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话,意思是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宝贝。词语中的“捡”字很形象,因为如今古玩界普遍认为“买到便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
观复博物馆的马未都马爷曾经公开提过,一件所谓的“永宣青花”摆在你面前,要价300万,买对了就值3000万,买错了就值300块,这个“大漏”可不是那么好捡的。
首先记住下面这四条:
-
第一、要有必要的知识积累:
淘老折扇起码得了解历史、艺术、工艺美术,材料学;
-
第二、尽可能多的看展览、上手:
锻炼敏锐的观察力直至形成准确的直觉;
-
第三、捡漏才更要还价:
捡漏时还价是为了打消卖家“卖便宜了”的顾虑。
-
第四、不要贪恋“更便宜”:
占不尽便宜,吃不尽的亏,不要因小失大错过宝贝。
被骗场景Top3——
弄巧成拙
从晚清民国风靡至今的手工艺品,除了折扇,还有紫砂壶。从两类的存世作品不难看出,比起如今的工艺水平,当时的是落后的。
所以,如果有一日你逛市场,碰到旧货摊贩或者古董店老板向你热情推销扇子,说工艺精美,有“合青”,有“韭菜边”,振振有词的说古人就是厉害就是见功夫的时候,您可千万别上当。其实他们已经露馅儿了,“合青”、“韭菜边(即小骨刮宓)”这些都是超过了时代特征范畴的工艺,做出来真就是“弄巧成拙”!
被骗场景Top2——
自说自话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制作折扇的材料千差万别,尤其是红木类,我们可以看到非洲产的硬木材料,这是因为新中国建立后的进出口贸易。相反,民国时期可用来制扇的材料种类就相对少很多,除了本土的竹子之外,最多见的就是紫檀和乌木。
所以,当听到旧货摊贩、古董店老板向你热情推销非洲花梨木,鸡翅(?鶒)木,黑檀的折扇,并喜形于色的介绍木头的名贵稀有,晚清民国也只有贵族玩得起的时候,他们又露馅儿了,再贵的贵族也玩不到,那时候没有!
被骗场景Top1——
没文化真可怕
当你看的东西没有古董商多,当你的知识面还没有旧货郎广,那就真的无漏可捡!安心先补充知识吧。
古扇的渊源
考古发现有扇子的图像是从四川成都出土的错银铜壶上奴隶手持的长柄扇。当时的作用不是用来引风取凉的,而是遮阳避沙的。
古扇,真正成为生活用具则是从战国晚期开始,多在贵族中使用。到东汉时期,扇子才逐步走入民间。市场上出现了竹扇和蒲扇。隋唐时期,以作为骨架的折扇开始流行,生产出海棠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种多样的样式。
南宋时期,盛行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经营扇子的店铺和商人也应运而生。久而久之促进里制扇工具的迅速发展。
明清以后,文人墨客在扇面题诗作画追求艺术享受,也成为当时社会的又一时尚,使中国扇子文化得到质的飞跃,内涵也得到升华,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中国扇子作为东方古国的文明开始转入欧洲,享誉世界。
实用扇的品种
扇子在我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就功能来说,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引风祛暑的实用扇;
二是用来象征人物权威、地位的仪仗扇。
咱们现在玩儿的扇子,在古时候从功能上来分类,都属于实用扇。
实用扇在先秦时期多以竹或苇编织而成。
汉魏以来出现团扇。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只要材料为丝、绢、绫罗等织品,便于点缀绣画。主要种类有羽扇、合欢扇、书画扇等。
折扇是一种有竹木或者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绢做扇面,能折叠的扇。又称撒扇,纸扇等。唐初传入中国,宋代由宫内流传于社会。而现代人所用的折扇则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朝鲜入贡中国。到明清之间,苏杭两地都有折扇制作的作坊,使得全国制扇行业得到发展。
看看这几件清代至民国的折扇和扇面,书画精美,作者均为当时名人及书画家,其中也有一柄吴笠仙的成扇。成扇的扇骨老山檀制成的,隔景扇面由晚清民国时期扬州地区的4位书画家创作。
我在扬州当地的小画廊发现了这把扇子,因年深日久,扇面破旧、扇骨松散。我先卖家看出了扇骨材质,又熟悉作者书画风格。加之我和扇庄裱画店熟识,断定可以将扇子复原。我以万元以内的价格收下,看似不是“漏”,其实价格已经十分合我心意,参考当地拍卖记录,也还有空间。
隔景成扇 民国|吴笠仙等扬州四家
附加知识点:吴笠仙是谁?
东篱佳色图折扇 民国|吴笠仙 晋祠博物馆藏
吴笠仙(1869-1938年),名树本,以字行,号餐英阁主人、秋圃老农、东篱野叟。扬州人。工诗画及篆刻,尤长与绘画,人物、山水、花鸟皆精。中年后赚工画菊,曾亲植菊花百余株于庭院,朝夕观察,思心揣摩,着意写生,创立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画法,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奠定了扬州“吴氏菊派”的基础。
最后的老实话
扇子美观大方,轻巧便捷,题诗绘画,雅俗共赏。从使用到欣赏,远远超出扇子本身的作用,升华到艺术的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钟爱。
一把小小的扇子,就其功能来讲,只是人们生活的实用道具和用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人、书画家、扇子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者,用生活的积累不断赋予扇子新的生命力。题诗作画,新工艺,新手法,使得看似简单的扇子充满了勃勃生机,真可谓是“小扇子,大乾坤”。
正是因为古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造型优美、构思精巧的扇子,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因有了文人墨客的挥毫泼墨更是身价百倍,成为人们把玩收藏的赏心之物。
最后说句老实话,其实能买到“到代”的真货就已经是捡漏了!
柴米油盐、蔬菜、汽油年年都在涨价,老扇子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怎么可能不涨?
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东西现在是这个价,两年以后呢,五年以后呢,十年以后呢?
好东西总会涨价的,现在不觉得是“漏”,过两年呢?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