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俄在太空领域的关系显著加强。这两个大国都拥有自己的火箭和发射场,制造了本国卫星,并梦想开展星际旅行。但若不相互协作,莫斯科和北京就无法完成一系列任务。
俄罗斯《权力》周刊11月28日一期刊登《中国式太空——中俄近年来频频考虑共同开发太空》一文称,中国航天工业成功的秘密在于大手笔投入、坚持不懈以及俄罗斯的技术。得益于俄罗斯的技术,中国航天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突飞猛进。当时莫斯科和北京签署了和平研究与利用太空方面的政府间合作协议,随后还签署了数十份技术转让和人员培训方面的合同。
文章称,另一个太空强国美国对中国则没这么慷慨。中美合作是以乐观的调子开始的:双方缔结过太空领域的互谅与合作协定,中国还为美国发射过多枚商用卫星。但美方在合作过程中发现,部分“可提高中国弹道导弹精度的”美国技术落入了中国人手中,而且其中一部分是美国企业自愿转让的。结果,中美先是在航天发射领域、随后又在其他所有太空领域中止了合作。
中俄太空合作在形式上基于两份文件:1992年12月签署的政府间协议和1994年3月签署的部门间协议。自本世纪初起,双方开始推动为了和平目的共同研究与利用太空的设想,但长期以来合作都难言突破。
接近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的消息人士表示,情况从2014年开始改观。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美国对俄实施高科技产品禁运,禁令也适用于制造卫星的电子元器件,而俄航天企业在中国找到了合适的替代品。
文章称,两国航天部门顺应了在欧美对俄实施制裁后迅速升温的中俄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中国极其渴望获得俄罗斯的RD-180发动机并将之用于火箭制造,俄罗斯则看中了中国的航天无线电微电子产品。今年夏天,中俄签署了保护太空技术的协议。
俄政府消息人士透露,今后几年,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将为进一步对华合作奠定基础:“现在采取的努力不会在一两年后半途而废,我们着眼于十年后的未来。”无论是在国家航天公司还是在俄政府内部,都无人反对与中国进行广泛合作。
文章称,实际上,该决定背后的逻辑十分简单:在四面树敌、缺乏志同道合者的情况下,俄罗斯需要与某国交好。此外,由于经济下滑、航天部门资金不断被克扣,俄罗斯单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落实雄心勃勃的项目(比如登陆月球或火星)。
中国的航天计划捷报频传,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它是否会对俄罗斯的航天计划构成竞争。毕竟,俄罗斯的太空地位不仅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借助俄运载火箭将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和将卫星送入轨道,为俄国家航天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
不过,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瓦西里·卡申看来,俄罗斯目前并未特别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他表示:“我国航空航天业的代表通常更担心美国的埃隆·马斯克,他的公司正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俄罗斯并不担心被挤出商业发射领域。这方面中国的成本已高于我国,这在卢布贬值后变得尤为明显。”
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科学院通讯院士安德烈·约宁认为:“对中国而言,航天工程事关形象。他们有太多的国家任务,商业发射并非主要优先方向。中国需要的不是钱。此外,美国的限制政策也妨碍了中国与最能带来利润的欧洲和北美客户的合作。中国的市场依旧不大,中国主要是为合作伙伴研制并发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