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位远嫁西域的和亲公主

曼舞飞絮的羁旅,小小的足迹漂泊在文字里,随心而来,随缘而去,随意而游,随喜而嬉,天地一痞。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悲愁歌》,如泣如诉,言辞似子规啼血,令人黯然神伤,后收入汉诗,被称为“绝调”。因歌词中有“愿为黄鹄”佳句,又称为《黄鹄歌》。出自于一位汉代公主,她的名字叫刘细君。

每每想到刘细君,眼前总浮现一幕场景,一个女人拖着裙子,带着满坑满谷的锦缎绫罗、笙歌器乐,孤身上路,一去八千九百里。这一幕就像放慢的镜头,一抬手一举足都是定格。


她是猎场上汉武帝张满弓弦射出的一柄利箭,是被钉在大漠荒寒上的一枚温柔的钉子,是棋局里的一枚过河的卒子,终其一生,她一次次走过人生起承转合的危局,家破人亡、江湖流落、凤泊鸾飘、塞外孤寒......





一、才貌双全汉公主



刘细君具有正宗的皇家血脉,是名副其实的汉室公主。其高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刘非,父亲是江都王(扬州当时称江都)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未成后自缢,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时,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

公元前117年,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细君气质超凡,美貌脱俗,聪明伶俐,机敏可人,深受广陵王的喜爱。刘胥安排专人教授细君典章、音乐、歌舞和礼仪,使其渐渐成长为一位才艺双绝、声名远播的美女,其芳名一直传到了京城长安。

当时,匈奴国势力强大,汉、匈两族的边陲有30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大多为匈奴所控制,只有乌孙国(今新疆伊犁一代)拥兵近20万,是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王国,敢与匈奴抗衡,而且愿意与汉朝来往。公元前108年,西域乌孙国王昆莫向长安送来聘礼,请赐一位汉室公主为妻。汉武帝为联合乌孙共同对付匈奴,同意联姻。通过左挑右选之后,决定由刘细君出塞,担此重任。

彼时,刘细君年方十六,灼灼其华。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临别时,汉武帝更命人送上“秦琵琶”一副,此琴能在马上弹拨,既可长途解乏,也能睹物思乡。

自此,刘细君便又有了马上琵琶公主的美名。






二.感天动地“手印石”



汉武帝元封六年,为刘细君送嫁的队伍从扬州向着“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出发了。车马辚辚,华盖亭亭,细君公主的车队行走在2110年前的黄土路上。前面已经是灵璧境内,壁立山前,人踟蹰,马不前。刘细君下了木轮车,东望乡关,家乡扬州已经消失在看不见的远方;西望长安,前面的路途,依然遥远得望不到尽头。她手抚巨石,久久不忍离去,时间过去了很久,刘细君手上的汗渍居然在岩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


1000多年以后,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路过灵璧,发现了这块连手腕的关节都栩栩如生的手印石,感慨之际,挥笔题诗《灵璧手印篇》,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锲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云:

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

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





三.含悲忍辱嫁王孙

 

刘细君嫁到乌孙后,牢记其担负汉朝边疆安宁的使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左右贵人”,用汉武帝所赐的丰厚礼物,广泛交游,在乌孙国的上层社会中巧妙周旋。并因其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不卑不亢而赢得了乌孙国上下的敬重。

按照乌孙国的风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老国王昆莫是乌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王,对细君备加宠爱。出于对细君长久幸福的考虑,他决定在自己生前就将细君转嫁给王位继承人,他的孙子岑陬军须靡。

但是这一极不符合汉家传统礼仪、离经叛道的决定令细君无法接受。在反复推脱不成的情况下,她上书武帝,请求在老昆莫去世后将她召回故土,叶落归根。武帝接书后,内心虽然很同情,但为了国家边陲的安宁,下旨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得到汉武帝的旨意后,细君经过反复思量,毅然向昆莫表态愿听安排。结果在昆莫的主持下,细君与其孙岑陬军须靡举行了婚礼。不久,昆莫病故,军须靡继承王位,汉、乌两国友好绵延60余载。细君和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少夫。





四.千古绝唱《悲愁歌》



刘细君作为一位美貌绝伦、风华绝代的汉族公主,却远嫁荒凉旷野的西域乌孙,其心中之委屈愁苦可想而知,她用悲伤和痛苦作成《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在当时的诗坛上,以《悲愁歌》为标志,我国古代诗歌开始从“诗言志”向“诗抒情”回归,而《悲愁歌》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并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


这首诗的内容表现了细君内心痛苦、思念故乡而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复杂心情。此诗从乌孙传到长安,汉武帝为之动容。《汉书》载:“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

嫁给祖孙两代乌孙国王的第一和亲公主刘细君,本应享有比王昭君更高的历史地位,可是,千百年来,知道细君其人其事者,仅限于少数文人学士。对于早已埋于黄土的细君来说,这是相当不公平的。刘细君用她的青春、美貌、才华、屈辱、血泪铸成了边疆数十年的和平、稳定与安宁。

据说,细君公主写了几百首诗词带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看到悲悲切切的篇章,虽然感觉到字真意切,心境无限。但是,这些诗词要是传出去,又是朝廷“和亲”的脸面,今后哪还有公主去和亲,随即命人一把火烧了,烧火的宫人偷偷地把这一张《黄鹄歌》给了司马迁,才得载以《史记》流传……。

这位公主作为赤谷城的女主人,也是边塞诗的创始人,凭着一曲《黄鹄歌》百转千回,掀开了边塞诗写作的浩荡扉页,千百年来,萦绕在每一个怀乡漂泊者的枕畔心田。





《留花门》(唐 ·杜甫)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

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


赋得汉细君(明·方蕖)

高楼凤去琐寒烟,风物江都已惘然。

胡地夜笳惊戍马,汉宫春色怨啼鹃。

乌丝老去毡房冷,黄鹄歌残毳幕前。

生入玉门犹腐骨,不知青冢草芊芊。


乌孙公主歌(明·孙蕡)

咽咽复咽咽,羊车凤辇恩光绝。

新新复新新,驼裘貂帽来相亲。

昔为花月汉宫女,今作风沙胡地人。

汉宫胡地何分别,人生过眼如一瞥。


彩云易消月长缺,奈何婵娟涕如雪。

且喜华夷罢战争,天南天北乐升平。

一堆红粉垄头葬,百万儿郎边上生。

汉宫剩有三千女,岂惮边庭有强虏。

从此龙泉不用磨,但从天下选娇娥。


银鞍白马金橐驼,琵琶弦索声相和。

葡萄酒绿朱颜酡,婿家儿孙日日多。

年年只报烽火息,莫问婵娟伤绮罗。

乌孙公主(明末清初·屈大均)

騊駼为食酪为浆,公主悲愁思故乡。


黄鹄归飞不可得,岁时一会乌孙王。



ling198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环境限制了人文发展,边疆条件相对恶劣,屯田与开发皆不易。
ling198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niersi' 的评论 : 每次读到封建社会才女们的诗歌就庆幸生于现代,难怪古代要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才的女子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下,不抑郁是奇迹。然而,写诗也是心灵的宣泄,不为郁闷的情绪找出口很容易踏入红颜薄命的不归路。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蛮人的文化实在落后,就是现在那些边疆的夷蛮还是落后
niersi 发表评论于
读了心理学再读这些故事感觉太不相同,这个真的就是抑郁症。
经历无论艰苦也好顺利也好,都是心灵成长的机会,哀叹最木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