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的太监,一头一尾一忠一奸最为著名。明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至今仍为国人津津乐道;明末太监魏忠贤祸国殃民,甚至被谩骂为明朝灭亡的罪魁之一。
其实,在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太监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群体。因为在政体设置中,本就为太监留下了一席之地。
在内,司礼监、御马监等太监集团执掌批红、东厂、提督京营等权力;在外,各地都有镇守太监、监军太监作为皇权的耳目。
而与谋一己之权不同,明朝初年,有这样一位太监,他本是女真人,却深得明成祖朱棣祖孙四代的信任;他监军辽东,却因土木堡之变而丢官罢职;他是一位开疆拓土的英雄,十巡北海功比郑和,却长期以来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他的名字,叫亦失哈。
还原历史真相:“奴儿干都司”产生前后 清代编纂的《明史》记载,明朝东北边界“止于开原、铁岭”。
然而,一份从俄国出土的珍贵拓片,却揭开了明朝广阔疆域的真相——东北部远至黑龙江,与今疆域相近。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何清廷有意误写历史?明代又究竟是如何管辖黑龙江流域,且由谁来管辖的?
这一切,我们都要从亦失哈谈起。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明朝政府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地区的军政机构。
虽然机构建立,但是效果如何,明成祖心里并没有底。因为,毕竟那里是苦寒之地,当地又只有卫所而无行政管理机构。渔猎为生的各少数民族是否认同明朝的统治,还是未知数。
于是,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朱棣便派遣其亲信太监亦失哈为钦差,前往奴儿干都司辖区进行巡视。
(明成祖朱棣)
亦失哈何许人也?历史上居然没有对他生卒年的记载,只道他是海西女真人,不但懂女真话,还懂汉语,既熟知明朝的典章制度,又熟谙东北的风土民情。
这些优势,无疑都非常有利于与奴儿干都司辖区的土著居民开展交流。
由此,拉开了亦失哈先后历时22年之久的“十巡北海”之旅。
走进历史现场:兢兢业业“奴儿干”生涯 据史书记载,亦失哈第一次巡视奴儿干地区的任务,是护送首任都司康旺等人前去赴任。
当时,亦失哈率领明朝官军千余人,乘坐大船25艘,浩浩荡荡地沿松花江、黑龙江直抵黑龙江出海口,沿途招抚当地土著居民效忠大明。
可以说,亦失哈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黑龙江两岸的野人女真部落纷纷认可大明的管辖权,奴儿干都司的辖区也增至184个卫和20个千户所。
自此以后,截止到明朝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亦失哈先后十次巡视奴儿干地区宣示大明王朝的主权,并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第九次巡视时,护送了第二任奴儿干都司康福(首任都司康旺之子)上任。
可以说,亦失哈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对东北主权的维护当中。东北族人,既认可他的功劳、也敬仰他的苦劳。
历仕四朝,亦失哈十次巡视东北的功绩几乎可以与郑和相比,而且从巩固国土疆域而言,他远比郑和影响深远。
可是,为什么两者一个声名显赫,一个默默无闻?
探析历史背后:东北统治功臣浮出水面 究其原因在于:清朝取代明朝之后,虽然最终夺回疆域,但为了掩盖其女真先祖曾长期臣服于汉人朝廷的事实,满族史官对奴儿干都司进行了选择性“失语”。
所以,在编纂《明史》时,史书中对这一段历史语焉不详。
那么,亦失哈十巡北海的历史又是怎么浮出水面的?有没有实物可以证明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呢?
这一切,要感谢晚清一位名叫曹廷杰的人,正是他冒死从俄国复制了一件国宝级文物的拓片,才由此证明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主权。
曹廷杰是湖北人,1850年出生,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他历时129天往返行程数千公里、深入当时已经被割让给沙皇俄国的外东北地区进行考察。最后,证明了黑龙江两岸和乌苏里江东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话说,沙皇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让了外东北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就开始着手毁灭外东北的历史印记,任何带有东方色彩、特别是汉字内容的物品,一律收集销毁。
这些后来居上的入侵者们,妄图彻底消灭外东北的历史记忆。
看看现在的世界地图,在距离黑龙江入海口1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做尼古拉耶夫斯克的城市,这座城市曾经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庙街”。顾名思义,这座小城曾经有一座庙宇,且比较繁华,形成了一定的人口聚居。
没错,庙街正是明朝奴儿干都司所在地,而这座庙就是大名鼎鼎的永宁寺,永宁寺的建立者,正是十巡北海的钦差太监亦失哈。
遗憾的是,亦失哈之后,明朝政府就再也没有派遣官方人员巡视东北边疆,而奴儿干都司不久之后也被撤销了,永宁寺也终被毁弃,只剩下二座石碑纪录着大明帝国曾经的辉煌。
曹廷杰从外东北地区冒着生命危险带回来的拓片,正是这二座碑的碑记。他在《西伯利东偏纪要》中明确写道,碑记的内容为“述太监亦失哈征服奴儿干海及海中苦夷事。论者咸谓明之东北边塞,尽于铁岭、开原,今以二碑证之,其说殊不足据……”
这一记载,不但为研究中国东北古代边疆史提供了铁证,也记录下了亦失哈这个曾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