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记-上下杭印象(一)城内人城外人

回国的前一天,我快速翻阅福州民俗文化专家方炳桂的《福州老街》,发现了一张49年前下杭街的老地图,列出了几乎所有商行的名字和大概位置。我一家家店名仔细看过去,终于发现夹在圣君弄和中兴巷之间的一家名叫“协丰徳海味干货行”的老店。凭着妈妈从前告诉我的家族故事,我马上猜测到这是外公外婆经营的商行的名字。
 
我打电话向老妈确认。老妈说,下杭路的商行她在解放前只去过一两次,印象不深。商行的全名她记不清了,从长辈们的谈话中,她只迷迷糊糊记得商行的名字是三个字的,中间有一个“丰”字,经营的是海味干货批发。小时候她在西湖老宅里见过上好的大个头的鲍鱼,是从批发行里拿回家的,可能是烹饪不得法,清淡无味,她不喜欢吃。
 
听完老妈一席话,我喜笑颜开,对她说:“下杭路仅有一家协丰徳海味干货行,符合你全部的记忆,就是我们家的了。”
 
老妈不知道我正在收集资料准备写家族故事,听说自家老店也被标注在地图上出书了,有些惊讶。她接着说:“这都是老黄历了,失去的东西不要再去想,一切往前看。”
 
这个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不断在心里感恩主的成全。
 
我只在很小的时候去过一次上下杭。
 
很久以来,福州有城内城外之分。城内主要指以三坊七巷为核心的鼓楼地带,是政治文化中心,省政府和省级机关单位都在那儿。城外主要指乌山于山城墙以外的台江地带,以商行和会馆居多。福州城不大,从鼓楼到台江不过十公里,但在儿时的我的眼里,却是一段不短的距离,坐公车要几十分钟呢。
 
我住在鼓楼区,算是城内人。一直以为住在台江区的城外人是乡下人,有点俗 - 这个印象来自和母亲的一次小冲突。
 
我的父亲是厦门人,南客听(福州人对外地人的称呼),全家人在一起时,我们说普通话。母女独处时(尤其是妈妈和我说故事时),母亲喜欢用她的母语福州话。我的福州话主要是跟妈妈学的,因为不常说,一开口半咸不淡的,常常惹人笑,也就更加不愿说了。我听得懂福州话,但遇到相类似的俗语,还是不太搞得清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
 
有一回碰到一个同学的老友,和我讲故事时用了一句非常幽默的福州方言:那人做事啊,拖拖的,像捡猪屎,一步一粒。
 
我觉得有趣,将此话说给老妈听。老妈马上沉下脸来训我:“这种粗话是城外人说的,你妈是城内的,说的是福州雅话。你别张口乱说,失了教养。”
 
我张大嘴半天反应不过来,老妈平时用福州雅话说的俚语,用普通话直译出来,好像也挺粗俗的。比如形容某种食物好吃,她会说“脸颊都吃歪了”,脸颊变形,不就中风了吗?她急火火做家务时我去打扰她,她用福州话厉声打断我“别来烦我,我忙得屎尿都来不及拉了。”她的本意是自己太忙了无暇顾及其他,我没有完全领会,竟然好心对她说“妈,别憋着,赶紧去厕所吧。”
 
还有她说的“临上轿才去缠脚”,是否用“临时抱佛脚”更确切一些呢?哎,哪些是福州粗话,哪些是雅言,我一直闹不懂。但有一点我明白了:城内比城外“霸”(福州话,厉害的意思)。
 
这点从老爸老妈的工作单位就可以看出来。爸爸在鼓楼区中心地段的省重工业设计院工作,妈妈在台江区的一家市级运输公司上班。爸爸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妈妈只有高中毕业,爸爸的学历高,工资比妈妈高出一截,所以比较“霸”的人在城内工作,妈妈不如爸爸“霸”,只能到城外就业。
 
我就是抱着这种错误观念跟着妈妈去了一趟台江的上下杭。
 
自从我两岁时妈妈被诊断出癌症,就长年在家休养不怎么去上班了,她的那点微薄的工资也是好心的同事每月跑到鼓楼发给她的。有一回同事家里有事,妈妈领着六七岁的我坐公车去她的单位领工资。
 
我们在台江某公交车站下车,走过一条大约十米宽的小街。小街旁边的建筑物破破烂烂的,青砖或者红砖的外墙已经剥落了,木制大门上的铜环锈了,木头也有腐烂的迹象,一切的一切,仿佛诉说着往日的沧桑。
 
妈妈告诉我:这里是下杭路,她生病前,每天都要坐公车到台江,下车后从下杭路步行几百米到她的单位上班。与下杭路平行的还有一条上杭路。
 
我对下杭路的初次印象并不好,大学时去了上海的“下肢角“后,马上联想到福州的下杭路,以为那里也是解放前福州的棚户区。
 
只是有一点一直让我困惑:妈妈说上下杭地区是解放前福州的批发市场,全省乃至海内外都到上下杭拿货。批发市场为什么要设在城外的棚户区呢?是不是那里离台江码头比较近,方便运输海鲜河鲜啊?
 
如果不是三年前开始有意识收集背景资料为写家族故事做准备,我还迟迟无法揭开蒙在双杭沧桑面目上的那层面纱。紧挨着台江码头,万寿桥(即解放大桥)和中亭街且水路运输便捷的双杭,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埠起,便是万商云集久负盛名的商贸中心。商行,店铺,行栈,钱庄鳞次栉比,数百家商号涵盖了当年几乎所有的行业,涌现出一批知名海内外的商家。从白手起家到腰缠万贯,从布衣商贩到红顶商人,他们八仙过海,将生意从福州做到上海,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他们的命运与公司的故事足以编撰一步福州特色的商业史。
 
上下杭是闽江流域商业文化的缩影,是闽商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我要写的家族故事,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却足以见证旧时代闽商博大的胸襟与高尚的情怀,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