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艺术与爱情炼狱的天才女人(一)(原创)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是一个集才华、美貌与热情于一身的女人。心比天高的她,芳龄二十出头就惊艳巴黎,却在艺术竞争与情感搏斗中被击垮,如同一颗夺目的流星稍纵即逝。在去世前很久她就早已被世界淡忘,不曾记得世界上还曾有过这样一个可以媲美任何艺术大师的天才少女。生命的后三十年,她都被关在精神病院里,最后在那里孤独地死去,连确切的葬身之地都无人知晓。

她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女人难以出头的年代。与之相对照,同一时代的一位男性艺术家,奥古斯汀·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却在生前身后尽享所有名誉荣耀,曾几何时被人们捧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

然而,今天每当人们说起罗丹,都不可避免地要提到那位女人的名字。因为她是罗丹的情人、缪斯、学生、助手、模特、捉刀人、灵感来源,乃至竞争对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个女人的存在,驰名世界的罗丹艺术如今是个什么样子。有评论家认为,罗丹与这个女人之间不算太长久的一段关系,给现代艺术世界所带来的影响难以估量。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个女人:卡蜜儿·克罗黛尔(Camille Claudel)。



1864年,卡蜜儿出生于一个法国北部的乡绅家庭。她是这家的大女儿,后面还有一个小两岁的妹妹和一个小四岁的弟弟。父亲是位不大不小的公务员,多次被派到法国不同的乡镇出任公职,但为了子女的教育,他坚持把儿女留在巴黎,而自己在外地奔波。卡密儿从小就显露出艺术才华,十三岁时就立志要当一位雕塑家。因为当时几家出名的艺术学校都不招收女生,她只好自学,四处求教,她的父亲、弟弟和妹妹都是她最早的模特。最先发现小姑娘艺术天分的是法国雕塑家布歇(Alfred Boucher,1850 – 1934)。他于1879年卡蜜儿十五岁时开始任她的私人教师,一直到卡蜜儿二十岁。

上面这张照片是卡蜜儿十九岁时的留影。当时摄影技术还刚刚问世,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堪称早期人像摄影的经典。对于这张照片,卡蜜儿有这样的评论:“你看我在工作。很抱歉我工作服上尽是尘土。我在刻我的大理石呢。”只见卡蜜儿把蓬乱的头发随便地扎起,以免遮住眼睛。在雕塑工作服外面特意搭了一条围巾,并用别针别好。女孩并未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只有自然随性的眼神。这是一位随心所欲的天真少女还是一位对未来感到茫然而心事重重的姑娘?在那双纯净美丽的眸子下面所掩藏的那颗青春驿动的心,准备好去面对未来的风起云涌了么?


《老海伦》(La Vieille Hélène),卡蜜儿作,1882年。


《年轻罗马人 - 我的兄弟》(Jeune Romain - Mon frère),卡蜜儿作,1884年。

上面这两件铜像是卡蜜儿最早期的作品。由于没钱请模特,她便用家人来当模特。老海伦是她家里的佣人。创作这件作品时卡蜜儿只有十八岁。后一件作品尽管问世晚两年,但开始创作的时间应该更早。因为塑造这位“年轻罗马人”形象的正是她的十三岁的弟弟保罗。当时她十七岁。

这两件作品风格迥异,前者是写实的自然主义风格,老奶奶的嘴角、抬头纹等细节都十分逼真。而后者则是重在表现贵族气质的新古典主义,像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所以她把弟弟称作“罗马人”。两件作品都丝毫未显现初学者的青涩稚嫩,已经完全可以与当时任何一流艺术家的作品媲美了。

1882年,卡蜜儿十八岁时,布歇把她引见给他的老师杜博阿(Paul Dubois,1829–1905)。这位巴黎艺术名校的校长看完卡蜜儿带来的作品之后,开口便问道:“你一定上过罗丹先生的课吧?” 其实卡蜜儿此刻不但尚未见过罗丹,连名字都未曾听说。罗丹虽然当时已经四十岁出头,但仍默默无闻,还在艺海中苦苦挣扎。我们无法断定杜博阿当时的口气是对罗丹尊敬还是嘲讽。从卡蜜儿的上两件作品来看,表面上与罗丹并无共同之处(罗丹对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都提不起兴趣)。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冥冥之中两个人的艺术眼光相通,足以令他们日后惺惺相惜。

1983年,卡蜜儿的老师布歇获得一笔奖学金,准备去罗马进修,于是便请罗丹继续做卡蜜儿的老师。这样在卡蜜儿十九岁时第一次见到罗丹。后者一见到这位天才少女,便被她的美貌和才华深深吸引,立即感到这个女孩前途不可限量。而卡蜜儿也有一双慧眼,一进罗丹的工作室就认定眼前的这位相貌平平又不修边幅、年届四旬却像六十开外的男人将来定会置身于世界艺术大师之列,而自己的艺术生涯甚至感情生涯都有了寄托。我们在上面看到的卡蜜儿的肖像照,拍摄的时间正是这个时候。影像中的少女虽然自然随性,但中气十足,未来的远大理想已经了然于胸。

卡蜜儿的第一位老师布歇教了她四五年时间,老师本本分分做老师,学生老老实实当学生。而与这第二位老师一见面,立刻火星撞地球,天雷勾地火,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而这场世纪之恋在百余年之后仍然被各种传记、小说、戏剧、电影反复地加以叙说。


《罗丹和他的女人》,伊利比(Paul Iribe,1883 -1935)作。

当时的艺术界常拿罗丹的相貌、作品及耽于女色的秉性开玩笑。漫画家伊利比于1903年在一本漫画杂志上发表一张漫画,只见一个长胡子、矮个、秃顶的小老头和一个高个女人在一起,一幅离开女人就不能活而有女人在身边就神气活现的样子。这张漫画是在罗丹自己收藏的资料中发现的,可见他对漫画挖苦自己并不恼火,反而觉得很好玩,很传神。


《思想者》(The Thinker),罗丹作,构思于1880年。

说来也很神奇,自从卡蜜儿摇身变为罗丹的学生、模特和情人之后,罗丹已经苦熬二十余年的艺术生涯如火山一样猛然爆发,名声鹊起。首先他完成了已经准备数年的《思想者》。这件雕塑如今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复制品,罗丹在有生之年就自己复制过十件。它无疑是罗丹最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作。



罗丹起初是想为他的巨制《地狱之门》(The Gates of Hell)塑造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的化身,把作品命名为《诗人》。但但丁本人瘦小枯干,显然名不副实。后来经别人建议改名为《思想者》,成为独立的作品。我们感到罗丹所塑造的其实是完美化的自己,是大写的人,代表着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他可以被称作“约翰”、“亨利”或任何其他名字。自罗丹开始,雕塑摆脱了中世纪的传统,不再拘于宗教形象和神话题材,而是表现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男男女女。

罗丹自己深知《思想者》成功的秘诀。他曾说:“我的思想者用来思想的不仅仅是他的大脑、深锁的眉头、张开的鼻孔、紧闭的双唇,而且还有他的臂膀、后背、双腿的每一条肌肉, 以及他那紧握的拳头和紧扒土地的脚趾。(What makes my Thinker think is that he thinks not only with his brain, with his knitted brow, his distended nostrils and compressed lips, but with every muscle of his arms, back, and legs, with his clenched fist and gripping toes.)” 这正是罗丹的伟大之处。从此米开朗基罗后继有人,他给每件作品中的形象都赋予的强大生命力,使观众感到那些肢体内都有热血在流动。


《青铜时代》(The Age of Bronze),罗丹作,1877年。

《青铜时代》是罗丹的另一件以人为本的名作。起初引起很大争议,有批评家质疑:以一个手无寸铁的裸体男人怎么能体现一个时代?而罗丹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我们都是这样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不靠神仙和上帝,空凭自己的一双手和一双脚创造历史。


《沉思》(La pensée),罗丹作,构思于1895年。

继《思想者》十多年之后,罗丹又创造了一位截然不同的“思想者”。这件《沉思》以卡蜜儿为模特,罗丹并未表现女性美丽的脖颈和前胸,而是把下颚都深陷在石头基座中,好像这位”思想者“深深陷入思绪之中难以自拔。两位思想者之间的十几年,是罗丹创作多产的高峰期,也是他与卡蜜儿风风雨雨共同走过全部时光。从《思想者》的阳刚,到《沉思》的阴柔,罗丹完成了一段深深影响他艺术生涯的心路历程。以卡蜜儿作自己的模特和情人,罗丹在这段时间里热衷呈现女性柔情的温暖光辉。除了巨人般的《思想者》之外,更多让世人记得罗丹的是,他所塑造的那些多少带些色情成分的女性形象。正因为如此,卡蜜儿功不可没。

罗丹开始构思《沉思》的时候,面临与卡蜜儿最后分手的时刻。沉思者的忧伤全部刻在脸上。

《思想者》在思考哲学的伟大命题,而《沉思》大概是在思考”我的男人明天还会不会爱我“。尽管两者反差巨大,但都同样具有动人心魄的道德力量。


《吻》(The Kiss),罗丹作,构思于1882年。

罗丹与卡蜜儿在一起的十几年中,罗丹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了多件男女热烈拥抱相爱的杰作。《吻》是最早的一件。罗丹选用洁白晶莹的大理石作材料来打造世纪之吻,见证他与卡蜜儿的爱情,成为最受欢迎的罗丹作品之一。


《永恒的春天》(Eternal Springtime ),罗丹作,1884年。

在《吻》问世两年之后,罗丹又制作了造型优美的《永恒的春天》。此时他与卡蜜儿的感情正处于稳定的高峰期,罗丹应该进一步感受到一个男人的责任。与《吻》不同的是,《永恒的春天》里男人处于主导地位,他挽起自己的女人,低头接吻。而女人小鸟依人,跪在男人身前,把身体的重心完全靠在爱人身上,最大限度躬起腰身来接受爱人的热吻。这是一个爱情火花四溅的瞬间 - 这样男人不能不爱上这样的女人,而这样的女人又不能不迷上这样的男人。罗丹有意把男子的巨臂伸展在空中,犹如大鹏展翅,这就是让爱起飞了。

2016年5月,《永恒的春天》的一件1901年的复制品拍卖出创纪录的两千万美元的天价。


《达娜依德》(Danaïd),罗丹作,1889年。

卡蜜儿究竟在多少罗丹作品中充当模特,如今已无从考据。但有确切的资料证实在《达娜依德》中担当模特的确为卡蜜儿本人。达娜依德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埃及王达那俄斯有五十个女儿,统称“达娜依德”。她们被迫嫁给达那俄斯孪生兄弟的五十个儿子。在新婚之夜达那俄斯命令他的女儿们杀死各自的丈夫。因此达娜依德们被处死,并惩罚她们在地狱里一刻不停歇地往一个无底的水槽里注水。与众多画家们描绘达娜依德们辛苦地抬水的场景不同,罗丹选择表现达娜依德倦倒在地上,被打翻在地的水桶打湿的长发散落一地。其实罗丹只是借题发挥,他更感兴趣的是展示卡蜜儿优雅性感的后背轮廓。



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摄于1887年,二十三岁的卡蜜儿正在罗丹工作室里专心致志地加工罗丹的《地狱之门》的组件。照片右下方的是英国雕塑家杰西·利普斯寇姆(Jessie Lipscomb,1861–1952)。她是卡蜜儿一生中唯一一位不离不弃的朋友。下面我们还会提到。

与罗丹相识的最初几年中,卡蜜儿忙于作罗丹的助手、模特,当然还有情人,似乎没有多少自己个人的作品问世。罗丹的作品中究竟有多少出自卡蜜儿之手,是个永远的谜。曾有罗丹的一些其他助手抱怨,自己为罗丹辛勤工作,去没有得到应得荣誉。卡蜜儿无疑是罗丹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具才华和技术的,因此她该得到的荣誉理应更多。虽然没有听到卡蜜儿有过怨言,但如何在罗丹的工作与自己的事业之间保持平衡,如何在罗丹的阴影中保持独立的自我,是卡蜜儿一直面临的难题,也是两人最终分手的原因之一。


左:《背靠一捆麦穗的女孩》(Young Girl with a Sheaf), 卡蜜儿作,1887年。
右:《葛拉蒂娅》(Galatea),罗丹作,1889年。

卡蜜儿与罗丹一个志趣相投的地方,就是喜欢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民众,对宗教题材兴趣缺缺。左图是卡蜜儿二十三岁时创作的乡村女孩的作品。右图是罗丹两年之后的作品,标题改为一位希腊神话人物的名字。两件作品高度相似,从人物的姿态、肢体的位置,就连转头的角度都别无二致,很难是巧合。而卡蜜儿的作品早于罗丹的,谁抄袭了谁的当下立判。但当学生的不敢说老师剽窃了自己的东西,说了也没人相信,反而只能引来嘲笑。卡蜜儿不发怨言的哑忍,也许是她的明智,也许是她的无奈,也留下如今无从断定罗丹艺术中有多少外来成分的遗憾。


《罗丹胸像》,卡蜜儿作,1888年。

卡蜜儿制作的《罗丹胸像》得到罗丹的夸赞,说是所有他的雕像中最出色的,于是推荐到1892年的巴黎沙龙展出。不像以往她的作品不是受冷落就是被嘲讽,卡蜜儿的《罗丹胸像》空前地在沙龙受到好评。但卡蜜儿并不因此十分兴奋。她知道,圈内人士都是在逢迎罗丹。罗丹说好的东西,大家就随声附和。况且题材本身是罗丹,大家正找机会拍讨罗丹的马屁呢。这件作品可以看出罗丹对卡蜜儿的影响,胡须和皮肤等表现方式都是罗丹风格,与卡蜜儿早期的《老海伦》、《年轻罗马人》等作品已经大庭相径。如何早日走出罗丹的阴影,拿出属于自己的、与罗丹的题材和风格没有关联的作品而又能受到公众的肯定,这才是卡蜜儿热切期待的。


《卡莱市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罗丹作,1889年。

法国卡莱是邀请罗丹制作雕像来纪念百年战争中为换取全城人的性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几位卡莱市民。群像中最老的一位与卡蜜儿的《罗丹胸像》非常相似。这可以证明卡蜜儿的作品受到罗丹风格的影响。但也有相反的可能:罗丹喜欢《罗丹胸像》中自己的形象,于是直接搬到群像中了。此外,还有可能在制作群像的过程中罗丹指派卡蜜儿负责弄那个老头,于是卡蜜儿驾轻就熟地整成罗丹的模样。


卡蜜儿在普鲁斯特问卷上的手迹。

1888年卡蜜儿填写了一份问卷。这种问卷当时在巴黎非常流行。著有《追忆流逝年华》的普鲁斯特法国作家很喜欢这个问卷,曾认真填写过两次,因此被称作“普鲁斯特问卷”。对“你最喜爱的艺术家是谁”的问题卡蜜儿的回答是:“我自己(Moi même)” 。当然这个问卷属游戏性质,不能完全当真。然而卡蜜儿对其他问题都答得很严肃,显然是经过考虑的。对“你最中意的男人的品质是什么”的问题,卡蜜儿的回答是:“听他的女人的话(obiir à sa femme)”。这何尝不是卡蜜儿的心里话。她一直为拿不住罗丹而烦恼。她一直希望罗丹能离开老情人,给她明媒正娶的待遇。罗丹虽然爱她年轻貌美,才华横溢,但无意让她垄断自己,更谈不上娶她做老婆。这使卡蜜儿一直缺乏安全感,情绪起伏不定。凡是罗丹以卡蜜儿作模特的作品,都无一不带有忧郁的眼神。

卡蜜儿的家人除了父亲之外都对她十分冷淡,不赞成卡蜜儿不明不白地和一个比她大二十四岁的老家伙混在一起。卡蜜儿尤其的对母亲极为疏远。她为父亲、弟弟、妹妹,乃至佣人都做过雕像或肖像,唯独没有母亲的。不知从未打算做过,还是后来销毁了。罗丹玩世不恭的态度和自己家人的冷漠,长期困扰卡蜜儿,导致悲剧最后的发生。


《露丝 · 博莱》(Rose Beuret),罗丹作,年代不详。

这位露丝才是罗丹一生不离不弃的女人,被称作“大奶”(Senior Madame)的女人。1864年,也就是卡蜜儿出生的那一年,罗丹就结识这位乡村女孩。两年之后,他们的儿子出生。在孩子一岁时,从窗户跌落,摔损了大脑,致使他终身残疾。露丝不懂艺术,但全力支持罗丹的事业,在他们生活困难时就做裁缝贴补家用。罗丹不想结婚,她毫无怨言。罗丹在外面搞其他女人,她默默忍受。一个人守着罗丹的空房子,看护着罗丹留在家里的完成的及未完成的作品,照料罗丹的盲眼老父和生活无法自理的儿子。无论罗丹什么时候回来,家中都有一盏留给他的灯。



这是罗丹与露丝晚年时的照片。罗丹最后终于良心发现,感到一生愧对露丝,是该给她一个名分的时候了,于是在1917年决定正式娶她为妻。在最终得到了五十多年所奢望的“罗丹夫人”的称呼之后,没有几天露丝就告别人世。几个月之后,罗丹也去世,享年77岁。

(未完待续)

x潇潇 发表评论于
写的真好啊!好看。
路边群众 发表评论于
就喜欢罗丹的 青铜时代,其他 不比不知道 一比才知道 抄了学生的 还对学生这般恶劣 没法看 不要再相信这些什艺术大师,背后抄多少学生的作业啊
路边群众 发表评论于
哇 那是俺的留言??那么地有水平 自己都没发现 再看才发现
0084lx 发表评论于
谢谢介绍,读着很过瘾。她那座最打动人的 成熟的年龄(Age Mur) 呢? 那跪地乞求的女孩?那偏开的手,再适合他们的故事不过了。
阎立华 发表评论于
艺术家的事 不好说 不靠谱就是靠谱
走马读人 发表评论于
Nice!
路边群众 发表评论于
哈,大师也抄学生作品,我就不信这些大师一生才华横溢,灵感不断,先立名,然后踩年轻学生肩膀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