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遵循中庸、默默不闻而不后悔-中庸CH11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庸》CH11中,孔子告诉子思,在春秋时期的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喜欢提出奇怪言论的人以引起当时的人士的注意,並希望引起诸候的注意,可以幇助君王的富国强兵,譬如在春秋的后数百年的战国时期的法家与名家,都是属于素隐行怪之类。第二种人虽是儒家的弟子,笃行中庸之道,但是不能坚持,半途而废。第三种是依循中庸之道行事的人,他一切低调作事,虽然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但是一点不后悔,孔子最称赞和欣赏这种人,特别称他们为圣人。

 

先将《中庸》CH11原文和白话译文登上,再讨论:

 

〖中庸CH11原文〗

 

1、素隐行怪,2、后世有述焉!余弗为之矣。3、君子遵道而行,4、半途而废,余弗能已矣。5、君子依乎中庸,6、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人能之。

 

〖中庸CH11白话译文〗

 

1、寻找隐僻的歪理、做些奇怪的事情。[注:素=索、寻找。隐=隐僻的歪理。行=行使。怪=奇怪的事情。]

2、后世会人有记述这些歪理怪事,但是我不会去做这些的。

3、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去作事,

4、但是半途而废,而我是不会停止的。[注:已=停止。]

5、君子依照中庸之道去处人作事,

6、即使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自己也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注:遁世=黙默无闻。不見知=不被人知道。]

 

〖讨论〗

 

1、在孔子的春秋时代,也一定有许多高谈阔论的人士,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这些人的言论,而在孔子去世之日,墨子才出世了。墨子的主张可以说是与孔子相反,墨子主张a、努力工作b、节俭c、兼爱d、反战。所以笔者认为:在孔子同时的春秋时代、非常可能有类似的言论,而孔子不同意他们的言论,因此孔子称此种言论是怪论。

 

2、为什么孔子称其他言论是歪理怪事?在《论语》子张篇有一段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说的,最能解释孔子的本意。他说这些旁门左道的言论,也有好的地方,但是行久之后,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就不去学这些旁门左道了。[原文-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覌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3、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非常高,如在宪问篇:君子具有智、仁、勇的品德所以不惑、不憂、不惧。但是孔子观察他的学生竟然都不能坚持中庸之道,在《中庸》之CH7中,孔子说:“……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也是说大部分的人都不能笃行中庸超过一个月。在此章中,孔子叹惜他们是半途而废,但是孔子以身作则、告诉学生:他一定会坚持到底、不会半途而废。

 

4、在《论语》的开头,有一句儒家的最重要的一段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悅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述出了儒家教导学生应该持有的a、学习态度,b、交友方式,c、即使默默无闻也不生气。所以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不要追求功名利禄,严守中庸之道,甚至于默默无闻都没有关系,只要不后悔,就可以成为圣人的境界。

 

5、孔子所推崇的中庸之道,是循天命而赋予在人心的大道。不是只求荣华富贵的小道。总之,孔子鼓励他的学生:需要先具有君子条件的智仁勇三个条件,在处人作事时,才能处处守着中庸之道,万事不偏不倚,而且久久不放弃,不会半途而废。能够持之以恒,虽然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徐福男儿 发表评论于
非常平实中肯的诠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