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而言,欧洲就是新非洲
中国以隐忍而闻名天下。一个世纪仅是其历史书中的一页,我们欧洲人却过于急躁。首先,我们认为中国窃取了我们的制造业岗位。而后,我们对中国疯狂采购非洲的原材料感到担忧。
而现在,我们试图接受一个事实,即中国正在收购欧洲的各类企业。
芬兰前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
欧洲不应对此抱怨,这是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一部分,而且它们在过去100年中一直是我们经济成功的两大基石。既然中国已成为自由贸易和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的倡导者,那么我们应当密切关注下一步的发展,或已经发生的情况,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将非洲纳入自己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和矿石——供应链。但现在,它却在欧洲获取珍稀资源——人才、知识产权、市场份额、技术、品牌、现成公司和价值链。
这种转变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不再是低成本的血汗工厂。它在欧洲的购物清单包括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和服务业。忽然间,伦敦、法兰克福和巴黎的大批投资银行家、律师和恪尽职守的专业人士都开始参与含有中国资本的项目。
资料图片:在中国国际工业展上,参观者观看库卡工业机器人产品演示。(美联社)
中国之所以将重点放在欧洲,是因为秉持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将所有中美并购案都列入审查,这事实上是在中国投资道路上设置了一道“墙”。白宫易主并不会让外国在美投资变得更加容易。
相比之下,欧洲大陆对中国的收购资本而言颇为有利可图。正如中国拟收购德国芯片制造商爱思强公司等备受瞩目的案例所表现的,欧洲面对新的现实及其影响后果正开始觉醒。德国经济部撤销了对这宗收购案的支持。据报道,美国情报机构此前曾警告德国政府,该芯片技术可能会被用于军事目的。
现在的一大问题是欧洲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德国拟立法限制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公司,以保护本国关键技术。(英国《金融时报》)
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些收购案正在进行之中,而且是有步骤的。这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欧洲需要注入外国资本。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大部分收购案是政府主导的,而且针对的是知识产权和IT技术,这非常重要。这些收购案可能会产生战略影响,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其二,欧洲不应采取下意识的保护主义措施,断了自己的后路。没有人预见到,当美国将目光转向内部的时候,中国却成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最好的选项将是欧美之间达成基于安全、外交政策和贸易的新协议——但如果特朗普政府决定废弃与欧洲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那么我们必须另觅他法。就规模和体积而言,中国显然是我们寻找的方向。
其三,欧洲应采取共同行动。相对于共同准则,自然而然的应对措施是入乡随俗,各自为政。这将是错误的方式。欧洲将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跳蚤市场,而不是协调统一的内部市场。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做什么。不管怎样,历史已证明保护主义将是死路一条。
或许,该是欧洲人学会隐忍的时候了,去认识到经济实力的天平正在发生倾斜。这次不是蓝领岗位在大陆间转移,而是白领企业易主,这一点植根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中。
中国资本“走出去”势不可挡,欧洲人不妨认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