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水门事件,看看40年前美国的政治,民众和媒体。 由先贤们制定的整套民主制度可以防止什么制约什么? 这个制度可以走多远?它能保证任何人包括总统在内都不会把整个国家带入歧途吗?
************************************************
水门事件是50多年前美国政坛的事儿,上网查查很方便的,不再啰嗦。倒是觉得里面的几个人物很有点儿意思,试着将他们的轮廓简单勾几笔。 人物出来了,政治便是活的。
水门人物,为什么要写毛泽东呢?
水门事件始于1972年6月美國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被盗,就在这之前的4个月,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正式访华见到毛泽东,那时毛将近80岁,尼克松比毛小20岁。
两年后,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辞职,在美国声名狼藉。
对于尼克松的下台,毛泽东完全不能理解。他无论如何想不通,两卷录音带就能把一个帝国搅得天翻地覆。1975年底,毛亲自会见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 并且不顾戴维纠正,坚持称尼克松为“总统先生”。毛对两位美国年轻人说:“我等待你父亲再次来中国。”
尼克松于1976年2月21日,即在第一次访问4周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
毛泽东逝世两个月后,1976年11月美国举行了大选。当时在任的福特总统 (Gerald Ford)败给了卡特(Jimmy Carter)。卡特当选总统后,进一步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改变了福特政府的对华政策。很多人认为,毛泽东邀请下台的尼克松访华的举动,乃是外交史上的又一次神来之笔。因为当时福特总统不太重视中美关系,毛借此表明不满。
这是尼克松1976年9月9日就毛泽东逝世发表声明:
“毛泽东主席逝世了,终年82岁,结束了他毕生的长征。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气和思想坚定的人,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几天。。。。我对于他不仅对本国人民的问题,而且对世界形势的客观现实都有深刻的了解这一点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那时建立的新关系应当归功于他的这种高瞻远瞩。。。。在今年2月23日我最后见到他时,他再次表现出了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
毛两次会见尼克松,促成中美建交以及紧接着的中日建交 ,是他晚年的大手笔,简直就是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至于毛对水门事件结局的不理解,其实是一个独裁者对西方民主体制的不认同。他心里也许在想 “一群废物,怎么把自己搞得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