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故事,就是聪明人和笨人的故事”—中国文化教育的尴尬

爱书爱树爱美食爱这个世界,记录生活点滴个人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家儿子每周一次在中文学校上课有两三年了,进步如乌龟散步,每次开学都唉声叹气。为鼓舞士气,我鼓励他说:学好中文,下次去中国餐馆,你来点菜。结果他说:点菜看照片就可以了,不需要中文。呵呵。。

有一日问他学啥了?他说他没搞明白。好像是“something about no head and new head”. 啥?我也不懂喔。问老师。原来老师很文艺地教了两句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眉头和心头,儿子听成了“没头和新头”。呵呵。。

老听别人家的孩子几岁会背唐诗,我倒不觉得孩子背诗多重要。白话都不懂呢,诗太高级了。但是还是要激发他学中文的兴趣呀。后来我想讲成语故事应该是个好主意,又学中文又学文化,还有那啥三观道理教育。所以开始每天讲两则成语故事。从曹聪称象开始,倒草船借箭,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邯郸学步,买珠还椟,等等。儿子听得津津有味,每天还盼望着讲故事。讲了一阵,我的成语库快见底了,说:让妈妈想想,还有什么故事呢?儿子说: 我知道,中国的故事,就是聪明人和笨人的故事,像曹聪称象是聪明人,有的人就是很笨。啊?我吃了一惊,自己还从没想过,这么总结还是挺有道理的:我们中国文化确实是崇尚个人的聪明能干的。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故事呢?

孔融让梨?鼓励谦让尊老。在美国,我更愿意孩子学会尊重每个人,该是自己的就要争取,该是别人的要公平待人。有梨,切开大家分享好了。

愚公移山?要传递的是契而不舍,一点点去做最后达到目标的故事。精神倒是可嘉,可惜这故事放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孩子们更喜欢探索怎样利用科技来实现移山的工程。

大闹天宫?好像也不可取。有冲突时,怎样沟通寻求双赢,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像弼马温大闹天宫,在法治社会,还是不要提倡了。

想了一圈,我决定放弃给他讲中国成语故事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