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就明白为什么解放前都说邮政饭碗且好且铁了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上海志书上摘转过来的两张表。



邮务员和邮务佐,员高于佐, 用皇帝年代的官制来理解, 员即“官”,佐则是“吏”吧, 好像说得通。


一个初中毕业生, 比如16岁, 考进邮局做邮务佐,每月23元, 那时用的可是袁大头啊,就已经可以和比较高级的技术工人相提并论了,半年转正加两块, 以后每一年加一次,五年后可加到43块大洋,就比技术工人高不少了, 此时这个小赤佬大约22岁, 可以讨老婆养小人, 日子挺滋润的了。


可加工资还没停止, 从这儿开始是每两年一回,表格上说了九次, 共计需要十八年,那么这位小伙子变成40岁的中年人时,每月收入是85只羊(上海老式说法)。


再往后, 志书里没说, 既不能说是不加了, 也没有说还能加。


就这收入, 一家6-7口,在上海的三十年代,比之广大工人小商小贩, 甚至一般小职员也难比得上, 还得加上职业的稳定性和退休金呢。


难怪那时把考进邮局当成捧上了铁饭碗, 难怪我有一个数学老师巫本立,解放前夕大学毕的业,风度翩翩注重穿着打扮,家景很好,文化大革命时居然说还是个红五类出身!


其他老梆瓜老师说, 巫老师的的确确是工人家庭出身, 他父亲是老邮差,写到这儿突然觉得邮务员和邮务佐在共产党时代的区分何在了, “员”就是“职员”-戏说的灰五类, “佐”就是“工人”-响当当的红五类,巫老师家老爷子, 就算一直拿85个大洋, 子女想要上进, 读公立小学公立中学乃至国立大学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