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祖国开会,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转机。有好几个小时的等候时间,我在休息室拿了一杯茶和几块糕点正准备坐下开始工作时,却看到不远处一张熟悉的脸正冲着我微微笑。那是D,一个同一个行业中曾经合作过很多年的同行。D是一家跨国公司新能源部门负责技术的副总,此刻他正在享用简单的早餐。我们都站起来互相打了招呼,简短问候后发现我们要去的是同一个目的地,而且同一架飞机。我祝了他旅途愉快后,继而请他原谅,因为我手头有些工作要马上处理。
登上飞机后,我看到D已经坐在客舱后排。我心中一瞬间闪过一丝遗憾,我想如果我们是邻座的话,也许可以聊聊行业里的新闻。当然我什么也不会表现出来,只是向他微笑点点头,然后接过空姐递过来的水,放好自己的随身行李,便坐下了。几分钟后,空姐又走过来,询问道,后座的先生想和我的邻座换座位,我们的意见怎样。我的邻座很大度地说,没有问题。我倒是有些尴尬,觉得D是看出来我还是有意和他坐在一起的。
D走过来落座前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上一次一起坐飞机该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吧。你没有什么变化啊,就是坐飞机时看上去也是那么professional.
十多年前,我们曾经因为一个共同的项目一同旅行,一路上聊过各自的兴趣爱好以及有趣的经历之类工作以外的话题,建立起彼此之间最初的信任。而后,在项目结束后,我们又有过几次合作,两人之间都遵守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
作为行业里保持了多年同事关系的同行,我当然马上明白D的话语里其实是对我的表面上的礼貌,事实上的冷淡的微微抱怨。
是的,这些年在工业界沉沉浮浮,我每次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候,都会感到深深的孤独。这并不是那种没有朋友的孤独。而是那种无法,或者不愿和别人共享自己心灵空间的孤独。
想起多年前那个刚刚大学毕业的稚嫩女孩,连作个小组报告也会紧张害羞。可那时我从来没有觉得孤单,有可以一起嬉笑的女友,有两情相悦的男友,工作和生活完完全全地混在一起,有憧憬,有希望。那时候,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有家人,有朋友,就有了一切。随着自己慢慢的成长,该有的都有了,有相爱的另一半,有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融化我心的孩子们,有让我得以自豪的事业,却觉得自己的心离人群越来越远,越来越倾向于将所有的事情一个人扛着,一个人消化,一个人决定。特别是随着自己在职业地位的上升,我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专业。我在大多数时候都知道该说什么话,并能够管住自己的嘴,不将喜怒哀乐表现的脸上。大家也都觉得我是一个和气的同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我的心灵越来越坚强的同时,我付出的代价就是在职业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孤独。
比如和D,认识超过十五年,在行业里做过好几个以互相信赖为基础的项目后,却没有在互相了解的方面有任何进一步的接触,在谈到涉及个体的所有话题上都小心翼翼。记得有一次在一个项目行进过程中和许多同事共进晚餐时,说起我作为中国人,对自己祖国的感情。那天我喝了些酒,有些伤感,说自己有时觉得不认识自己的祖国了,因为那些传统的价值都慢慢地消失了。D说,是啊,现在中国人不太谈及内在价值了。我表示同意,说我还是欣赏那些有些内容的人,比如书读得多的,或者能够用乐器表现自己感情的人。D脱口而道,听上去就像我妻子说的话呀。这句话一出口,我们都很默契地感到过线了,于是两人都又很默契地岔开了话题。
是的,那种孤独是源于自己的周围没有心灵相通的朋友。而更让人不解的是,即使感觉到某些同事或同行和自己有相通的趣味,我却不愿意向前跨出一步,敞开心灵。我时常问自己,我是对什么有顾忌呢?
是怕对彼此现有的婚姻家庭恋爱关系产生影响吗?是怕行业里的过于亲密的同事关系带来的裙带联系吗?是怕自己在工作中的判断力受到影响吗?是怕其他同事的猜测吗?好像都有一点,好像又都不是。
在一路十多个小时的飞行过程中,我和D交换了不少行业里的信息。就像我们之间每一次的交谈,我都能感觉到他的真诚,和作为年长十来岁的前辈给我的指点。我相信他也知道我对他就职业话题上的信任。有那么几个瞬间,我想,如果我们早认识几十年,也许会成为朋友,能够有那种哥们式的默契。
到达目的地过海关时,我们走的是不同的通道。D持欧洲护照走外国人通道,我持中国护照走中国人通道。排队前,我们互相握手道别。D拍拍我的肩,祝我保重。看着他高大的身影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下一次见面,不知又该是何年何月了。而这一路淡淡的暖意,相信在多年后会成为回首时时隐时现的一抹暖色吧。
是啊,人生似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邂逅,和别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的邂逅。年轻时,为了温暖的感觉,我们努力地将自己融入人群中。年长后,我们不再在人群中寻找温暖,我们慢慢学会了珍惜那些转瞬即逝的温暖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