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记忆点滴-十一游行

记些陈年往事,也有旅游看到的.一乐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又到十一了。小时候,准确一点讲是二十岁以前,十一是和游行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次游行是初二,在南京,建国才四年。那时什么都学苏联,游行也学苏联。京城的皇上率着重臣在中国的红场检阅臣民,地方的诸侯带着部属在本地的天安门检阅子民。新街口广场是南京的天安门。从察哈尔路游到那里,继续往前再绕回学校,这路对十三岁的小孩讲真不近。热热闹闹,好玩。小孩精力旺盛,愿意。高高兴兴地游,筋疲力尽地回家,睡上一觉又是一个顽童。查了查,当年南京的诸侯是江渭清。

初三到了北京,报到时已过了十一。错过那年的国庆游行,有点遗憾。但以后四年就游够了。十一游,五一游,连十一月七日的苏联的十月革命节也游过。另外外国领导人来访,我们中学生也要去做那不是游行胜似游行的夹道欢迎。在上大学前我已是游行老手。

学校在灯市口,离天安门近。早上在东单集合,游到西单做鸟兽散,走得不多也不累。只一次很累。那次是抬标语牌,没人换,到了西单后还得从宣武门外绕着抬回学校。到学校人和标语牌一样都散架了。

游行不可怕,可怕的是冷。学生游行时是白衬衫兰裤子,单衣。五一时北京早晚还很冷,十一时天也凉了,早上四五点集合时就更冷了。那时的学生很傻,也不知外面加一件衣服,就干冻。不过要是加了衣服游行,热了也没地方放,还是冻着省事。

游行最怕遇到雨。天安门上的是淋不着,游行风雨无阻。遇到下雨游行的就惨了。不能打伞,又没有塑料雨衣,游行中衣服是干湿交替。记得雨中游不止一次。还是好在年轻,火气大没人被浇病。

游行是作秀,秀就要彩排。阅兵要彩排,做为群众队伍的中学生也要彩排。都是在半夜。中学生有的是精力,高高兴兴,热热闹闹。

做为压轴,在东单还是整整齐齐的队伍到天安门前就乱套了。都想多看几眼城门楼上的那些天神,多山呼几声万岁,该往前的不走了,后面的往前涌,走过去的往回涌,一伙乌合之众。群众嘛!记得有一次我们就直接往回走回学校了。

上大学后到天安门游行可是件劳民伤财的大事:清华园走到清华园火车站-乘火车到东直门或朝阳门-走到建国门或东单-游行过天安门出复兴门到一个什么社会主义学院-走到西直门车站-乘火车到清华园车站-走回学校。真是半夜鸡叫出,不到半夜不能归,要是谁参加晚上天安门广场狂欢,回到学校就又到公鸡打鸣之时。不过我家在城里,近,要到点才去集合。

大学时游行对外地同学是新鲜事,对我们这些在北京上中学的游行油子就不新鲜了。记得大学时只参加过两次国庆游行,其中一次是1959年的十一阅兵。那年清华要出个民兵师,我们是重机枪方队。暑假就开始练了。以为既然是重机枪方队,怎么也得要学学打重机枪,不想我们的任务就是三人一组抬着机枪走正步。不轻。一个暑假学会了抬枪,可是连枪栓都没摸过。真不知这练是为了什么?

十一那天队伍里有抬机枪的,有候补轮换的,过天安门时我是抬枪的。不管是轮到抬的还是没轮到的都是一帮花架子兵。

想到1959年的抬重机枪游行不免上网查了查,居然找到当时和我一组抬机枪过天安门的李同窗写的回忆短文和清华民兵的重机枪方队的照片。

同窗回忆是"10月1日上午10时阅兵式开始,我们9月30日晚上11点吃了午夜饭后就出发了,步行到清华园火车站,于当晚12点多坐火车到西直门火车站。上午10时游行阅兵正式开始,1万多人的部队方阵后面就是我们民兵师了。64挺重机枪组成一个方阵,每排8挺,每挺由3个人扛(前排一人,后排两人),旁边还有9人做预备队员。重机枪非常重,从东直门一直步行走过天安门,路程很远,期间需要有人不停替换。只有在走过天安门时不能替换,而且必须踢正步,脸朝主席台。"

看了看相片,整整齐齐的方队。数了数,四排一组重机枪共六大排,每排约四十人二十挺枪,有六七百人。依稀可看出每挺机枪是两人前一人后的抬着,不是同窗记得的前一后二。记得我是抬前腿的,在队伍中是中间靠天安门那边。想在相片上找了一下自己,只见彩色相片上一个个白衬衫黑裤子黑头发和下面一团没有五官的褐的脸。哪个是我哪个是同窗只有天知道了,但那堆人只会抬枪和踢正步的"民兵"中肯定有我。

查了查抬的马克辛重机枪。"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赛电枪,该枪为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11.43毫米,枪重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27公斤重,三人分担,每人9公斤。我在前排,比后排轻些,还行。


庸猫于2016年九月27日记。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