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没有不想成功的,怎样才能取得成功?决定的因素虽有许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热爱科学和富于创新精神这两条。
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是取得成功的原动力。因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得到的鲜花和掌声甚少,而遭受的挫折和偏见倒是甚多。困难和挫折本是应有之义,但在接二连三的挫折面前能否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就端看对科学的热爱程度。再者,科学研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许多科学家付出极多,而物质报酬却远不及经商者,甚至比不过只上了几个月速成班的IT从业者。于是许多人不理解,既然从事科学研究投入与产出明显不成比例,为什么不趁早转行,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在世俗偏见看来,科学家要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要么是难以理喻的傻瓜。有些时候,甚至连自己的至爱亲人也不理解,科学家为何对事业如此钟情、甘之如饴?面对世俗偏见和亲人的不理解,能否一生坚持走研究之路,更全赖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
因此,科学工作者应当经常问问自己:是否仍然热爱科学?如果过着不那么富有的生活,是否仍然甘心情愿地从事科学研究?是把科学研究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毕生事业,还是把科学研究只作为谋生的职业?如果对科学研究缺乏热情而勉强为之,当成一种职业藉以维持生活是可以的,却难以取得大的成就。
富于创新精神,是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大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鼓舞了多少青年勤奋学习!然而深究起来,广义的知识包含了三个层次,即新知、知识和常识。新知乃科学家智能的最新结晶;新知一旦传递给其它科学家,就成为知识;知识再经过普及,被广大民众接受,就成为常识。几百年、几十年前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在有许多已经成为连中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常识了。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常识,也许可以成为称职的教师,却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科学家必须富于创新精神,即具有探索并创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能力。
年轻的科学生,如果判断自己不俱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那就应当早下决心改行。事实上,确有不少华裔科学家来到美国后,转而经商或做其它工作,并取得了成功。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