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第3章读后感(14):鹿子霖“瞎折腾”的笔误和三官庙和尚的草台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本文是白鹿原第3章读后感(14):
   前一段时间因为连载土楼情人章节,白鹿原的读后感暂停,今天继续。

先看第3章第14段

  白嘉轩在动手挖掘老坟的那一天,不分门户远近请来了白鹿村每一户的家长前来参加这个隆重的迁坟仪式。吹鼓手从老坟吹唱到新坟。三官庙的和尚被请来做了道场。鹿子霖和他父亲都被请来参加了被他们父子看作的瞎折腾。晚上回到家,鹿子霖又忍不住问父亲,“是不是瞎折腾?”并且说出自己的疑心:挖掘老墓时,他一直留心观察,墓室和墓道根本不见进水的痕迹,白嘉轩说他爸托梦要他迁坟,很可能是编造出来的一个幌子,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白嘉轩以好地换劣地的真实动机,是不是与阴阳先生取得默契之後玩了一个圈套?鹿泰桓心里赞赏儿子的分析,嘴上却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是瞎折腾。”他随之告诉儿于鹿子霖说:“你爷去世时我请来了老阴阳先生,看过那块慢坡地,说是从四面坡势走向看,形同滂池,难得伸展。现在这个阴阳先生比起他爸老阴阳来,充其量只够个二咪儿……”

   先来看其中的这句话:“鹿子霖和他父亲都被请来参加了被他们父子看作的瞎折腾。”这话有什么问题呢?

   在此之前,我们刚刚看到在本章第10段里,鹿家父子在换来的白家的地上挖掉白家的界石的对话,当时儿子突然问他,听说嘉轩准备给他爸迁坟哩?

   可见,鹿子霖那时就开始疑心了,那时是什么时候?是换地契约签订之后的又一个麦子收割的季节,可见半年多的时间里,儿子就一直在怀疑白家换地的意图,所以才有突然地问老爸。而父亲却冷漠地说:“越折腾越糟!爱迁就迁,爱折腾就折腾去!”父亲说完这话之后,老陈没有写儿子是否回话。其实鹿子霖从来就没有认为是瞎折腾,而且是一直有疑心的。

    所以现在看来,“鹿子霖和他父亲都被请来参加了被他们父子看作的瞎折腾。”是和鹿子霖的疑心相互矛盾的,这里的意思是两人都认为是瞎折腾。很明显这是笔误,此句如果改为“鹿泰恒和他儿子都被请来参加了被他看作的瞎折腾。”比较妥帖。

   接下去我们来整体讨论这一段的构思,作者这一段写白家人迁坟,本来这个过程可以写得更精彩一些,遗憾的是几句话带过了。“白嘉轩在动手挖掘老坟的那一天,不分门户远近请来了白鹿村每一户的家长前来参加这个隆重的迁坟仪式。吹鼓手从老坟吹唱到新坟。三官庙的和尚被请来做了道场。”

   我们知道这本书就是反映了陕西农民在清末民初到建国前期的生存状态,包括族规传统、祭祀风俗、国共争斗、窝里斗、民间传奇等,展现了沉重的新历史小说风格。我尤其对具有浓厚的关中风俗三官庙的和尚做道场感兴趣,因为这也是中原文化历史的“密码”之一。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也许有人会说,三官庙的和尚做道场和白鹿精灵的立意相差甚远,作者完全可以略写。但是如果大家回头看一下第一章写一撮毛法官,是写得到多么精彩:

法官果然随后就到了,刚到门口就把一只罗网抛到门楼上,乃天罗地网。法官进得屋来,头缠红帕腰系红带脚登红鞋,扑上楼去又钻到脚地。胡氏吓得蒙了被子。法官最后从二门的拐角抓住了鬼,把一个用红布蒙口扎紧了脖颈的瓷罐呈到灯下,那蒙口的红布不断弹动,像是有老鼠往外冲撞......

   一个小法官“捉鬼”和白鹿精灵的立意不是也相差很远吗?法官捉小鬼比起三官庙的和尚做道场,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界(天府)、地界(地府)、水界(水府)三界之神。道教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的特征是既高雅也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民间世俗,天官、地管和水官和前面我们看到的划分土地的等级的“天时地利人和”对比,是一脉相承的,白鹿精灵一定也深植于这民间风俗之中。

   如果陈忠时写“三官庙的和尚做道场”能加上上百字生动的画面描写,迁坟这一幕一定更有高度。渲染一下这个隆重的仪式,可以使场面的气氛更加热烈,场面越大,衬托出白鹿两家的矛盾越深,也显示出白嘉轩手段的高明,他不是“瞎折腾”,是真折腾,尽管他到老年是后悔自己设置了这一场骗局。

遍野无尘 发表评论于
算了。 我们不再争论这些。谢谢你的好文。
遍野无尘 发表评论于
吴友明 2017-07-31 12:15:2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遍野无尘' 的评论 : 认为和看作,不要去查字典,要看实际用法。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定要把毛泽东和矛盾的文字来说明问题,要用实际运用来说明。-----那是字典的引用。

我是说西安东南到处有陕北文化的印记,和白鹿原有陕北文化的印记是有区别的。你看清楚没有?----西安东南除了白鹿原,再就是终南山(已经不属于关中了---那更和陕北不同),你是在谈论白鹿原吗?

陈的写法主要是是写人的心理,不是民俗描写。全书对于景观,地貌,人的相貌都不愿意花墨,除非涉及到人的心态----这基本是陈忠实的说法(大意)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民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制约和规范功能,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但对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的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这些人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最终促使一个民族形成独特的国民性。生活是民俗的具体存在形式,因此生活习俗中沉淀着人们的心理和意识,而民俗的背后却依托着深厚的文化。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遍野无尘:“我曾说过,白嘉轩不想张扬,因为涉及到骗人。 陈忠实不能写太多,因为有违白的心理状况。陈的写法主要是是写人的心理,不是民俗描写。全书对于景观,地貌,人的相貌都不愿意花墨,除非涉及到人的心态。 如果写迁坟的大场面,只会冲淡主题,属画蛇添足。”

那是你的个人看法。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遍野无尘' 的评论 : 认为和看作,不要去查字典,要看实际用法。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定要把毛泽东和矛盾的文字来说明问题,要用实际运用来说明。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遍野无尘' 的评论 : 迁坟的大场面是不是冲淡主题,是理解不同,我觉得恰恰是从民俗方面强化了主题。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如果没有把握,我就会说:我认为这件事怎么啦。。不会说“我看作这件事怎么样?”

所以,认为是没有把握,看作才是肯定。

我是说西安东南到处有陕北文化的印记,和白鹿原有陕北文化的印记是有区别的。你看清楚没有?

遍野无尘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吴友明' 的评论 : 我曾说过,白嘉轩不想张扬,因为涉及到骗人。 陈忠实不能写太多,因为有违白的心理状况。陈的写法主要是是写人的心理,不是民俗描写。全书对于景观,地貌,人的相貌都不愿意花墨,除非涉及到人的心态。 如果写迁坟的大场面,只会冲淡主题,属画蛇添足。

[认为]:明确肯定,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例:毛澤東 《實踐論》:“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茅盾 《子夜》八:“ 馮云卿 苦笑著,認為這是一句普通的應酬。”

[看作]:当作,例,把麦子当作是韭菜的城里人。

另外:陕北和关中大不一样,包括民俗,地貌,人文,和语系(陕北和晋北是一个语系)。 如果你认为白鹿原,处都有陕北文化的印记, ----可否举几例说明?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遍野无尘' 的评论 : 理解不同没有关系,你认为是写对迁坟墓的疑心没错,但是我觉得应该多写一些迁坟的过程。和尚道场多些笔墨可以使场面的气氛更加热烈,场面越大,衬托出白鹿两家的矛盾越深。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oolwin' 的评论 : 白鹿原至今发生在什么地方都还有争议,陕北和关中有那么重要吗?至少都是同一个陕西省吧。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渭谓渭水,雍谓雍山,河谓黄河,华谓华山。但《史记》中有时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的范围之内。

遍野无尘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吴友明' 的评论 :
“这一段主要想写鹿家父子对白嘉轩迁坟的疑心。而不是为了写迁坟本身。”

是写疑心(对xx的疑心),不是写迁坟。

这一句话你我都能理解出不同?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遍野无尘' 的评论 : 至于认为和看作,我的看法倒是和你完全相反。我觉得认为是有讨论的意思,不是绝对的肯定,看作才是绝对的肯定。
吴友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遍野无尘' 的评论 : 这一段写什么?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你以为是写迁坟,和尚做道场不也是迁坟的过程吗?
遍野无尘 发表评论于
“鹿子霖和他父亲都被请来参加了被他们父子看作的瞎折腾。”
鹿子霖虽然有疑心,因为是疑心,就不排除鹿子霖把白的行为也[看作]是瞎折腾。

[认为]和[看作]有些区别。[认为]是100%的认定。[看作]有[看起来好像]是意思。 所以如果是鹿泰恒一人的疑心,可以写为[认为的瞎折腾]。现在的疑心两人加起来大约是150% (< 200%),所以用[看作]比较恰当。
遍野无尘 发表评论于
这一段主要想写鹿家父子对白嘉轩迁坟的疑心。而不是为了写迁坟本身。

实际上这个迁坟不宜多写,所以作者一笔带过。“ 白嘉轩在动手挖掘老坟的那一天,不分门户远近请来了白鹿村每一户的家长前来参加这个隆重的迁坟仪式。吹鼓手从老坟吹唱到新坟。三官庙的和尚被请来做了道场。” 这样就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为什么?第一,白嘉轩只要迁了坟就达到目的。第二,太多的张扬会让人起疑心(实际上白就防着鹿家父子的疑心)这与白的目的不符合。白都不想张扬,你让陈忠实还能咋样?第三,那些程序是必不可少的---白没有办法在简化(最好自己一个人迁过去就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