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庄遗事(6)

万庄遗事(6)
      吕孟申
          万庄从清代以来、历经民国、新中国就一直是一个充满朝气开放的大庄,它从不封闭排外,而是虔诚地接纳,无条件地吸收,真诚的帮扶。远的不说,打有京汉铁路漯河车站开始、沙河航运码头兴建、西方基督教会第一批进入漯河建立教会医院、基督教堂建立中国牧师的上岗,万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来自西华县的武牧师,就是教会一手培养出来具有博大爱心立志终生献给基督,救苦救难拯救人们灵魂升往天国。武牧师所在的教堂沙河沿距万庄不远,万庄附近的村民遇到灾难、生病无钱医治就到教会医院,教堂祈祷。武牧师在教会几十年,以他全部的爱心献给教友,同时他也培养出自己优秀的儿子武迪生,武迪生早年考入清华大学,是品学兼优的高才生,在他身上体现出正直无私嫉恶如仇磊落光明的人生光芒。他和朱镕基等人刚直不阿的性格一样同年打成右派,平反后位居高官,1984年李长春在沈阳任市委书记、武迪生任市长。在任上清节自励,勤政爱民,被市民誉为:“平民市长”。
        1953年,就是现在的3515军工厂,前身几十年一直叫207工厂,是第一个占万庄土地兴建的大型工厂,上千工人主要来自上海、武汉等地而迁居来的技术工人。207厂的迁来,给万庄人的生活带来很多新变化。这些来自大城市工人的生活习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无言影响着万庄人的生活节奏和内容。逢年过节,207厂总要同村里村民联欢,放电影,其乐融融。随着厂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清楚的记得,我家的祖坟一迁再迁,我也同大哥、二哥一起去捡前辈的骨骼,重新装到小棺材里,虔诚的重新埋葬。
        来自207厂带来的彩车、旱船、高跷、大秧歌、抬阁,使全村人沸腾起来,我们居住的前街成了欢乐的海洋,四邻八乡的亲友早就翘首等待。那时汽车还是很稀罕的,207厂的汽车车头挽着大红花,还有高头大马拉的胶皮马车载满化好妆的俊男靓女,成为一道青春靓丽的风景。207厂不断招收万庄的青年男女进厂上班。同时厂里的适龄青年不少也乐意找万庄的村民结婚成家。207厂每年也都会给村里办不少实事好事,更壮了万庄的声威和名气。万隆的哥哥卷成就是那时进入207厂的。
        国家粮食储备库204仓库也是五十年代建在万庄地盘上的。1958年前后万庄的土地上陆续建成了漯河冷冻厂,就是双汇集团的前身,漯河机械厂、漯河外贸公司基地、漯河仪表厂等,万庄的土地越来越少,村民赖以生存的空间不断压缩,只能把适龄的青年源源不断送进这些厂里,这些工厂、仓库,与万庄早已成为亲戚一样的深厚感情。
        
 那时万庄村的社长叫万三窝,据说,他是父亲娶第三房妻子才生下的唯一儿子。印象中的万三窝,个头并不高,浓眉凤眼,目光犀利,不发声自生畏。冬天喜欢穿大羊毛皮袄,夏天穿白纺绸衫,他的妻子在当时是标准的大美人,温婉贤淑大家风范。万三窝生二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叫秀荣,长得高挑水灵,一双大眼秋水含波,是万庄的村花。高中毕业后一直在村小学当了一辈子老师,嫁给了同村前街东头的汪俊峰,汪俊峰是当时开封师院就是现在的河南大学中文系高才生,文革中是开封师院824造反兵团的文胆三把手。二女儿秀花,很文静内向,一直在万庄二队当会计。唯一的儿子叫自来。从小留个小辫子,是全家的娇宝贝。两个女儿一个男孩都是丹凤眼,气质不凡。
         
万三窝是说一不二的强悍村干部,他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万三窝的厉害,表现在方方面面,他不允许村上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据说当时小孩夜晚哭不睡觉,大人哄吓小孩说:“别哭别哭,万三窝来了!”孩子听了就不敢再哭,可见万三窝在大人小孩心目中的地位。
        万
庄人以超前的眼光与智慧早在人民公社前,就成立万庄豫剧团,最兴旺的时候剧团达几十名演员,排演的大型古装剧经常在漯河、周口、西华、西平等地巡回演出,大有与漯河豫剧团媲美之态势。当时漯河豫剧名角安金凤也不时到万庄的舞台演出。戏台开始在前街搭的土戏台演出。后来在万庄中街兴建了大剧场。这些演员来自全国各地,对于能演成一台全本古装剧,其中生旦净末丑乃至伴奏,缺一不可。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土台上演戏,那时还没有电灯,高高的舞台上只能点两盏玻璃罩大汽灯。演员唱戏没有麦克、耳机,全凭个人的大本腔。后来建了剧场,条件好了些,我记得演出开始卖票了,前来看戏的观众来自四面八方。剧场附近成了热闹的小市场,吃的喝的玩的样样俱全。万庄豫剧团是万庄的一张名片。
     俗话说;"鹌鹑戏子麻利猴",是指唱戏的艺人思想活跃功利性强,趋利避害流动性强不好管理。真不知道当时的村干部是用什么办法什么方式管理这支剧团,演员的工资、排戏的花费、服装道具、伴奏器乐的添置等资金是怎样解决的。也可以说没有万三窝,就没有万庄豫剧团。至今我还数得出剧团曾演出过的剧目《卖苗郎》、《南阳关》、《穆桂英挂帅》、《三上轿》、《陈三两爬堂》、《三哭殿》,《寇准背靴》、《铡美案》等,后来剧团解散,多半演员就落户万庄了。
         再后来万庄前街东头汪喜顺当上社长,他喜欢马车,随后不久,一支二十余辆胶轮骡马大车队就在鞭炮声中成立了。汪喜顺生就红脸大汉,浓眉大眼,阔鼻厚唇,是标准的美男派,说话办事比较活络,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处事风格,但柔中带刚,办事干净利落。喜顺的老婆属于精明瘦小型,眼睛不大但特别有神。大儿子水清,眉清目秀,中学毕业没多长时间就参军了,部队干上营长转业地方当了一个厂里副厂长。二儿子后参加铁路工程局修铁路,当了施工监理。唯一的女儿凤英像他妈一样瘦小精明干练。他家院里的葡萄又大又甜。
         要知道,五十年代的漯河牛行街骡马交易正活跃,一头好骡子能换一台卡车。二十多辆马车就要七十余头膘肥体壮的骡马,一辆车三架牲口,还有马车的价值,这支车队可不是一笔小数字的花费。我家大哥孟照自幼喜欢赶车侍弄牲口,他也当仁不让的成为大车队的一员。每次大车出行都要放一通鞭炮,鞭炮声中,人欢马叫车龄叮当,马鞭炸响,好一派威武雄壮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行。车队辗转省内外,东到安徽界首蚌埠,南到信阳驻马店,西到平顶山三门峡,北到安阳。浩浩荡荡的车队总能迎来羡慕赞赏的目光。有了车队,就离不开兽医站、铁匠铺钉马掌。在那些日子里马车队也经营的红红火火。
        在交通不太发达的五六十年代,万庄车队名声远扬。
        万庄人见多识广不缺钱,走到那里都是很自豪,走到漯河任何地方只要说是万庄的,人家都会高看一眼。这是万庄几代人拼搏换来的荣耀。
心海荡舟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华府采菊人' 的评论 :是吗,你在哪里,我在蒙特利尔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万庄就在3515和粮库那一片呀, 俺家压那儿还往东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