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聊政治聊见闻…(二十八:a):(想到那写到那,加加插插修修改改)
我的自述-(70年经历及所见所闻)
笔名用了好几个,有“lee234”、“华人lee”、“105517801”、“花名- -雞仔”、最用得多的是“花名雞仔”,还有忘了的好几个,看了不同ID不要说我抄人文章。
(一)…(自述前言篇),(二)…(可爱故乡篇),(三)…(婴童时期篇),(四)…(随波逐流篇),(五)…(香港生活篇),(六)…(英国生活篇),(七)…(一生历险篇),(八)…(生活点滴篇),(九)…(上天回报篇),
(农民生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诗这两首见证农民的辛苦,一年四季不停忙碌着,所以我们不要浪费粮食,说说可以进食的白米,“米”大家都知道由谷脱掉壳的就是米了,没有这么简单过程可多了,从谷种先说起,谷种是稻谷留出一部分,春耕时作种子在秧田下禾苗(播种),经过犁田、耙田、泗田(插秧)、施肥、闷田(除草)。秋收成熟后收割,割禾、潘禾(板桶打谷),晒谷(晒到牙都咬不烂为止),晒干后用风柜(人力用手动)把杂物吹走最后留下两种谷,好谷和“二仁谷”(二仁谷用来喂鸡鸭的),什么叫“二仁谷”,二仁谷是没有成熟好的谷子,米粒很小经过风柜留下的。
谷子变米还有几个过程,磨谷(把谷壳从谷离分出來,磨谷的磨分上下磨,是用黄泥摏坚“撞击”.加竹片,竹片每片四方形两三寸长宽,一片片钉在黄泥上密密麻麻上下都一样,磨谷兩个人推,磨完之后也是用风柜把糠头“谷壳”吹走,这时是造米还不能食,米只完成了一半,最后一程是用“碓”踏米,把米皮去掉后才是我们可以做饭的自米,“碓”分碓咀和碓陷“碓窝”,我们碓咀是用麻石条(花岗岩),碓陷也是整块麻石挖成,踏米用脚踩。过去农民米有得看饭无得食,只能喝粥过日子
我们老家属于亚热带气候,水稻一年两造,秋收过后农田多数不作其它用途,气候关系天气寒冷种不了其它农作物,冬天田泥干燥龟裂,这时入冬要犁霜田,硬硬田泥这时水牛最适用,把田泥犁起把土翻上来,好奇怪青蛙(香港人叫田鸡)在硬泥里冬眠,好运的犁田人会有所收获。农田里还有田螺、螃蟹、班鱼、滑哥、(全是客家话)。
中学时期遇到农忙要回生产队帮忙,有时整班人同到一地帮忙,回学校还要生产队是写监定,秋收学生要下田帮忙割禾“稻谷”,小孩到底是小孩例如割禾不好好割,好像老鼠打洞一样,横割一行直割一行像玩一样,女生好点规规矩矩割,男生好玩,收割季节遇见打台风最麻烦,抢收不过来的稻谷,要把稻谷踩倒这样可以减少损失,但也要抢收得快不然谷子浸在水里很快就会长芽。
最记得当年那里有事到那里帮忙,平时木材满海都是,一条条浮在海面上,不知道是从何处弄来的,遇见打台风怕吹散漂走,学生下海帮忙捆绑成一排排,这样不容易被台风吹走。有一年剥皮鱼(这种鱼皮不能食大粗造还有沙)大丰收,这种鱼很多硬刺一箩装不了几斤,但水产站规定一箩要装五十斤,怎样才能装上五十斤,由于鱼太多叫学生帮忙,穿上高木履放幅麻包在箩上面,人站到箩上面踩压,压到五十斤运到内地,海港虽然鱼多但主要还是运走,附近村子也不见得就占上便宜。
记得有时生产队会有咸水米分,什么叫咸水米,国家大米出口遇到打台风沉船,大米捞上来就地分配,气车运豉油翻车,豉油到处都是村民带瓶子装回家用,这就是农民生活,讲卫生爱清洁小便要洗手不是死规律,看环境而生存才是现实,小便洗手?这里城市人专利,干农活到那弄水洗?有水也没有那种闲功夫。
记得公社有辆卡车是公社香港人薦送的,抗旱抽水机也是香港人薦送的,怎样抽水法,那时河都没有水,只有水谭底有点水,谭底离地面有几层楼高,那时没有胶管大腿粗的铁管由地面伸进潭底,用人力一桶桶水把铁管灌满再开摩打才能把水抽上来,那时农村人没见过抽水机,抗旱只有长长龙骨水车和吊桶,通常水车四个人扭水.(客家话),每边两个人把水扭上來,吊桶两个人吊动作很好看。
过去农村没有幼稚园、托儿所,幼稚园、托儿所不知是何物,公社初成立,幼稚园、托儿所都有,主为社员干农活,老人照顾小孩,另一类老人捡粪便积肥,晒谷也是老人工作,把收割谷子挑回来最少要晒三天才能干透,在禾坪晒谷要经常时不时要去“趟谷”,把谷子翻来翻去客家话叫“趟谷”,分工很好各尽所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生产队趣事)…(有空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