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大青天 张恺帆沉浮录】--- 编辑 转载 参考

 

 

张恺帆(1908~1991)  著名政治家,知名诗人、书法家。安徽省无为县陡沟镇忠台人。

1926年在芜湖民生中学读书时投身革命,192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张恺帆以教员身份从事革命活动,历任区委书记、代理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1930年冬组织并领导了无为的“六洲暴动”。1933年任上海吴淞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因叛徒出卖,被关进龙华监狱,在此间留下了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的传世诗作。

1937年获释后回到安徽,历任新四军第五支队秘书长、来安县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合肥市委书记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部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和省地方志编委会主任等职。应聘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和省书法、诗词和楹联组织名誉职务。1991年10月29日,因病在合肥逝世。

张恺帆一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59年7月,他到无为视察工作时,真实地向上级反映无为的饥荒情况,“大闹无为二十天”(1959年7月4日至7月24日),果断实行应急措施,开仓放粮,拯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数十万计,被百姓呼之为“张青天”。

张恺帆是一位知名诗人和书法家,著有《张恺帆诗选》,书法曾受毛泽东赞誉。由李一氓题签、张劲夫作序的《张恺帆回忆录》(宋霖记录整理),作为安徽省史学界最早和最具规模的口述历史成果,2004年10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恺帆是安徽无为县人,时为安徽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是安徽省第三号政治人物,权倾一时。

庐山会议后,他被打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成了安徽省的“小彭德怀”,而受牵连的达28741人。

当时 省委书记 曾希圣, 省长 黄岩, 副省长 张恺帆

 

 

注:张新元 --- 张恺帆之子

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中央领导全党做了许多努力,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注2)“纠左”运动,也贯彻到安徽。在庐山会议召开后,张恺帆前往老家无为县,宣告停办公共食堂,并处分了一些干部。他在无为县观政潮广场上召开的万人大会上说,“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不劳而获,剥削别人。请问社员搞点小块土地,养几只鸡生几个蛋卖卖,这是剥削了哪个?我们是领导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是走共同贫穷的道路。”“这样搞下去,人家要革我们的命了。”此时,无为县和整个安徽境内,已经大面积死人。“惨不忍睹!病人抬死人,埋得不深,没有劲挖,天又热,沿途常闻到腐尸的味道。”张恺帆晚年回忆他1959年7月在无为县的见闻时说。(注3)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中 彭德怀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在庐山受到批判,全国范围内由是开始声势浩大的“反右倾”斗争。张恺帆很快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安徽省委主要领导称其“大闹无为20天”。他被批斗、下放农村,还遭秘密关押审问207天。(注4)他成了安徽省的“小彭德怀”。受此案牵连,无为县、社、队干部被批斗处理的有28741人(注5)。

做了三年右倾分子之后,张恺帆在1962年6月被宣布平反。

对张恺帆的平反发生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安徽省委也进行了改组。全国范围内的甄别平反工作始于1961年6月,但在七千人大会后加速,“到1962年8月,全国有600多万干部、党员包括受到错误处理的群众得到平反。这是当时进行的所有甄别平反工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项成果。”而张恺帆,是所有这些平反案件中,牵涉级别最高的干部之一。

平反后,张恺帆恢复党内外一切职务,“文革”结束后,曾出任安徽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1985年离休。

1985年离休。
根据中共中央有关规定,遵照张恺帆留下的 “丧事概免” 的遗嘱,未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未开追悼会。但自发前往合肥殡仪馆为他送行的,有千数百人。
 
 

1959年的庐山会议 后 搞了“反右倾”斗争。大量中共党员遭到批判,部分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组织处分,

据1962年甄别平反时的统计,被重点批判和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干部和党员有三百几十万人。

中央后来认为这些干部和党员大都是敢于讲真话、敢于反映真实情况和敢于提出批评意见的,运动是错误的。

 

=======

Image result

 

-------------

在无为县,张恺帆提出著名的“三还原两开放”:吃饭还原(解散食堂)、房屋还原、小块土地还原;开放水面,开放自由市场。他晚年回忆说,在7月7日讲话之前,他在无为县西乡、东乡、南乡考察了二三十个公社,回到县城后即决定给安徽省委写报告,同时停办食堂。稍晚,正在安徽庐江县调研的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也被张恺帆叫到无为,张恺帆希望桂能与他一同反映无为的现状。“我知道,这种时候,我一个人反映,曾希圣同志肯定是不会相信的。”

此时,张恺帆已将无为县200万斤粮食装上船,准备完成省委要求的征购任务。“王光宇同志一天几次电话向无为要粮食,张口就是几千万斤……他(桂林栖)把桌子一拍:”装上船也不行!卸下来!粮食一点也不准调出去!‘“张恺帆说,这之后,他打电话给安徽省候补书记、副省长陆学斌,希望他从省委宣传部派两个人过来。陆学斌派来了《安徽日报》的两名记者。张恺帆让他们写一份报告外加一份内参。”如果省里讲不通,就把内参送到中央去。不管有多大风险,我是决心要把实际情况反映上去的。“(注24)

只是,令他意外的是,正在庐山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改变了政策方向。他也因此受到牵连,与陆学斌一道被打成“妄图修改总路线”的“张陆联盟”。

下篇:扫地出门,批倒批臭

按张恺帆晚年的回忆。他在无为县调查时,安徽省委常委宋孟邻等人也来到无为,“对凡是我调查过的地方,他全都重新‘调查’一遍;凡是我说情况严重的地方,他都说不怎么样。他避着我召开地、县干部会议……宋孟邻当着我的面不敢讲什么,却背后放空气:”张某人肯定要犯错误了,他大闹无为二十天。‘后来我才知道,我在无为解散食堂,他们已经派高鸿(安徽省委常委)专程把我写的反映无为情况和意见的报告送到庐山给曾希圣、黄岩看了,说我’大闹无为二十天‘,’擅自强迫解散食堂‘。宋还背着我找白犁平(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夏云(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主任)谈话,说:“张某人不看全局,专看阴暗面!’我再在无为蹲下去也没有意思了,就回到了合肥。”(注25)

 

张恺帆 彭德怀 在安徽,1959上半年 庐山会议前

 

回到合肥后,张恺帆发现,此前曾支持他的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也改变了态度,认为“无为的情况还是可以的。”因为彭德怀1958年上半年来安徽时,陪同者恰好是张恺帆,故有人认为彭德怀庐山会议致信毛泽东的材料是张恺帆提供的。1959年8月4日,安徽省委专门就张恺帆案形成报告,送给庐山开会的曾希圣后递交给毛泽东。8月10日,毛泽东做了批语:“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中央委员会里有,即军事俱乐部的那些同志们;省级也有,例如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我怀疑这些人是混进党内的投机分子。他们在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蓄谋破坏无产阶级专政,分裂共产党,在党内组织派别,散布他们的影响,涣散无产阶级先锋队,另立他们的机会主义的党……”安徽省省长黄岩提前从庐山回来,召集省委常委会议,张恺帆开始受到长达51天的批斗,被“扫地出门”。(注26)

“父亲要写检讨,不让回家。”张恺帆之子张新元说,父亲有时会带他出席批斗会,他对此有模糊的印象:在合肥稻香楼宾馆地下的会议室里,因天气炎热,而放置了一个堆满冰块的大木盆降温。现场人并不是很多,张恺帆写的检讨无法被通过,大家坐着批斗他。

有的批斗会则人数众多。庐山会议后,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方一清参加了安徽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主会场在江淮大戏院,坐了1000多人,还有别的会场,一共有2000多人与会。大会开了几天时间,传达庐山会议精神,接下来小会批斗张恺帆。”方一清记得比较清楚的是一次一两百人参加的批斗会场,张恺帆没有受到体罚,他坐在那里,既不反驳,也不检讨,只是沉默听那些批判话语。

方一清说,当时发言的人很多,以省委领导为主,他没有发言,同时意识到自己也可能在劫难逃。果然,他也很快因“反对大跃进,说放卫星是假的”、“配合张恺帆向党发动进攻,说人民公社饿死人”等罪状而被打成右倾分子。在被打倒之前,安徽省文化厅拟任方一清为单位内的反右倾办公室主任,方一清说他拒绝了。“我知道这个职位要说瞎话,我不愿斗人,就说自己思想跟不上,不够条件。”这后来也成为方一清的一条罪名,不仅辜负党组织的信任,而且牵涉到对庐山会议的态度。

无为县开始收集并汇报张恺帆的相关材料,内容包括张恺帆在无为期间的讲话、批示、调查报告、通话记录等,张恺帆会见过的人接受了调查,县委相关领导还专门就某些情况做了说明,包括张恺帆1957年在无为的讲话也被翻了出来。(注27)对张恺帆的批判并不局限在“三还原两开放”,包括他在巢县“站在地富立场,引起思想混乱”,以及保护反革命分子刘某的历史也被揭发出来。他讲过的一句话———干部两个保姆,以前资产阶级这样的也不多,同样被认为是反党言论。此外,另有材料举报他违反交规反要抓交通协管员及“大闹胜利旅社”辱骂服务员,不一而足。(注28)总之是要从各个层面将其批倒批臭。

1959年国庆前几天,张恺帆一家被下放到淮北劳动。这之后他还曾被秘密囚禁,调查解放前坐牢的经历,欲定其为“内奸”。(注29)张恺帆受到批斗后,安徽农村的境况每日愈下。

做了三年右倾分子之后,张恺帆在1962年6月被宣布平反。依官方数据,在无为县大跃进人口最低谷的1960年,人口总数为662557人,而此前该县人口最多的年份是1957年———982979人。三年来,无为县人口减少了约32万人,大约是该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注30)而整个安徽省农村1961年较1958年共减少了449万人。(注31)

 

书法

 

 

注释

注1:张新元2012年1月于安徽合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下同。

注2、6:《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

注3、4、5:《张恺帆回忆录》张恺帆口述,宋霖记录整理,宋霖、刘思祥注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注7:《无为日报》1959年7月4日头版报道《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宣传口各单位干部积极开垦种菜》。

注8:《无为县志》126页,无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注9:据《无为县志》,1959年无为县人口死亡人数为86278人,死亡率为9.747%.而在1957、1958年年,死亡率分别为0.913%和1.104%.

注10:参见《张恺帆回忆录》。

注11:在《张恺帆回忆录》中,有关于李世农“因为如实反映情况”而受批判的段落,但并未提及张恺帆参与批斗,也没有就此道歉。

注12:2012年1月,方一清在合肥家中接受南都记者专访。下同。

注13、14、15、16、17:《张恺帆回忆录》。

注18、19:《张恺帆同志在无为县五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无为县档案馆馆藏。《张恺帆回忆录》也收录该讲话,但个别地方有增删。譬如,删掉了“对1958年的成绩和今年午季丰收的成绩是不能动摇的”,在“全县粮食总产在十一二亿左右”前增加了一句“据县委汇报”。

注20:戴厚英在1992年3月《随笔》杂志发表的《恺老,您好》中说,“在那谎言无价,人命如草的‘大跃进’年月,安徽人民的状况只能用血泪书写……就在这个时候,张恺帆发出了一个真实的声音:百姓家里没粮了,他们已经饿死了。”事实是,张恺帆并未直言饿死人,这大概因为当时的氛围下,公开宣说饿死人仍是重大政治错误。

注21:1959年7月7日《张恺帆同志在无为县五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

注22:《张省长在无为县公社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记录)》,无为县档案馆馆藏。

注23:《张恺帆处分和骂干部情况》,1959年9月6日统计。无为县档案馆馆藏。

注24、25、26:《张恺帆回忆录》。

注27:见无为县档案馆档案《关于对反党分子张恺帆在无为进行反党罪行活动、检举有关材料及省委张陆联盟的会议》。

注28:参见合肥市档案馆相关档案。

注29:《张恺帆回忆录》。

注30:参见《无为县志》。无为县实际人口以1961年为最低,但因迁入人口多,故总数超过1960年。该统计数据也疑似造假,因为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的人数,和总人数的增减并不吻合。

注31:见《当代中国的安徽》第602页附录二《安徽省综合统计表》之人口数,1958年年末安徽农村总人口为2997万人,1961年末为2548万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3月版。

◎1959年,张恺帆来到了无为,“第一镇是石涧,路上行人没有一个不带拐棍的,村上的小孩子瘦得不成人形。到农户家里看看,大多数躺在床上,呻吟不绝。”张恺帆印象深刻的是石涧区沿河梢村,“全村十几户人家就有九个孤儿!农民家里,第一个饿死的,家里人还给他弄几块板,钉个棺材。第二、第三个饿死的,就只用竹床或门板抬出去。第四、第五个就更惨了。”

◎张恺帆回忆,在无为县城,县委书记姚奎甲在向张恺帆汇报时,仍坚称1958年全县共收粮食13亿斤,上交7亿斤,现在农民每人每天可得4两原粮,全县浮肿病人不过万把人,“浮肿的人都是好吃懒做,不做事当然没有饭吃。”但第二天,他从无为县粮食局长处获知,县里有两本账,一本7亿斤,另一本13亿斤。

◎在无为县,张恺帆提出著名的“三还原两开放”:吃饭还原(解散食堂)、房屋还原、小块土地还原;开放水面,开放自由市场。张恺帆还让《安徽日报》的两名记者写一份报告外加一份内参。“如果省里讲不通,就把内参送到中央去。不管有多大风险,我是决心要把实际情况反映上去的。”

◎彭德怀1958年上半年来安徽时,陪同者恰好是张恺帆,故有人认为彭德怀庐山会议致信毛泽东的材料是张恺帆提供的。1959年8月4日,安徽省委专门就张恺帆案形成报告,送到庐山。8月10日,毛泽东做了批语:“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中央委员会里有,即军事俱乐部的那些同志们;省级也有,例如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

南方都市报

原文见:http://news.qq.com/a/20120328/000605.htm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