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瓦格纳的乐剧改革经历了多年,是逐渐完成的。如果说我们前面欣赏过的他比较早期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汤豪瑟》,《罗恩格林》具有不少改革的成分,但还不能算完全的乐剧的话,那么创作于1865年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则是公认的乐剧了。
在我看来,从听的角度,乐剧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终旋律”的运用,即音乐和歌唱不停地进行,没有终止式,感觉一直没完,直到一场的结束,歌唱中也没有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区别。其它比较明显的特征包括:主导动机的运用更为普遍;更加注重乐队的表现力而不只是歌唱的伴奏;和声的手法更为自由多变;以及全剧的序曲改为每一幕各自的前奏曲等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充分体现了乐剧的这些特征,是一部划时代的标志性名作,对后世的歌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脚本是瓦格纳根据德国中世纪著名诗人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ssburg)的史诗编写,是一个具有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和前面欣赏过的三部歌剧相似,这部乐剧也是悲剧。可以看出,大多数瓦格纳的歌剧-乐剧是悲剧。关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多的概况和剧情见互动百科:
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stan_und_Isolde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前奏曲,是以剧中一些主导动机为材料串联而成,概括了全剧的基调。大体上音乐从象征爱情的主导动机开始,逐渐发展到高亢而激动的高潮,而后出现“痛苦”的主导动机,经过矛盾和冲突后,逐渐恢复平静,象征主要人物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从爱情的产生,加上酒药激发性欲,到爱得如火如荼,再经过与命运痛苦的抗争,最后获得了“死的解脱”。乐曲开始时出现的第一个和弦“特里斯坦和弦”是瓦格纳确立的一个特殊结构的和弦,是特里斯坦主导动机(也是爱情主导动机)的一部分,也是瓦格纳在和声方面突破传统,更自由更大胆的一个标志。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 Prelu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twPGCR7Yw&ab_channel=musicvideoing
由于“无终旋律”的手法的运用,很难从剧中找出一段能单独表演的选段。下面的“爱之死”(Liebestod)是全剧最后的唱段,是伊索尔德看到特里斯坦已死时演唱的,歌中唱到“他安详又平静地微笑”,唱罢,伊索尔德也安然死去。
Tristan - Isolde Liebesto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oHcB8A63M&ab_channel=kennethsmithesq
下面的全剧音像是拜罗伊特节日剧院 1983年演出版,有英文字幕(如果没有英文字幕显示,点击音像窗框右下方的“CC”,英文字幕就会在有歌词时显示):
乐队指挥:Daniel Barenboim
伊索尔德 由Johanna Meier扮演;
特里斯坦 由René Kollo扮演;
Wagner - Tristan und Isolde (Barenboim, Ponnelle, 1983) (complet - ST de-fr-eng-es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jFBW-S3z0&ab_channel=JF52opera
下面是另一个全剧音像的版本,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99年演出版。与上面拜罗伊特节日剧院 1983年演出版相比,优点是带有中文字幕;缺点是表演和舞台设置不如前者。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确切。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对比着看看:
乐队指挥:James Levine
伊索尔德 由Jane Eaglen 扮演;
特里斯坦 由Ben Heppner扮演;
瓦格纳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_01[中字全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1OTUwNzky.html?from=s1.8-1-1.2
瓦格纳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_02[中字全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1ODg2NDYw.html?from=s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