,矛盾弓箭」。这时候的人,皆有刀剑,很多有智慧人,都做虚偽的事,欺骗对方。对方受骗,忍无可忍,因而彼此斗争,发生刀剑之战,智者用计,愚者用刀,结果两败俱伤,造成社会不安寧。大约经过二千多年之后,科学家又在研究,怎样能令刀剑没有作用,绞尽脑汁之下,昼夜研究,发明枪炮。在几百步之内,可以用枪射死人;在几里之内,可以用炮轰死人,因枪弹和炮弹都是用*所造,所以这是火战,就是「火剋金」,火战胜金。后来科学更进步,发明飞机大砲、军舰甲车。杀人的武器,便越来越厉害。科学家又在研究,心想炸弹的威力太小,杀人太少。经过多次的研究,发明原子弹,威力比炸弹强。一颗原子弹,可毁灭全城,以致死伤数十万人。因為原子尘是流动性,这是水战,就是「水剋火」,水战胜火。丧心病狂的科学家,又研究消灭人类的惊人武器,好像氢气弹和死光等,不断地发明,假如不幸,第三次大战爆发,届时,人类会同归於尽,天翻地覆,地球毁坏,眞到世界末日,不堪设想。

在这世界生存的人,都是应劫缘而生,是来这世界还宿债。若能明白这个道理,便赶快修行,才能超出三界,不再受三灾八难之苦。

一切世界,都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在坏劫时期,大火自然燃烧起来,把大地山河统统烧毁。这种火是从什麼地方来的?往远处说,是从众生的业报而来。往近处说,不知道它从什麼地方来的。我们人所造的业障,和劫火所烧的道理是一样,是丝毫不爽的,善性恶性无记性,都是这样,所以众生的果报完全不同。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在寳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向德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如来成道,所证得的法,只是一种法。為什麼如来说法时,不说一种法,而说无量诸法?教化众生时,又现出无量佛刹,教化无量众生?演说时,又用无量的音声,又示现无量的佛身?众生若干心,佛悉知悉见,又现无量神通。又要普徧震动无量世界,又能示现无量殊胜庄严的道场,又能显出无量的境界。而在法性中,这些分别相,都不可得。因為法性是空,所以那有这些种种的形相呢?这十个问题,是什麼原因呢?请你慈悲,详细说明,令一切众生皆能明瞭法的眞实义。」

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德首大菩萨,他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种种的问题。

佛子所问义 甚深难可了

智者能知此 常乐佛功德

德首菩萨说:「佛的弟子!你所问的义理,是很深奥的道理,是不容易瞭解。只是有智慧人,才能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常常乐意修行佛所修的功德。」

譬如地性一 众生各别住

地无一异念 诸佛法如是

佛所证得的法,佛所演说的法,都是一种法,但是千变万化,有所不同。譬如地性是一个,没有分别,在地上所有的众生,各别而住。地不会想这个众生住在那个地方?那个众生住在那个地方?大地是没有一念,也没有多念。诸佛的法,也像地性一样,没有分别。而是众生分上有分别,所以造出许多问题。这是答覆无量刹的问题。

亦如火性一 能烧一切物

火燄无分别 诸佛法如是

也好像火性,也是一个。火能燃烧一切物,劫火能烧山河大地。虽然能烧一切物,可是火燄没有分别,遇到什麼就烧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也是这样,没有分别,都是教化众生,改恶向善,发菩提心,修无上道。这是答覆无量众的问题。

亦如大海一 波涛千万异

水无种种殊 诸佛法如是

也好像大海的水,也是一个性。虽然有千万的波涛,后边的浪,跟著前边的浪,有种种不同的波浪,可是湿性相同,没有分别。诸佛所得的法、所说的法,也是这样的情形。这是答覆无量法的问题。

亦如风性一 能吹一切物

风无一异念 诸佛法如是

也好像风一样,它的自本性是一个。虽然本性是一个,可是能吹一切物,各有各的力量。小风可以吹花草树木,大风可以吹宇宙万物。风的自性没有分别,这是大的东西,那是小的东西。或者那个是多一点,这个是少一点。风本身没有两样的念头,没有一,也没有多,一多不立。诸佛所证的法、所说的法,也是这种道理,没有分别,这是答覆无量界的问题。

亦如大云雷 普雨一切地

雨滴无差别 诸佛法如是

也好像大云雷,虚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雷电交加,才能普雨一切大地。雨滴和雨滴之间没有分别,因為性是一个的。大根的树木,就得受多点雨水的滋润;小根的花草,就得受少点雨水的滋润。所有种种的物,都得到自己所应得的滋养,而不是雨给它们分别。诸佛的法也是如此来教化众生,所以所有的众生都各得其应得的法益,这道理和降雨一样。这是答覆无量音的问题。

亦如地界一 能生种种芽

非地有殊异 诸佛法如是

也好像大地的性是一个,能生出多种的植物,花草树木、五穀杂粮等。这不是大地有分别,而是植物自己有分别。诸佛的法,也是这种道理。这是答覆无量庄严的问题。

如日无云曀 普照於十方

光明无异性 诸佛法如是

好像天晴如洗,万里无云,太阳光能普徧照耀十方世界。虽然能普照,但是光明本性没有分别,诸佛的法教化众生,也是这样。这是答覆无量心的问题。

亦如空中月 世间靡不见

非月往其处 诸佛法如是

也好像空中的明月,世间所有的众生,都能看见月光。不是月光来到众生面前,令其看见,而是月在虚空,也没有来,也没有去。诸佛的法,也是这样的道理。这是答覆无量神通的问题。

譬如大梵王 应现满三千

其身无别异 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应现其身,能徧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人天都能见到。可是其身没有分身、没有分别。诸佛的法也是这样,而无分别。这是答覆无量身的问题。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目首菩萨言。佛子。如来福田,等一无异。云何而见众生布施果报不同。所谓种种色、种种形、种种家、种种根、种种财、种种主、种种眷属、种种官位、种种功德、种种智慧。而佛於彼,其心平等,无异思惟。

在德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向目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如来所修的福田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為什麼众生所行的布施,所得的果报,而有不同?这是什麼道理?请您说明。」

每类众生各有种种不同的顏色、有种种不同的形状、有种种不同的住家、有种种不同的根性、有种种不同的财寳、有种种不同的主人、有种种不同的眷属、有种种不同的官位、有种种不同的功德、有种种不同的智慧,而佛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没有两种思想。这十个问题,请您慈悲,為我们解释一番。」

福田是佛在往昔修行时,修福修慧的缘故,所成就的福,好像种田一样。众生在三寳面前修行布施,就是种福田,所以三寳為众生的福田,三寳就是佛、法、僧。在三寳之中,佛是第一,所以佛可以令众生种福。僧人是佛的弟子,可以称為福田僧。众生要作功德,就要亲近三寳、供养三寳,才能得到福报。但是要普徧布施,不可有分别心。所谓「泥龙虽然不能降雨,但是乞雨必假泥龙;凡僧虽然不能降福,可是种福必假凡僧。」用泥所塑的龙,本来不会降雨,但是乞雨的时候,一定要到泥龙前面来乞雨。你在泥龙前诚心祈祷,眞龙感化,即兴云降雨。

出家人没有证果者,还是凡僧;证得圣位,才是圣僧。凡僧不能降福给众生,但是众生求福,必须在凡僧面前来求。你在凡僧前求福,圣僧也知道,会降福於你。所以在清净福田僧面前种福,才有功德,定有福报。

什麼是清净福田僧?就是不贪财、不好色、不爱名、不求利,没有这种染汚思想,就是清净福田僧。甚至持银钱戒,就是手不触钱的戒律。凡是手摸钱的僧人,谈不到清净。為什麼?因為钱是世界上最骯脏的东西,有千千万万的细菌附在纸票上。常常执著钱,那就不清净。一言以蔽之,清净就是不要钱,要钱就不清净。话又说囘来,不一定手不要摸钱,就是不贪恋钱、不执著钱,就是清净福田僧。你自己清净,才能给众生种福。

时目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目首大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种种问题。

譬如大地一 随种各生芽

於彼无怨亲 佛福田亦然

譬如大地,是一个的,没有分别。随著所种的种子,, 各各生出不同的芽来。大地不会说:「我讨厌你,不让你生出芽」;也不会说:「我欢迎你,让你生出芽,长得很茂盛。」大地没有怨亲的分别,而是一律平等。佛為众生种福田,也是这样。众生什麼根性,便生出什麼芽来。

又如水一味 因器有差别

佛福田亦然 众生心故异

又好像水,是一味的。因為器皿的方圆,而有所分别。把水装在方器中,水形是方;装在圆器中,水形是圆。不是水有分别,而是器有分别。佛的福田,也是这样。随顺众生的功德,而得应得的福田。因為众生在求福时,心有不同的企求,所以得的福报也不同。

亦如巧幻师 能令众欢喜

佛福田如是 令众生敬悦

也好像魔术师,能变化千奇百怪的幻相,令观众欣赏之后,生大欢喜心,觉得惊异!佛给众生做良福田,令众生心中生恭敬,又欣悦,而勤修佛法,努力学习。

如有才智王 能令大众喜

佛福田如是 令众悉安乐

好像有才能有智慧的国王,他把国家治理得太平无战争,所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老百姓便过著太平盛世的生活。这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穀丰登,万民安乐,所以百姓皆大欢喜,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皇帝一人有道德,老百姓都得到好处。佛给众生种福田,也是这样,令众生普徧得到安乐。

譬如净明镜 随色而现像

佛福田如是 随心获众报

譬如清净的明镜,随顺一切色相而现出影像。佛所有的福田也是这样,随顺众生的心,而得一切果报。所谓「如是因,如是果」,种什麼因,便得什麼果。随心所造业,而受应得的果报。这是千眞万确的因果律,并非谬论。

如阿揭陀药 能疗一切毒

佛福田如是 灭诸烦恼患

好像阿揭陀(择為普去)药,能普徧除去一切烦恼毒。无论什麼样的毒,它都能治癒。佛的福田也是这样,能灭除贪瞋痴三毒。又能把烦恼忧患种种的毒,消除清净。

亦如日出时 照耀於世间

佛福田如是 灭除诸黑暗

又好像太阳出来的时候,普照大地,都得到阳光的利益,使万物生长。佛的福田也是这样,能把众生的无明破了,令烦恼变菩提,所以佛福田的力量非常之大。

亦如净满月 普照於大地

佛福田亦然 一切处平等

又好像清净的满月,普徧照在大地,它没有分别心,不选择何处是净土,何处是秽土,一律普照不误。佛的福田也是这样,普照众生心,众生在佛前种福,均得到平等的福报。

譬如毗蓝风 普震於大地

佛福田如是 动三有众生

好像毗蓝风的威力,非常迅速而强烈,比颶风还要厉害无数倍,它能普徧震动大地。佛的福田,是给三界众生种福,能震动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的众生。

毗蓝风虽然有移山倒海的威力,但是颳不灭人的功德。佛住世的时候,有位施主,供养百斤香油,作為佛前油灯之用,可是这盏灯不常明,有时自己会息灭。有一天,有个乞丐,将他所有的钱,去买一斤香油来供养於佛,香油灯师用此油点灯。这盏灯昼夜常明,吹不熄灭。香油灯师觉得奇怪。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亲自去吹灯,仍然吹不灭。於是用毗蓝风来吹,不料,灯虽然小,可是灯光越吹越光明。这时,目犍连尊者觉得惊异!乃去请问佛,是何因缘?佛说:「从前的施主,他是富翁,把百斤香油,当作一文钱的供养。这个乞丐供养一斤香油,这是他一生所积蓄的钱来买的,所以常明不灭。因為它功德无量,就是毗蓝风也吹不灭。」

我们作功德,要有诚心,而无企图,才有大功德。如有所求,就是小功德。所以有钱人作功德,不一定是眞功德;没有钱能作功德,那才是眞功德。例如,有几亿财產的人,供养几万,等於九牛之一毛。没有钱的人,将每天做工所赚来的钱,全部供养,这才是作功德。若有人為名利来作功德,那只是人天的福报,不是究竟的功德。若是无所求,尽其力而供养,那才是功德无量。

譬如大火起 能烧一切物

佛福田如是 烧一切有為

譬如大火生起,能把一切有形有相的物质都烧燬了。佛的福田也是这样,能烧一切有為法。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於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在目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向勤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佛所说的教法,只有一个。所有的众生,见佛闻法,都是一样的。為什麼有的众生闻法,能立刻把一切烦恼断了?為什麼有的众生闻法,不能立刻断了一切烦恼?这是什麼缘故?

若能把一切烦恼缚断了,就能出离烦恼而无情爱,不被五蕴等法所束缚了。可是有形色的蕴、有领受的蕴、有思想的蕴、有行為的蕴、有分别的蕴。又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无明、贪、爱,在三界中的众生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而佛的教法是一个,為何所教化的一切众生,有的得到利益,便能即刻断绝无明和贪爱,而出离三界?可是另一些众生也同样在听佛说法,為什麼得不到利益,不能出离三界?这都是什麼道理?我(文殊菩萨)不太明白,请上座慈悲,宣说这个道理。」

时勤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勤首大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种种的问题。

佛子善諦听 我今如实答

或有速解脱 或有难出离

勤首菩萨说:「佛的弟子!请你注意的听,我现在根据你的问题,实实在在来答覆。或者有的众生,闻佛所说的法门,很快得到解脱。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在往昔时,已经种下善根的缘故。并且善根已经增长或已经成熟,所以一闻到佛法,便能很快得到解脱。这是因為种足善根,才有这种成就。或者有的众生,在往昔没有种下善根,现在才想种善根,虽然闻到佛法,可是也不能立刻断了一切烦恼缚,不容易立刻能出离三界,不能立刻得到解脱。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当於佛法中 勇猛常精进

假设有众生希望早点除灭烦恼无明和贪爱的迷惑,以及一切无量无边的罪过恶业。那麼,就应当对佛法勇猛精进,不但一时精进,而且常常精进,所谓「二六时中恒常精进」。身精进,就是不做杀盗淫的事。心精进,就是没有贪瞋痴的念。换言之,身精进是勤修戒定慧;心精进是息灭贪瞋痴。总之,要勇猛向前精进,不要懈怠向后退转。这样就能断了一切无明和贪爱,而得到解脱。

众生的根本烦恼,就是由贪瞋痴而来,这三毒发生作用时,对身方面,便有杀盗淫的行為;对口方面,便有妄语等恶业,所以要戒。不杀生就是戒瞋,凡是有杀的念头,都是由瞋恨而起。不偸盗就是戒贪,凡是生盗的念头,都是由贪爱而起。不邪淫就是戒痴,凡是生淫的念头,都是由愚痴而起。既然知道戒的功用,还要修定学。什麼是定?就是不起心动念,没有妄想。先从日常生活开始,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时时谨愼,不贪不爱,自然心净如水,没有波浪。然后参禪打坐,诵经拜佛,身心清净;此时,一念不生、一尘不染,自然智慧现前,这就是慧。

我们清净的眞心,好像镜子一样,不过被灰尘(无明)所蒙蔽,失去光明,不能照物。我们用工夫(修行)来拭擦镜上的灰尘,水到渠成,自然重现光明,照物无遗,所以神秀大师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譬如微少火 樵湿速令灭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好像用微细的火,来燃烧很湿的柴,这火很快会熄灭。為什麼?因為湿柴的水份胜过火性,火无力燃烧,所以熄灭。在佛的教法里,若是懒惰不修行,就如同微火烧湿柴一样的道理,不会有所成功。微火代表不精进的修行者,湿柴代表业障深重。如用微少的修行,怎能把重业消除?怎会生出智慧火?又怎能断无明贪爱?因為你根本不想断,所以不用功修行。你能勇猛精进,绝不懈怠,就会把一切烦恼消除乾净。

微火不能烧湿柴,可是乾柴烈火,很容易燃烧起来,也就是我们的无明和贪爱,被智慧大火烧得一乾二净。凡是懈怠不修行的人,就和微火烧湿柴一样的道理。

如钻燧求火 未出而数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然

好像钻木取火,用石头在木头上钻之,久而久之,即求得其火。可是等木发生热力,快要到出火的时候,就要休息一囘,再过一阵才能出来钻取,这样,火源随休息而灭,永不会生出火来。学佛法也是这样的道理,精进一囘,懈怠一囘,进进退退,不能贯彻始终,就不会有所成就。

修行人,精进再精进,最后一分鐘,便是开悟时。可惜修行人,到最后一秒鐘,觉得太疲倦,休息一会罢!反正来日方长,明天再精进也不迟。那知道就在这一念,便失去开五眼、六通的机会。所谓「一切是考验,看你怎麼办?覿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就是这个道理。要想钻木取火,在未出火前休息,便没有取火的希望。欲求得火,必须重新再钻。钻到快要出火时,又要休息了,於是又失去机会,又要从头钻。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终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好像有人,手持日珠。日珠是凸镜,能吸收太阳光,成為焦点。将此焦点射在易燃物,便发生火来。如果只有凸镜和阳光,而没有易燃物,无论时间照多少,也不会生起火来。所以说不以物承影(焦点),火终不可得。日珠代表佛法,易燃物代表精进。学佛法人,懈怠懒惰而不精进,是得不到成就的。浅言之,烦恼不断,智慧不现。我们為什麼要修道?就是断烦恼,求智慧。有了智慧,便不会造业,不受苦报。

譬如赫日照 孩稚闭其目

怪言何不覩 懈怠者亦然

譬如很光明的太阳,普照大地。可是幼稚的小孩,把眼睛闭上,还说:「我看不见红色的太阳呀!」他闭上眼睛,怎能看见太阳呢?一般众生,知道有佛法,而不去修行,就是这样的情形,多麼可笑!太阳代表佛法,无知小孩代表愚痴的众生,闭目代表懈怠。太阳光虽然普照大地,无所不照,可是闭目,所以看不见太阳。在佛教中,明白佛法的道理,不去依法修行,等於闭目,不见太阳,是相同之理。

如人无手足 欲以芒草箭

徧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好像有个人,既无手也无足,可是心想用芒草作箭,来射破大地。这种妄想,岂不是痴人说梦吗?怎能成事实呢?根本做不到的事。懒惰不修行的人,也是这样,不可能有成就。

无手足就是不修行,而想用智慧箭来射破一切无明。这岂不是痴人妄想吗?没有手足,怎能拉弓射箭?怎能前进后退呢?天天懈怠、天天放逸,心猿意马收不住心,没有戒力、没有定力、没有慧力,怎能开悟呢?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尽乾竭 懈怠者亦然

好像用一根毫毛的尖端,想将四大海水取尽,令其乾竭。除非有神通,另当别论,否则,根本办不到。这是说,对佛法有一点认识,就想得到大利益。这岂不是妄想?整天懒惰,不修佛法,怎能把无明烦恼,执著妄想,贪爱迷惑等破除呢?岂不是异想天开吗?尽想找便宜,费力小,收穫大。要知道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饀饼,根本没有那种现成的事。懈怠的人,不精修佛法,就像想用一根毫毛端取尽大海水一样的愚痴。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灭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又好像劫火生起的时候,大地的土,都会燃烧,变成大火锅。想用一滴水来消灭劫火,也是办不到的事。在佛教里,不修行佛法,等於想用少水灭劫火一样,是不可能的,所谓「杯水车薪」。如有一车的柴燃烧,只用一杯水来救火,能熄灭火吗?懒惰人不精进,就是这样。

在坏劫时间,要发生一次大火灾。这火灾不但把地球毁灭,而且又能烧到初禪天,就是色界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所以叫劫火。為什麼会有劫火呢?因為到坏劫时期,人心太坏,业障太重,龙王恼怒而不行雨,大地如火龙,寸草不生长。此时,虚空又有七个太阳,同时照耀大地。大海水也被晒乾,於是发生大火,一直烧到梵天。等劫火二十个小劫过去,到了空劫,大地一切皆空,清净无一物。再等二十个小劫,到成劫时,开始逐渐成就地球。经过二十个小劫之后,光音天的天人来到地球游行。那时,地球的甘露水非常甜美,如同现在白兰地酒一样,天人多喝而醉,失去神足通的力量,不能再返囘天上,所以留在人间,成為人类之始祖。这是住劫的开始。

如有见虚空 端居不摇动

而言普腾躡 懈怠者亦然

好像有人,看见虚空,端坐在这里,而身体不摇动,信口开河,便说:「我能腾云驾雾到虚空去,所有的虚空处,都有我的足印。」这种道理(除诸佛菩萨而外)是没有的。虚空代表佛法,端正而坐代表懈怠。见到佛法,不修行佛法,什麼果位也得到。不修行的人,自己还说:「我证得四果阿罗汉,或者我证得十地菩萨。」这是自己给自己戴高帽子,自己安慰自己,也就是自欺欺人。好像在阿育王时代,有位大天比丘,自己没有证果,却欺骗弟子,说他自己证果了。这就是端居不摇动,而言普腾躡的妄语,是不会有成就的。

以上种种的譬喩,非常重要。我们学佛法,应该勤读默念,作為警策,提醒自己,不可忽略。时刻要认眞修行,不可懈怠。学佛法,要自强不息,躬行实践。要晓得大树是一天一天长高的,罗马是一天一天建筑的,佛法是一天一天修成的,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修一分便有一分的功德,功德圆满,自然有成就。所谓「铁杵磨綉针,功到自然成」,大家共勉之!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言。佛子。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慳、随誑、随諂,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在勤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向法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佛以前曾经说过,假设有任何众生,能受之於心,持之於身,依法修行,就能完全断除所有一切的烦恼。那麼為什麼缘故,仍然有受持正法,而烦恼不除断,无明不能破除者?这是什麼道理?希望上首你开示。

一般修行人,受持正法,可是贪心还未断,瞋心也未断,痴心更未断。不但未断,反而跟著它跑,又随著贡高我慢跑,又随著覆藏烦恼跑。有过失不敢承认、不敢坦白、不敢懺悔,恐怕人知道,这样覆藏罪业,永不消除。又随著忿恨烦恼跑,心不平為忿,忿极而怨,怨极而恨,恨极而恼,恼极而发。发无明火,烧掉理智,感情用事,大发脾气,造成不良的后果,便失去道业。又随著嫉妒跑,就是幸灾乐祸的心理在作祟,恨人家有,笑人家无。凡是同学同事同行同修等,都含有嫉妒心理,因為人有争强好胜心,总要比人强,要胜过他人,否则就心魔作怪,发生妒嫉。又随著慳贪不捨地跑,就是不布施,没有慈悲心,不但不同情人家的困苦,反而说些风凉话。这种人,比比皆是。又随著誑语跑,就是无中生有,不说眞实话。或者挑拨是非,诽谤他人名誉,造口业,将来会堕到拔舌地狱。又随著諂媚奉承跑,就是拍马屁的作风。所谓「见上弯腰,见下鼓肚」的势利眼,这是小人作风。常言道:「人敬有,狗咬丑」,这是一般常情。可是献媚的人,就是摇尾乞怜的狗。本来修行正法的人,不应该有这些行為。但是被这些势力所转,这是什麼原因?没有那一个众生,能离开心而受持正法。為什麼不但没有断烦恼,反而又生出许多的烦恼?这个道理,我实在不明白,请上首详细解释一番。究竟是什麼缘故?」

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法首大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种种的问题。

佛子善諦听 所问如实义

非但以多闻 能入如来法

法首菩萨说:「佛的弟子!请你仔细来听,我用眞心来答覆你所问的道理。这种眞实义贵不在多,而在精」,虽然能诵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圆觉经等等,但是不依法去修行,是一无用处。好像说食数寳一样,能把满汉全席一百零八道大菜的名字说出来,结果还是饿著肚子。譬如银行的出纳员,天天数钞票,自己一无所有。学佛法,不是恃著多闻,就可入如来的法门裡。好像调达(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都是有智慧,又多闻,但是他们反而诽谤佛法,结果二人生入堕地狱,就是活著的时候,陷入地下。

如人水所漂 惧溺而渴死

於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好像有人在大水中漂流,心生恐惧,怕被大水所淹死,纵使口中很渴,也不敢喝水。寧可渴死,也不张口。众生对佛所说的法,仅仅受持、研究、瞭解,但不去修行,是没有用处;多闻也是这样的道理,博广多闻,乃是皮毛的理论,不是实际功夫,也不是基本修行的法门。所谓:「说一丈,不如行一尺」,比较有立竿见影之效。好像躺在床上学游泳的技术,研究非常透彻明白,等置身水裡,实地去游泳时,则手忙脚乱,轻者喝一肚子水,重者有生命危险,这是理论和经验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说明。

佛法就是大水。众生在大水中浮著,就是研究佛法。怕被大水淹死,就是无明。不愿捨弃烦恼,就是不敢喝水,所以说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饍 自饿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好像有人準备最精美的饮食,自己饿时,也不吃这份丰富营养的饮食。好像对佛法不认眞修行的人,只研究文字般若,研究来,研究去,知道很多的道理,可是没有去修行。这又好比研究药方上的药性如何?是温性还是凉性?是补药还是泻药?可是不照方吃药,结果执著烦恼病仍然存在,这是自己的错误。这样色香味俱全的菜不去吃,有什麼用处?多闻就是这样,总而言之,说的好,说的妙,不修行,不是道。

如人善方药 自疾不能救

於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好像有位良医,善於诊脉,善於处方,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有起死囘生之功,无论什麼疑难杂症,皆能妙手囘春,济世活人。可是自己有病时,就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手忙脚乱,不知吃什麼药為宜。為什麼?因為自己的头脑已经不清楚了,好像刀刄虽利,但不能切自己的柄是一样的道理。在佛法中,贪图多闻,不去修行,好像医生治不了自己的病是一样的道理。

如人数他寳 自无半钱分

於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好像有人,天天替人家数财寳,替人家管理金银,可是自己一无所有,连半分钱也没有。在佛法中,只知学习经典中的义理,不去依法修行,就不能断欲去爱,实际毫无用处。多闻就是说食数寳,最后还是个穷汉。佛教化众生,令其修行正法,若能认眞修行,一定得到利益。若是不修行,一定得不到法益,所以说实行才是道。

如有生王宫 而受馁与寒

於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好像有人,生在帝王之家,可以作太子,富有四海,权重天下。可是在王宫中,受到飢饿、受到寒冷。有没有这个道理?既然生在富贵之家,怎会受飢受寒?这是不可能的事。在佛法中,不修不行,只知义理,知道再多再广,不去躬行实践,也无用处。研究佛法,知一点行一点,才有大用,所谓「知行合一」。好比跛子和瞎子一样,瞎子能行不能知,跛子能知不能行。如果二人合作,互相帮助,即达目的地。学佛法,信解行证并重,如车之四轮,才能到达彼岸。四缺一,就行不得。停在半途,不能前进,所谓「半途而废」,那就前功尽弃。多闻不修行,也如生在帝王之家,饱受飢寒是一样的。

如聋奏音乐 悦彼不自闻

於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好像聋人,演奏音乐,是供人欣赏,悦人之耳,而自己不闻,奏的是好是坏?自己不知道。音乐好像佛法,有人知道佛法是好的,可是自己修行不修行,自己不知道(应该知道,如果不知道,那是打妄语)。聋人奏乐,合不合乐谱?音律走调否?自己不晓得,在佛法贪求多闻,不注重修行,和聋人奏乐是没有两样。

如盲繢众像 示彼不自见

於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好像盲人(无明很重),他会画很多的像,可是自己看不见,只能供人欣赏。闻到佛法,明白佛法,不去修行,贪求博学多闻,和盲人绘画是一样的情形,实在可怜!

譬如海船师 而於海中死

於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好像航海家,成年整月在海上,以海為家,有驾驶的技术,有航行的经验。他上知天文,以星斗的位置,能在黑夜大海中,辨别方向;下知地理,以海水的流动和顏色,就知道何处有暗礁,何处是旋流,知道得清清楚楚,可是仍然死在海中,為什麼?因為技术没有到极点的缘故,所以容易发生海难,而丧失生命。学佛的人,只讲口头禪,会说不会行,只求多闻,而不修行,如同海船师一样,死於海中,他自己不能了生脱死。

如在四衢道 广说众好事

内自无实德 不行亦如是

好像有人,在十字路口,四通八达的地方,当众演讲,教人广修善事,劝人普济布施,令人修福修慧。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条条有理。可是他自己无德无行,便失去领导号召的价值。我们修道人,自己有眞实的德行,说法才能起作用。眞实德行从什麼地方来?是从自利利他那里来的。总之,要利益他人、要帮助他人,这就是慈悲代天宣化,诚实為国教民。一擧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利益众生,这样才能充实自己的实德。若是对佛法,只说不行,也是这样。外劝行好,内无实德,是没有用处。

在大智度论里说:「多闻辩慧巧言语,善说诸法转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不雨。博学多闻有智慧,訥口拙言无巧便,不能显发法寳藏,譬如有云无雷雨。不广学问无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是弊法师无惭愧,譬如不云无雷雨。」在婆娑论上说:「多闻能知法,多闻能离罪,多闻捨无义,多闻得湼槃。」多闻是一种美德。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生生世世修多闻法门,所以他的记忆力特别强。佛住世时,所说一切经典,一经过他的耳根,便可以一字不遗背诵出来。但是他不知修行,所以没有定力。有一天,阿难乞食到摩登伽女家门前,被该女用先梵天咒所迷惑,引至闺房中险破戒体。正在千钧一髮之际,文殊师利菩萨降临(奉佛之命),用楞严咒的法力,令阿难清醒,救出女难。由此可证,多闻不是究竟法,有时还经不起考验。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如来何故,或為众生讚叹佈施,或讚持戒、或讚堪忍、或讚精进、或讚禪定、或讚智慧,或復讚叹慈悲喜捨。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在法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向智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在佛法中,以智慧為第一法门。為什麼佛有时讚叹六度法门?有时又讚叹四无量心法门?这是什麼道理?敬请上首开示一番。」

或者為众生讚叹布施法门。布施有三种:①财施:又分為内财和外财。内财就是身心性命、头目脑髓,这是身内的财產。外财就是金银珠寳、国城妻子,这是身外的财產。②法施:就是為众生讲经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令其离苦得乐,了生脱死。③无畏施:就是当众生在患难中,或者生命受到威胁,或者精神受到逼迫,非常恐怖,怕得不得了。这时,用种种方便法门来劝导、来安慰,教他不生恐惧心。

或者為众生讚叹持戒法门。持戒就是守规矩,也就是止恶防非。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在戒律中所包括著。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是有利益众生的事,都能有始有终做得圆满,绝对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对众生没有利益的事,绝对不做。否则,损人利己,这种行為,不是行菩萨道。现代的人,大部份都是自私自利,所以导致家庭不和,社会不安。人与人不能和平相处,都存有勾心斗角的思想。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此造成世界动盪,战争时起。如果人人都能遵守①不杀生②不偸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五条最基本的戒,世界一定会和平。还有八关斋戒(居士戒),沙弥戒有十条。

或者為众生讚叹忍辱法门,忍辱有三种:①生忍:就是忍受人為之辱。有人诽谤、有人陷害,不去计较,宽恕他、原谅他,所谓「以德报怨」,或者「以诚相待」,自然感化,和平相处。②法忍:就是忍受天然之风雨寒热,或飢渴祸害等。③无生法忍:就是心里安定,没有妄想,就是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於心。无生法就是眞如理,忍就是智慧。

或為众生讚叹精进法门。精进有二种:①身精进:就是勤修戒定慧,不会犯杀盗淫。②心精进:就是息灭贪瞋痴,不会起惑造业受报。总之,精进就不会懈怠。学佛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天不修行,道业就要退步,所以要昼精进、夜精进,一天六时常精进,这是修道人必须的条件。

或為众生讚叹禪定法门。禪是梵语,应读禪那。定是华语,应读正定。这名名词是华梵合併,什麼是禪定?就是静虑。静是止息,虑是思虑,也就是将意识上的妄想,止息不生,这时,心就清净;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灭,便是智慧解脱时,也就是开悟。所谓「妄念不生為禪,坐见本性為定」,这是禪定的註解。坐禪到了火候时,就能明心见性,也就是发明自己的眞心,看见自己的眞性。眞心是清净心,眞性是佛性。

或為众生讚叹般若法门。般若译為智慧,一般為尊重起见,只称般若。中国古时译经,有五不翻的规定,就是㈠秘密、㈡尊重、㈢多含、㈣顺古、㈤此方无。般若有三种:①文字般若:用文字来说明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的道理。②观照般若:有了文字的经典,就要观察照明,才能瞭解经典的眞实义。③实相般若:瞭解眞理之后,知道诸法实相的道理。般若是破诸相,瞭解一切法本性空,所以修一切功德,皆令圆满。

或者又讚叹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什麼是慈?就是给一切众生快乐。什麼是悲?就是拔一切众生的痛苦。什麼是喜?就是见到行善或得乐者,而生欢喜。什麼是捨?就是捨去爱憎的心,怨亲平等,一律平等相待。行菩萨道,先要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然后具足四无量心,方能作利人的事业。学佛法的人,这是根本法门,必须切切实实去作。否则,就违背佛法的教义,就没有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佛虽然讚叹前边的六度和四无量心,可是这样多的法门,众生始终没有依一法而能出离三界,了生脱死,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為无上正等正觉)。这都是什麼原因?百思不解,请你解答。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这个时候,这位智首大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种种问题。

佛子甚希有 能知众生心

如仁所问义 諦听我今说

智首菩萨说:「佛的弟子!你是甚為希有,你有大智慧,你是大菩萨中的上首。你代表众生来问法,因為你能善知一切众生的心念。现在我根据仁者你所问的问题,来说明这种义理。请仁者注意听讲。」

过去未来世 现在诸导师

无有说一法 而得於道者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诸佛大导师,不是说一种法门,而是说八万四千法门。没有那位佛只说一法,而能令众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

佛知众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随其所应度 如是而说法

所谓「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所以佛知众生心。众生的根性,有所不同。有的欢喜修这个法门,有的喜欢修那个法门。佛完全知道众生心,应以什麼身得度者,就示现什麼身来说法,令其得度。佛所说的法,是随著众生的根性而说一切的法,所谓「观机逗教」,也就是因人说法,应病予药的道理。

慳者為讚施 毁禁者讚戒

多瞋為讚忍 好懈讚精进

若是遇到慳贪不捨的众生,為他讲解布施的功德,讚叹布施的利益。布施从表面看来,是直接布施於人,其实是间接布施於己。所谓「先行春风,后得秋雨」,儒家说:「助人者,人恒助之」,这是因果的道理。然后,以身作则,布施一切来救济贫苦的人,令他随喜,逐渐的感化,他才能生出惻隐之心,而同情受苦难的众生。

若是遇到不守戒律的众生,应该向他讚叹戒律如何之重要。所谓「物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无规矩,不成圣贤。」首先,自己要严守戒律,一丝不苟,作為榜样,久而久之,令他人受感动,知道守戒是佛教徒应有的行為。

若是遇到瞋恨心太重的众生,要讚叹忍辱法门是如何之重要。人人都能忍耐,天下则无鬪争。古人云:「能忍自安,知足常乐」,这是经验之谈。令他学忍让於人的思想,吃亏便是佔便宜的哲理,改变他的行為,不可操之过及,要慢慢来劝导。否则,会发生反作用,弄巧成拙了。所谓「时然后言,义然后取,乐然后笑」,到该说话的时候,再说;合乎义的财,再去取来;到该笑的时候,再笑,这样才是中道。有瞋恚心的人,心理不正常,如有不如意的事,便怨天尤人,恨之入骨,希望对方遭横死,不得全尸。或者乘飞机,发生爆炸,血肉横飞,死无葬身之地,这样才解心头之恨。这种人,都是心理变态,所以要设法改变其思想,唯一办法,就是為他讲解因果报应的道理。

若是遇到懈怠不肯修行的众生,不要直接批评他是懒惰的人;否则,他会发脾气,而起了反作用,反而更不拜佛、不诵经、不参禪、不静坐。所以他不愿意做的工作,要自动帮助他做。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他会受感动,不好意思再懒惰了。金山寺所有修行的人,都是早起晚睡,用功修行。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不躺睡觉,而是坐著睡觉)。為什麼要修这样的苦行?因為想得大智慧,能明白世间法是有為法,是无常、苦、空、无我;能瞭解出世法是无為法,是常、乐、我、净,这样才能了生脱死,出离三界。然后再讚叹精进法门的重要性,强调精进是开悟的钥匙。

乱意讚禪定 愚痴讚智慧

不仁讚慈愍 怒害讚大悲

若是遇到心意散乱的众生,应该向他讲禪定能控制妄想最好的方法,能使心净如水,智慧现前。主要是身体力行,才知禪定的妙用。禪不是说的法门,而是行的法门。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儘说不做,一无用处。令他心服之后,再讚叹禪定的好处,过去多少祖师由禪定而悟,不胜枚擧。

若是遇到愚痴的众生,千万不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说他没有智慧。应当告诉他学佛法,多看经典,持咒念佛,久而久之,就得到智慧。要含蓄一点来开导,不可直截了当的说:「你太愚痴啦!為什麼不学佛法?」如果这样一说,就弄巧成拙,他更会自暴自弃,不精进学习。应该先对他讚叹智慧是主要的法门。无论修什麼法门,如果没有智慧,则一切免谈,根本得不到成就。

若是遇到没有仁慈的众生,应该用慈心来教化他,令他有怜悯众生的行為,同情受苦难人,布施贫穷人。对他讲助人為快乐之本,天下最快乐的事,莫於行善。所谓「為善最乐」,这种快乐是无比的,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不可太自私,三亲不认,六戚不识,这种思想,实在要不得。

若是遇到爱发怒恨的众生,或者爱杀生害命的众生,应向他讚叹大悲心的重要性。修道人,一定要有大悲心,不然的话,无论修到什麼程度,绝不会有所成就。為什麼?因為没有德行。用德行来感化人,用诚心来对待人,这是修道起码的条件。我常说:「眞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就是大悲心的註解。

他一生起大悲心,就能和平仁慈的对待一切众生,而没有杀害众生之心。凡是有知觉的动物,都是贪生怕死,也可说是天性。螻蚁尚且贪生,何况马牛羊、鸡犬豕呢?今生你杀牠,来生牠杀你,冤冤相报,永不了结。如果人人有大悲心,互不杀害,世界就和平,没有战争。為什麼有战争?因為杀生太重的缘故。古德说:「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吃肉」。所以五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能不杀生才有仁慈心。

忧戚為讚喜 曲心讚叹捨

如是次第修 渐具诸佛法

若是遇到爱忧愁善感的众生,讚叹欢喜快乐的法门,讲些「天塌有大汉,过河有矮子」的话。或者说:「天下有过不去的山河,没有过不去的事情」。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要逆来顺受。不可钻牛角尖。要随境而安。不要学蚕,作茧自缚。一切要想得开,要放得下,自然无愁事。

在古时,杞国有一个人,天天愁眉不展,脸无笑容。常在心中想:「天不知在什麼时候会塌下来?地不知什麼时候会陷下去?将来怎麼办呢?」这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说杞人忧天。

现在的人,本来无事可忧,但是他也忧愁,忧愁自己的儿女,什麼时候,能大学毕业,得到博士学位?什麼时候结婚?什麼时候能生子?可以含飴弄孙,享天伦之乐,遇到这一类的众生,便对他说:「自古神仙无别法,广生欢喜不生愁」的道理;欢天喜地,才能百病不生。常言道:「心宽体胖」,这句话很有道理。现在医学提倡每日大笑三声,是健身之妙药。古人说:「光风霽月,草木欣欣;怒风疾雨,禽鸟凄凄」。所以说「天地不可一时无和气,人心不可一刻无喜神。」你们看,在寺庙的山门里,一进门就看到弥勒菩萨,开口向你笑,令你生欢喜快乐,而忘掉一切烦恼。

若是遇到不坦白的曲心众生,应向他讚叹捨的功德。把曲心捨去,变為直心,所谓「直心是道场」。曲心的人,无论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明朗化,在心中作活计,不让人知道,也就是勾心斗角,设计害人,专做杀人不见血的勾当。说的是天官赐福的话,行的是男盗女娼的事。

像前边所说的六度和慈悲喜捨的法门,要次第依法修行,这样才能渐渐的具足诸佛一切的法。

如先立基堵 而后造宫室

施戒亦復然 菩萨众行本

好像建筑大厦,必须先将基础造得坚固,基础不坚固,所建筑的楼也不耐久,这是自然的道理。环墙的基础,也要坚固,否则就有倒塌的可能。把基础打好,所造的宫室,便非常坚固耐用。如果在沙漠上建大楼,而没有基础,可想而知,是经不住风吹雨淋,不久即倒塌。修道人须以布施和持戒,為修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布施和持戒作為基础,道业是不会成功的。因此之故,菩萨以布施和持戒為行菩萨道的一个根本。这样,才能成就道业。

譬如建城廓 為护诸人众

忍进亦如是 防护诸菩萨

譬如建筑大城,必须在城外再建筑城郭,这样有互相保护作用。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為什麼要建筑城郭?因為要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產的安全,防御外敌的侵略。忍辱和精进,也是这种情形,是保护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不要被无明贼所攻破,不要被懒惰魔所侵略。若能忍辱,就能战胜无明贼。若能精进,就能战胜懒惰魔。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萨所依赖

譬如有位大势力的国王,他管理全国所有的土地。其国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所以对有道德的国王,非常拥戴,万分敬仰。修禪定和智慧,也是这样。定慧二度是正法,其他的法是助法。所以行菩萨道的菩萨,应该依赖定慧法门来修行,有定有慧,一定能成佛果。

亦如转轮王 能与一切乐

四等亦如是 与诸菩萨乐

也好像转轮圣王,他能给一切老百姓种种的快乐,老百姓缺少什麼,他就令老百姓得到什麼。為什麼能这样呢?因為他有如意珠的缘故。这个如意珠就是七寳之一的珠寳。这寳珠从什麼地方来的?是直接从虚空而降。因為转轮圣王,在往昔因地时,修福修慧,福慧具足,所以今生具足三十二相种种的庄严。如果不作转轮圣王,就成佛作祖。释迦牟尼佛放弃转轮圣王的位,到雪山修行,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转轮王在灌顶时(继承王位,用四大海水来灌顶,擧行仪式)自然从虚空降下七寳,作為贺礼,这个如意珠是其中之一。间接是大鹏金翅鸟的心。大鹏金翅鸟在死的时候,肉和骨都散开,唯独其心,完整不化,光明灿烂。龙王取之為养珠,能破千年暗。转轮王得之為如意珠,能救一切难。这粒珠,人人都有,就是妙明眞心,不过,人人不会用而已。

慈悲喜捨这四等,也是这样。能给诸菩萨一切的快乐。凡是有觉悟而又愿意帮助人者,就是菩萨。没有觉悟而肯帮助人者,就是行菩萨道,可不是菩萨。菩萨能在三千天不吃饭,谁能做到,谁就是菩萨。作菩萨要经得起考验,才有资格作菩萨,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作菩萨。不是说,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这不过是向菩萨的道路开始迈第一步而已。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一切佛土,所有众事,种种不同。所谓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量光明,神通众会,教仪法住,各有差别。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在智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向贤首菩萨请法,便问:「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尊,他们都用一乘法(唯一佛乘,更无餘乘),而得出离三界,為什麼现在所见的一切佛土,所有一切的事,有种种不同?这是什麼道理?请上首慈悲,开示一番。

所谓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同的分别。有染汚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又為五浊恶世。有清净的世界,好像极乐世界。佛的国土,有大有小。所依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依报受报也不一样。有圆形、有方形、有黄金為地、有土石為地,有莲华所成、有琉璃所成。每位佛的道场,有种种不同的庄严。有的世界是清净,有的世界是秽土。有的世界有佛出世,有的世界无佛出世。有的世界是劫住,有很长的时间。有的世界是劫的转变,有种种不同。

在众生界中又有种种众生,也是不同。佛说法来调伏众生,也有种种不同。佛的寿量,有的长寿,有的短寿。好像月面佛,成佛之后,在一昼夜,即入湼槃。须扇多佛,早晨成佛,晚间入湼槃。梵声佛,寿命為十亿岁。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那样长的寿命。佛佛光明也不同,神通也不同,众会也不同,说教的仪式也不同,法的住世也不同。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相。但是没有那一位佛不是具足六度万行一切佛法,而能成无上正等正觉。」

各位!你们要知道六度的功用吗?布施度慳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禪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要知道,有了智慧之后,立刻把愚痴消灭了。我们学佛法,就是学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见,愚痴就是邪知邪见。佛法是正知正见,外道是邪知邪见。善知识是正知正见,恶知识是邪知邪见。凡是教你吃亏,就是善知识;教你佔便宜,就是恶知识。希望大家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时贤首菩萨以颂答曰。

这个时候,这位贤首大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种种问题。

文殊法常尔 法王唯一法

一切无碍人 一道出生死

贤首菩萨说:「文殊师利大菩萨!佛法常常是这样。法王(佛)都用一乘法,而成佛果。没有障碍的一切圣贤人(声闻、缘觉、菩萨),他们也是用一乘法来了生脱死,脱轮廻离三界。」

一切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身相,虽然是无量,但是法身是一个,所谓「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个法身,是尽空虚,徧法界。每位佛的法身,虽然充满法界,但是互相无障碍。佛心相同,佛智相同,所谓「佛佛道同」。诸佛的十力和四无所畏,也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点的分别。

十力就是①知觉处非处智力②知三世业报智力③知诸禪解脱三昧智力④知诸根胜劣智力⑤知种种解智力⑥知种种界智力⑦知一切至处道智力⑧知天眼无碍智力⑨知宇宙无漏智力⑩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所畏就是①一切智无所畏②漏尽无所畏③说障道无所畏④说尽苦道无所畏。

如本趣菩提 所有迴向心

得如是刹土 众会及说法

好像佛在因地所发的菩提心,趣向菩提。行菩萨道时,把一切功德廻向法界众生。发什麼样的菩提心,将来就得什麼样的国土。一切佛在往昔时,也发菩提心,然后发种种的愿,為众生廻向。例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他的世界,没有诸苦,但受众乐;愿十方世界众生,都生到他的国土。这都是在因地发愿所成就的,才得到如是说法的法会,以及说法的因缘。

一切诸佛刹 庄严悉圆满

随众生行异 如是见不同

所有一切诸佛的刹土,都非常庄严圆满,而且又很光明。随著众生所修行不同的行门,而所见的境界也不一样。本来在佛的境界是没有分别,因為众生的心不同,所见也不同,各有分别。

佛刹与佛身 众会及言说

如是诸佛法 众生莫能见

佛的刹土,众生看皆有不同的境界,可是佛刹的本体都是一样。佛的法身,众生不能完全见到,就是说法的众会和一切言说,如是种种不同的佛法,众生是不能瞭解的。

其心已清净 诸愿皆具足

如是明达人 於此乃能覩

除非众生的心,已经清净了,没有妄想、没有烦恼。在因地所发种种的愿力,和所修行种种的行门,都具足圆满。像这样的人,心也清净,愿也具足,才能有大智慧,而通达无碍。对於佛的刹土和境界,以及说法教化众生,一切言语三昧,才能明白,才能见到佛。

随众生心乐 及以业果力

如是见差别 此佛威神故

佛是观察一切因缘来教化众生,随顺众生的心乐,而说众生欢喜的法。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想教人得到佛的智慧,必须先随顺众生心中所愿意的来教化,慢慢令他深入经藏,而得智慧如海。虽然随众生心乐,但要观察众生的业果报应力量。他是什麼根性,便说什麼法,所谓「因人说法」。不同的众生所见不同的境界,这是诸佛大威神力的缘故。

佛刹无分别 无憎无有爱

但随众生心 如是见有殊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刹土,本来是没有分别,在诸佛刹土中,没有憎恨心,也没有爱恋心,但随众生心,所见有悬殊,这是因為众生的业果不同,所以所见也不同。

以是於世界 所见各差别

非一切如来 大仙之过咎

以上边的种种因缘,在所有的世界上,一切众生所见各有不同。这并不是一切如来和大仙(佛)他们的过错,故意来迷惑众生,而是众生的业力根性不同的关係,所以见的不同。

一切诸世界 所应受化者

常见人中雄 诸佛法如是

在一切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应该受佛法教化的。他们能常常见到人中雄(佛),佛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所以佛堂称為「大雄寳殿」。诸佛的法,就是这样。

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证、何等是佛境界现、何等是佛境界广。

在贤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九位大菩萨同时对文殊师利菩萨发问:「佛的弟子!我们把已瞭解的道理,各自说完。希望仁者以四无碍的妙辩才(辞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来為我们大家详详细细演畅如来所有的境界。什麼是佛的境界?怎样能得到佛的境界?

在本经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等你的意念清净,没有贪瞋痴、没有狂心野性、没有贡高我慢、没有嫉妒障碍的时候,种种烦恼、种种妄想,都一概清净,犹如虚空。这时候,就会明白什麼是佛的境界。

觉首、财首、寳首、德首、目首、勤首、法首、智首、贤首,这九位大菩萨,共同向文殊师利菩萨提出十个问题:①什麼境界是修佛境界的因?修什麼因才能证得佛的境界?②什麼境界是度化众生的境界?用什麼仪式、用什麼方法,而令一切众生得度?③什麼境界是能入到佛的境界中?④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智?修什麼法门、修什麼境界,才能得到佛的智慧?⑤什麼境界是佛说成佛方法的境界?什麼法门是成佛的方便法门?我们修道人,需要知道这种妙法。⑥什麼境界是佛演说妙法的境界?佛用什麼语言文字来说法?⑦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知?修什麼法才能知佛的知见?⑧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证?修什麼法才能证得佛的境界?⑨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现?在什麼境界中佛能示现?⑩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广?佛的广大境界是什麼样子?

以上十个问题,都需要明白。先要明瞭知道这些境界,以后依照这些方法来修佛的境界。这些问题,是九位大菩萨发慈悲心,怜悯众生愚痴,不知如何修行,所以代替众生来问文殊师利菩萨。这是提纲挈领的问答,我们要聚精会神来听讲,不要辜负诸大菩萨一片慈心。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答曰。

在前边是九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答覆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问题。现在是文殊师利菩萨用偈颂来答覆这九位大菩萨所问的问题。

如来深境界 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 而实无所入

如来二字的解释:在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又有一种解释:「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如,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来,就是了了常明的方法。如来的境界,深是无法可比其深,广是无法可比其广;也就是尽虚空,徧法界,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任何的境界,都是如来的境界,所以叫深境界,又叫广境界,也就是圆融无碍的境界。

如来的境界,是横徧十方,竖穷三际,其量和虚空一样的广大。所有的众生,都在如来境界之内,没有超出如来境界之外。因為不出入,所以说而实无所入。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能出如来的境界,本来都在虚空中,这是境界广的答案。

如来深境界 所有胜妙因

亿劫常宣说 亦復不能尽

佛的境界因,是不可思议。它是特别殊胜,因為有殊胜微妙的因,所以能在亿劫那样长的时间里,恒常演说演畅如来境界。这种胜妙的因,纵使经过多劫,也不容易把它说完,这是境界因的答案。

随其心智慧 诱进咸令益

如是度众生 诸佛之境界

随顺一切众生心,或有智慧、或无智慧,不管是智是愚,佛都用种种方法来诱导,為令众生趣向佛道,而得其应得的利益。度种种众生,要使用不同方法来教化,像前边所说种种道理、种种方便法门,来度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这是境界度的答案。

众生都有佛性,也有无明。无明重的众生,智慧就少一点;无明轻的众生,智慧就多一点,智慧少的众生,烦恼就多;智慧多的众生,烦恼就少。智慧和烦恼,成為反比例。因為众生的种类繁多,思想不同,所以智慧也不同。

世间诸国土 一切皆随入

智身无有色 非彼所能见

所有世间一切诸佛国土,无论那个世界,诸佛都随顺众生心而入这世间来。诸佛是用智慧而入,智慧身是没有色相的,所以凡夫是看不见佛。究竟是怎样入这世间来?又是怎样出这个世界去?没有五眼六通人,是不知道的,这是境界入的答案。

诸佛智自在 三世无所碍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虚空

诸佛的智慧,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诸佛的四智,是自在无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没有障碍,像这样三世无碍,四智圆明。用这种智慧来平等教化众生,犹如虚空,无形无相,而徧满一切处,这是境界智的答案。

法界众生界 究竟无差别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来境

法界是理,众生界是事。因為依理成事,眞理就是事,所以没有分别。法界和众生界虽然无分别,但是还要了知它不同的境界。这不是用分别心能知道的,因為这是佛的境界。所以凡夫是无法猜度、无法思量、无法知道。佛的境界,像大圆镜一样,清净光明,一尘不染,照了诸法实相。事来则映,事去则净,也就是境界来了,则现出相;境界去了,一切都没有了。不能用分别心来分别,这才是眞正的智慧。换言之,眞正智慧,是没有分别的,这是境界法的答案。

一切世间中 所有诸音声

佛智皆随了 亦无有分别

在所有一切世间中,所有一切众生的音声,佛以他的智慧,随时随地都可以照了。虽然照了,可不是用分别心。在本经贤首品上说:「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这是境界说的答案。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净 开示诸羣生

不是分别识心所能分别这种境界,也不是用心的思量和想像来知道这种境界。智慧的本性,还是清净。佛是用智慧的本性清净(这不是用思想来分别才知道的),来开示一切众生的眞实法体。也就是除去众生的惑障,显示眞理予众生,令众生悟入法的眞体,而证得自性清净的智慧,这是境界知的答案。

非业非烦恼 无物无住处

无照无所行 平等行世间

业性本空,所以说非业,烦恼也无自性,所以说非烦恼。因此才说无物无住处。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没有照,也没有所行。佛的智慧是平等行於一切世间,这是境界证的答案。

一切众生心 普在三世中

如来於一念 一切悉明达

所有一切众生的心,普徧在三世诸佛的智慧里边。如来在一念中,不用分别心,而能照了一切众生的心念。好像镜子照物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在本经出现品上说:「菩提普现诸心行」,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境界现的答案。

尔时,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众生所有法差别、业差别、世间差别、身差别、根差别、受生差别、持戒果差别、犯戒果差别、国土果差别。以佛神力,悉皆明现。

在文殊师利菩萨用偈颂答覆诸大菩萨所问的问题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娑婆世界中(娑婆译為堪忍,堪能忍受一切苦恼)所有各类的众生,所有的法不同、所受的业报不同、所住的依报(世间)不同、所得的正报(身体)不同、所有的根性不同、所受生也不同,众生持五戒修十善,所得的果报不同。众生犯五戒修十恶,所得的果报也不同,国土的果报也不同。都是仰仗佛的大威神力,把前边所说种种的境界,都能完全明显现出来。

什麼是神通?神是天性,是自然之性。通是慧性,智慧之性。此性是不知而知,不能而能,不见而见,不闻而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互相使用,这就是神通。见闻嗅嚐觉知六性,能互相使用,这就是神通。

如是东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众生法差别,乃至国土果差别。悉以佛神力故,分明显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

像这样在东方有百千亿那由他(译為无央数)那样多,没有数、没有量、没有边、没有等。不可数它有多少?不可称它有多少?不可思想、不可度量、不可言说。在东方有多少呢?有尽虚空徧法界那样之多。在一切世界的里边,所有众生所行的法不同,乃至国土染净的果报也不同,都是以佛的神通妙用的缘故,而很明显地现出来,不但在东方是这样的情形,就是在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这九方都是这样的明显地现出。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闐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这一品乃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宣公上人讲於臺湾臺北市志莲精舍

卷第十四 净行品第十一

净行品第十一

净是清净。清净什麼?清净身、口、意三业。三业清净,便是圣人;三业不清净,便是凡夫。三业合乎标準就是善,不合乎标準就是恶。先说三业的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这是每个佛教徒所应该瞭解而遵守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①身有三恶:就是杀、盗、淫。

(A)杀:就是杀生。世界為什麼会有战争?就因為杀生太重。互相残杀,前世你杀我,今生我杀你,循环报应,因果不爽。古德说:「千百年来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这就彰明战争的起因。道理虽然浅显,但人人不注意,所以造成世界的浩劫。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样看来,我们伤害一个众生,等於伤害一位佛,所以佛教戒杀。不但戒杀生,而且提倡放生,因為众生皆是过去六亲眷属的缘故。人人不杀生,人人不吃肉,那麼,世界一定和平。人人和平相处,慈悲相待,就是人间极乐世界。

(B)盗:就是偸盗。凡是不告而取谓之偸,强抢财物谓之盗。古时廉洁的人,就是「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诸人」。就是一棵芥草,也不随便赠送给人,也不随便接受人所餽赠。这是廉洁自守,清净淡泊的表现。

(C)淫:就是性行為。出家人戒淫,在家人戒邪淫。从无始劫以来,这种淫欲心,不容易清净。在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淫心不断除,想修行是不会成功。好像「煮沙成饭」,无有是处。修行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断欲去爱,才算眞正清净,三业才没有过失。所谓「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这是十八不共法中前三法。

②口有四恶:就是妄言、綺语、恶口、两舌。

(A)妄言:就是说不眞实的话。信口雌黄,没有根据,无中生有,虚妄不实。

(B)綺语:就是说不清净的话。好谈男女事,有的用口说,有的用笔写,令人想入非非。

(C)恶口:就是爱骂人。出口伤人,令人生烦恼。或者说些刻薄的话,所谓「口中无德」。

(D)两舌:就是传播是非,也就是挑拨离间,令双方发生误会,或者衝突。专门搬弄是非的人,一定会堕地狱。我们所造的恶业,多数是由口业所造,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至理名言,也是经验之谈,当奉為座右铭。

③意有三恶:就是贪、瞋、痴。

(A)贪:就是贪欲。贪而无厌,越多越好,没有知足的时候。不知足常忧患,能知足常快乐。世上的人,不是贪名利,就是贪食色。各有企图的欲望,这就是贪心在作祟。最后导致身败名裂,或者国破家亡。

(B)瞋:就是瞋恚,也就是发脾气。贪之不得,便生瞋心,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要知无明大火,能烧燬功德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修行人,切记!不可发脾气,要修忍辱法门。忍人所不能忍的事,那才是修行人的本份。

(C)痴:就是愚痴,也就是痴心妄想。不该想的去想,不该得而欲得。例如爱观花的人,就想「好华常令朝朝艶」。爱赏月的人,就想「明月何妨夜夜圆」。好喝酒的人,就想「大地有泉皆化酒」。好用钱的人,就想「长林无树不摇钱」,这都是愚痴人的妄想。

在大懺悔文中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这样诚心来懺悔,三业才能清净。所以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基本法门。

行是行為。每天要反省,在一天内所行所作,是否清净?如果清净,更要努力,令其更清净;若不清净,要改过自新。在商汤的盘铭上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说,假设今天把汚垢洗清净,以后天天要洗清净,要继续不断洗清净。不但身清净,就是心也要清净。我们修行人,就是令身心无烦恼,也就是三业清净。

西天第四祖,优婆毱多尊者,遵守师父商那和修尊者的教诲,每天反省,用黑白小石来作标记。起恶心下黑石,起善心下白石。开始时,黑多白少,渐渐黑白相等,七天后,只见白石,不见黑石,这是修清净行的方法。

这一品净行品,是菩萨所修的法门,也是我们修行所遵守的法门。在前边所讲的是信解门,现在所讲的是行证门。光信光解,不去修行,就得不到证果的成绩。佛教是躬行实践,以身作则的教。要实事求是,依法修行。知多少,就去行多少,所谓「知行合一」,眞知才能眞行,眞行才能眞知。修行人,要注重在行。如果注重在理论,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但不去修行,等於说食数宝,最后一无所得。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好像银行的出纳员,天天数钞票,结果自己没有半分钱。

这一品,在华严经排列在第十一品,所以称為净行品第十一。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在说净行品的时候,这位智首大菩萨代表大众向文殊师利菩萨问法。怎样能令众生知道修行的法门呢?怎样能得到菩萨的果位?

在这一品提出二十个云何,分為十一段,每段有十句。「十」表示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道理。华严经就是这种道理,是圆融无碍,无碍圆融的境界,尽未来际,说不可尽。為什麼?因為它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在这一品有一百四十一个愿。在每一愿,都為众生而修行。凡是佛教徒,都应该发愿,依愿修行。立定目标,贯彻始终,很快就会有成就。这一点,希望大家特别注意。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為先导身语意业。

云何是问。乃是问种什麼因,能得什麼果的问题。这些法身大士,互相设出问答,来表明因果的道理。这位智首大菩萨,他有大智慧,所以為智慧的首领。他请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能得到三业清净?

佛的弟子!请你慈悲:①一切修行的菩萨,怎样能得到无过失的身语意业?要勤修戒定慧,身语意三业就无过失。要息灭贪瞋痴,三业就清净。这是菩萨得到身无失、语无失、意无失的方法。

②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伤害身语意业?就要用坚诚恒三字来作基础,有坚固的心、诚实的心、恒常的心,不被染汚法所伤害,身语意三业就自然清净。菩萨修行时,谨愼小心,时时注意,不造一切恶,愿修一切善。

③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毁犯身语意业?前边的伤害,是外来的破坏。现在的毁犯,是内缘的破坏,以至令自己犯三业的戒。所以要严守戒律,否则犯戒,身语意业就不清净了。

④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破坏身语意业?修三业如金刚,任何境界都不能破坏。也就是修禪定,有了定力,不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总之,不动其心,三业自然清净。

⑤一切修行的菩萨,怎样能得到不退转身语意业?无论修那个法门,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生退转心。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成就。有人发心修行,不到几天的时间,便生退转心。好像修行坐单(夜晚坐著睡觉),觉得不舒服,不如躺下睡觉舒服,这就是生退转心。

⑥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摇动身语意业?把三业修成坚固、任何境界都不能摇动,这样就不会造恶业。

⑦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殊胜身语意业?不但不造恶业,而且还要去成就殊胜的善功德,就是多做有益众生的事,一切為众生著想,乃至放弃自己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⑧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清净身语意业?把染汚的思想除掉,得三业清净。為什麼不清净?就因為有欲念。如果能断欲去爱,三业就自然清净。

⑨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染身语意业?人自无始劫以来,為染汚所害,身不清净、心不清净,天天糊糊涂涂,顚顚倒倒,没有清净的时候,作些白日梦。如果把不正当的思想消灭,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之后,就不能再染汚三业了。

⑩一切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智慧為先导身语意业?造恶业的原因,是智慧不现前,以愚痴心来做主;那麼,身语意就不清净。如用智慧来领导,走正大光明的路,三业就清净。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俱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有关具足的问题。具足就是圆满无缺的意思: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常得生在中央大国,有佛法的地方?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生在尊贵家而不生於卑贱家?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生在正法佛法修善的家庭,而不生在旁门左道的家庭?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端正庄严的色形,而不是丑陋无端正的色形?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圆满相?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正念不忘,宿念现前?也就是有正知正见的念,而不是邪知邪见的念?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眞智慧而开悟?有智慧人,知见高明,善解世法;无智慧人,认识不清,不能依法修行。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柔和、调善、离过的修行?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畏具足?就是志力坚强,没有怯弱,有大无畏的精神。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觉悟具足?要修般若的智慧,不染世间法,而得出世法,就能开悟。

印度将民族分四大姓,有贵族和贱族之分别,其种族观念非常重,界限分得非常清楚,贵族不和贱族同行。就是寺庙,也不准奴隶和乞丐进去参拜。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令贱族到处受歧视。

婆罗门教的传说,人是从大梵天王所生的四姓:①婆罗门族(僧侣)是从大梵天口中生。②刹帝利族(贵族)是从大梵天肩上生。③毘舍族(商贾)是从大梵天脇间生。④首陀罗族(农奴)是从大梵天足下生。所以人人希望生在贵族的家庭,便可以享受特权,到处受人恭敬。

菩萨有四种无畏:①总持无畏: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於法记持而不遗忘,於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②知根无畏:知道众生的根性,於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③决疑无畏:善於解答疑难的问题,能摧破邪法,於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④答难无畏:无量众生,同时问难,随意解答,巧断众疑。於大众中说法,无有畏惧。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慧的问题。慧就是智慧。智慧有眞智慧和假智慧。眞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这种智慧,只做善事,不做恶事。假智慧就是世智辩聪,虽然聪明,但是可以為善,又可以為恶。十个问题是: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殊胜的智慧?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第一的智慧?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最上的智慧?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量的智慧?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数的智慧?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思议的智慧?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与等的智慧?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量的智慧?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不可说的智慧?等到经文时,便有详细的解答。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力的问题。力就是具道因缘。怎样修行才能具道这种因缘?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种性?在梁摄论上说:「多闻薰习,与阿赖耶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这个种智為因。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有胜欲乐、大菩提,及起行的因缘?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方便力?要依六种方便,才能成就悲智。所谓「悲智双修」,这是修行的基本法。六方便就是(A)慈悲顾恋(B)了知诸行(C)欣佛妙智(D)不捨生死(E)轮廻不染(F)炽然精进。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善友劝发的因缘?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所观察悲智的境界?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信、进、念、定、慧五根力?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观察自他、事理、药病、善於选择的力?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奢摩他(止)的力?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毗钵舍那(观)的力?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应做不应做的思惟力?

止是止静,观是观察,合起就是「止观」。所谓「修习止观」,止什麼?止住无明妄想、止住淫欲心。能止住,就生智慧。观什麼?观察是否还有无明妄想?还有淫欲心?如果有的话,一定要降伏它。古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要静观,就是止观。能止观,就能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格物」功夫。格物是穷究事物的道理,也就是革除你的物欲,返囘到自性上。能革除物欲,就是返本还原,明心见性,才能致知」。生出智慧,才能修行。浅言之,这是止观的功用。

止观就是静虑。初修时,静是止,虑是观。修成时,静是定,虑是慧。修止观是天台宗的法门;修禪定是禪宗的法门。其实修行人,都要修这两个法门。不过,这二宗偏重而已。修止观,可以令脉搏停止、呼吸停止、想念停止、知觉停止,可是不是死人。在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个什麼?得个明白。明白是观察中所生出来的,也就是「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佳兴就是最高兴的快乐事。这种事,不可自己独佔享受,要和所有的人同来快乐,所谓「与民同乐」,这才是眞正的快乐。

修止观的人,首先要把一切妄想习气停止,就生出智慧。知道一切的善法,来观察一切事物,才能明白。明白人,不会做顚倒事。古人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能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不知足,便生贪心。有了贪心,就会受到侮辱。為什麼?因為彼此都贪。你争我夺,而生出鬪争心。有鬪争心便有优胜劣败的现象,胜利者就骄傲,失败者就侮辱。如果能知足,而无贪心,就不会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从不贪求。无论做什麼事,都能循规蹈矩,便无危险。若不知足、不知止,便要受侮辱和危险。

修止观的人,首先要停止贪根,然后观察贪根是否还存在?有了止观的力量,再修禪定,双管齐下的修行,定会有所成就。止就是诸恶莫作,观就是众善奉行。我们修行,不要知道太多。知道多,不修行,反而误事。在口头禪用功夫,说的很妙,行的不妙,那是没有用处。好像开花不结果的树,花虽然开的鲜艶,可是不结果实,那有什麼用呢?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善巧的问题,善巧就是善巧方便法。

①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五蕴的善巧?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在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名。我们众生,都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自己要廻光返照观自在,观察自己是否自在不自在?自在就是菩萨,不自在就是凡夫。怎样能观自在?要看破、要放下,没有一切执著,这就是自在。看不破、放不下,执东著西,这就是不自在。不自在就要乱跑,有时跑到天上去,有时跑到地狱去,在六道轮廻中跑进跑出,无有暂歇。欲得自在,就要修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有了大智慧,就能到彼岸,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他三蕴——想、行、识,亦復如是。用善巧方便法来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令众生知道五蕴是空,而非实有。

②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十八界的善巧?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六识(六根对六尘,中间生六识)。六根六尘,令我们打妄想。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嚐味、身觉触、意知法,就被境界所转。所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能有这种功夫,就能转境界,就得到自在。眼不会被色尘所转,不会贪著美色。耳不会被声尘所转,不会贪著美声。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证得初果罗汉,名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这时对於色声香味触法,无动於衷。所以古德说:「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未著一缕纱」。这是说吃也无心,穿也无心,不执著在吃饭穿衣,也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

③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十二处的善巧?十二处是六根和六尘。若善於运用十二处来修道,不被六根六尘所转,而能转六根六尘,便可以帮助成就道业。不会利用它,便会破坏道业。好像善於用兵,百战百胜;不善用兵,百战百败。

④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缘起的善巧?事物之起因,為缘起。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是空,空无所有。又知是不坏的假名。虽是假名却不需要把它破坏,且留著為分别一切诸法实相。无论有什麼因缘生起,都应该以善巧方便法来演说,令众生明白缘起的道理。

⑤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欲界有食欲、淫欲、色相、心识。欲界有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在欲界的一切众生,都有淫欲心,所谓「色欲而生,色欲而死」。若能断欲去爱,就能出离三界。

⑥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色界的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识,也就是有色可见的世界。色界有十八天(四禪天、无想天、五不还天)都是修习禪定。以禪定功夫深浅作标尺,或上升或下降。

⑦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无色界的善巧?无色界只有心识而已。如果心识的思想断除,就出离三界,达到圣人的地位。无色界有四空天。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能出离火宅,到达清凉地——常寂光净土。

有一首偈颂,说得很有道理:「六欲诸天俱五衰,三禪天上有风灾。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六欲天上的人也有生死,等到命终的时候,便发生五种衰败的现象:①花冠萎谢:天人所戴的花冠,十分美丽,永不凋谢。到寿终时,自然萎缩。②衣服垢腻:天人的衣服清净,不用洗濯。到寿终时,自然现出尘垢。③两腋汗出:天人的身体是清洁,而不出汗的。到寿终时,两腋之处,自然流出汗来。④身体臭秽:天人严守五戒,所以放出清香扑鼻的气味。到寿终时,就放出死尸味,令人掩鼻。⑤不乐本座:天人修习禪定,端然正坐。等寿终时,业障现前,见到衰相发生,便坐立不安。坐下起来,起来坐下,反覆数次就死了,遂随业去投生。天上虽然快乐,但不是究竟处。我们佛教徒,不要希望生天,因為天道仍在轮廻中,还没有出离三界,就是生在三禪天,仍有大风灾。因為三禪天太快乐了,容易令人丧失道业。眞正修行人,很快离开此天,不恋其乐。等三大灾发生时,大风能将此天吹毁,所以也不是究竟处。就是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也不是究竟处。不如专心念佛,业尽情空,往生西方净土,和善人同修,一齐成佛;乘愿再来,普度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⑧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过去的善巧?过去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

⑨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未来的善巧?未来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

⑩修行的菩萨,怎能得到现在的善巧?现在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反迷归觉,捨邪归正,出离三界,往生净土。

我们為什麼要吃饭?这个问题要研究清楚。因為饮食是治饿病的药,所以要吃东西。要活著才能修行,所谓「借假修眞」。饮食是帮助修道的。诸位请注意!我们吃饭為活著,不是活著為吃饭。既然活著,便要有功於世,有德於民,有利益於全人类。若能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如果活著為吃饭,那麼,就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而已,就没有什麼意义。

我们的责任,是将自己所明事理的道理,去教化不明白事理的人,令他们得到明白。所谓「以天下為己任」的心胸来度世人,要有人飢己飢,人寒己寒的精神,令众生离苦得乐。

日本人侵佔东北的时候,预备战争,到处修建防御工程,到处抓劳工。因為在冰天雪地中工作,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被饿死、被冻死的人不知有多少,这就是遭劫。那时候,我在母亲墓前守孝,有一天,来了位亲戚,谈起劳工的悲惨生活,我听了这一番辛酸话之后,便发愿:「一天一餐,不穿棉衣」,省下来的米和布,便可以给没有饭吃的人和没有衣穿的人,这是我的心愿。

有人说:「一天一餐不是佛制」,因為你是孤陋寡闻的人,没有看四十二章经的缘故,所以才有这种想法。在该经上说:「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愼勿再矣。」这不是佛制吗?我因读诵四十二章经,所以提倡一日一食,到了美国以后,主张「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的规矩。凡是跟我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一律遵守不误。

在中国的东北,冬天常在摄氏零下三十五度左右。一般人要穿皮衣服,才能御寒。我因為发愿不穿棉衣,故只穿三件单衣。就是鞋袜也不穿,赤脚在雪地上走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身上也不冷,足下也不冻了。那时就有这种本领,也可以说是奇蹟。

有位师姪,他才十八岁,看我光脚,天天在雪地上走,脚也没有冻破。他很好奇,也想试一试。他光脚在雪地走不到百步,就受不了,囘来躺在床上半年,不能行动。无论什麼事情,看起来容易,行起来就难。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就是这种道理。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捨觉分,空无相无愿。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七觉三空的问题。七觉就是七菩提分。三空就是空、无相、无愿。这是湼槃的因:①菩萨怎样修习念觉分?这种念头放在禪定智慧的上边,使其平衡,不可偏差。②菩萨怎样修习择法觉分?要选择无漏法——二空眞理。不要选择有漏法——五蕴法。③菩萨怎样修习精进觉分?要向佛道精进,不向外道精进。④菩萨怎样修习喜觉分?欢喜正道的正知正见,不欢喜邪道的邪知邪见。⑤菩萨怎样修习猗觉分?就是轻安,断除烦恼,而生善根。⑥菩萨怎样修习定觉分?修禪定时,有快乐的感觉,这是坐禪初步的境界。⑦菩萨怎样修习捨觉分?知道这是是法,那是非法,次而捨弃虚妄不实的境界。⑧菩萨怎样修习空?一切是空,凡是因缘所生,皆归於空灭。⑨菩萨怎样修习无相?一切都没有眞实的相。⑩菩萨怎样修习无愿?不但相空,愿也要空。总之,没有一切执著,就达到三空了。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禪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捨。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也就是六度和四无量心。这是菩萨必修的法门,布施对治慳贪,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禪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菩萨对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令众生有好感。再以慈、悲、喜、捨四无量心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才能利乐众生。

「道在浅中求」,这句话有哲理。修道人,不要好高騖远,想到天上去求道,那是得不到的。今天将六度解说一番,如果有人听过,不妨再多听一次。没有听过的人,要注意听讲,六度就是行菩萨道的根本法。

①菩萨怎样得到圆满的檀波罗蜜?檀是梵语,译為布施。波罗蜜是梵语,译為到彼岸。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湼槃彼岸。

布施有三种:(A)财施:就是用财物来救济需要的人,不是说出钱造庙,才算是功德。布施要三轮体空,才算眞布施。什麼是三轮体空?就是也没有能施,也没有所施,中间也没有受者。换言之,布施不是為名為利,没有企图,才能有功德。诸佛菩萨所布施的,外捨国城妻子,内捨头目脑髓,统统布施,毫无吝嗇。虽然布施,而没有布施相,行所无事,这是根本的布施。也是难行能行,难捨能捨的表现。所谓「有心為善,虽善不偿;无心為恶,虽恶不罚」。「善欲人见,不是眞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為善不图获报,自然梦隐神清」,这是修行人的座右铭。

释迦牟尼佛捨弃国荣家富、娇妻爱子,到雪山修六年苦行,一天只吃一麻或一麦,最后才证得佛果。这种行為,才是大丈夫、大英雄、大豪杰!这是超人的行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就道业,而成為创立佛教的教主。

行菩萨道的菩萨,把一切的一切,看成是空是假,所以才肯布施於人。有人需要头,可以割下来;有人需要眼,可以挖出来。舍利弗尊者,他聆听世尊讲行菩萨道的法门。他想廻小向大,行菩萨道。於是到外边去实行。在路上遇见一人,正在号啕大哭。他想,此人一定有难以解决的困难,否则,不会如此伤心,痛哭流涕。乃走到哭人面前,很慈蔼的问:「喂!你有什麼问题不能解决?可以告诉我吗?我愿意帮助你。」哭人抬头一看,是位出家人,便说:「我母亲患重病,请医生治疗,但是买不到药。那麼,我母亲没有活的希望了,所以我才大哭。」舍利弗又问:「是什麼药?」哭人说:「是活人的眼睛。」舍利弗说:「没有问题,我愿将眼睛布施给你母亲治病。」说完用刀将自己的右眼挖出,送给哭人。哭人接过一看,大失所望的说:「错了!我母亲的病,需要活人左眼睛,右眼睛没有效。」说完将眼珠拋在地上,用脚踩碎。这时,舍利弗尊者,眼也疼、心也痛,经不起考验,而生退转心,於是再也不行菩萨道,只愿作阿罗汉。我曾经作过一首偈颂:「一切是考验,看尔怎麼办?覿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大智慧舍利弗,虽然捨右眼,但不肯捨左眼;仍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这就是未做到难捨能捨。舍利弗尚且这样,何况我们凡夫俗子,谈何容易?

(B)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中,以法布施於人,是最重要的。若有人想明白佛法,想修行佛法,这时应尽其所知,来指导他、帮助他,令他依法修行,乃至成佛。这个人成佛,是你帮助他成佛。你帮助别人成佛,别人也会帮助你成佛,这就是自利利他。但不要存这个心,要发大菩提心,但愿人人成佛。

我在美国曾说出狂言:「我是製造活佛、活菩萨、活祖师的工匠人。谁愿意作活佛、活菩萨、活祖师,请到我的工厂(金山寺)来。不管过去如何?来到金山寺,不要怕苦、不要怕难,只要脚踏实地,认眞修行,一定会有成就,在大冶洪炉中,经一番锻鍊,试试看,究竟是什麼材料,就造什麼的佛、菩萨、祖师。」

(C)无畏施:就是无所畏的布施。有人发生恐怖的事情,被吓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忐忑不安,而需要善知识来安慰,来援助。那麼,就应劝他一心一意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能使精神集中,一心哀求菩萨保佑,就不会被恐怖境界所转。或者对他讲佛教的因果,讲社会的公理。或者教他静坐,安定其心,这样,他就没有恐惧了。

②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尸波罗蜜?尸应该是尸罗,译為律,也就是戒律。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湼槃时,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其中有一问:「世尊在世时,以世尊為师。世尊入湼槃后,当依谁為师?」佛说:「以戒為师。」所以出家人要受戒、要守戒。戒是止恶防非,所谓「恶不止,善不生」,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戒的法门,是最要紧的,任何人不准不守戒律。除非到了不思善不思恶的境界,又另当别论。切记!犯戒一定会堕地狱。

在六祖坛经上记载:「惠明禪师在大庾岭向六祖大师请法。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你知道吗?」这一声把惠明吓得开悟了。

③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羼提波罗蜜?羼提译為忍辱。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这是不容易忍受的。修行人应该学忍辱,忍苦忍热、忍风忍雨、忍飢忍寒,一切要忍受;不能忍受,也要忍受。我常说:「忍是无价寳,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事事都能好」,这话虽浅俗,但意思却很深远。我们对法也要忍,研究佛法,要有忍耐心。佛法如大海一般的深广,不可望洋兴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专心去研究,便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最好的说明。

忍有多种,一般来说,有㈠生忍、㈡法忍、㈢无生法忍三种。能忍受人為的欺辱,為生忍。能忍受天然的侵袭,為法忍。菩萨才能修到无生法忍,就是断常二见双遣,我法二执不生。不见少法生,不见少法灭,為无生法忍。

在金刚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解身体,而不生瞋恨心。佛是过来人,给我们留下无上的忍辱法门,我们应该依法修行。忍辱是最妙的法门。不要觉得比黄连还要苦,要觉得比甘露还要甜,这样,才有受用。古时「张公百忍,九代同居」应该学习。一般人常说:「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这眞是千锤百鍊经验之言!

我们能躬行实践,修行这个忍字,就会有大成就。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法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境界。每天所遭所遇,都叫一切法。在这个时候,面对现实,能认识眞相。要人来办事,不要事来办人。能看破放下,就得自在。我有一句妙法,在美国使用的,就是「一切OK」。怎样都可以,什麼都没有问题,这就是忍。天地间的一切事,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应该这样来观想,就不会执著了。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為什麼会起烦恼?就因為愚痴。若是有智慧,绝对不起烦恼。烦恼是从无明那里来的,怎样才能没有无明?就要修戒定慧,有了智慧光明,就能照破无明的黑暗。

烦恼即菩提,把烦恼翻过来就是菩提。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不要在烦恼外边,另找菩提,菩提就在烦恼中。有人主张断烦恼,我主张不要断烦恼。為什麼?因為烦恼即菩提。如果把烦恼断了,那麼,岂不是也把菩提也断了吗?断个什麼?有什麼可断的?根本不要向外驰求,囘头就是岸。只要觉,就是菩提;若是迷,就是烦恼。

烦恼包括菩提。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烦恼会用,就是菩提。如反掌之易,不要头上安头,离开烦恼去找菩提,那就错了。要晓得发菩萨心也是这个人,生烦恼也是这个人;成佛也是这个人,做鬼也是这个人,而不是另外去找个人。所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设有人想明白三世所有诸佛,就应该观察法界的情形,所有一切事和一切物,都是由自心所造出来的。

自心可以作佛、菩萨、缘觉、声闻。自心又可作天人、世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的众生,都是唯心所造。有人说:「我不相信有鬼。」那麼,你相信有佛吗?他说:「当然相信有佛。」告诉你,佛是由鬼修行成的。所以说自心可以作佛,又可以為鬼。请看心字是「三点如星布,弯勾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所以说「一切唯心造」。

佛為什麼要说法?因為要度一切众生。所谓「佛说一切法,為度一切生;若无一切生,何用一切法。」古德说:「无心便是道。」眞正无心的境界,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俱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这时湛然常寂(入定),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念不生,就是眞静。这不过是修行过程中一个小境界而已。慢慢才能得到耳根圆通,六根互用的境界,就是六根各有六种作用。

能忍辱就能帮助精进、禪定、智慧。在法华经上说:「常不轻菩萨,见人就叩头,口中还说『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虽然对人顶礼,可是增上慢的比丘,打他骂他。他也不改变初衷。在很远的地方,就向人叩头顶礼,还是说:『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增上慢比丘要打他,他站起就跑了。」我们修行忍辱法门,要学释迦牟尼佛被割解身体,不生瞋恨心。常不轻菩萨菩萨纵受尽打骂凌辱,也不生瞋恨心,这都是最好的榜样。

④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為精进。精进就是不懈怠。有人知道精进是好,但是还要懒惰。知道光阴宝贵,可是不爱惜,这是明知故犯。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说:「失去寸金容易得,光阴失去难再寻」,这是废话,可是要用它来鞭策我们懒惰的习气。又说「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把一寸的时光空过,就少了一寸的命光。古诗:「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不要等到老时才学佛,你们看那些孤坟所埋的人,都是年轻人。人生无常,不知何时就结束生命,所以要及时学佛。今天知道佛法,今天就要学佛法,不可等待到明天。明天!明天!永远有个明天。等到死的时候,也不能学佛法,多麼可惜呀!

精进要身精进、心精进,昼夜六时恒精进。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站在佛前,七天七夜,目不转睛,瞻仰於佛,这才是眞精进。药王菩萨,将臂燃烧供养於佛,表示诚心,这才是眞精进。过去诸佛菩萨,為求道业,布施性命,这是精进的表现。人人都有惰性,所以要用精进来鞭策,勇猛向前精进,不可向后撤退。学佛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前大丛林的规矩,是「多参夏学」。在冬天因為天冷,所以要坐禪,太冷的缘故不能多睡觉。在夏天因為天热,所以要讲经说法。在美国金山寺,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要精进,没有休息。

⑤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禪那波罗蜜?禪那译為思惟修,又译静虑。所谓「妄想不生為禪,坐见本性為定」。坐禪就是把妄想逐走,坐的时间久了,才能有禪。古德说:「久坐有禪」。坐禪不怕腰痠、不怕腿疼,无论如何的疼,也要忍,打破疼关,就不疼了。

坐禪会有种种境界来扰乱,但不要怕境界,要降伏境界。例如正在坐禪时,有隻老虎,要吃活人,吓得你的魂魄飞出九霄云外,站起就跑。结果不知老虎到什麼地方去了。一切唯心造,心定自然无境界。老虎来了,也不要跑。它不会吃你。為什麼?因為这境界,是来考验你的定力够不够。来测验你参禪的功夫到什麼程度。总而言之,不管什麼境界,好的也罢,坏的也罢,不动其心,一切魔障便会化為乌有,就能降伏一切魔军。

坐禪的方法,现简单介绍。其实坐禪没有什麼妙法,就是端然正坐,结双跏趺坐。这种姿势不容易昏沉或掉擧,又可降魔,所以叫金刚坐。因為坚固,所以不容易倾倒。坐时,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时,舌尖顶上顎,生津吞下去,可以延年益寿。為什麼要用这种方法?因為可以接交任督二脉,调气调血。气血调匀,就百病不生。

坐禪的功能,可以减少睡觉的时间,普通卧睡,需要八小时,坐单只睡四小时就够了,而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坐禪有不可思议的好处,所以我在美国极力提倡这种法门。

西天第十祖,脇尊者他一生脇不著席,也就是坐睡不卧睡。歷代的祖师,都是坐单,所以有大成就。坐单久而久之成為习惯,就不觉其苦,反而觉得舒服,所谓「习惯成自然」。假设没有恒心,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当然不会有所成就。要有忍耐心,才会有成就。

⑥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般若波罗蜜?般若译為智慧。為什麼不翻译过来?因為有五不翻的规定:(A)尊重不翻:如般若、菩提等。(B)多含不翻:如般若、比丘等。(C)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D)秘密不翻:如咒语。(E)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提树、菴摩罗果等。这般若含三种义:(A)文字般若:就是经典的文字。用文字来说明观照和实相的道理。(B)观照般若:有了文字的经典,要观察要照明,才能瞭解眞实义。(C)实相般若:瞭解眞理之后,才知道诸法实相,也就是无相,无相无所不相。总而言之,因為有文字,而起观照。有了观照,而能证入实相。所以说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三者合為一体。

有部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这部经是唐玄奘大师由印度取囘来的。玄奘大师在五十九岁正月开始翻译这部经,经过四年而译成。大师在六十三岁二月五日夜半而圆寂,这部经是大师最后译出。大师所译出的经典,有七十四部,总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

⑦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慈?慈是给一切众生快乐。要為众生谋福利,就是无缘大慈。没有缘的众生,也给他们快乐。

⑧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悲?是拔一切众生的痛苦。要為众生解决困难,就是同体大悲,没有怨亲,一视同仁。要存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思想。

⑨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喜?见到众生得到幸运和快乐的事,而生欢喜心,没有幸灾乐祸心,也没有嫉妬心,只有喜悦心,这才是菩萨的行為。

⑩菩萨怎样能得到圆满的捨?把慈悲喜三心都捨了,没有怨亲平等心,也没有爱憎之情。一切不著於相,没有企图的思想,所谓「施恩不求报」,这都是捨的表现。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禪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能得到佛的十种智慧力呢?①怎能知道事物是合理不合理这种智慧力?②怎能知道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报这种智慧力?③怎能知道众生的根性是胜还是劣这种智慧力?④怎能知道世间众生种种境界而不相同这种智慧力?⑤怎能知道一切众生种种知解这种智慧力?⑥怎能知道五戒十善之行,四諦八正道之法这种智慧力?⑦怎能知道一切禪定、八解脱和三昧染净这种智慧力?⑧怎麼知道一切众生过去宿命事这种智慧力?⑨怎能知道以天眼观察众生生死及善恶业无障碍这种智慧力?⑩怎能知道永断一切妄惑的餘习这种智慧力?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怎样能常得到十王的守护、恭敬、供养?

①天王:是指四天王而言。他们住在须弥山中间的四方,保护诸天,管理诸鬼,也是护法善神。东方是持国天王所镇守,管理乾闥婆及毗舍遮,保护东胜神洲人的安全。南方是增长天王所镇守,管理鳩槃茶及薜荔多,保护南赡部洲人的安全。西方是广目天王所镇守,管理诸龙及富单那,保护西牛贺洲人的安全。北方是多闻天王所镇守,管理夜叉及罗刹,保护北俱卢洲人的安全。

②龙王:有象龙王、蛇龙王、马龙王、鱼龙王、虾蟆龙王等等,虽然是畜生,但有神通,能守天宫殿。兴云降雨,开瀆决口,守护佛法。牠们在往昔修行时,欢喜修大乘法,所以有神通,可是不守戒律,所以為畜生。

③夜叉王:译為捷疾,行走的速度非常快。分為天行夜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三种。他们食噉生类。皈依佛法后,成為护法善神。菩萨常示现其类,作為其王,领导他们行善事,保护修行人的身心健康,不受天魔外道的扰乱,而能安心修习佛法。

④乾闥婆王:译為香神,以香為食,其身放香。他们不事生產,寻香之处,為人作乐,而乞其食。又為乐神,為帝释天演奏俗乐。天主需要作乐时,烧栴檀香,他们嗅香而至。

⑤阿修罗王:译為非天,虽有天福,而没有天德。化生為王,胎生為臣,卵生為民,湿生為奴。阿修罗王能手撼须弥山,令忉利天宫摇动不安。阿修罗王的宫殿在金刚山下边。每天有三时要受苦具的威胁,刀枪剑戟从空而至,因為业所感的缘故。如不避之,便受杀伤之灾。

⑥迦楼罗王:译為大鹏金翅鸟。它的翅膀展开有三百三十六由旬(一由旬八十里)。牠食龙為生,每日吃一条大龙、五百小龙。要死的时候,龙吐毒气,便不得食,在金刚轮山顶而死,自焚其身。唯有其心不化,成為宝珠,也就是如意珠。

⑦紧那罗王:译為疑神。因為头生一角,其形似人,貌很端正,令见者生疑。他善於奏庄严的法曲,也是帝释天的乐神。忉利天宫善法堂有法会时,他们腋下汗出,便知前往,演唱歌曲。

⑧摩睺罗伽王:译為大腹行,就是蟒;又叫地龙。牠们没有神通,因嫉妬心太重,常喷毒害人。虽然害人,但受佛法感化之后,乃作為护法善神。

⑨人王:就是皇帝。古时的皇帝,多数有功於国,有德於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行仁义的王道,不行强权的霸道,所以老百姓安居乐业。

⑩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尸弃,深信正法。每逢新佛出兴於世时,他首先来请法。他有威可畏,有仪可仰,所以為梵王。

修行人要守戒律、要有定力、要有智慧。如戒定慧圆满,十王就来守护、恭敬、供养;否则,三缺一,十王便不会拥护你。所以要具足,才能得到好处。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為依、為救、為归、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导、為胜导、為普导。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能饶益众生?①怎样才能做一切众生所依靠和所寄託?②怎样才能救一切众生出三恶道?③怎样能令一切众生皈依三宝?怎样能使其生菩提心?④怎样能令一切众生趣向佛道,出离三界?⑤怎样作為一切众生的火炬,照破黑暗?⑥怎样作為一切众生的明灯,指示迷津?⑦怎样能令光明普照,作為一切众生的眼目?⑧怎样能引导一切众生到佛道上,勇猛前进?⑨怎样能作一切众生最殊胜的导师,指导正法?⑩怎样才能作一切众生普徧大导师,天人的导师?

云何於一切众生中為第一、為大、為胜、為最胜、為妙、為极妙、為上、為无上、為无等、為无等等。

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能超胜尊贵?①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第一?第一就是佛。因為功德圆满,一切无缺,所以為第一。②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大?佛体最大,尽虚空徧法界。③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胜?佛功德是殊胜,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是超完人。「自利圆满」為胜,又可以说是得到胜利。④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最胜?佛境界是最殊胜,无人可以比的。「利他圆满」為最胜。⑤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妙?把烦恼障断尽為妙。烦恼能障碍证湼槃。⑥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极妙?把所知障断尽為极妙,所知能障碍证菩提。⑦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上?即是高高在上,无人在其上。⑧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无上?没有再比你高上的。⑨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无等?没有人能和你来比,能和你相等。⑩怎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為无等等?不但一人不能和你比较,就是所有的人,都不能来和你比较。到了这种程度,就圆成佛果。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在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答覆智首菩萨所问的问题,便说:「好得很啊!佛的弟子!你现在想要饶益一切众生,令他们都得到利益、安乐。你很慈悲哀湣世间一切众生,利乐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你代表大众来发问这样的义理。」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於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恆不捨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於一切法无不自在,而為众生第二导师。

文殊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假设一切菩萨,善於运用其心,发广大的愿,就能获得一切殊胜微妙的功德。对於所有诸佛的法,心中无有障碍,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住在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修之道上,常随顺一切众生而住,常不捨离一切众生。好像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完全能瞭解,而且通达。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能断绝一切恶,就是具足一切善。

什麼是修行?所谓「平等心是道」。我们一言一行,一擧一动,都要和平,不要生烦恼。若遇不如意事,处之泰然。要发菩提心,要有长远心,这样便会有所成就,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湼槃」。若能把烦恼翻过来,就是菩提。无论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修行时,要认识境界,才能忍辱。在顺的境界也不生欢喜心,在逆的境界也不生烦恼心。这样,烦恼便变為菩提。生死即湼槃,也是这样道理。执著就是生死,不执著就是湼槃。生死是苦,湼槃是乐。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人人不修行。不去修行,怎能离苦得乐?知道此岸是苦,彼岸是乐,可是不设法渡过烦恼海。只站在此岸,望洋兴嘆,那是一点也没有用处的。应要脚踏实地去修行,坐在法宝之筏,平安达到湼槃,享受常乐我净之清凉。

初发心的菩萨,应当和普贤菩萨的色像是一样的;普贤菩萨的色像是第一,所有一切的行愿,都得到具足圆满。在一切法中,没有不自在,也就是遂心所欲,爱怎样就怎样,能作為众生的第二位大导师。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文殊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你想知道怎样善用其心,才能获得一切殊胜微妙的功德?

佛子!

文殊菩萨深恐在法会中的大众不注意听法,所以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们!请你们聚精会神来听讲,不可睡觉。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万不可错过。以下陈列一百四十一愿:

在家有十一愿。出家受戒时,有十五愿。坐禪时,有七愿。将行披掛时,有六愿。澡漱盥洗时,有七愿。乞食行道时,有五十五愿。到城乞食时,有二十二愿。还归洗浴时,有五愿。习诵旋礼时,有十愿。寝寐安息时,有三愿。总计有一四一愿,这是出家人必须发的愿,也是必须遵守的戒律。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在家的菩萨,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知道居家的性,本来是空的。如能这样的观想,就不会被家所逼迫,一切都是逢场作戏,毕竟都是空的。能明白这种道理,就不会生烦恼,也不会整天忙忙碌碌,為名利奔波。

凡是皈依三宝,受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行菩萨道(為人不為己),都可以称為菩萨。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為菩萨所说。

孝事父母 当愿众生 善事於佛 护养一切

在家的菩萨,孝顺事奉父母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侍於佛(父母就是堂上佛)。护养父母,等於供养诸佛。

妻子集会 当愿众生 冤亲平等 永离贪著

在家的菩萨,和妻子集会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冤亲平等。待仇人如亲人,以德报怨,这样和平相处,永远离开食欲,而无执著。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隐

在家的菩萨,假设得到五欲(财、色、名、食、睡)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拔出五欲的箭,得到究竟安稳的快乐。古德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贪财的人、贪色的人、贪名的人、贪食的人、贪睡的人,统统都会跑到地狱去。若不想到地狱去,就要用智慧剑,斩断五欲的根,这是最究竟的办法。

伎乐聚会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了伎非实

在家的菩萨,如果到表演歌舞或演奏音乐场所的聚会,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佛法作為娱乐。每天拜佛诵经,才是眞正的快乐。要知道伎女所表演的歌舞,是暂时的快乐,不是实在的。

若在宫室 当愿众生 入於圣地 永除秽欲

在家的菩萨,假设在皇帝所住的宫殿,或在平民所住的屋室,这个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 ,都到达圣人所住的地方,永远除去不正当的思想和欲心。

著瓔珞时 当愿众生 捨诸偽饰 到眞实处

在家的菩萨,佩戴瓔珞(用七宝所编,悬掛在身上的饰物)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捨去一切虚偽不实在的装饰品,而到眞实的地方去。

上升楼阁 当愿众生 升正法楼 彻见一切

在家的菩萨,当上升楼阁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升上正法的楼阁,彻底明白一切正法,也就是佛法。

若有所施 当愿众生 一切能捨 心无爱著

在家的菩萨,假设有所布施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一切都能捨,不能捨也要捨。能这样布施,心中就没有贪爱和执著。

众会聚集 当愿众生 捨众聚法 成一切智

在家的菩萨,当大众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捨去一切聚集的法,不要执著於法,便成就一切的智慧。

若在厄难 当愿众生 随意自在 所行无碍

在家的菩萨,假设在厄难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随心如意,得大自在,没有灾难,所行所作都没有障碍。因為自己遭到厄难,所以愿众生无厄难,这就是发菩提心。

以上十一愿,是在家的菩萨所发的愿。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发愿,这就是大悲心,要有悲天悯人的思想。出家人,更要有怜悯心,所谓「慈悲為本,方便為门」。

捨居家时 当愿众生 出家无碍 心得解脱

在捨俗家修行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出家没有一切障碍,心无罣碍,而得到解脱。解脱被五欲所纒的绳索,便得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出家有三种意义:①出世俗家:就是割断情爱,依止佛门。②出三界家:就是证无漏道,不受轮廻。③出烦恼家:就是断尽诸惑,心中清净。出家乃是大丈夫事,非一般人所能作得到的,要有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入僧伽蓝 当愿众生 演说种种 无乖諍法

到出家修道所住的地方时,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能演说种种佛法,没有不正当的法、没有諍论的法,所谓「諍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云何得三昧」,这是金刚经所说的无諍三昧。

诣大小师 当愿众生 巧事师长 习行善法

若往大法师或小法师所住的地方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巧事奉师长,勤修学习一切善法,不修一切恶法。要听善知识的教导,不听恶知识的教导。

求请出家 当愿众生 得不退法 心无障碍

发心出家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不退转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心中没有障碍。欲想出家,必须请求明眼善知识来指示正路;否则,盲修瞎练,始终得不到要领,并且容易误入歧途,走错途径。愼之!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囘头已百年身」。

脱去俗服 当愿众生 勤修善根 捨诸罪軛

当脱去俗家衣服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勤修戒定慧,要栽培善根,捨去一切修道障碍的罪軛。

剃除鬚髮 当愿众生 永离烦恼 究竟寂灭

在剃除鬍鬚和头髮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离开一切烦恼,将来得到究竟寂灭之乐,也就是湼槃四德——常、乐、我、净。

著袈裟衣 当愿众生 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

在披袈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心中不存染汚,一切是清净,要具足大仙(佛)的正道。

袈裟是染色衣,是出家人所穿的福田衣。所谓「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件。五衣是日常做事务时所穿。七衣是集会、听经、早晚课时所穿。大衣是讲经说法,受戒法会时所穿。出家之后,只有三衣一钵一具,常不离体,这就是持戒。出家人称為緇衣,在家人称為白衣。出家人所穿的衣服,必须染不正色。而在家人所穿的衣服,不必染色,多数是白色,所以称為白衣。

正出家时 当愿众生 同佛出家 救护一切

在眞正出家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同佛一起出家,能救护一切众生。

自归於佛 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 发无上意

归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令佛种不断。所谓「续佛慧命」,也就是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於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归依一切尊法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深入经藏,得到智慧,犹如大海一般的深广。

自归於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归依一切贤圣僧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率领一切大众,所修行的一切法,没有障碍。三归依是佛教徒入佛门最初的宣誓,是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大悲咒一开始:「南无喝囉怛那哆囉夜耶」,译為皈依十方常住三宝(佛法僧)。在楞严咒第一句:「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写」,译為皈依十方无尽无尽常住三宝。这时,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你,有八万四千位金刚藏菩萨常随你左右、护持你。所以在家人或出家人,要常持三皈依,严敬戒律。

受学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於戒 不作众恶

在受学戒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於学习戒律。戒是止恶防非,不作一切恶,而奉行众善。要明白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深入戒的行门,瞭解戒的意义。

戒是防禁身心的过错,所以沙弥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还要受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还有五十三小咒,能把这些戒条诵出,才有资格受具足戒。古时明文规定,凡是出家人,要经过考试,及格者才可以為正式出家人。

受闍梨教 当愿众生 具足威仪 所行眞实

受阿闍黎(轨范教授)教诲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依愿起行,要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无论所行所作,都要眞实,不可虚偽,否则,就是犯戒。

出家的比丘,要具足威仪,令人见之而生信心。出家人的威仪,代表佛教的庄严。有位马胜比丘,他的威仪十分庄严,走路目不斜视,令人肃然起敬。有一天,他到王舍城中, 乞食,被外道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见到,乃发起菩提心,而问马胜比丘:「汝师父是谁?」马胜比丘说:「是佛。」二人一听,更不明白,又问:「什麼是佛?」马胜比丘说:「释迦牟尼佛,就是觉悟的圣人。」二人又问:「你学的是什麼道?」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二人闻此法,欢喜的不得了。这法太妙了!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又对马胜比丘说:「我们一定去拜访你的师父,请他开示」,於是来到佛所,皈依三宝,作為佛的弟子。

由於马胜比丘严整威仪,故能感化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改邪归正,放弃外道的修行(他二人是当时六师之一,散惹耶毘罗梨子门下两员大将),各带领二百弟子皈依於佛。

不但出家人要有威仪,就是在家人也要有威仪。因為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外护。居士要是行為好、威仪好,那麼其一言一行,堪作為众人的榜样,有啟导作用。不信佛的人,见你「言必忠信,行必篤敬」,便会受你的影响力而信佛,所以威仪是最重要的修持。

受和尚教 当愿众生 入无生智 到无依处

受和尚(亲教)教诲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无生的智慧,到达无依的地方。就是自强不息,精进再精进,不造一切恶业,不生依赖心。不要以為皈依三宝了,就不会再堕落三恶道,那有这样的便宜事!

「和尚」二字的解释,和是六和,尚是高尚。清高品雅,人格圆满,所以称為和尚,表示尊敬之义。从前在大丛林中,只有方丈(住持)才可以称為大和尚,退居后称為老和尚,一般出家人称為法师。

六和就是①身和同住②口和无諍③意和同悦④戒和同修⑤见和同解⑥利和同均。出家人是过团体生活,大家集聚在一起,都是有缘人,所以要和睦相处,不生是非,互相忍让、互相策励,这对於道业是大有帮助的。切记!不可生嫉妬心,障碍他人修道。有这种思想,便会堕落地狱,这是毫无疑问的。

受具足戒 当愿众生 具诸方便 得最胜法

受具足戒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方便法,得到最殊胜的法。

方便法就是為教化众生,而不捨生死。常在众生中游戏,而不受其染汚,也就是慈悲护念一切众生,善於教化一切众生,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无论修行那个法门,当功德圆满了,都可成佛。

以上十五愿,是在出家的时候所发的愿。出家人看破世间法是苦、空、无常、无我,虚妄不实。唯有出世法是常、乐、我、净,乃是眞实不虚,故捨弃五欲之乐,净修十地之位。

若入堂宇 当愿众生 升无上堂 安住不动

假设进入讲堂或房屋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升无上法堂,就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的觉位,安住在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佛位。如如不动是顿,了了常明是慧,要安住在顿慧圆明的境界上。

若敷牀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眞实相

假设在佈置陈设牀或座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开敷善的法门,令一切众生,见到眞实的相,也就是实相。不要执著於相,相从妄心生,不执便无,所以為实相。又可以说没有四相二执為实相。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

在正身端坐(坐禪)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坐在觉悟之座,心中无所执著一切的境界。

坐禪的时候,要端然正坐,所谓「坐如鐘」,好像大鐘那样稳定,不前伏、不后仰,如如不动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妄想不生,智慧自然现前。如有境界现前,无论是善境界或是恶境界,皆不动其心,所谓「不思善,不思恶」;甚至「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就是不动心的表现。修道就是修定力,不為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也就是把不好的境界转為好的境界。怎样能转好?就要发愿。為法界一切众生发愿,当愿他们发菩提心,修无上道,早证佛果。

為什麼会现善的境界?因為在往昔生善念的缘故。如果生恶念,在今生就现恶的境界。所以修行人,千万不可打妄想。打什麼妄想,就现什麼境界。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如果一念不生,全体大用,本有佛性,都会现前。一念不生,什麼妄想都没有了。永嘉大师说:「君不见,绝学无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眞」,妄想已尽,还求个什麼眞?眞已得到了,还求个什麼?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在结跏趺(盘腿)坐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根坚固,得到不动地;也就是不改变修行的初衷。

诸佛菩萨现禪定相的时候,都是结双跏趺坐的姿势,也就是菩提座。今天讲个跏跌坐的公案。从前有个赶经懺(替死人念经)的比丘,平常不修行,以替鬼做佛事為生活。有一天,做完经懺,走到半路,遇著大雨,便在桥下避雨。一时心血来潮,便结双跏趺坐。此时,从前边来了两个鬼(因為他常和鬼打交道,所以能看见鬼身),其中一个鬼说:「这座金塔,内供舍利。我们要拜塔,可以减轻业障,早日得解脱」,於是两个鬼便虔诚的拜。这位比丘,坐不到半点鐘,感觉腿痛,便换了姿势,变成单跏趺坐(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二鬼一看!「咦!金塔变成银塔了?」其中一鬼说:「我们拜佛的舍利,何必管它是金塔银塔?反正总是有功德的。」过了不久,这位比丘,因為不常打坐的关係,腿又痛起来,於是他又换个姿势,成為普通坐,双腿放在下边。二鬼抬头一看,银塔变成泥塔了!二鬼大怒的说:「打!」这位比丘,听得清清楚楚,吓得战战兢兢,他反应极快,立刻又恢復双跏趺坐。二鬼一见,又是金塔了,於是又开始礼拜。比丘这时再也不敢伸腿了,一边打坐,一边念佛。心静如水,妄波不生。不知不觉,雨停天明,囘到庙中。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赶经懺,而专心参禪。不久之后便开悟了,自称為鬼逼,故人人都称他為鬼逼禪师,所谓「英雄莫论出身低」。无论那位同参者,眞正发菩提心,忍耐一时之痛,便有成就,这是结双跏趺的好处。

修行於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餘

在修行禪定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定力来降伏其心,才能没有餘习。也就是没有一切习气毛病,也没有一切痴心妄想。我常说:「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性要定,才能降伏天魔外道,天天是快乐。如果不打妄想,到什麼地方都平安,绝对没有麻烦。

若修於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諍

假设在修行止观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见到眞实的理,永无乖諍。

我在美国弘扬佛法,唯一法寳,就是「万事OK」。不争名、不争利、不计人我,一切放下。不和人諍,和平相处,这是我的宗旨。

捨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在不坐禪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观察诸行无常法。凡是因缘所生的法,都是无常,究竟都归於散坏而消灭。

以上七愿,是就坐禪观时所发的愿。发愿才能生菩提心、才能教化众生、才能有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来普度众生。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在坐完禪定下座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心得到解脱(自在),无所著住。安稳住在定中,对行、住、坐、卧不动於心。不动就是不打妄想、不起邪念。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就是安住不动的意思。佛教说:「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眞正不动,即得眞正的智慧,得到眞智,就不会顚倒梦想。

从前有位修行人,参访善知识,求其解脱。参访多处,但仍不得解脱。有一天,他去访问一位明眼善知识,请其开示,便问:「大和尚!我怎能得到解脱?」那位大和尚一听,乃对他说:「是谁把你绑著?」他一想:「噯!是没有人把我綑著呀!」大和尚又说:「既然没有人绑你,為何到处找解脱?」他一听,豁然大悟,原来如此!於是把黑漆桶打破,得到解脱。

若擧於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假设要擧足走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出离生死的苦海,具足一切善法。也就是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之法。

在下单的时候,应念「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廻护;若於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所以比丘行路时,不踏青草,深恐足下伤害生灵,这是爱惜众生的表现。

著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在穿下裙(裤)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保护自己的善根,才能具足惭愧(惭是自不作恶,愧是不教他造)。如果不著下裙的人,就不知惭愧。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所穿的衣服,所繫的带子,都要整齐,而且清洁,才合乎威仪。令人见之,而生恭敬。在这个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检讨自己所种的善根要否增长,不令它散失。

若著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在穿上衣(衫袄)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获得殊胜的善根,修六波罗蜜法圆满时,就达到湼槃彼岸。

著僧伽梨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

在穿大衣(袈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入佛的果位,证得不动的法,也就是定,而住在常寂光净土。

以上六愿,是将行披掛时所发的愿。出家人所穿的衣服要整齐、要清洁,不可参差不齐、不可破烂不堪,因為这是代表佛教的标誌,故时刻要注意,不失威仪。不穿奢华的衣服,也不穿襤褸的衣服,应採取中道,令人生敬重心,这才不失比丘的价值。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手拿杨枝(齿木)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得到不可思议的法,将来得到清净。杨枝能令众生齿垢消除,究竟清净。

杨枝有五种利益:①明目②除痰③除口臭④辨味⑤消食。因為杨枝有苦性,所以有消炎作用。杨有四种:①水杨②白杨③赤杨④黄杨。现在所用的杨枝,多是柳枝,又称為小杨。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在嚼杨枝(刷牙)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心中调和而清净,把一切烦恼吞噬没有了。

在毗尼母经上说:「不嚼杨枝有五过:①口气臭②咽喉中不净③痰癊宿食风冷不消④不思饮食⑤增人眼病。」这是说嚼杨枝有消食化痰的功用。从前在中国大丛林中还保持嚼杨枝的风俗习惯。近百年来,因為有牙刷牙膏等工具问世,大家才将古法拋弃了。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瞋痴 蠲除罪法

在大小便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捨弃贪瞋痴三毒,不復爱恋,把一切罪法扫除清净。罪法等於大小便,时时刻刻要排除。

能布施就不盗,所以不贪。能慈悲就不杀,所以不瞋。有智慧就不淫,所以不痴。所以在湼槃经上说:「毒中之毒,无过三毒!」这三毒,可以戕害法身。不可不谨愼!不可不注意!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大小便完毕之后,用水洗净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修出世的法,出离三界,速疾往生净土。所谓「弥陀净土,觉悟无生,共出生死,同脱苦轮。」

在佛制规定,大小便之后,一定要洗净,否则会招过咎。若不洗大便处,不应坐在具上,不应绕塔行道,不宜礼佛诵经。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洗肛门(去秽)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清净、调和、柔顺,最后离一切过患,而无染垢。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用水洗手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清净手,因為手清净,才可以翻诵经典,才能受持诸佛之法。经云:「以不净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

用水洗脸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清净的法门,永远没有尘垢的汚染。

因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佛才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是清净法门,专治众生的热恼病,令其清凉。在心地观经上说:「八万四千总持门,能除惑障销魔众」。

在印度传说,有人诵华严经,洗手或洗脸的水,撒在地上。如果虫蚁被水霑到,便可即刻往生,皆得生天。由此可证,读诵华严经的功德,眞是妙不可言!

以上七愿是澡潄盥洗的时候,所发的愿。去秽為净,此為常规。凡是焚香、拜佛、诵经、持咒等,都应沐浴、漱口、洗手、涂香,以表示恭敬。

手执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

手拿锡杖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设立大布施的法会,指示众生走眞实修行的道路。也就是眞如实相之道,平等普施,令闻法得到利益。

锡杖的形状,在杖头有四肢(代表四諦),又有十二环(代表十二因缘),可以摇动出声音。比丘乞食时,至施主门前,摇二三次。如无人应时,必须即刻行去。地藏王菩萨手持的杖,就是锡杖。佛制比丘左手执杖,比丘尼右手执杖。持锡杖不得著地,立时,比丘置在左足上,比丘尼置在右足上,不得使锡杖倾侧。否则违者犯戒,失去威仪,不受人之尊敬。

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手持应量器(钵)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成就载法之器,应受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来供养。

佛用石钵,外道用木钵,比丘用瓷钵,不可用金银所造之钵。不可在钵上写名字或绘画。结斋时,应洗净放囘袋中。

发趾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

发心修行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趣向佛所修行的道,也就是依法修行。要入无依靠处,也就是没有依赖心。好像阿难尊者,最初依赖佛是他的堂兄,而自己不去修行。不知「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生死自己了」的道理,所以被摩登伽的女儿所迷,险失童体。所幸文殊菩萨持楞严咒拯护,才救他脱离女难之危。

若在於道 当愿众生 能行佛道 向无餘法

假设在道上行走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依照佛所修的道路去行,而走向无餘湼槃。

涉路而去 当愿众生 履净法界 心无障碍

涉路而去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到的地方,都是清净法界,心无执著,也无障碍。

见昇高路 当愿众生 永出三界 心无怯弱

向高处路行走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不生怯弱的心。

见趣下路 当愿众生 其心谦下 长佛善根

向低处路行走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谦恭不自满,不生贡高我慢心,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平融相处,这样,才能增长佛的善根。

修行人要没有骄傲心,随时请教善知识。就是不如自己的人,也要请教。在论语上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研究佛法,要有这种的精神,才能有进步。

见斜曲路 当愿众生 捨不正道 永除恶见

向弯曲不直路行走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捨弃不正当的路,而走正直路,才能永远消除邪知邪见。

若见直路 当愿众生 其心正直 无諂无誑

假设见到正直道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其心正直,没有諂媚、没有誑言,这种人才是君子作风。

一般人皆有諂富骄贫的心理,见到有钱有势的人,专说恭维奉承的话,这种态度,实在可耻!见到无钱无势的人,便起骄傲心,这种行為,实在可恶!正直人,绝对没有这种思想。

富贵人不骄傲,就是有德行。贫穷人不諂媚,就是有德行。可是人人皆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如果这种毛病不犯,那麼,就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三国时代,有位关公,非常注重义气,所谓「大义参天」。他在曹营三载,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筵,五日一大筵,受曹操礼遇,但不改其志。身虽在曹营,可是心在大哥刘备处。有一天,曹操送给关公一件新袍,他不忘大哥的情义,将新袍穿在里边,旧袍仍然穿在外边。曹操见了,觉得奇怪,乃问:「二将军!為何将新袍穿在里面?」关公说:「因為这件旧袍,是刘皇叔所赠,我不愿喜新厌旧,所以将丞相所赠新袍穿在里面」。曹操一听,大失所望,知道无法挽囘其志。乃放弃爱大将之意,放关公囘刘备处,在歷史上留下千里寻兄的佳话,万古流芳。到隋朝时,天台智者大师在荆州玉泉山造寺,得关公帮助而成功,而皈依大师,成為护法善神。一般寺院,左边是韦陀菩萨,右边是关将军,二神都是保护道场的护法神。

见路多尘 当愿众生 远离尘坌 获清净法

见著有多尘土道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远离灰尘聚集的地方,获得清净的妙法,也就是身无尘土、心无尘土,使身心清净。

见路无尘 当愿众生 常行大悲 其心润泽

见著没有尘土道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常常行大悲心,令其心常润泽,也就是有智慧的光明。

所谓「富润屋,德润身」。有钱的人,建筑豪华的房屋;有德的人,身体就是光辉的。我常说:「眞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每个人要承认自己的过错,不可怪人家不对。孔子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能改过,就是善。昔时,大禹闻过则拜,子路闻过则喜。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常犯的毛病,就是爱议论人之是非,批评人之长短,但不说自己的过失,这好像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人家黑,不见自己黑,这是愚痴的行為。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此可知,圣人是无过,贤人是寡过,君子能改过,小人能护过。这就是圣愚的分水岭,关键即在於此。他人不对的地方,就是我的不对,為什麼?因為他人和我本是同体,所谓「同体大悲」。若能这样的想,就达到无諍三昧的境界。

若见险道 当愿众生 住正法界 离诸罪难

假设见到危险道路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住在正法界,离开一切罪业障碍,得到一切清净智慧。

危险道就是轮廻的六道,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畜生,忽然而饿鬼,忽然而人,忽然而修罗。所以说六道是危险的道,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证明人身难得。古德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若见众会 当愿众生 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

假设见到大众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令一切和合而无諍论。

若见大柱 当愿众生 离我諍心 无有忿恨

假设见到大树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离开諍论的心,而没有忿恨的心,也就是怨亲平等,一视同仁。所谓「冤宜解不宜结」,人人若是如是观,便能化干戈為玉帛。

若见丛林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应敬礼

假设见到丛林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诸天的人和人间的人,都应该恭敬礼拜,不可有贡高我慢的心。

出家人所住的道场,称為丛林。為什麼?因為每位出家人,好像一棵大树。大家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等於丛林一样,所以叫丛林。

若见高山 当愿众生 善根超出 无能至顶

假设见到高山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根超出一切人,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已达最高峰,无人能到其顶上。

见棘刺树 当愿众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见到荆棘有刺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迅速剪除贪瞋痴三毒之刺。这三毒好像毒箭一般的厉害,如果不幸被刺到,轻者昏迷不醒,重者可以丧生。

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為荫映

见到树叶茂盛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定的解脱力,而為荫映,好像茂盛的树荫,令众生得到清凉。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假设见到华盛开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得到神通妙用不可思议等法,好像华开放得那样繁荣茂盛。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假设见到树木开华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一切相如同华一样,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相。

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假设见到树木结果实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获得最殊胜的法,证得菩提大道,也就是湼槃觉道。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

假设见到大河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预法流,也就是先入圣人法性流,才能入佛的智慧海中。

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

假设见到有蓄水的地方,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很快地觉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一味法,也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

若见池沼 当愿众生 语业满足 巧能演说

假设见到池沼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语业要满足,用善巧方便来演说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

若见汲井 当愿众生 具足辩才 演一切法

假设见到水井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具足四大辩才(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善於演说一切妙法。

若见涌泉 当愿众生 方便增长 善根无尽

假设见到涌泉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方便智增长,善根没有穷尽。

没有种善根的众生,令其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善根已在增长者,令其成熟。善根已经成熟者,令其解脱。

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

假设见到有桥道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广度一切众生,犹如桥樑。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度过到湼槃的彼岸。换言之,若想度生死河,必须藉般若的桥樑。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假设见到有流水的地方,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善意的欲、洗除惑垢,永远清净。我们从无量劫以来,就起惑、造业、受报,这就是惑垢。

见修园圃 当愿众生 五欲圃中 耘除爱草

见到有人修理园圃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在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圃中,勤耘剷除爱欲的草。它是菩提圃里的障碍,能令我们堕落。我们应当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所以修行人,要断欲去爱,就是拔尽爱草的根,令它永不復生。

见无忧林 当愿众生 永离贪爱 不生忧怖

见到无忧树林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离开贪心和爱心,就能得到无忧虑无恐怖,不然的话,时刻都在忧怖中。

佛是业尽情空的人,众生是业重情迷的人。如果用功修行,慢慢把业也消了,把情也空了,这样,就会成佛。為什麼业不尽情不空?就因為有贪心、爱心、瞋心、痴心,所以,菩提心不生长,焉能成佛。

若见园苑 当愿众生 勤修诸行 趣佛菩提

假设见到花苑的时候,应该发愿。但愿一切众生,勤修一切行门,趣向佛菩提,就是到觉悟的果位上。

在唐朝武则天女皇帝,她下詔给花神,令其所管理一切的花,在冬天一律开放。乃作一首诗:「明朝游上苑,果树苞春枝,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天,她到御苑一看,果然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开花了,非常鲜艶。她龙心大悦,自知有天子之命,不但有情众生服从她的命令,就是无情众生也服从她的命令。

武则天在往昔,曾经蒙佛授记,在中国应该出一位女皇帝,来护持佛法。她的私生活虽然浪漫,受人唾駡,但是对佛法有很大的贡献。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她派人到西域于闐国请来遗漏的部分,特请实叉难陀三藏法师重译(在晋朝有佛驮拔陀罗三藏法师已译六十卷),成為八十卷,流传於世。她是佛教的功臣,她写了一首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眞实义。」传至今世,当诵经时,首先要诵这首偈颂。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為严好

见到庄严修饰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应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作為庄严妙好,令人见之,肃然起敬。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捨诸饰好 具头陀行

见到不严饰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捨弃一切修饰的所好,具足头陀(苦行)的行门。

头陀译為抖擞,就是打起精神,克服困难;也就是常精进不休息。头陀行有十二种:①住阿兰若:即寂静处,远离喧哗的地方。②常行乞食:不食僧团之物。③次第乞食:不选择富贫之家。④日中一食:一天在日中时,只吃一餐,过午不食。⑤节量而食:只受一钵之食。⑥过午不饮浆:在午后不喝乳蜜之浆。⑦著粪扫衣:捡人所弃之布,缝衣而穿。⑧但有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件衣。⑨塚间而坐:住在坟墓之处。⑩树下夜宿:在大树下坐单,但不宿过三夜。?露地而坐:坐在露天的地方,不怕风吹日晒。?常坐不卧:也就是夜不倒单,结双跏趺坐而睡,而不横卧。

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捨

见到快乐执著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法来作為自己的娱乐,也就是拜佛、拜懺、念佛、念经等,欢喜法乐而不捨弃,这样才能破除乐执。

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為事中 心无所乐

见到没有乐执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在有形有相的事中,心中没有任何贪著的境界。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到欢喜快乐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常得安稳快乐。怎能得到?首先要知足,后要忍耐。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要欢喜来供养诸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见到痛苦烦恼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获得根本的智慧,而灭除一切的苦恼。為什麼会有苦恼?因為没有智慧。对事看得不清楚,或者不认识,就生出苦恼。有智慧人,把一切的一切,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乐。因為这个世界,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所以人人有苦恼。怎样才能没有苦恼?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别无二法。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眞实慧 永无病恼

见到没有疾病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能得到眞实的智慧,永远没有疾病的烦恼。為什麼会有疾病?因為不快乐的缘故。所谓「自古神仙无别法,广生欢喜不生愁」,这就是健康身心的密诀。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諍法

见到有疾病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知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和合而成,本来是空寂的,不要执著这个身体。等到四大分张的时候,即化為乌有。现在是「借假修眞」,也就是修眞如法身。既然知道身体是空寂的,那麼,就应该离开乖谬諍论法。也就是与人无諍,与世也无諍,达到无諍三昧的境界。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於佛菩萨 常生净信

见到五官端正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在诸佛菩萨的面前,要常有清净的信心,不可生怀疑心,或诽谤心。

五官端正的人,是在往昔,欢喜供养诸佛。在因果经上说:「今生端正是何因,前生香华供佛前」。在本经上说:「信是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所以研究佛法,要有信、解、行、证四步骤,才能有所成就。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於不善事 不生乐著

见到五官丑陋的人之时,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对於不善的事,不生乐著的心,要远离邪知邪见,要亲近正知正见。

丑陋的人,因為业障太重的缘故,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為什麼无端正?因為他们好战争,伤害人家的五官,所以作阿修罗时,五官很不端正。所谓「今生杀生重,来生无端正」。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於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到知恩报德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对诸佛菩萨,能知佛的恩德、菩萨的恩德。那麼,佛菩萨对我们有什麼恩德?佛在过去生中,因為教化众生,曾经布施头目脑髓,令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之报」。所有众生,应该报佛恩、菩萨恩、父母恩、师长恩。在作功德之后,一定要廻向,念「愿 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於有恶人 不加其报

见到忘恩负义的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对於有罪恶的人,要以德来感化,而不要生出报復心。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假设见到沙门(出家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调和自己的刚强心性,变成柔顺,而没有烦恼,就是寂静。如果没有脾气,是很快乐的,将来一定是第一,也就是佛。

沙门译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就是比丘。比丘译為乞士,谓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到婆罗门(修清净行)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修持清净行,离开一切恶行。

婆罗门是印度教,修行很认眞,也吃斋,修苦行,可是有时生瞋恨心,所以有恶。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处

见到修苦行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依著苦行的功德,达到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上。

修苦行可以助道,但是不可修无益的苦行。在印度的外道,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学牛狗的生活,认為可以升天,他们不知道牛狗為什麼会升天的因果。这就是盲修瞎练,白费功夫。有益的苦行,就是头陀行。忍人所不能忍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為乐。我常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修苦行人,要注意!一切不可勉强,随其自然,如果太勉强,便容易走火入魔。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捨佛道

见到性情和蔼,行為清高的人,这时候要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坚持自己的志愿和行為,永远依照佛法去修行,早成佛道。

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鎧 趣无师法

见到戴盔穿甲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常服善鎧,趣向无师自通的法。

修行人有一种盔甲,就是善。要披精进鎧,向前勇敢迈进,抵抗十大魔军,一定会胜利。十大魔军就是①欲為初军②忧愁為二军③飢渴為三军④爱為四军⑤睡眠為五军⑥怖畏為六军⑦疑為七军⑧含毒為八军⑨利养為九军⑩自高為十军。

见无鎧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见到没有穿鎧甲和持杖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离开一切不善之业,如果没有恶业,善根必然增长,而得到解脱。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於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到善辩论议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把一切异论(邪知邪见)者,统统摧残降伏。

在印度有外道论师,能言善辩,以是為非,将黑作白,就算没有道理,偏能辩出道理来。他们虽有辩才无碍,但这是属於世智辩聪,一点也经不起考验的,所以往往有时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将眞理变成谬论。

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

见到正当职业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清净命,不矫饰威仪,也就是不现奇特相。

修行人,不要以五邪命為生活:①诈现奇特:故意现出和一般人不同的样子。為什麼?因為要引人注意。②自说功德:就是自我宣传。我作些什麼功德,对众生有什麼贡献,自己来讚嘆自己。在儒家来讲,这是「伐善」,夸张自己的才能。在论语上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天,顏渊和子路侍立孔子的身边。孔子说:「各言尔志」,说说你们自己的志愿。子路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是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和我的皮袍,和朋友共同来享受。纵使被朋友用坏了,我也不埋怨。顏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愿夸张自己的功德,也不宣传自己的劳绩。这是顏渊的志愿,比子路高明多了。子路的志愿是有形的,顏渊的志愿是无形的。③占相吉凶:為人占卦、看相、批八字,专门说些吉凶祸福的事情,来威胁人。如果破解,要拿出钱来,可以消灾,化凶為吉。这是骗人的行為,所以出家人,绝对禁止。④高声现威:令人敬畏,现出有威风的样子,令人见之,而生恭敬心和畏惧心。⑤说人供养:每到一个法会时,必说那个法会居士们,如何发心供养;又说某某法会居士,发心供养,这就是向人化缘收红包。这是五邪命大概的意思。

现在是末法时代,能眞正明白佛法的人,能依法修持的人,能有几人?出家人不犯五邪命又能有几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我们修行人,要依照佛制来修行,不能别开生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有人问:「法师!你既然这样讲,中国法师没有天天搭衣,你為什麼天天搭衣?」我天天搭衣,是遵守佛制,并未「标新立异」。凡是佛的弟子,都应该天天搭衣,因為中国的气候、环境、习惯的关係,所以不搭衣。其实那是错误的,本来要时时搭衣才对。这是佛的制度,任何人不能改变。去年我到台湾讲经,有人在电话中质问:「你们美国来的和尚,天天搭衣,一天吃一餐,常坐不卧,装模作样。如果你们是对的,那麼中国佛教是不对的。如果是你们不对,中国佛教就是对的。」问的非常厉害,我在电话中的答覆:「在中国佛教不搭衣,认為是对的,究竟对不对?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懂。因為你也不搭衣,他也不搭衣,大家都一样,所以不搭衣。海青长袍是中国的古装,并不是出家人所穿的衣服,你们看南传僧侣所搭的衣,那才是眞正依照佛的制度。因為中国天气冷,在冬天要穿衣服,所以在衣袍外边搭衣,有时被大风吹掉,自己还不知道。这时,聪明的法师,愚笨的和尚,便想出一个办法,採用钩环的方便法,解决这个问题,於是形成现在的样子。出家人应时时搭衣,因為天长日久,求其方便,大家都不搭衣,久而久之,已成习惯。这个问题,应该考证一番。」

搭衣是现比丘相,可以受人天供养。如果不搭衣,便不成比丘相,失去比丘的威仪。因為小乘人太执著,所以裹足不前,不求进步,墨守成规,有一定的界限。可是大乘人太方便,一切没有关係,不搭衣也可以,习焉不察,反说搭衣是不对,眞令人啼笑皆非!

若见於王 当愿众生 得為法王 恆转正法

假设见到皇帝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為法中之王,恒常转大*轮,来教化众生,令众生离三界之苦,得湼槃之乐。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為佛子

假设见到太子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从法王化生,而作為佛的弟子。

佛於诸法得到殊胜自在,所以称為法王。从佛口生,续佛慧命,所以称為法王子,凡是随顺佛道,為法所资养,皆為法子。

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

假设见到年高有德的长者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善於能辨明判断,认清是非善恶,这样,才能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恆守正念 习行众善

假设见到大臣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恒常守持正念,学习实行一切善事。

以上五十五愿,是乞食行道时,所发的愿。初发十二愿,是在游涉道路的时候,次发十九愿,是在所覩事境的时候,后发二十四愿,是在所遇人物的时候。

若见城廓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假设见到内城外廓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坚固的身体,心中没有弯曲,而是耿直,也就是没有自私自利,大公无私。

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恆喜乐

假设见到京都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把功德积聚在一起。心中常生欢喜快乐,所谓「為善最乐」,助人為快乐之本。

见处林藪 当愿众生 应為天人 之所叹仰

见到树林和湖泽有草的地方,这时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应该為天上的人或人间的人所讚叹和仰慕。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到乡村去乞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入甚深的法界,心无障碍,也无烦恼。所谓「欲除烦恼先忘我」,如果没有我,什麼烦恼也没有了。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门

到人家的门户时,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入八万四千佛法的门,一切都能明白瞭解,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到人家屋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入唯一佛乘,和三世诸佛平等,而无差别。三乘是善巧方便教,佛乘是眞实圆满教。

见不捨人 当愿众生 常不捨离 胜功德法

见到慳贪不捨的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常不捨离殊胜的功德法,也就是多行善事。所谓「勿以恶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知道,恶虽小,也不作,因為大恶是从小恶所集聚而成的。善虽小,也要作,因為大善是从小善所集聚而成的。

见能捨人 当愿众生 永得捨离 三恶道苦

见到肯布施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永远离开三恶道的苦。為什麼会堕落在三恶道?就因為有贪瞋痴三毒之心,有贪心的众生堕落饿鬼道,有瞋心的众生堕落畜生道,有痴心的众生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眞是苦不堪言。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假设见到空钵(未乞食之前)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其心常清净,没有贪瞋痴。那麼,就空无烦恼,时时快乐。

我们修行人,天天在修什麼?就是修无烦恼。所谓「烦恼无尽誓愿断」。可是「烦恼即菩提」,不是在烦恼外边另有一个菩提,就在烦恼上边就是菩提,易如反掌。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戒定慧就是菩提,贪瞋痴是烦恼。菩提似水,随缘而变。装在方器,就是方形;装在圆器,就是圆形,但其水性不变。烦恼似冰,形状不变。方形不能变圆形,圆形不会变方形。浅言之,用一碗水,泼在人的头上,没有痛的感觉;如果将一碗水冻成冰,击在人的头上,可能打死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就是将冰化為水,将愚痴变成智慧。

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

假设见到满钵(有人供养)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行所作,都具足成就圆满一切的善法。五戒十善為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為出世的善法。

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比丘托钵乞食,如有人来恭敬顶礼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毕恭毕敬佛法僧三寳,修行身语意三业,及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受人恭敬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而行一切善之法。等功德圆满时,就有人来恭敬。

受人恭敬,不生欢喜心。不受人恭敬,应生大惭愧心,检讨自己的道德,一定有不圆满的地方;反省自己的学识,一定有不充实之处,所以不受人恭敬。所谓「廻光反照,反求诸己」,不要怨天尤人。

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根

见到知惭知耻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具足惭愧羞耻的行為。要谨愼护理诸根,不要随境界转。

在论语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藏护诸根的方法。修行人要常生惭愧,才能躬行实践,对修行有所帮助,如果无惭无愧,便永无成就。為什麼?因為不知改过,不知精进,焉能有成功之日。

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捨离无惭 住大慈道

见到不知惭愧和羞耻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捨离无惭无愧的行為。惭愧就是知过必改。晓得善法,不敢犯罪,為惭。晓得羞耻,拒绝不作,為愧。这时就能住在大慈悲道上。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假设得到美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满足所求的愿,求富贵得富贵,求寿考得寿考,而心无羡慕他人的欲望。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不到美食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没有不获得一切正定正受的滋味。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软

得到柔软食物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為大悲所薰习,心意柔和而无瞋恨。柔软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

得麤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得到粗糙而苦涩食物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心无染著的思想,断绝世间贪食的爱心。

我在母亲坟墓前守孝的时候,有一天,有位比丘,送来一筐窝窝头(用玉米麪做的馒头,中间是空心),又称為黄金塔,又叫里二外八。有个公案:唐朝赵州和尚,不明白里二外八是什麼东西?在八十多岁时,还去参方,究竟是什麼?这是求法的精神。到了北方,见人家在做窝窝头,用两个大拇指在里边转,其餘八指在外边守。这时,才明白了,原来如此。里二外八找到答案,这种精神可钦可敬。

这一筐窝窝头,约有五十多个,我每天吃一个或二个,到最后还有几个,已经生出很长的霉,我把霉擦掉,仍然照食不误。虽然其味苦涩到极点,眞难以下嚥,但為了不暴殄天物,终於把它吃完,蒙佛菩萨保佑,肚子平安。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禪悦為食 法喜充满

假设在吃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在坐禪时,得到轻安快乐,以这种禪悦作為饮食。坐在那里,不飢不渴,得到法喜的充满,这是坐禪的境界。

无论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在吃饭的时候,要三念五观。三念:这是捧钵当胸受食,先喝三匙汤,而说此言。第一匙,说愿断一切恶。第二匙,说愿修一切善。第三匙,说愿度一切众生。五观:①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就是算一算这一粒米,要用多少劳力才能收穫,思量它的来处不易。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午。须知盘中飱,粒粒皆辛苦」,这是描述农夫辛苦耕耘的写照。古德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还。」②付己德行,全缺应供:要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否有资格来受应供?受人供养,於心有愧否?在毗尼母经上说:「若不坐禪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為施所堕」。也就是依佛穿衣,赖佛吃饭,不做佛事,将来必会堕三恶道。③防心离过,贪等為宗:要防心防意,勿起贪吃的过失,所谓「对上食而起贪心,堕入饿鬼。对下食而起瞋心,堕入畜生。对中食而起痴心,堕入地狱。」一切业障,皆由贪瞋痴而来。④正事良药,為疗形枯:饮食是治疗形枯的良药,吃饭时,不要求其好恶,要借假修眞,只為养形,来修佛道,这就是吃饭的目的。⑤為成道业,应受此食:為求佛法,為成道业,必须受食。但是不要贪食,所谓「贪多嚼不烂」。浪费食物,对身体反而有害。所以佛制日中一食,不但合乎卫生,而且也是长寿之道。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假设在受味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佛的最上等味,常有甘露的味道,非常的满足。

普贤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為调和大家的口胃,在过堂用斋时,身上带很多的瓶子,内装各种调味粉。谁喜欢吃咸的,他為加点盐。谁喜欢吃甜的,他為加点糖。谁欢喜吃辣的,他為加点辣椒粉。谁欢喜吃酸的,他為加点醋。总而言之,令大众对口胃满足為原则。可是还有人认為服务不周到,為什麼呢?因為众口难调。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辨 具诸佛法

在吃完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作的事务,都已办妥,具足一切佛法。要结斋还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假设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无穷无尽的辩才无碍,广大宣说佛法的要义,也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以上二十二愿,是到城乞食时,所发的愿。每一愿都為众生而发,令众生得到利益。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从所住的舍宅,要外出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早日深入佛的大圆镜智慧,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时,才能永远脱离三界的二十五有。

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假设入水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一切智慧,能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因果。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在洗浴身体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把外身的尘垢洗清净,也要把内心的三毒洗清净。这时,内外光明,而又清洁。

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捨离众恼 一切皆尽

在暑夏炎热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捨离一切热恼,把一切烦身恼心的妄想统统消除灭尽。

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

在初秋凉风起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证得无上法,没有热恼,究竟身心清凉,脱离三界的火宅。

以上五愿,是乞食返归住处,饭食已讫,沐浴洗足时,所发的愿。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

在讽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要随顺佛所说的法去修行,不可背道而驰。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持不忘,要牢记住经文和咒语。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假设见到佛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得到无障碍的眼,也就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能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修行人,有时候会得到五眼六通,能见一切佛。有的人,没有修行,因為在往昔努力修行,有了善根,也得到五眼。不过,那是少之又少。修行还是根本法,修行有了功德,便会开五眼。

諦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

在注意观仰佛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都像普贤菩萨那样的端正、庄严、妙好,令人见之,生起恭敬心。

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见到佛塔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尊重众生如同尊重佛塔一样,受天人的供养。修行人,见到佛塔,一定要拜塔,或者绕塔,能得五种福:①来生得端正身。②得好音声。③得生天上。④得生王侯。⑤得泥洹墙。绕塔时,有五件事要遵守:①低头视地而行。②不得踏虫。③不得左右顾视。④不得唾塔前地上。⑤不得中住与人言。必守此规,否则无功德。

敬心观塔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共瞻仰

用恭敬心来观仰佛塔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一切诸天、一切人,大家共同来瞻仰。因為塔内是藏佛舍利的地方,所以要生恭敬心来绕塔、拜塔、观塔。

顶礼於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

在顶礼拜塔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一切天人,不能见到塔顶,也就是「无见顶相」。这是八十种随形好中的一种好相。

在楞严经上说:「释迦牟尼佛说楞严咒的时候,从肉髻(头顶凸起之肉堆)中,放出百寳光明。在百寳光明中,又涌出千叶寳莲华,在千叶寳莲华的上边,现出一位化佛(法身),坐在寳莲华中。在这位如来的头顶肉髻中,又放出十道百寳光明。在每道光明中,又示现十个恒河沙数那样多的金刚密迹护法神,一手擎金刚山,一手持金刚寳杵。尽虚空徧法界,都徧满金刚护法神。在法会中的大众,仰起头来观佛时,其心又畏惧又欢喜,求佛哀怜保佑,一心一意聆听佛说法,这时「无见顶相」就是见不到佛的顶相。这位化佛,宣说楞严神咒。所以说楞严咒是佛法身所说的,妙不可言。

修行人,一定要重视楞严咒,它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这世界,若有人会诵持楞严咒,世上便不会有魔王出世。為什麼?因為这楞严咒能降伏一切魔军,能摧毁十大魔军。

右绕於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

向右绕塔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所行所作,要顺佛法而行,不可逆佛法而行。顺是修行,可得智慧;逆是不修行,当然愚痴。如果所有无逆,便可成就一切的智慧。

右绕是顺,左边是逆,所以绕佛,绕塔都是右绕,在功德经上说:「灭一切烦恼,具足大威力,无漏六神通,斯由右绕塔」,绕塔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

绕塔三帀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

向右绕塔三帀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勇猛精进,勤修佛道,不要生懒惰心、不要生退转心。只向前进,不可中道自画,半途而废,是无成就。

绕塔為什麼绕三帀?表示恭敬三寳、勤修三学、息灭三毒的意思。又可以说代表三界,远离三恶道,因為发菩提心,不会堕落在三恶道中。在五戒经上说:「旋绕三帀,表敬三寳,灭三毒。」

讚佛功德 当愿众生 众德悉具 称叹无尽

在讚叹佛功德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称扬讚叹诸佛功德,才能得到众德具足。要时时刻刻的称讚,辗转不尽。

佛有万德庄严,三觉具备,所以為佛。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我们要讚叹佛的功德,将来也会有人来讚叹我们。所谓「讚人者人恒讚之」。在佛教中的仪式,在佛前诵持讚偈,就是称扬诸佛菩萨的功德。例如阿弥陀佛的讚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不应该有一种不正当的思想,说诵讚是唱歌,是佛前戏子。要晓得唱讚是恭敬佛,称讚佛的功德,可以增加自己的善根。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那是很好的证明。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讚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懺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廻向。我们在做早课时,必诵一遍。多数人是诵过便忘了,没有经过脑海中研究一番,究竟做到了没有?这一点,希望大家不要当歌来唱,敷衍了事,要依法修行。在佛前诵讚、礼佛、持咒,这都是成佛的根本法。能令菩提心增加,而结菩提果,也就是成佛。

我曾经说过:「若是尽看人不对,便是自己苦未了,若是自己苦了了,看谁都是一尊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既然是过去的父母,要说众生不对,就是说自己父母不对。对众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要能这样的想,很快便众德悉具,毫无问题。

讚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

讚叹诸佛相好庄严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成就佛的身体,证得无相法。也就是无智亦无得。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相都要讚叹,每一好也要讚叹。為什麼佛有相好庄严?因為佛在往昔时,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福慧圆满,而成两足尊。

以上十愿,是习诵旋礼时所发的愿。出家作比丘,在一擧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发愿。生慈悲心,普度众生。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假设在洗足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具足神足通的力量,所行无所障碍,愿到什麼地方去,就到什麼地方去。

诸佛菩萨都是赤足,不穿鞋袜,為什麼?因為印度在热带的地方,生活习惯是赤足,双足容易骯脏,所以每天要洗足。在金刚经上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时,敷座而坐。」洗足是出家人的功课,如果不洗足,把佛堂踩得不清洁,这也是不恭敬佛。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在睡觉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身体安稳,心无动乱。在临睡之前,合掌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数百声,念到没有妄想,心中清净,安稳入梦乡。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在睡醒的时候,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一切智慧觉悟,尽虚空,徧法界,周顾十方。

睡觉的「觉」,就是令人要觉悟,不可贪睡。如果睡而不觉,就是糊涂虫。佛的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就爱睡觉,有一天,被佛申斥:「咄咄胡為睡,螺螄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尊者受佛斥后,而生大惭愧心,遂发愿精进,七昼夜不眠不睡,导致双目失明,佛令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专心一致修定后,证阿罗汉果,能观见十方的境界,如同观掌上果一样的清楚。这就是天眼的神通力。

以上三类,是寤寐安息时,所发的愿。愿众生早离沉迷苦海,不受轮廻之苦。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闥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文殊师利菩萨,称呼智首菩萨说:「佛的弟子!假设你们各位大菩萨,要像前边所发的愿,要是能那样的用心,就能获得一切殊胜不可思议的妙功德,增长法身慧命,而不退转。便得到德无不备,行无不周的正等正觉,成佛的果位。」

「一切世间的国王大臣,诸天的天王及魔王、大梵天王、沙门、婆罗门、乾闥婆、阿修罗、声闻、缘觉等等,他们都不能摇动你们的思想。换言之,你们的定力,已经超过他们了。你们的境界,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所谓『初地不知二地,乃至十地不知等觉』。因為你们是菩萨,所以二乘人的定力,不及你们的定力深厚。」

    

 

 

 

 

此经书由尹国富(普觉)请,上海寳山区唐海芸居士发心打字智诚法师校对,有错误之处敬请大家体谅,并指点。全套二十四册总共歷时三年,让大家共同研究佛法,共同精进,共勉。愿把此经廻向给各人父母、师长,以及法界一切众生,愿生者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闔家平安,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能了生脱死,百年以后都能往生极乐,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歷代宗亲、各人过去七世父母、冤亲债主齐超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