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系列二:开皇治世之一:乱世大才子李德林之死

本人是喜欢历史的机械工程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隋文帝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正月初七(乙未),隋文帝杨坚在消灭南陈,统一中国后,封皇孙杨昭为河南王,杨楷为华阳王。杨昭是杨广的儿子。二月,隋文帝前往晋阳,并命令尚书左仆射高熲负责留守长安。四月初四(辛酉),隋文帝从晋阳回到长安。


成安文子李德林,仗恃自己的才干和名望,喜欢议论他人,还争强好胜,所以遭到很多同僚的忌恨。他虽然有帮助隋文帝登基的佐命大功,却十年里没有得到任何升迁。李德林多次和苏威持有异议,高熲总是站在苏威一边,还上奏指责李德林狠毒乖戾。隋文帝也多数赞同苏威的意见。隋文帝赐给李德林一座庄园客店,并让他自己挑选一个。李德林请求得到犯有谋逆罪的高阿那肱在卫国县的一座市店,隋文帝也答应了。当隋文帝到晋阳时,那客店的人上诉说,当年高氏强占民田,在那里造了这客店出赁。苏威因此上奏指控李德林欺君罔上,在这客店的挑选上骗了皇上,然后自行占有了它。司农卿李圆通等人也帮着他加油添醋地说:“这客店每年的盈利相当于一个千户侯的收入,请朝廷根据他占有的日期追回赃款。”隋文帝自那以后就更加讨厌李德林了。虞庆则等人奉使到关东各地巡视。他们回来后都上奏声称:“乡正们只管地方的诉讼,根据他们自己的爱憎结党营私,公开收受贿赂。所以乡正的使用对百姓非常不便。”于是隋文帝下令取消了乡正制度。李德林说:“这事臣本来就觉得行不通。然而这乡正的制度刚刚建立,现在马上就下令停止和废除,将导致朝廷政令不一,朝成暮毁,的确不是帝王设立法制的大道理。臣希望陛下从今以后,见到有人动不动就要更改律令的,应当立即予以军法处置。不然的话,会造成朝廷的议论纷纭不已。”隋文帝终于勃然发怒,大骂他道:“你难道要把我变成王莽吗!”先前,李德林自称他父亲曾担任过太尉谘议,想以此让朝廷给他追赠相应的官衔。给事黄门侍郎猗氏人陈茂等人秘密上奏说:“李德林父亲死时官位只不过是个校书,他居然妄称是太尉谘议。”隋文帝因此更加讨厌他。到这时,隋文帝趁机数落他道:“你身为内史,负责朕的朝廷机要。近来朕没让你参与机密的原因是,觉得你不够光明磊落。你难道自己还不清楚吗?现在又骗取那个客店,妄称父亲的官衔。朕实在很气愤,但一直没有发作。今天就给你一个州,到那里上任去吧。”因而派他出任湖州刺史。李德林拜谢道:“臣不敢还冀望担任内史令,但请陛下给臣派个能留在京师的散参职务。”隋文帝没答应,但还是把他转为怀州刺史。李德林在怀州遇上干旱,征用民工挖井灌溉田地,结果凭白造成民间的骚扰,而毫无裨益,为此被考察部门贬责。一年多后,他死在任上,终年六十一岁。隋文帝追赠他为大将军和廉州刺史,谥号文。下葬时,朝廷敕令派一百羽林军,连同一部鼓吹,为他送葬,还赠送他三百段布帛,一千石谷粟,并用三牲太牢祭祀他。这都是后话。李德林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也许比很多人都低,但《隋书》为他立传的篇幅却几乎比任何人都大,甚至堪比帝王。


李德林字公辅,是博陵安平人。他祖父李寿曾任湖州户曹从事,父亲李敬族也历任太学博士和镇远将军。魏孝静帝(元善见)时,命令当世精通经史的文人正定文籍,曾任命他为内校书,另在直閤省做事。李德林年幼时就很聪敏,几岁时就能朗诵左思的《蜀都赋》。高隆之见到他时非常嗟叹,几乎告诉所有的朝臣们说:“给李德林一些年候,他必定会成为天下伟人。”很多邺京名士听说他的名声都到他家里看他,在那个把月里,他的家每天都车马不绝。他十五时就能背诵五经以及古今文集,每天都能背上数千言。不久他就博古通今,就连阴阳天象等,也无不通涉。李德林还写得一手好文章,辞汇精确而文理通畅。魏收曾当着高隆之的面跟李德林的父亲说:“贤子的文笔最终将接替温子升(东魏著名的文学家)。”高隆之大笑道:“魏常侍自视很高,嫉妒贤才。为何不近比老彭,反而去远求温子!”李德林十六岁,父亲去世,他自己驾着灵车,将父亲安葬在故里。当时正值严冬,他穿着单薄的斩衰丧服,打着赤脚,州里知名人物为此十分敬慕。博陵有位叫崔谌的豪门,是朝廷仆射的兄长,因为休假回乡,车驾和服饰都非常豪华。他从自己的住宅前往李德林家吊唁。两家相隔十余里。跟从他的随从有几十骑,但他沿途递减,到李德林家门时,才剩下五骑。他说不想让李生怪他气焰太盛。李德林甘居贫困,母亲又多病,因此决定花时间在学习经典书籍上,不想去当官。后来,他母亲疾病稍愈,迫于压力,他才不得不出仕。


北齐任城王高湝任定州刺史时,器重李德林的才华,召他到州府,和朝夕相处同游,几乎是亦师亦友,他们之间毫无主人和下属的礼数。他曾跟李德林说:“我私下听过这样的话:‘蔽贤蒙显戮(出自北齐刘昼的《刘子·荐贤》意思是抑制贤才将受到公开处斩)’。先生长期被埋没,只有我得到了用人的机会。朝廷即使没有因此遭殃,但估计也会害怕神灵的谴责。”于是在齐显祖天保八年(557)举荐他为秀才,送他进邺城。任城王写信给尚书令杨遵彦说:“燕赵一带很多奇异人士,这话的确不假。今年举荐的秀才李德林,文章和学识,当然是无话可说;再观察他的风韵和器宇,终归是栋梁之材。至于说治理国家的能力,他简直能和贾生和晁错相比。谈到文学方面的雕虫小技,他也不亚于司马相如和杨雄他们。如今虽然是唐尧虞舜般的盛世,俊乂盈朝,然而广修大厦的帝王,难道会嫌良材太多吗?我曾读过孔融的《荐祢衡表》,他说:‘洪水横流,帝思俾乂。’将祢正平(即祢衡)比作大禹。人们当然觉得这一比喻不很恰当。然而今天就李德林而言,我倒觉得孔融或许并非夸大其辞。”杨遵彦当即命令李德林写作《让尚书令表》。李德林挥笔立成,不加更改。杨遵彦因而大为赞赏惊异,把他的文章出示给吏部郎中陆卬。陆卬说:“以前就见过他的文笔,犹如浩浩长河往东奔流。近来读到的文章,相比之下都是后生所作,不过涓涓细流而已。”陆卬于是让他儿子陆乂和李德林打交道,劝戒他说:“你每件事都应当把这人当作师尊,作为楷模。”当时杨遵彦是朝廷权贵,对官员选拔非常谨慎,在秀才的提携方面,罕有甲科。李德林朝堂应试了五条,考绩全部上等,因此授任殿中将军。但这职务算是西省散员,不是他喜欢的,而且天保末年的朝政也不理想,所以李德林称病回乡,闭门修道。齐废帝高殷即位(559)后,杨遵彦上奏请求让李德林入朝担任议曹。齐肃宗高演的皇建初年(560),朝廷下诏搜罗人才,又把李德林召赴晋阳。他撰写了《春思赋》一篇,堪称典范华丽。当时长广王高湛任宰相,居守在邺城。他下敕令让李德林赴京,与散骑常侍高元海等人参掌机密。长广王还聘用他为丞相府行参军。没多久后高湛即帝位,李德林被任命为奉朝请,寓居在舍人省。齐世祖高湛的河清中年(563-4),李德林任员外散骑侍郎,兼带领斋帅,仍然在机密省当值。齐后主高纬天统初年(565),他任给事中,在中书省当值,参掌诏诰,不久又升迁为中书舍人。齐后主武平初年(570),他加授通直散骑侍郎,朝廷又敕令他与中书侍郎宋士素和副侍中赵彦深另外掌管机密。不久李德林因母亲去世离职,不吃不喝达五天之久,并因此发烧,遍体生疮,但依然哀泣不绝。各位名士好友诸如陆骞和宋士素,以及名医张子彦等人,专门为他配制汤药,但李德林不肯服用,以致遍体浮肿。奇怪的是,几天后他一下子全好了,身心和体力也得到恢复。大家都是是因为他的至孝感动了上苍。太常博士巴叔仁上表谈到这事,朝廷嘉奖了他。服丧才满百日,朝廷便夺情请他复职,但李德林借口身体羸弱多病,坚决请求罢归。


魏收和阳休之争论《齐书》的即位和元年的区别,朝廷于是下敕召集朝廷各个部门共同商议。魏收写信跟李德林详细讨论了这事。李德林认为,即位就是元年,这是最早的史书《春秋》的常义。鲁隐公息姑登基时不称即位,但也有元年,所以并非一定得正式即位才能称元年。史学家认为接受先王终年的才能称元,这是《尚书》的古典。根据《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伐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史学家也许因为舜和禹都接受了尧和舜的终结才成为天子的。然而周公去世时还是作为臣子,但他的继任者也称元年,所以并非接受先王终年的才能为帝。李德林还认为:摄政和为相,其实意思相同。所以周公摄政,孔子称为“周公相成王”。魏武帝(曹操)相汉,曹植称他“如虞翼唐”,意思是就像虞舜相唐尧那样。有人说高祖(指北齐奠基人高欢)并未摄政,这显然毫无道理。摄政指的是专擅赏罚的权力,古今的情况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陆机认为虞舜在尧时摄政,然后又有了天下,所以跟唐尧一样。他立论的目的是想证明晋朝三主(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摄政不同于虞舜。李德林还说:如果因为某人使用了王者的权柄,便等同即位,那么周公像王者那样接见诸侯,霍光又像周公那样行事,难道他们也算真正的帝王吗?这个立论当然不成。所以他认为齐高祖和虞舜的摄政没什么两样,不能听信陆士衡(即陆机)的谬论。


李德林还说:“有人认为元年的记载,是当时的实录,并非后来改写的。大齐的兴起,实际是起于高祖(高欢),只是因为他的谦恭而没有受命,所以没有被史书记载。近来史学家对追记前代实际受命的情况倒都认同,只是对追记年份的说法有异议,害怕使用元字而已。似乎可以用一年,不能用元年。《易经》的“黄裳元吉”,郑玄注解说:‘如舜试天子,周公摄政。’所以试和摄没什么不同。《大传》虽然没有元字,但一和元没什么两样。《春秋》之所以不用一年一月的说法,是觉得人君的体元应该居正,是史书对一的婉转说法,并非一和元有什么区别。汉献帝死后,刘备称帝,自我尊崇。陈寿(《三国志》作者)是蜀人,把曹魏当作汉贼,所以他认为蜀主未立,怎能说魏武(曹操)受命?陆士衡尊重本国(东吴),想承认三方鼎峙,同为霸名。习氏(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意思也一样(即不承认曹魏的正统)。到司马炎称帝后,习氏才使用他的帝号。曹魏的君臣,东吴人认为他们都是弑君的贼人,所以怎肯在当涂(即曹魏)的时世,声称晋有受命的征兆?历史就是编年史,所以《春秋》根据鲁国《纪年》。墨子也说:‘吾见《百国春秋》。’史书上也记载没有大事的年份,是因为重视编年的缘故。如果因为高祖事事谦恭退让,他的所有号令也都以魏氏的名义,那么只能编魏年,纪魏事,高祖也不过成了魏末功臣的传记,而不再是皇朝创始人的帝纪。陆机声称晋朝的纪元要么从正始,要么从嘉平(都是魏帝曹芳的年号,是司马懿发迹也就是所谓受命的年份,并非正式即位)算起。束皙(西晋学者)议论说,这都是赤雀白鱼那样受命于天的事情(传说上天用赤雀授命给周文王,文王不接受。上天又用白鱼和赤乌授命给武王)。只怕晋朝何时开始的争议,都是论证受命的元年,并非取代终结的朝代。你(指魏收)说陆机没有议论元年的原因是他不太了解。还希望你重新考虑。陆机根据刊木著于《虞书》,龛黎见于商典,用来支持晋朝始于正始和嘉平的见解,这又是个谬误。当然允许相交的两个朝代,由两史并书,但决不能将后面朝代创业的事迹,编入前朝的史书。如果这样,那么世宗(齐高祖高欢的长子高澄)和高祖都在天保(北齐正式的首位帝王齐显祖高洋的年号)以前,那就只能列入魏氏的列传,而不能成为齐朝的帝纪。这样行得通吗?既然行不通,还需要什么论证!”


当时中书侍郎杜台卿上呈一篇《世祖武成皇帝颂》,齐世祖高湛认为不够尽善,便让权臣和士开念给李德林听,并宣旨说:“台卿的这篇文章,朕不太满意。因为爱卿有大才,所以必须细叙成皇帝的盛德。请尽速写作,尽快呈上。”李德林于是呈上颂文十六章并序。文章太长,这里就不记载了。齐世祖阅览颂文后非常满意,赐给他名马一匹。齐后主高纬武平二年(571,《隋书作二年为误),祖珽入朝担任侍中,尚书左仆射赵彦深被排挤出朝担任兖州刺史。朝臣中有祖珽以前的亲信,便对他离间李德林,说他是高彦深的党羽,不能让他继续掌管机密。祖珽说:“李德林长久被埋没,我常恨高彦深不能大胆使用贤人,正要将内省文翰全交他处理。很快他就有新的任命,你不要胡说。”不久就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仍然下诏让他撰修国史。齐世祖对文人雅士十分留心,召李德林进文林馆,又让他和黄门侍郎颜之推二人共同处理文林馆事务。武平五年(574),朝廷敕令,让他与黄门侍郎李孝贞和中书侍郎李若分别掌管宣传。李德林不久又升任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齐后主隆化和承光年间(577),他任仪同三司。


周武帝灭齐进入邺城那天(577),敕令小司马唐道和到李德林的住宅宣旨慰喻,说:“平齐的好处,只是得到了你。朕本来害怕你跟随齐王东走,今天听说你还在,感到非常欣慰。应当立即前来相见。”李德林在北周的事前面都已细说,这里就不赘述了。


隋文帝将要受禅于北周时,虞庆则劝他把宇文氏全杀了。重臣高颎和杨惠也都违心附和,只有李德林坚决反对,因为得罪了隋文帝,再也没得到重用。开皇五年(585),隋文帝敕令他撰录自己当北周宰相时的文翰。李德林整理了五卷,命名为《霸朝杂集》,并为之作序。序文太长,就不抄录了。隋文帝读后,第二天一早就跟李德林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兴起,必定会有异人辅佐。朕昨天读了《霸朝集》,才知道天人感应的道理。昨晚恨夜长,不能尽早和李公见面。朕一定要让李公富贵,和国家有始有终。”于是追赠李德林父亲为恒州刺史。没多久隋文帝又说:“朕本意想让他更荣耀。”又追赠他为定州刺史和安平县公,谥号孝,让李德林世袭爵位。李德林少年时就有才名,后来又非常显赫,所以他的文章,经常流行于世。有人不知道,还都以为是古人所作。


李德林因为梁士彦和元谐之流经常有叛逆的心思,想占据江南抗衡朝廷,便写了篇《天命论》上呈给隋文帝,文章也是经典之作。


德林外表英俊,仪容尊贵,善于谈吐。齐后主天统中年(567左右),他兼任中书侍郎,在国宾馆接受国书。南陈使臣江总目送他离去时叹道:“这就是河朔(黄河和朔方)的英杰地灵。”他器量深沉,当时人们并不太了解,只有北齐任城王高湝、赵彦深、魏收、陆遝等人非常钦佩和器重他,对他的赞誉简直无以复加。李德林少年时就成了孤儿,所以没有字。魏收跟他说:“我知道你是位天才,今后必然成为公卿宰辅。我就用这来当你的字。”当官以后,他就掌管机密。李德林秉性稳重谨慎,曾说过:“古人不言温树,有什么好说的?”(事见〈汉书-孔光传〉。孔光当大官,但跟外人闭口不谈政事。有人问孔光:“(长乐宫中的)温室省中都种些什么树?”孔光嘿嘿两声而不应,把话题岔开了)李德林少年时就以才学知名,到位望很高时,颇有点自负,所以那些争名之徒,竞相诋毁贬低他,因此十多年间始终没有得到升迁。他所撰写的文集,总共八十卷,但因战乱流失,到唐朝时只有五十卷留了下来。隋朝敕令他负责撰写的《齐史》没有完成,倒是后来他儿子李百药完成了。


要想知道隋朝以后的情况,请看下篇的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