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寶蓮寺的天壇大佛是著名的旅遊點,每日遊人絡繹不絕,早已不是佛門清淨之地。為弘揚佛法,由香港正覺蓮社發展,在九龍大埔汀角,另建一座大型佛寺,名為慈山寺。背靠蒼翠八仙嶺,環抱船灣淡水湖,風水極佳。地處大埔船灣附近洞梓的慈山寺,獲李嘉誠捐資15億港元興建。最著名的是寺內豎立一尊全球第二高的戶外觀音像。2015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與其他多數寺廟不同的是,慈山寺內參拜觀音時不准燒香,以“供水”取代。而且不接待內地旅行團,是香港尚存的一處優雅的山水清淨之地。這裡絕不是中國式寺院燒香拜觀音求子之地,不但不收取任何費用,也無捐款箱。咖啡室免費提供糕點茶水,西式咖啡,有心意可捐款功德箱。為保持空氣清新,慈山寺禁止燒香,敬佛僅用清水一盂。建寺目的非為發展旅遊,純屬弘揚佛法及佛學研究。寺院僅限禪修,中國式喧嘩不受歡迎。寺方限制入寺人數,每日僅400人可入寺參學。故此採取電腦申請參學方法,要靜候一個月以上才有機會前往。
慈山寺建築為仿唐式樣,源自唐至遼金時期。慈山寺採取了低調建築,顏色、材料及比例都配合自然環境,以求營造修行氣氛;當中大雄寶殿的建築比例乃依從唐朝佛寺,屋頂不高,尺度配合八仙嶺的高度。在大雄寶殿前,大庭院的青銅燈籠則參照了位於日本奈良的東大寺的仿唐作品。沿中軸線依次形成三個不同的平臺。山門之前是為思想準備的第一個平臺,進入山門後即為第二個平臺,舉目前方就是彌勒殿。兩邊為鐘鼓樓。每逢迎接佛門高僧及舉行重大法會時,寺院均會敲擊鐘鼓。而一般寺院每於早上及黃昏撞鐘敲鼓,稱為「晨鐘暮鼓」,用意是警策修行人當勤精進,慎勿放逸。往上通過台階,即見第三個平臺丹墀,正前方為大雄寶殿。院落的右端為普門觀音殿及洛迦池,圓形的噴水池,宣示淨土世界的清靜。建築材料可謂不惜工本,廣納世界各處建材。木材採用從非洲進口名貴紫檀木興建,大雄寶殿三尊大佛的蓮花狀寶蓋鍍上24K金。而屋頂採用日本燒造的銀瓦,確保色澤均勻。全寺擺設價值難以估算,例如2012年斯里蘭卡總統送贈佛陀悟道處的菩提聖樹折枝,從敦煌莫高窟以精密儀器拍攝,複製出“彌勒經變”、“文殊經變”和“普賢經變”壁畫。慈山寺分為三個區域,中間為寺殿區。僧寮、觀音殿和觀音像分別座落在兩旁。左側為僧寮共三座,樓高兩層,一樓有5間房,全部均設有獨立洗手間;是接待外來高僧的住所。位於西邊最遠一座為高度設防,安裝有防彈玻璃門窗的,是李嘉誠私人禪修之所。來到慈山寺山門,兩側的金剛力士,民間稱為「哼哈二將」。他們手執金剛杵,寓意震攝令人生起罣礙的邪魔(如無明及貪嗔癡),讓踏入山門的四眾弟子安心修持。高掛於山門的兩幅匾額為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提筆的「入解脫門」及「不二法門」。彌勒殿是慈山寺的重要配殿,殿內正中供奉彌勒菩薩,左右兩側供奉四大天王,背面供奉韋馱菩薩。說起四大天王大家大概會想起四位歌唱界巨星,至於在彌勒殿的四大天王,分別是(左上起順時針):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及北方多聞天王。第三個平臺是高18米的大雄寶殿: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佛頂有金蓮花華蓋。佛像後的空間有大幅壁畫,取材自敦煌石窟,又擺放了國學大師饒宗頤手筆的《心經》。在大雄寶殿右側,是一座76米高(相當於約25層樓)的戶外青銅合金觀音像:為全球第二高,僅次於108米高的海南南山海上觀音聖像,坐北向南,與位於大嶼山的天壇大佛遙遙相對。觀音聖像是慈山寺的標誌之一,其重580噸,內為青銅,表層為白色氟碳漆。觀音聖像站蓮花座上,頭頂現彌陀如來,法身佩戴瓔珞,左手持淨水瓶,右手持摩尼珠,臉微朝下,妙狀慈祥莊嚴,寓意時刻俯瞰護念眾生,體現觀音菩薩「慈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觀音聖像建於戶外,俯瞰眾生,護佑港人。製造過程極為繁複,先於廠房製成了1:10的石膏模型,掃描後利用電腦運算放大,隨之以CNC數控機床技術加工成1:1的泡沫模型組件,再進行錫青銅板鑄造。整個觀音聖像除面部外,共計用了1,200多塊銅板造成。這25層樓高的觀音聖像是如何安裝的呢?最先是在南京廠房訂製預裝青銅組件,再以集裝箱運送至香港施工場地。其中觀音聖像的臉部,為一整塊400多平方尺的銅板,所以工程人員須租用大埔三門仔碼碩,用吊船將銅板搬至岸上,再由大型貨車及數架車輛開路,運抵慈山寺。觀音聖像的整個安裝工程耗時2年,其中的噴油工程於2012年5月開始,單是塗氟碳漆便用了8個月。資深的專業技術人員要根據當時的天氣和溫度,現場調校氟碳漆的濃稠度和顏色,最後試驗了一個多月才將顏色調好。完成後的觀音像,潔白如玉,根本看不出是用青銅製造。我以為是用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呢,真是精雕細刻!香港寺院終於有了一處清淨禪修之處。要想參觀請自行上網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