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大学群里不经意的提起即将上映的电影,《悟空传》。尘封已久的某种情绪,立时就像拔开了陈年佳酿的塞子,一下子浓郁的弥散开来。
十几年都没有再读《悟空传》,情节早已遗忘殆尽,偏偏这种情绪,独立于情节之外,仍旧完好的保存着,甚至历久弥新。
尤其在听到缝纫机乐队的主题歌中那句“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发现在不同的年龄看同一本书,心境真的大不相同。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大话西游不知看懂了多少,但肯定还没有从红楼梦里走出来。这种沉重的宿命论,悲剧的浪漫,荷尔蒙煽动下对个人英雄主主义的崇拜,加上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reckless,使这本书对那时的我极具吸引力。
肯定有类似echo的不止一个此间的少年,仅从《悟空传》
多半少年人大脑的circuits是没有计较后果的,
三十多岁再读《悟空传》,心境已大不相同。
随着年龄渐长,慢慢感受到环境对一个人心性的影响。开始试着去理解书中的猴子,猪和金蝉子对抗的对象。
有些人的确是开始就知道游戏规则,或者本身就是规则的制定者;还有些人,确实是身不由己。而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他所在的环境,真的是让他别无选择。
不aggressively的争取,就会被强者吞噬。
于是曾经的朋友渐行渐远,
我无意为后者辩解。即便资源匮乏,我们也可以选择善良。只是这个选择会更艰难。
其实我也并不觉得,如果悟空没有败,就会是更好的结局。以
那些被打死的幽冥鬼仙,天兵天将,难道又是当死的吗?
而且没有丝毫迹象表明无法无天还有bipolar disorder的猴子会是更好的统治者,会制定更平等的游戏规则。
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
记得二十出头时一个职业讲座上提到的关于换工作:你不能为了逃离当下而离开;你得知道,你要往哪儿去。
回想年少时的我,确实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离开的,为什么要去美国,更不知道
再大十几年,终于理解,自由是有代价的。
我可能是较真了。读悟空传是不能带着太多理性的。它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多过寻求解决的途径。
当一个时代推崇悟空,多半源于对现有体制的不满。当社会充斥太多的矛盾,这种躁动便迫切地需要寻找一个出口,而
重点不是如果悟空胜了又会如何,取代道貌岸然的神佛,
每个人的心中,
以悟空传,纪念我们曾经的年少轻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