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欧洲和犹太人的对话

美国和欧洲现代教育的区别是一个很大的议题,讨论起来会十分广泛。群里朋友提及德国的技工教育水平很高,我们就来谈谈德国这个欧洲大陆的代表性国家,凡正同济有说不完的德国故事和德国传统。我虽只在德国短期旅行过,但是导师是留德的、一些同学长期定居在德国、也有不少德国的科学同行。

我花了些时间专门在诺贝尔奖的网站得出这些统计数据:从1901年的首届诺贝尔奖到1933年希特勒大规模排犹使犹太科学家纷纷出逃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在这三个国家的获奖人次为:德国33,英国18和美国8,我是以获奖那年的隶属国家为依据的。如果细分的话,物理奖为:德国12,英国8,美国3;化学奖:德国15,英国5,美国2;医学奖:德国6,英国5, 美国3,另外从目测估计,荷兰和法国这两欧陆国家也表现杰出,应该都强过美国。这说明德国当年在基础科学上拥有圧倒性的优势,美国则刚刚从欧洲那里学着怎么做科学。

二战后德国重挫,但是现在仍然在原创性科学研究上落后于英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德国改变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使它过于专业而忽视了Liberal Arts(通识)的教育。所谓通识教育包括科学、语言、历史、哲学或艺术等广泛的教育范畴。德国的孩子甚至从小学升初中时就定未来的发展轨道了,他们后来可以变换求学方向,但是需要走程序。所以跟留美德国博士后谈专业外的知识,一问三不知是经常的事。这是与美国相当不同的教育系统,你如果目标是学门求生的技能,去读耶鲁纯粹是种浪费。

德国制造业强,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强,美国高科技则领先,德国近代在新技术上从来没有像美国这样领导过世界的潮流,像谷歌、Intel、脸书、苹果智能手机或Tesla与Uber都在美国涌现,现代基因工程产业更是发源和昌盛在美国。交谈中德国人把自己不如美国的部分原因归于他们僵硬的教育体制,当然德国仍然是欧陆国家的第一,比法国富不少。

德国人在战后是有取舍的,他们把综合性大学支解了,办慕尼黑工业大学这类专业技术院校,大学的基础科研远没有德国马普学会的研究所强。两边都呆过的朋友几乎都钟情于英美系统,有人甚至直接批评德国就是一个工匠的呆板国家,这也是中国当年的李岚清副总理顶着压力走高校合并的美国道路的原因。我在柏林洪堡大学的二楼看到成排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像,德国现在没有任何大学可以重复那景观了。而德国以前不是这样的,虽然永远不指望她像意大利人那样出好莱坞超级导演,但是德国确为古典音乐的故乡,歌剧也繁荣,贝多芬可以随手借用席勒的诗篇,当然德国哲学家更是层出不穷。法国也出现革命,把巴黎大学分解成十几甚至几十所大学,这些措施使德法在全球大学排名中总是名落孙山,法国总统可能是一个巴黎的几栋楼甚至一栋楼的专业政经学院毕业的。

现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部分奠基人都是德国人,遗传学之父孟德尔来自当时与德国一体的奥地利。但是论对人类科学的贡献,还是英国人厉害,英国人做科学最有Style, 像艺术家似的,以最简洁的语言给出宏大的图案,优雅而深刻。大家可以欣赏Francis Crick的艺术家的太太画的DNA双螺旋图,他们的外孙女在普林斯顿读了生物也转去从事艺术了。一段时期,剑桥三一学院的诺贝尔奖数量超过整个法国,凡正是剑桥教授对我们吹的牛,八九不离十吧。

至少100多年前,如果将美国和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比较,欧洲大陆国家更注重专业技术的训练,美国则更在意广泛学识的教育,美国认为这是适应万变的社会的基础,也是创造力的源泉。有个好玩的现象,无论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现在讨论的大学教育,英伦岛国似乎总在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

乔布什在斯坦福演讲中谈到引入书法使苹果独特,他从Reed学院退学但是留下蹭课的功劳,苹果手机和电脑都是因为引入很多人文的创意才使它更具吸引力。亚马逊创办人普林斯顿毕业生Jeff Bezos的这段话,正好说明人文修养在现代职场中的重要性:“Full sentences are harder to write. They have verbs. The paragraphs have topic sentences. There is no way to write a six-page, narratively structured memo and not have clear thinking.”。Bezos称写出完整的句子是困难的,作者强调的正是我一贯强调的每句都必须有驱动全句的主要动词或谓语。另外,每段都有引领此段落的主体句子。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清淅的思维是不能写出结构严谨的六页纸的汇报的。大家都熟悉美国的中学生在全球数学或语言测试中欠佳,其实瑞典和以色列在这些测试中也不行,但是这三个国家都是相当具有创造性的国家。

我们还是不好解释,在二战之前美国为什么在诺贝尔奖的表现这般汗颜,其实美国在1900年之前就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首富了。有位耶鲁爸认为:“战后美国高科技领先,和战前德国科技领先一样,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很少被提及的原因:军事”,但是这个说法可以解释物理或化学的诺贝尔奖,对美国在生物医学和经济学具有支配性地位的诺贝尔奖,纯粹从军事上不好解释。我想简单的解释有两种:首先,美国在二战后所拥有的正义力量使她成为世界人才的吸铁石,这样使美国成为全世界人才的聚集地,现在仍然是这样。但是如今白宫出了这位毫无公信力的几乎天天扯谎的总统,对美国的信誉是个打击,好在美国层层制衡使川普对美国的伤害没有想像得那么大。第二个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科学持续的大力支持,像NIH大发展的黄金岁月是在60-70年代的越战时期。

我的一些观点在群里帖出后,引来讨论,我和一位网名为老唐的群友就犹太民族展开了对话,现经允许分享:

老唐: 有见地。德国把犹太科学家赶走了。大部分跑到美国。为美国战后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犹太人虽然聪明,也有问题。主要是不喜欢踏踏实实的干实业,总想投机取巧发横财。他们控制金融和保险业。美国的虚拟经济、金融产品五花八门、保险公司控制医疗服务,网商控制商业,实体经济逐渐萎缩。现在美国人不会生产电器产品。德国和日本的匠人精神在犹太人中基本不存在。而这正是中国人需要学习的东西。

雅美之途:你对犹太人的评价有失偏颇,犹太人不脚踏实地能够获得美国近一半的诺贝尔医学奖吗?你说犹太人控制华尔街也不完全对,美国实质上还是一个清教徒为主体的国家,盖茨、巴菲特、默多克、高盛前总裁美国前财长Hank Paulson都不是犹太人。相反在二战期间,反犹的急先锋是福特和Charles Lindbergh。比较遗憾的是,中国人关于犹太人的很多认知都是错误的。很多人也不知道现在的美国高中,华裔在学业上已经远超犹太人,后续表现值得观察与期待。

老唐: 你批评的有道理。不脚踏实地可能不恰当。犹太人有超强的抽象力和理论研究能力。拿诺贝尔奖不难。但匠人和实业精神欠缺。就怕的是即无理论大师又无匠人精神。那只有山寨的出路了。

雅美之途:我在聚会上问过一个与老中结婚的犹太男性教授(斯坦福博士) 一个问题:哪些相似点使美国华裔那么容易与犹太人通婚,他思考了片刻回答道:1。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2。都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做生意的头脑。其实有一点犹太人拥有的中国人没有,那就是犹太民族时刻存在着的危机感。连好莱坞传奇导演Steve Spielberg 都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甚至直到现在,他都在心底的某一处存在自己或家人会被反犹人士杀害的恐惧,这是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的。

我人生的一个很难得的经历的是在孩子的耶鲁开学典礼上,在父母离场时见到身边的斯皮伯格,不追星的我也难控制自己啊。斯皮伯格那天是再简单不过的美国普通人的穿着,我现在还不明白他为什么在那种场合穿牛仔裤。

有位犹太人告诉我,走在耶路撒冷的路上,她感到悲凉得似乎每个石板地都是血铺就的。我们中国人也充满苦难,但是我们不象犹太人那么每年都纪念Passover的苦难,我觉得一个是宗教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犹太的人数太少,属于他们的土地又十分有限,所以他们的苦难聚集般地沉淀下来就格外地深重。相反,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的土地甚为宽广,具有科学溶液的稀释效应,所以容易遗忘自己的苦难。在二战中,中国人遇害的人数甚至可能比犹太人还多,三年的人为灾害和文革加起来死的中国人至少有4-5千万之多,这些苦难都因各种原因而被遗忘了。如果不是美籍华人张纯如率先写书,又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南京大屠杀?

老唐:你说的很对。中国人的确没有危机感。不只是犹太人,德国人、日本人也有危机感,因此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但犹太人采取的是另外一个策略。那就是在更高的层次设计上,抓住文明的制高点。还有一个品质犹太人有但中国人没有:对自己的反思能力。这可能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中华民族不是个健忘的民族。但她的记忆只是情绪上的。没有反思,再多的情感记忆也是一种情结与伤害感。如同PTSD创伤后压力症患者。

德国柏林的洪堡大学。前两张为现在景观,第三张为1900年校园照片彩色化。名字为纪念德国地质学家和语言学家洪堡兄弟,曾经让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为模板创办的融研究于教学的德国大学。思想家马克斯与恩格斯,科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和科赫,以及现代德国之父卑斯曼都出自这所大学。大家可能更知道德国洪堡基金会,为当时西德最为著名的基金会,以给奖学金数额之康概闻名。

我们去参观时德国已经统一,学校座落在东柏林那边,这只是她悲伤命运的一部分,东德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可想而知,西德索性建了一个柏林自由大学。在1933-34年希特勒反犹时,250位洪堡大学的犹太教授或员工被纳粹开除,当时因为政治立场被解雇的职员高达三分之一。在1933年的5月10日,在洪堡附近的Bebelplatz广场,纳粹当局焚烧了2万册洪堡的图书,纳粹宣传头子戈培尔还专门出席发表演讲。焚书坑儒也发生在基督教孕育的文明里,现在洪堡还有纪念此事件的碑牌。

在康河泛舟的Crick家,还是太太撑杆。

简洁的DNA双螺旋结构。右边是Crick手绘的草稿,左边是他的艺术家太太绘的用于Nature文章中的正式图,这成了人类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图案。

巴黎索邦大学。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笑薇.' 的评论 : 众口难调,这是一位的在微信的评论:“这是我读过的老师最深刻的一篇[强][强]”
笑薇. 发表评论于
与你其他文章很不同。文章结构松散。恕我直言。美国搞liberal arts 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迫使这些学生读研究生,高教经济的作用不可忽视。谢分享!
笑薇. 发表评论于
有趣的题目,有用的信息,可是文章结构太需要改进。
诚信 发表评论于
@czhz:

多谢指教。But, your arguements are all about "facts", not about logic.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zhz' 的评论 : 老兄这点基本赏识应该有吧,这是美国国会对NIH的拨款情况:https://officeofbudget.od.nih.gov/pdfs/FY08/FY08 COMPLETED/appic3806 - transposed 70 - 79.pdf

1955: $81,151,000
1965: $955,159,000
1975: $2,092,897,000

越战可以定为1955-1975,NIH在这期间增加了多少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etnam_War
czhz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诚信' 的评论 : 有空多练练阅读理解课!
czhz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有何数据证明NIH在越战时期获得联邦政府的支持高于其他年代,即使有,也没在你的原句子中反映出来。与篇幅无关,因为只许寥寥几笔就行了。克林顿时代NIH的budget double了,并没有让NIH研究水平回升。老蒋时代,中国教育是英美为主,后来学苏联,德国和法国一直是少数,李岚清基本是将苏联体系转向英美,与德国无关。
诚信 发表评论于
@czhz:

你老兄是从事生物的,并不专业于逻辑,也批评人家逻辑问题,很有趣。我是学逻辑的, 有时会忍不住找出人家的逻辑问题,还经常担心自己是否吹毛求疵。

关于NIH,原文逻辑上没问题。很自然,可以理解成,“NIH大发展”是因为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科学持续的大力支持”。 你后面的评论,并非指出逻辑错误,而是指出的事实有误。

“李岚清走高校合并”的逻辑也很清楚,就是不愿成为“一个工匠的呆板国家”。

雅美之途虽然是学生物医学的, 但逻辑感很强,我从未发现他的逻辑问题。 倒是你的逻辑感不如他。

yfz9465 发表评论于
回复古龙
尽管中文有更多非线性,但语言不是根本。根本在哲学视野。即是否更全面地看到问题。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人认识世界的两条腿。我们应当有科学的严谨,也应当具备有接受艺术真谛的心灵内涵。深入抽象思维不容易,通透形象,进入心灵就更难了。
su5 发表评论于
要想比较,你得时间建立用来比较大variables , facters. 举俩例子是毫无意义的。
古龙 发表评论于
语言对于民族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德语和日语都像机器一样严谨,用这两种语言思考,思维必然会受限,但照步就班,非常严谨。英文没有那么严谨,可以天马行空。容易创造性思维。中文太不过严谨,单一字体可以有很多意思,必须放在词组甚至句子里才能清楚其含义。加之政治上封闭思维,国人要有创造性思维很难。其它语言不懂,不好评论。但接触过这么多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来的人以后,总体感觉人性都是一样的。哪都有聪明的,哪都有蠢的。
yfz9465 发表评论于
回复雅美之途
文章有将工匠精神的严谨与Liberal Arts对立的含义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我根本沒谈工匠与拉象思维的关系。
yfz9465 发表评论于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教育方略,更是一种严谨的生活态度。楼主实际上误读为偏重抽象思维。
任何个性的偏向可以是优点,也能成为缺点。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zhz' 的评论 : 蒋介石时期相当多东西是学德国的,日本也是学不少德国的东西。李岚清沒学德国正是因为看到德国之不足和美国的先进,这里没有任何逻辑问题啊。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zhz' 的评论 : 看来你对Yellow Beret时期还是不熟,当时伴随training program的扩大,NiH也是处于大的发展时期,这文章篇幅已经太长我只能点到为止。我们这里相当多的Yellow Berets, 所以我读过不少,你可从这里多了解:https://history.nih.gov/research/downloads/yellowberets.pdf
czhz 发表评论于
当时不是志愿兵役,是draft
czhz 发表评论于
有人甚至直接批评德国就是一个工匠的呆板国家,这也是中国当年的李岚清副总理顶着压力走高校合并的美国道路的原因。
-----------------------------------------------------------------------------
这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的逻辑关系也很牵强!难道中国当时的教育体系是学德国的?
czhz 发表评论于
第二个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科学持续的大力支持,像NIH大发展的黄金岁月是在60-70年代的越战时期。
-----------------------------------------------------------------------------
Bezos称写出完整的句子很困难真没说错,比如上面这一句,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毫无逻辑关系。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科学持续的大力支持没错,NIH大发展需要联邦政府对基础科学持续的大力支持也没错,但没有证据表明联邦政府在60-70年代对基础科学支持大于其它时期。公认常识是,NIH大的黄金岁月出现在越战时期是因为当是不是志愿兵役,是draft,而到NIH工作可以免兵役,所以很多优秀的人才为免兵役涌向NIH,draft一结束,他们又都去了学术气氛更自由的大学,NIH就走下坡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