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三十年(5)---2.3 镇压商民团------2.4 鸱鸮未靖此东征--------【原创】

以史为鉴、通达古今、活个明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3 镇压商民团
 
(孙文)又祭出北伐统一的旗号,急急忙忙又要拉着一帮军阀出广东北伐.我说他急什么? 为什么不好好经营一下广东,等苏援到了,训练一支新军,把基础打扎实,再筹划筹划,再出兵不迟,不要这样毛毛糟糟的,屡出韶关未得寸土.军阀跟着跑腿,但他们乐得军响,没有银子才不尿你孙大炮呢.像比较有实力的滇系军阀杨希闵,范池生原都是顾品珍的部下,顾品珍死后群龙无首被唐际尧赶出云南,无处落脚,. 正好孙中山缺兵,就打了拥护孙中山的旗号,跑广东来就粮就响来了.能有主动性去北伐么?
 
孙中山发表了文告然后领着这帮军阀陆陆续续到了韶关北伐还没打出去,后院就起了火.
 
广州市有个商团组织, 是商民自己捐款搞的民间武装. 起自清朝末年, 政府无力保护商民,商民只好自己组织武装用以自保.而商团的大当家的是广州市商会主席,英国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小老头子陈廉伯.商会为了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向香港南利洋行,德商山打士订购一批枪械子弹,即各式长短枪九千多支,子弹三百多万发,并向孙中山政府申请了进口护照
 
一九二四年八月九日, 住沙面的某英国人密告运枪械的船将要到广州.孙中山立刻饬令各炮台注意截查,又通知廖仲恺按排军舰截船.
 
八月十号 孙中山下手令给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既取消前发军火入口护照,并通知税务司,禁止该军火起岸,听侯发落”.同日手令黄埔军校校长兼长洲要塞司令蒋介石:江固监押该船来省. 蒋即派出江固永丰两舰前去监押,十一日中午载运枪械的哈佛轮随永丰舰驶至黄埔,泊于军校门外.随即开舱清点.在案记录为:步枪四千八百五十杆,子弹一百一十五万发,驳壳枪四千三百三十一枝,子弹两百零六万发;大小手枪六百六十枝,子弹十六万四千六百发.全部起出封存于军校内,派了两个连的士兵守护
 
商团知道后马上派人来交涉.孙中山说出两点理由:”第一层,护照的时期和枪枝到岸的时期不相符的疑案;第二层,你们商团所买的枪枝之外,另有许多枪的疑案;政府都是非查明不可”.理由是官冕堂皇的.其实真实原恐怕是: 1,孙中山急需枪去武装黄埔军校.2, 孙政府和广州市民的关系非常不好.自然商团也是其百性的一部分.而且是武装了的一部分.把武器交给商团不是等于把枪往敌人手里送吗.
 
明眼人一看就知到,商团一但这些枪到手肯定是要与孙中山作对的.而且陈炯明与商团有密切联系,陈炯明一直被广东人认为是广东人自己的武装.其他军队则是被孙中山雇来的外省军队.必欲逐之而后快.在孙中山眼里就是商团欲联络叛逆陈炯明图谋叛乱.孙中山当然不肯把枪械交给商团.商会因此在佛山和广州两地发动罢市造成社会上恐慌.孙中山欲行镇压,,滇军军阀们反对,不听调谴.
 
滇军第二军司令范石生又强行出面调解,孙中山无奈只好逶以周旋,在这其间,孙中山给军校发了约两千枝枪,及相应的子弹,还让蒋介石陆续发了一些枪给军阀部队,其中还给了范石生的部队一些.同时让商团出一些钱给北阀军,以交换回枪枝.廖仲愷也至函孙中山说他有点顶不住了,要辞掉省长职务.还有一个重要情况是,十月七号苏联派来送枪械和经费的小型巡洋舰波罗夫斯基到达黄埔军校停泊.蒋因此至函孙中山说苏联支援的枪械比商团的枪好,而且数量也充足,不必再继续扣留商团的枪械,还落的市面上名声不好听.经这些变故之后.最后商团实取回枪枝四千多杆和十二万四千发子弹.
 
但这件事并未结束.孙政府与商团的敌视越来越严重.商民在很大成度上代表了基本老百姓.在这种局势下,孙中山采取的是逃跑主义急欲脱离广东.他不断的发文告,又给蒋介石发函.让蒋介石撮地把黄埔军校收拾收拾逃离广州.九月九日孙致函蒋:”惟广东一地现陷于可制吾人于死之因有三:其一,即英国之压迫----- 其二,即东江敌人之反攻,----- 其三,则客军贪横,造出种种罪孽.----- 有此三死因,此地不可一日再居,所以宜舍去一切,另谋生路.现在之生路,即以北伐为最善”.十月十一日再函蒋介石:”现当将黄埔学校收束,俟到韶关再酌可也.------ 北伐必可成功,无款也出,决不回顾广州.望兄速舍长州来韶.因有某军欲劫械,并欲杀兄.故暂宜避之,以待卫队练成再讲话.陈贼来攻,我可放弃,由争食之军自相残杀可也.乱无可平,只有速避而”.
 
他的这种策略遭到蒋介石的抵制.蒋认为欲要北伐,先把广东这个基础坐实,得有个基地.蒋的回电是:”埔校危在旦夕,中正决守孤岛,以待先生早日回师来援.必不愿弃根据重地,致我党永无立足之地. ----- 务望先生早日回省,是为今日之成败最大关键也”.十月十日,即双十节,商团又鼓动罢市,廖仲愷等人又迭电孙中山报告局势严重. 孙中山下令.要商民马上开市营业,再敢罢市者,”人即正法,店即没收”.十月十一日蒋介石再致电孙中山称:”中正料,不久逆敌必来反攻韶关,各军非准备南下,击灭逆敌,断难北伐.中正当死守长洲,尽我职务.尚请先生临机立断,勿再以北伐为可能,而致犹豫延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现在北伐军内部本身就不稳,背后还有陈炯明,及商团武装, 根本没有一个稳固的发展基地. 这样四周危机四伏,前线将士怎能安心打仗,经费从哪儿来,物资哪儿供,完全是逃跑的行为.北伐怎么能成功?
 
所以蒋介石的意见是根本正确的. 现在有很多书写到这里都说是蒋的错,是蒋有野心所以不听孙中山的. 简直是昧着良心说话.听了孙中山的,国民党就完了.黄埔军校也完了.正是蒋介石平定了商团叛乱,又击灭了陈炯明,才有了广东这块基地.可以说是蒋介石挽救了国民革命,挽救了国民党.说他是是国民党里的毛泽东一点也不为过.对于这段危险时期一念之间的选择,蒋介石颇为自豪,以致于败退台湾后,有时还提起.一九六九年初,他就曾又捞叨这件事,言道:”-- 我认为广州和黄埔是革命的根据地,无黄埔,则革命军必无立足之地;无广州,革命政府即无复保障,更无进攻退守回旋自如之根据.所以广州和黄埔断断不可放弃”.我认为此言非常正确.
 
广州局势越来越紧张, 人心慌慌,社会上的传言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这边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文革时还没忘记,踢开原有政府,成立革命委员会),胡汉民任会长,廖仲愷任秘书;蒋介石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兼临时军事总指挥.政治部部长是汪精卫,副部长是周恩来,廖仲恺,谭平山.
 
13,14日两天,革命文员会调集了武装力量.开始包围回澜桥,西门,太平门一带的商团.参加军事行动的有黄埔学生军,有吴铁城的警卫军,李福林的桂军,还有一些工农武装.
开始是轻武器交火.相持几小时之后,孙军开是用炮击商团的阵地.第一天没有解决战斗.第二天15日晨商团武装开始向西关内围收缩,双方不断交火互有伤亡.到中午时分一帮理发匠用大量煤油开始在西关放火.火势很快漫延开来,沿街房屋不分良贱化为齑粉,商团不能再坚持立刻溃败.大火至17日晨才息灭.被焚烧房屋上千间,百性死伤惨重,财物损失无可计数.是此,孙中山更为广州民众所怨恨.
 
五天后的1023号北方传来事变消息.正当吴佩孚的直军主力在山海关至九门口一线与奉军激烈撕杀的关时刻直军内部出现叛变,作为直军第三路总指挥的冯玉祥战场反戈,杀回北京,断了吴佩孚的后路.直军将士闻讯士气立刻瓦解,而奉军趁机将佩孚主力包围击溃,吴佩孚此战丧失了他从洛阳带出来的全部主力.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讲明,因为它直接应响到后来的北伐战争.也由于冯玉祥的战场反戈,使吴佩孚对冯恨之入骨,恨冯玉祥胜过恨张作霖,这种恨也对国民党领导的北伐产生了影响.
 
冯玉祥回到北京即囚禁了曹锟,驱逐了末代皇帝溥仪,然后要重开国会,因此电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就是这次去北京而一去不返的.
 
评定商团叛乱之后,蒋介石在国民党里的名声大振,但在党内的地位并没有提高。翻看这段历史颇为令人感慨,蒋介石的这段经历颇像后来的毛泽东在红军时期的经历。其实蒋介石的军事才干,组织才能明显高于孙中山,更高于其他国民党高官,虽有平定商团叛乱之功,开辟广东根据地之策,在党里并没人把他看作领袖。即使随后的东征平定陈炯明,以到北伐胜利,都不能跟本改变这种处境,真正使蒋介石成为国民党众望所归领袖的是抗日战争。现在总有人爱说抗战‘帮了共产党,其实何尝不是‘帮了’蒋介石呢。
 
2.4  东征
 
书归正传,我们不能跳过这段对国民党甚为重要的开基之战。在商团平定之前,陈炯明与商团之间就有合谋,里应外合夹击孙中山的势力。但没来得及动手,蒋介石只用半天时间就平定了商团。陈炯明只好单干了。一九二四年底,陈炯明改称他的军队为救粤军,他当然是救粤军总司令了。从谋略上讲他也不是单干,他还联络了滇军唐继尧过境广西,从西面夹击孙军。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
 
陈炯明的准备颇为认真。信心十足,信心基于两点,一,民心,各界民间团体云集汕头,邀请陈炯明回师广州驱逐孙政府。2,在时人眼里孙中山的主力是滇军杨希闵 ,胡思舜和桂军刘震寰。而这些人已经和唐继尧暗通款曲。因此陈认为是可以争取的力量。陈方将士被即将胜利的情绪所笼罩。
 
陈军攻击部队兵分三路,右路林虎领军,兵力两万,中路叶举领军,兵力一万,左路洪兆麟领军,兵力一万。另外地方上还有六个独立师有两万多人。也就是说陈炯明拥有的武装力量有六万多人。
 
国民党方面孙中山走后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一九二五年元月十五日国民党政府跟据当时的情况,则针锋相对的发起东征讨伐战。国党方面的军队计有前面说到的滇军,桂军,及粤军许崇智部,湘军谭延闿,建国滇军朱培德,赣军李明扬。以及国民革命政府直辖的一些军队。合计有十万之众。也分兵三路,杨希闵率滇军为左路,攻击方向出增城取河源攻击无华,兴宁,对手是林虎。以刘震寰桂军为中路攻击惠州,称为惠州攻城军 .崇智领的粤军为右路,沿淡水,海丰,陆丰,潮州,汕头,攻击前进。攻击对象是洪兆麟军。蒋介石被任命为粤军参谋长。分配已定,黄埔军校学生军及教导团积极要求参战,蒋介石把这一要求向联军会议提出,竟遭否决。蒋不甘心,又请胡汉民转请于孙中山,孙中山此时尚在去北京的途中。回电应允。后总部把学生军及教导团编入粤军,由蒋介石指挥。
 
为下面讲述方便起见,我要介绍一下蒋介石所指挥的军队,他们是:由军校一期和二期学生组成的步兵总队,何应钦的教导一团,王伯龄的教导二团,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辎重队,还有一个由第三期学生组成的入伍生营。计三千多人.黄埔军校应该还有留守部队,所以,大约四千人这个数字是对的。另外归蒋指挥的粤军还有,张达民的粤军第二师,该师参谋长是叶剑英。及第七旅旅长许济。共计一万人左右。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随军出征。
 
校军里有大批苏军顾问,有说每排都有顾问。不知确否,但苏联在穗人员高峰 时达六百九十人。所以连上有顾问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军事总顾问为加仑将军。从时人的回忆录上看加伦总是亲上前线,甘冒矢石,具体指挥战斗。而且商定作战方案时,他的意见往往起决定做用。此次行动据目击者说,学生军登车时,每个车箱都由苏军顾问登车检查装备携带情况,确定妥当后方才关门发车。
蒋的军队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一号由黄埔出发在虎门寨集结,与粤军会合,二月四日至五日,轻取东莞,再下石龙,常平。出师顺利。二月十日于常平车站等待修复机车时感慨而作诗
诗曰:
亲率三千子弟兵,
鸱鸮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泪纵横。
 
                                        
 
此诗大不好,为何要“泪纵横缺少英雄气盖。这一点与毛泽东 不同,毛即使艰难时候也还能唱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生写诗不带哭字。随然说“咒逝川”是后改的但毕竟是了。
 
徐向前的回忆也说过蒋介石的哭,----- ,更有失领袖形相的是蒋介石两次欲自杀。
 
接下来碰 到的第一个攻坚战是取淡水。淡水为一土质城墙,上设三层抢眼,守淡水的是熊略和杨坤如部约四千多人,杨是土匪出身打仗很勇猛。他们计划坚守待援。洪兆麟已派3000 人马前来救围。
 
初时蒋介石对校军的战斗力心里没底。对攻击有些犹豫,想让粤军主攻,但加伦将军认为校军更可靠,提出组织奋勇队, 周恩来下部队作政治鼓动,你知道共产党的鼓动向来是很有力的.周恩来要求共产党员带头参加奋勇队.带领奋勇队的十名军官中有八人是中共党员,两名国民党员.可见中共党员从开始就是勇冠三军. 奋勇队由每团抽105 人组成,分成七组,每组十五人, 带一架云梯.在大炮和机枪的掩护下,前赴后继,奋勇登城.教导一团首先入城.陈军不敌由东门溃逃. 蒋介石的部队进城后,喘吸未定洪兆麟派来的三千救援军刚好赶到,汇合逃出城的杨坤如,熊略残部立刻反过头来攻城.蒋军防备不足,接战一段时间后,第七旅和教导二团败退,教一团团长何应钦在这关间时刻,命令教一团二营营长刘峙带领二营反攻.此时天已将黑,陈军呼而至,甚有气势。刘峙见状,命令全营上刺刀,并不搭话,猛扑上去见人就捅,陈军为蒋军的气势所镇慑.惊恐而走,淡水城总算稳定下来了.
 
刘峙后来没打什么好仗,可是官当得不小,我就一直纳闷儿,蒋介石为什么给他那么高的职位打仗又不好.看来是在此一战成名的.
 
此战教二团团长王伯龄被撤职.带领奋勇队冲锋的队长沈应时升为教二团团长,但此时沈应时因战斗负伤住院.在这期间团长职位由钱大钧代理.教二团一营营长顾祝同在找不到团长王伯龄的情况下,带领全营坚守阵地不退,受到表扬, 全营官兵每人被奖历大洋30 .
 
接下来的棉湖血战也让何应钦一辈子都忘不掉.
 
蒋介石指挥的军队,于十五号取得淡水后,18日再取坪山,21日取三多祝和梅陇.27日攻下海丰.陆丰,一路追击洪,叶部溃军,直过揭阳。又向讪头,潮州攻击前进.黄埔学生军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路攻城掠地,早惊动了陈炯明的其他两路军,也让敌我双方的政要及军阀头目惊的目瞪口呆.由于孙军的左路和中路军不思进取,陈炯明把他自己的右路和中路军东调来加强自己的左路军.中路叶举军的加入并未挡住蒋的攻势.林虎的援军兵分两路,一路出紫金攻海丰,并于三月九日收复海丰.另一路出河婆攻击揭阳,意图截断蒋介石的后路.
 
蒋闻讯后于三月十二日即回师出揭阳向河婆(今揭西)迎战林虎援军.十三日两军相遇在棉湖 , 鲤湖地区 , 教一团在棉湖先遇林虎援军.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立刻投入撕杀.林军人多势众, 对教一团呈包围状态.教一团不足两千人,而林军前后投入战场一万人左右.学生们不知恐惧以少战多,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血战不退.这时教二团尚在十里以外.蒋的指挥部随教一团在包围圈里.蒋本人及加伦将军,还有周恩来都在团部协助何应钦指挥.廖仲恺拄着拐杖监督随军役夫搬运弹药.林军发现何应钦团部在增塘村.集中攻击,增塘村四周死伤叠陈,
 
军校生死伤残重,阵地有所动摇.蒋也被眼前地景像所刺痛,流着泪对何应钦说:何团长,你要坚持,必须想办发挽回局势,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败了,再无希望返回广州了.革命事业也将遭受挫折”.何应钦被情景所感动,也流着泪答道:”既然非拼即死,那我就去了”.说完舞抢冲出指挥所,命令刘峙仿照上次,挥兵肉搏.
 
在这紧要关头,蒋忽然想起炮怎么不响了.蒋回头冲着炮兵连长陈城喊道: 炮怎么不响了.陈诚说: 不知为什么, 炮打不响了. 蒋说:是都不响了么,你这个连长,不会亲自试一试??说着话,蒋介石和苏联顾问随陈诚来到炮兵阵地.陈城亲自操炮  ,瞄准正在进攻团部的林虎军亲自拉火发炮,嗨!奇怪了,炮响了炮弹到敌军人群一下子炸十几个敌人.陈接着连发几炮 ,炸死几十个敌人,打乱了敌人冲锋的队形,遏止了敌人冲锋的势头.
 
激战中教一团黄埔军校学兵连,表现突出.史书多有褒扬.学兵连连长曹石泉,党代表曹渊,副连长唐同德都是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正好赶到.立刻投入撕杀.到下午四点,教二团和粤军第七旅赶到,稳住了整个战线.双方形成对峙.
 
战至三月十五日,粤军第一师陈明枢部及吴铁城率领的警卫军出兵直接攻击河婆断林军的后路.林虎军全线溃败. 棉湖一战教一团伤亡六百多人, 九个连长 ,战死六人,伤三人.
 
 
蒋军乘胜追击,于十八号那下五华,二十日攻占林虎总司令部所在地兴宁.林虎逃走.二十一日攻占陈炯明总司令部所在地汕头.陈炯明军向粤赣边境,粤闽边境退去.
 
此次东征,国民党右路军一万多人,连战连捷打垮陈炯明四万多人,思其原因:一是黄埔校军作勇敢不惜死.当时对校军的教育,除平时教育的为革命不怕死,舍身取义之外,蒋与廖仲恺进军途中还制定了<革命军人连坐法>规定: 一班同退,只杀班长; 一排同退,只杀排长;一连同退,只杀连长;一营同退,只杀营长;一团同退只杀团长.一师同退,只杀师长如二月十五日淡水战斗中,教二团有一些部队顶不住退了下来,七连连长孙良就被当作典型而枪毙事后蒋介石总结说:当时杀完孙良有些后悔,认为杀的仓促了但现在想想,还是对的,若不然谁会前仆后继,每于肉搏登城,碧血淋漓之时,毫无季怖状,浩然捐生,乐如还乡”. 二是,苏联的武器支援,经费支援,军官顾问.比如棉湖之战,如果不是关建时候大炮打响,那恐怕就很难说了,蒋军的炮,口径大,射速快,射程远. 还有铁甲车.林虎军作战也很勇,可惜缺少大炮,既便有炮,炮的威力也小,机枪也少.机枪也不如蒋军的苏式机枪火力猛,否则的话,两千人对一万人那是要全军复灭的.三是共产党舍身赴死的带头作用.以及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所其起精神作用思想精神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否则你就是砍头也挡不住退却.比如我们后面将会讲到的吴佩孚情况.当时的港报就有评论说:”是此次东江粤孙两军之战,换言之,即粤军与中俄两国共产党之战”.
 
说到此,我不禁想起,国民党人士多有国共合作国民党吃亏论.说什么: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了两次吃了两次亏.看看这段历史,果真如此么? 如果没有俄中两国共产党的合作,国民党肯定失败.孙中山一死,国民党肯定分崩瓦解.尤其是蒋介石,更不可能成功.蒋当时的政治地位不高,如果不是有军队支持,他不可能成为国民党政治领袖的.说来说去最笨的是共产党,纯粹是为别人做嫁衣裳.由于最初的共产党人不搞自己的军队,只能为国民党卖命.单纯的认为中国没有大量的劳工阶级,不足以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没有看到很多农民实际也是赤贫的无产者.也没有看到即便是有地的农民,也存在大量的农民只拥有少量的土地和大量的土地却掌握在少量的大地主手里的严重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所以得出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在中国成功,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得结论.而一心投在国民党门下,一心要为实现国民党的主义而奋斗.这就造就了国民党的军队,造就了蒋介石的领袖地位.
 
书归正传.
 
二十一日占领汕头后,蒋得到孙中山病逝得电报,蒋当时悲痛欲绝.口里囔囔自语:”先生死了,学生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干脆也死了吧.说罢拔出身上佩的短剑就朝自己咽喉刺去,身边人员立刻上来抱住夺下短剑.众人纷纷言道:总指挥不能死,还要带我们去讨伐陈逆.蒋介石为什么会做这样激烈的行动.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蒋的地位不稳.而且实力不强.孙中山一死,他政治上没了靠山,武力上怕军阀们把他吃掉.把他抓起来枪毙都有可能.所以这时他想死是真心真意的.可是后来突发的刺廖案给了他打击别人的机会.我们只能说吉人自有天相.
 
前线蒋介石所领军队于三月三十号在兴宁,开展奠祭孙中山活动.活动为时一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