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当代书画家不太容易出大师。因为他将对社会或者已经对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使社会起了多大变化,我们当代是看不到的。比如凡·高,他死之前,没有后来那样的轰动效应。
我们说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就是因为他这个运动员准备退役的时候,这场球赛的意义才开始显现出来。他启发了马蒂斯这代人,马蒂斯这代人同时又引发出了毕加索这些人,等等,所有后来的各种各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都跟塞尚的个人活动有非常大的关系。
保罗·塞尚,《苹果和饼干》,1895
保罗·塞尚,《静物与窗帘》,1895
现在,我们说,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要是没有他的话,我们很难想象现代艺术会变成什么样。而这个意义是社会意义,不是说他画一个苹果有多么好看,画一个罐子在笔法上多么有意义,当然塞尚在这些上面都是无可置疑的,画得非常好。这确实是需要等这场足球赛结束以后才能断定。当大家都还在球场上跑来跑去,你怎么能断定最后这个世界杯是巴西队拿走了,还是法国 队拿走了?所以当代有没有大师不是现在说了算的,哪一个朝代的当代都没有大师。
我个人以为,黄宾虹 、齐白石 、林风眠这些人,也不是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是什么?有了这个人和没有这个人,人类这个物种是不一样的。
林风眠,《捧莲少女》
林风眠作品。
有了爱因斯坦和没有爱因斯坦,人类这个物种是不一样的,这叫一流大师。开玩笑说,本来是每天六点半太阳升起来,因为有了这个人,太阳提早两个小时出来,世界整个因为他变掉,这样的人是一流大师。比如,有了赵佶和没有赵佶,中国画这个游戏也是不一样的;有了王羲之和没有王羲之,中国人书写汉字是不一 样的,我以为这些叫一流大师。
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等,我觉得就是画得很好。一个好画家、好艺术家,最后是不是会变成一流大师,就不好说了,这跟画家一点关系都没有,要看社会,有很多因素互相起作用。
齐白石作品。
我认为的大师,他自己的工作,往大方面讲,要在文化上对这个种群起过非常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地震的涟漪,震中可能圈子很小,但是震的级数很高,慢慢向外扩散出去。
我觉得石涛、八大等对中国士大夫的思想、情绪、价值观念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当然肯定是大师。再比如李煜,虽然他写的好像都是亡国的内心情感,王国维说李煜像基督耶稣一样,他背负的是全人类的灾难,一个物种的悲剧。
石涛,《黄山八胜图之一》, (日)泉屋博古馆藏
八大山人,《山水》,23.2 × 28.1cm,夏威夷檀香山艺术博物馆藏
另外 ,创新也是众多审美价值里面的一个。好的画往往从哪方面看都挺好,从国画的传统角度看,传统继承得比较好;从创新角度看,创新得也不错。单单只是因为创新,不会变成一张好画。所以创新肯定不是唯一的审美价值,而且肯定不是最重要的价值。就像小姑娘本身很好看,为什么好看?因为她长得白?但不是所有长得白的都好看。或者有的小姑娘挺苗条所以好看?也不对,不是所 有苗条的都好看,有的瘦得跟竹竿一样也很难看。反正说不好。
宋徽宗,《欲借风霜二诗帖》
宋徽宗,《小楷千字文》局部
我个人认为,比较真诚,比较生动,才是要紧的价值。所谓创新,也就是希望你的个人价值更大一些,而不要老是去模仿别人。
刚开始都是学一些程式化的技法,以期掌握一些语言可以进入这个游戏。等真正进入游戏,就是个人价值的显现,包括你的修养、你的品格。你自己是什么样的,就在里面,作品就是你的影子。
比如技法有各种熟练的方法,有的人熟练得很朴素,证明这个人比较本质;有的人熟练得很花哨,全是花拳绣腿,一会儿翻跟斗,一 会儿挤眉弄眼,就证明这个人比较装饰自己,别人不太容易看到他 的本色。这些美都是有差别的。
八大山人,《荷凫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所谓画由心生,不画出画来,不唱出歌来,你可能看不懂他,他把画画出来,其实就是更彻底地表达自己,然后你觉得这个人很美。比如曹雪芹,他不把《 红楼梦 》写出来,你肯定觉得就是一糟老头,他写出《 红楼梦 》来,你服了,原来这人内心这么丰富。
差别在于深刻程度。内心比较深刻,作品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内心很浅薄的人,一画画就画得很深刻。有可能内心比较深刻,画还是老画不出来,他对画画这个游戏的技法不太懂,可能去唱歌唱得挺深刻,或者去写文章写得挺深刻。真正深刻不可怕。深刻不是说我就批评别人,真正深刻的人、真正通的人是很快乐、很平和的,而且也很热情。
八大山人,《鱼》
越往上走 ,好的作家 ,好的音乐家 ,理解问题到一定深度的 , 肯定是比较少,所以好多画家相对不够深刻,这也很正常。比如你画很朴素的画,除非真的画得很深刻,而且也有人认识你;你又不太深刻,还放弃了普通读者,还不画得表面漂亮一些,那不是弄得连饭都吃不上了吗?
禅宗里面说,有个人问他的老师,如何是行善之人?老师说是那些“披枷带镣”的人。那如何是行恶之人?老师说是像我们这种参禅入定的人。他说,老师你说话太深奥了,能不能直着说一些我们听得懂的。老师就说,善恶如浮云,没有一定的说法 。善恶 、美丑 、是非都是这样 。
画画呢 ,连标准都定不出来 ,由谁来打这个分更不知道。所以这个游戏才有意思,马上就能评判出来 ,就没有很多人着迷地玩了 。
我在江苏的时候,有一个老师辈的人,讲课可能有些同学看不惯。他跟我说他今年58岁。我说,58岁怎么了? 他说齐白石58岁开始卖画。我说那你开始卖了么?他说谁知道我能不能活到95岁啊。 从这个方面说,我比较喜欢美国人送他们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口号:你不一定成功,但一定要努力。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比较人道,对于每一个画画的人来说,不一定成功,但是应该努力,成功不成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倒觉得中国画肯定有特别强的魅力,即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死掉,我觉得也无所谓,再过个三百年五百年可能又重新活起 来了。现在很有可能死掉,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成功都是 因为不可能才有价值。我们从逻辑上推,一个人很难成功,如果你成功了,当然有很多机缘 ,你自己又投入了超出想象的努力。
石涛,《云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想把我说的成功解释得具体一点。
我们开玩笑说,把画家分为几流,假如我们开始画画,你旁边的人认为你是画家了,这个时候我们定位为第六流画家。
然后你通过偶然的机会认识一个好老师,或者你进入北京画院或者中央美院去学习,此后你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算是五流画家,升了一流。
你又特别努力,这个时候你就算四流画家。
每一次进步的时候都会淘汰一批,六流画家不 一定比你差,但是他没有这个机会,没有经过这样的专业训练。进入专业训练的人,有些因为文化管理等原因就很遗憾地被排除掉了。
到了四流画家,我觉得基本上就不再动了,如果很聪明的人又不太用功,就是被大家认为还可以,进入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场合,也可以算是四流画家。但是大多数就是这种四流画家。很聪明的人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进入,不太聪明的人必须要很努力才能进入。 在这么多四流画家里面,聪明的人已经养不成一种习惯,因此不会进入三流。不聪明的人他用功的极限就到这了,所以也就基本没有什么进入三流的。
石涛,《花卉图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偶然有一些人例外,比如陈丹青,我开玩笑说,你差不多算三流画家,因为他比较聪明又特别用功。
他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因为当时社会不承认他,说他出身不好什么的。陈丹青说那时候他们特别苦,和那个丁师弟画连环画的时候,两个人只有一条卫生裤,也只有一条秋裤,秋裤还有很大一个窟窿眼,也不知道往哪儿塞,反正活得非常苦。陈丹青跟我说过,他曾经拿到一张油画布,就哭起来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拿到过真正的油画布,很痛快地在布上画油画。他拿到之后,就不知道怎么画,不知道怎么下笔。正因为这些原因,他非常用功,本身又非常聪明,我想没有这个原因,他可能不会这么用功。于是他就进入三流了。但我觉得这个动力妨碍他进入二流了,因为他太关心社会对他的评价。
陈丹青,《三树图》
把妨碍他的这些东西脱开,只是比较坦然地去画画,这种人可能在四流里面有,但是你根本就进不了三流,二流也很难进入,所以都搁在四流里面了。
但有一个人突然吃错药了,在三流的时候因为什么原因,突然性格变了,他又可以进入二流了。
进入二流之后能不能进入一流又是一个问题。能够进入一流的画家就不是一般人了,是疯子,就是有毛病,世界上的事他只知道画画,不知道别的。他必须有特别大的才气,有非常厚的学养,又有病,那他可能是一流画家。
朱新建作品。
历史上一流的画家太少了。所以我觉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已经不想成功了,要是喜欢画就永远画下去吧,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是太释然了。
毕加索
我看上的一些一流画家,那些哥们绝对有病。我觉得毕加索是一流画家,这人肯定也是有病,就是这 个世界上他好像不知道别的事情,只知道画画,而且又有这么大的创造力。但光有这个毛病的人太多了,他又必须是一个有大才气的人,又得社会给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所以一个人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朱新建,(1953—2014.2.10),江苏省南京市人。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任教、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质奖;作品《除三害》获全国少儿图画优秀奖。为上海美术电影厂、中央电视台设计动画片《老鼠嫁女》、《金元国历险记》、《皮皮鲁与鲁西西》的人物造型,动画片《选美记》的造型设计获上海美术电影厂优秀奖及金鸡奖提名。曾赴比利时、法国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国家图画馆、比利时皇家历史博物馆、巴黎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出版有《朱新建画集》三种。
来源:书法聚焦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