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在灵台自嗨的那一年,《竹书》上有句话耐人寻味:“王使胶鬲求玉于周”。王是指帝辛,玉是什么玉?得到没有?均不得而知。这事看来动静不小,韩非子也知道了,他在《韩非子·喻老》里说:“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与。”
我们只要知道玉版是个好东西就行了,它比奇珍异宝还要珍还要异。那么帝辛有没有得到玉版?韩非子说话有点大喘气(据说他口吃),“费仲来求,因予之”。姬昌还是交出了玉版,说明他当时还是不敢跟帝辛翻脸。那么姬昌为何不把玉版交给胶鬲,而是给了费仲?据说胶鬲是商朝忠臣,姬昌希望他不被帝辛重用;费仲是奸臣,姬昌希望他越被重用越好,因此便把玉版交给他,让费奸臣圆满完成任务。姬昌确实工于心计,在一块不能不送的玉版上都能做出文章来。
韩非子不知道的是姬昌跟胶鬲其实在唱双簧。据孟子说胶鬲本是个卖鱼卖盐的小贩(姜子牙也曾做过小贩),姬昌把他推荐给了纣王,所谓“举于鱼盐之中”即指此事。姬昌不把玉版交给胶鬲不是因为其贤,而是为了避嫌,胶鬲这枚棋子姬昌使用得高明之极,这说明了姬昌游乐、治国两不误,身在灵台,心怀社稷,必须要给他点赞。
姬昌未能看见胶鬲这枚小卒是如何过河的,四十一年春三月,姬昌突然无疾而终,终年九十六、七岁,那一年是公元前一零五六年。
姬昌的武功文治里,姜子牙的戏份相当重,奇怪的是《君奭》里的“文王五臣”没有姜子牙:“亦惟有若虢叔 ,有若閎夭 ,有若散宜生 ,有若泰颠 ,有若南宫括 ”,及“四友”加虢叔(姬昌的三弟)。泰颠(太颠)是个和姜子牙同一级别的大人物,但可以肯定他不是姜子牙,因为姜先生列“武王五臣”:“周公旦 、 召公奭 、 太公望 、 毕公高 、 苏公忿生也。”如果太颠就是姜子牙,那就说明姜先生爱玩文字游戏,故意让后人认不出他来。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总不会为了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吧?
姬昌去世一年之后,姬发成为新一任西伯,即“西伯发”。帝辛拖了一年之久才给姬发颁发爵位证书,也许他压根就不想让姬发做西伯,只是他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要找个人帮他应付蠢蠢欲动的夷族,而姬发是不二人选。帝辛四十二年,被称为周武王元年,那一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
丹书,又见丹书。想当年姬昌被他爷爷公亶父隔代指定为接班人,就是因为“丹书”,火凤凰从天帝那里携来的天书。
既然是天书,我们地球人自然理解不了。有意思的是这句话“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丹书怎么到了姜先生手上呢?对此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当年火凤凰快递给姬昌的丹书被保存了下来,姬昌临终前,把丹书交给托孤大臣姜子牙,嘱托他把丹书交给下一任西伯,就是自己的二儿子姬发;其二,姜子牙就是火凤凰,所以他可以把丹书授予姬发。如果你觉得第一种解释合理,那么你肯定喜欢动漫;如果你觉得第二种解释合理,那么你就是画动漫的。
唐人张守节喜欢动漫,他援引《尚书帝命验》把丹书的内容给落实了:“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 ,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都说天机不可泄露,好像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嘛!那个被称为“丹书”的天书不过就是喊口号而已,大意是“敬谨胜过懈怠,国家就能吉祥;懈怠胜过敬谨,国家就会灭亡……以不仁手段得到天下,再以不仁手段治国,国家不会长久”。话说得很对,像1+1=2那么对,可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姬发需要斋戒三日,然后拜姜子牙为师并尊其为“尚父”为他讲解“丹书”吗?姬发如果不是文盲,那么除非姜子牙会法术才能把那几句大白话讲得像天书一样难懂。
更妙的是,“丹书”还有别解,指的就是大禹治水时得到的“洛书”,也即《洪范》,神奇吧?可《洪范》的内容和姜子牙给周武王讲解的内容出入甚大,不可能是同一本书。还有更神奇的呢,《洪范》的作者后来又变成帝辛叔叔箕子的作品,他受邀为武王讲解天道,讲解内容录成讲义就是《洪范》!《洪范》的内容和作者把我折腾得够呛,我使出洪荒之力耸耸肩、摊摊手才幸免崩溃。
中国历史或传说有个“优良传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编一段神奇的故事(有的还极度缺乏想象力,基本属于抄袭),至于后人怎么看管不了那么多。编故事的人当时是有“政治任务”的,他(们)得先把“主流”哄高兴了再说。这种“报道”模式影响深远,某超大型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深得其精髓,二十年前的“新闻”只要换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照样适用于当下,以后我们可以把类似的“新闻”称为“丹书”。
姬发继位成为西伯或武王之后,中国历史迈向一个新纪元。耐人寻味的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统治爱琴海近九百年的迈锡尼文明走向衰落,就像曾被它征服的克里特人一样,迈锡尼被多利亚人打垮了,希腊从此进入“黑暗时代”,由于这段历史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提及,故又被称为“荷马时代”。希腊半岛的权力演变简直就像中国上古史的镜像。最早的克里特文明相当于夏朝;后来的迈锡尼相当于商朝,而埋葬迈锡尼的多利亚人就是崛起的大周。历史的相似性,不仅是纵向,而且是横向的,三百六十度无死角。
当姬发成为首任周王,周武王(文王是荣誉衔)时,犹太人的十二支派结束纷争,十二支派的联合意味着士师时代结束,来自于便雅悯支派的扫罗成为首任犹太之王,从此以色列进入王国时代。
周朝把帝辛四十二年定为周武王元年看起来有些心急,毕竟当时帝辛龙精虎猛,姬发还仅仅是帝辛委任的西伯而已,爵位是周侯,还不能叫做王。质疑有道理,但周朝史官那么定义周史也没错,因为成为正朔的朝代有冠名权,姬昌不是被追认为周文王吗?季历为王季吗?公亶父为周太王吗?鞠陶为周老王吗?姬发愿意的话,可以追溯祖宗十八代。他有权又有钱,想怎么冠名怎么冠名,除此以外,他还有扣帽权:帝辛被黑成纣王。
姬发成为西伯那一年,说起来有点绕,就说周武王元年好了。那年某地一个女人突然变性成为男人(《竹书》:“有女子化为丈夫”)。我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发愁这个“变性人”需要方便时是进男厕好还是女厕好,当时肯定没有纽约刚出台的贴心法案:你有权根据你的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使用以前男女区分明显的公共卫生间、更衣室等设施,换句话说,你想上男厕或女厕随意。
“有女子化为丈夫”是商亡的恶兆,现在世界各地视变性为家常便饭,是不是末日来临的乱象?如果你抗拒忽男忽女的如厕法案,那么你很有可能在公共场所被憋死。
所谓“变性人”事件当然只是后世书生们的附会而已,但好歹有些创意,而且居然被他们不幸而言中,我不知道到底是骂他们乌鸦嘴还是夸他们章鱼帝?
帝辛是个精明人,变性人他可以不放在心上(他没那个嗜好),但丰、镐两地的动静迫使他做出一个震慑的举动。“四十三年春,大阅”,大阅就是大阅兵。有明代东阁大学士、少保张居正的奏章为证:“臣考前代及吾祖宗,俱有大阅之礼,以习武事而戒不虞”。
帝辛搞的阅兵式肯定不是为了博妲己一笑,而是为了警告姬发。据说姬昌去世时,姬发已经掌握了天下的三分之二,那么帝辛最多拥有三分之一。一个拥有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去吓唬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人,这明显是缺心眼。帝辛缺心眼吗?这家伙最不缺的就是心眼,那么就是写史书的人缺心眼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