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我回来了,你见证了我的成长。
上海以前是被称为"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上海文化被周作人称为"只有买办流氓与妓女的文化",上海也被称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东方魔都",蔡元培眼中的"黑暗世界中光焰夺目的新世界",是新文化的发祥地。不管怎样,这个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商业金融,航远等经济重城的上海在我的眼里,她就是我生长成长生活的一片热土,是个不管我走到哪里,让我一想起来就能热血沸腾,恋恋不忘的那个城,在她的大街小巷上留下了我的青春的足迹,我的所有的纯真年代。
一拍到关于上海的电影,总要闪过那静静地屹立在苏州河上的全国第一座全钢结构的的外白渡桥,当然喽,它是上海的一个显著地标,每次回来走在这矗立了百年的桥上,眺望着前方的高低错落的万国建筑及对岸鳞次节比的摩天大楼,想起曾经的90年代初最繁忙的渡轮,汽笛一响,开始了每天要一百多万人次来往于浦东浦西的运输。我也曾经是那参加开发浦东的一员。现在过江大桥与隨道代替了许多处轮渡成为连接二岸的交通命脉,临江二旁的建筑轮廓还有那黄浦江勾勒出上海最美的天际线。
看好建筑一定忘不了看人。
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老怪哦!
回到上海,最别扭的还是对着文化区域不甚明了的上海小囡讲普通话。俞振声时候,过度推广普通话,加上人口结构的变化弄得上海话面临消失的窘境,这也许是上海成为开放性国际化大都市的代价。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怪伐?他们把"我"发成"吾",听上去有点文言文味道,古色古香这也算了,但把"出生证"读成"畜生证",那就太不上台面了,其实要怪还是要怪他们的家长,因为在马路上我亲眼耳闻目睹有些家长对着小宁讲洋泾滨普通话,对着怀里的宠物狗,宠物猫却传承着正宗的上海闲话,讲得对伐?
上海生活不易,充满竞争。
梧桐树下,明媚的阳光洒在这对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的漫步的小情人身上,岁月静好。但上海小姑娘总不会轻易出嫁,要求繁多。上海本身就是花花世界,诱惑多多,同时又是竞技场,云集四方英才好汉。又生逢市场经济时代。有开明善良,通情达理的与男孩一起奋斗的好姑娘,也有功利性强,期盼的眼睛只追逐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哥大叔,置风华正茂的自己的同龄人于不顾的,身边就看到这种抄捷径的女孩,上海男孩就不得不先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发愤图强,自我完善。男小囡,你走过了这段路,你就会成为真正的男人。
上海女人一惯生活得体面。
一讲到上海女人,有的词就会自动地跳入人们的眼帘,"嗲""作""精"。褒义的有:时髦,拎得清,善解人意等等,贬义的还有:"自私,势力,爱虚荣"等1。我眼中的完美上海女人独立自主,呵护家庭,爱自己,懂享受,总之,活得体面是生活的追求。大街上上海女人的穿着不同的年龄段都显露出不同的风情与美丽。不管是花样年华的少女,妩媚风韵的少妇或雍容成熟的中老年妇女大多穿着得体,浓装艳抹总相宜,增一分则腻,减一分则淡,她们穿行在大街小巷上,永远是上海的一道惬意的风景。
上海人的平均年龄真的老了。
据说人类的寿命极限是115岁,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已经变成"全国第一老"的城市。银发潮滚滚而来,到2020年老年人将占上海户籍人口的36%,数量将达540万元。以前盯着小孩子,女人的市场又有了新的猎取目标,各种养老码头各种门派的国际养老机构日式,美式,澳式加上本土海派抢滩登陆,养老院像过去的证券公司遍地开花,好在不少家庭子女亲自参与照顾年迈父母,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上海百货商场的生意是王老五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苏宁易购,用不着"我要化青山,它日埋他骨"的老寃家黄光裕的死磕,它的生意已经江河日下。互联网时代,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现在逛起商店一点也不闹猛,除了食品店,各种商店冷冷清清。很多老牌商场关店,实体零售彻彻底底输给电商,我呆的一段时间,听到"易买得"关门,货架清空,太平洋百货淮海分店关门。这个阿里爸爸改变了人的消费方式,足不出户,连水果都网购,鼠标一点,买买买。多少实体店又要关关关,失业率又要嗖嗖嗖地上去。
上海马路上拍结婚照的人比比皆是。
就在赶时髦的一些上海小姑娘纷纷坐飞机到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耗资不菲在牛津巴黎纽约等地方拍照时,全然不知对她们司空见惯的屋里门口也有许多梦幻般的场景。上海外滩,龙柏饭店,还有充满民国气息的文化街等都留下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娇娘的倩影。
上海也许是全国安全指数最高、交通最发达的城市。
这次回上海,明显感觉街道干净整洁很多,很少看见流动摊贩与盲流。现在尽管沪牌拍卖均价8万多,中标率仅5.6%,但也阻挡不了人们买车的热情。虽然上海城市交通经常堵塞,但出行工具极其方便,地铁四通八达。还有全中国一流的悬俘慈。同时,新技术设备升级换代使上海交通序井然有序。有次在马路上看到警察拦着一个迎面而来的一辆非机动车,真是有的放矢,没有寃枉他,抓住了一个无证驾车者。原来上海交通已实行网络化管理,多处安放移动抓拍球,高清摄像头让违法违章车辆遁无可遁。
上海的骗子多如牛毛。
上海以前马路上模子遍地开花,有打桩模子,连档模子及撬边模子等等。现在模子已经是稀有人物了。很久以前由于工作我不得不经常去外滩中国银行,总有人在台级上缠着问"外汇有伐?"。南京路华侨商店门口的打桩模子绝对是上海滩的一大风景。这次在沪也碰到二起说普通话的非上海人搭讪,"第一句,你气质蛮好…,不等他继续,我就开溜了,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以前时兴上海人骗外地人,现在外地人在上海人的老巢骗起本地人了,当我是吃素的寿头模子。(也许他当我是山沟里出来的翠花,但,不对,有正宗上海人夸我老时髦的,噢!加一句,她们是花头花脑的推销商品的营业员,哼!)。电視台报道,对上海老人推销价高质劣的保健品市场的从业人员大多非沪籍,兔子不吃窝边草,也许上海人像他们一样也舍近求远去外地出差作业了,还有大概上海人要么不骗,要骗就搞大的,来个惊天动地,隔壁头的张阿姨一骗就被骗得几十万投资款,血本无归。据说上海人现在都不大敢接电话了。
上海街头的狗狗太神气活现,自由散漫了。
走在上海的街头,经常看见这些狗摇头晃脑,无拘无束地招摇过市,我总怕它一旦知道我是暂住人口外乡人,不冷防冲上来咬我一口。
包容兼容多元的上海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1852年上海人口只有54.4万,1949年达到545.5万,汹涌澎湃的移民占了大约84%。90年代改革开放,我跳糟后的第二个公司就在浦东新区,当时的人员来自于全国各地,我离开上海时的90年代中未期,记得上海人口是1300万。现在大约2400万,其中外来人口900多万。到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左右(有点艰巨)。但上海滩从来就是来者不拒,以前冒险家,投机商,殖民者还有江浙一带受战乱及天灾出外谋生的贫民,避难的没落地主等纷至沓来,五方杂居,华洋共处,各显神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像"子夜"里的老太爷,一踏进上海就被马路上猛烈嘈杂的各种轰鸣声,广告牌上忽明忽暗的霓虹灯,飘着香气高耸着胸脯妖娆的女人们刺激得耳鸣目眩,一命呜呼,上海滩最终都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与发展。回上海看着听着这些面带稚气,说着普通话的小朋友们,想起若干年前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漂洋过海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自己,现在竟然已成为上海一一我的故乡的一个匆匆行者异乡客时,不禁感慨万千,惆怅满腹。祝福这些年纪轻轻就背井离乡离开他们的生活条件落后,经济萎糜不振的乡村闯荡上海滩的年青人,上海会给他们带来归属感,幸福感,若干年后也许他们就是撑起上海一片天的中梁抵柱,bravo!新上海人。
看到枕流公寓就会想起曾经在此度过最后时光的周璇。我的最爱的明星。那个在尚贤坊长大的孤儿,成名后搬到了此处。
。
上海的房价吓煞人,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5%,国家要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意味着城市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打开,大城市真要火上加油了。毛估估上海马路上每个行色匆勿的路人也许都是几百万富翁或负翁。同一屋檐下实体经济萧条,楼市暴涨,真是冰火两重天。宁炒十套房不开一家厂,已是没有风险的发财致富的准绳,上市公司买掉二学区房以求保壳不是笑话,张三发财,李四发财,有房子的老百姓都在发财。9月,我一朋友50O万房子早卖了一个月,据说少赚了100万,金山都要2万每平方,靠近外环的新房单价5万起,市里某些地段分分钟钟超十万。上海的房事真是疯了,一场人人都在做的梦,或是美梦,半夜笑出声来,或是恶梦,醒来惊出一身冷汗。感觉就像在玩小时候击鼓传手绢的游戏,只是这种虚假的繁荣背后隐藏的庞氏骗局不知支撑到何时?最近楼市的调控政策出台,一盆大水浇得癫狂买房者戛然而止,又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上海的房事啊!
人丑需要多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自我修行者,寥寥可数。书店门窗洞开,空无一人,司空见惯,多见不怪。书店只得纷纷关门大吉。古人说"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腹有良谋,决胜千里",现代人认为还不如有个当官的爹经离的爸更实惠。实在佩服这一老一少,无论外界喧闹嚣嚷,他们始终纹丝不动"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沉浸在追求知识的海洋里。
在新天地,看到了我钟爱的上海牌手表。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上海生产的老产品被全国人民所喜爱。一个名叫"罗兹,墨菲"的美国人就写道:上海是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劳动者与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与整体文化水平使得上海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经久耐用。上海牌轿车,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飞人牌蝴蝶牌缝纫机等等大家还记得吗?
上海一条地图上难觅其踪的文化小街——多伦多文化街。
这是一条被称为"现代文学重镇"的近代史上藏龙卧虎之地。30年代很多左翼作家像鲁迅,茅盾、叶圣陶及柔石等在此聚首,呐喊及战斗。500米由石块铺成的小街蜿蜒蛇行,曲经通幽,街道二旁大多是字画,古董和红木器具等雅铺,时光倒流,宛如置身于民国时期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二岸越来越美。
"以人民为中心",今年年底,黄浦江二岸45公里将被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江大道。市民健身,休闲与旅游的又一个好去处。
。
上海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每年举办"白玉兰艺术节",我呆的10月份,就同时聚集了3家世界顶级的芭蕾舞团,来沪表演。喜欢上海不仅仅是这些数字。据统计"上海有124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5座剧院和大型音乐厅,172家影剧院,83处艺术表演场地,25座图书馆,24座文化馆,208家画廊。"
上海人才的集聚地
上海吸引了各地各国的精英,商界翘楚公司与总部在上海棋如星布,安营扎寨。
喜欢吃盐金枣,一粒一粒地吃。喜欢吃苔条棒,吃光了,味道还余味悠长。喜欢大白兔,喜欢光明牌冰砖,喜爱荡马路,喜欢看外国电影,喜欢的么事忒多了。不喜欢上海腻滋噶嗒的下雨天,冷嗖嗖的冬天,但喜欢城市里隐藏在妖妮角落里的雅致的上海风情与总是尽量生活得体体面面的上海人。
上海的变化日新月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追求的精神。虽然每次回家,上海的繁荣与焦躁,像是离我渐行渐远,但我对她的情愫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浓得化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