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第一章是全书的精华。为了減少读书时间、朱子建议此章最好分为三节去研读。朱子在《中庸》的CH1的第一节,解释为:“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意思就是仁道是源自上天而禀赋于人,而这个仁道是我们自身具备而不可分离的。
我们都知道孔子鼓励他的学生笃行仁道,他的弟子中之一的曾子,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孑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他鼓励他的学生“实践仁道,一直到死为止”的证明。由于长期实践仁道,将仁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到一个结论,就是“仁”和心性有关,此善良的心性,是生来就有的,不必在外寻找。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天命和人性的连接,是长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仁道的结果。由此可见,“人性本善”的儒家思想是由于他们长期实践仁道的结论,並不是一个假设的话題。
有了“天命之谓性‘的大前题后,就可以导出《中庸》中的诚的形上思想的生命哲学,这就是我国的国学的智慧之所在。不必假借任何一个神话故事而展开的信仰,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庸》是一本非神主义(Agnosticism )的圣经。
〖中庸CH1之第一节原文〗
1、天命之谓性。2、率性之谓道。3、修道之谓教。4、道也者、不可須臾离也。5、可离、非道也。
〖中庸CH1之第一节白话文〗
1、上天赋予人的稟质叫作本性。
2、人循顺这个本性处人作事叫作正道。
3、要人人修养正道叫作教化。
4、这个正道、是我们片刻不可离开的。
5、假如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讨论〗
1、“天命之谓性”这句话,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如曾子、子张等,与孔子的嫡孫“子思”在实践仁道之时,由于在心中自然会湧出仁善之心而悟到的人性相接的讯息,《中庸》在此,特别强调这个善良的人性是由天赋于的,是每个人生来就俱有的。
什么是人的善良的本性?最好的解释就是孟子在盡心上篇所谓的“良知”,此良知是人人生来就有,不必外求。这就是《中庸》的第一的话就用“良知”将人和天契接的妙法。在明朝的王阳明更进一步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之天理也”。他直接就说良知就是天理,这应该是对“天命之谓性”的最简单的解释。
2、将上天与人的本性结连之后,又鼓励众人应该循此本性而去作人处事,这就是正道。而且更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众人遁此正道修养本性。这两句话后来就引起北宋与南宋的理学家的灵感,他们认为人的善良的本性是被邪恶的人欲所掩盖,所以人人要修练自己的品德,以回复到原来善良的本性。
由此可见,“率性之谓道”与“修道之谓教”这两句话,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3、之后,《中庸》又强调这个正道是大家为人处事所必須的,假如离开了这个正道,那么,这个道也不是正道了。在《中庸》的CH20之后,书中就用“诚”一个字代表这个正道。其实,当我们熟读儒家思想的所有书籍后,诚是包盖了忠恕、仁义等等。所以《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須臾离世。” 因为作人离开不了“真实不妄”的“诚”,假如人不诚实,作人的意义就会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