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哥窑的身份之谜,不仅表现在其烧造窑址的年代与地址需要确定,而且也反映在对哥窑瓷器自身特点的确认。历代有关哥窑的文献多为摘录前人的记载,重要的资料凤毛麟角。前辈们也曾把与哥窑风格相似的传世品都归于同一种类型上,但归属不明确,还统称为传世哥窑。实际上,其中不少的 产品,已不再是我们现在定义中的宋代传世哥窑器物,它们中可能包含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窑场的产品,比如:
1.元代的老虎洞窑(哥哥窑或哥哥洞窑)瓷器
2.宋或元的龙泉窑瓷器
3.明清景德镇官窑仿哥窑瓷器
4.明清其他地区的仿哥窑瓷器
随着老虎洞窑元代哥窑的定性,传世哥窑的面目逐渐清晰。不可否认,传世哥窑与南宋官窑之间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官哥窑瓷器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宋代美学的灵魂在于以韵为高,以朴素为美。传世官窑器物的釉色、造型等均符合帝王收入宫中的标准,以粉青、灰青为主,米黄、月白的少见。其釉面温润如玉,蕴涵着美玉所独有的典詹、安静、天然纯朴的特质。其纹片既不夸张,又不呆板,恰到好处地起到装饰作用。而传世哥窑的釉色,多以米黄、月白为主,釉面朦胧酥腻,其纹片的装饰效果非常突出,特别是铁线吸睛。为什么呢?
11,开片的目的
历年来,窑工们一直在开烧制瓷时遇有一顽疾诟病不可克服,那就是釉面开片。这种发生在釉面上自然开裂的现象,被窑工们逐渐地掌握并有意地设计,使之成为特殊的装饰效果。传世官窑中不带开片的瓷器数量很少,证明这种品质的瓷器烧造难度很大(图65)。窑工们利用开片的不同角度,直切纹,斜切纹,通过多次上釉,多次入窑烧造,摸索出釉色与开片的相容性。传世官窑瓷器中,粉青釉瓷多带无色的冰裂纹,或单一的泛黄褐浅色的纹片(也有少量的带黑色大开片的),以突出自身的精美釉色;灰青釉瓷多带单一的黑色纹片,或黑色与无色相织的纹片,以增添器物的立体感。官窑瓷器中也有带金丝铁线的,正如今年春季香港苏记上拍的官窑葵口盘(图66)。为此,从釉色、纹片上区分官哥并不容易。但是,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哥窑着重表现纹片而淡化釉色的特质,十分独立抢眼。正因为哥窑欠缺火候,为了能达到入贡的标准,在精细修胎的基础上,再次加工,使哥窑具备了密集与稀疏交错的纹片布满全身,塑造出独特的韵味。
图65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官窑不开片莲花式盘
图66 201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南宋官窑葵口盘
12,开片的制作
因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收缩率有大小,自然地在釉面上产生了开裂。这种物理现象,在龙窑的生产环境中,的确难以控制。龙窑的保温性能很差,骤冷骤热。无论胎釉的薄厚,开裂的比例九成以上。随着素胎和薄胎厚釉的工艺趋于成熟,窑工们也逐步地掌握了适当的烧窑法,包括控制还原焰的长短,温度的高低,新鲜空气中氧的配给,放置瓷坯在窑内的位置等等,甚至是通过设计修胎的薄厚、改变釉料的化学成分,来调整不同的釉色、开片的深浅、疏密与大小。专家们发现,哥釉中有大量析晶的钙斜长石,它是釉面产生乳浊、裂纹的主要原因。而这种釉料配方,显然是人工有意而为之。在传世官哥窑瓷器中,可以找到一些品质精美的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的物品,它们是经历几代积累下来的经验结晶。
13,开片的纹路
官哥窑的开片裂纹有“直切纹”和“斜切纹”的区别。直切纹(图67)是指釉裂纹路从几近釉表深至胎骨的形式,有长短、宽窄之分。无论釉层的薄厚及釉色,该裂纹可有无色或人工带色、贯穿整个釉层。它可形成器物上的大开片(图68),可以是单一色纹片(图69),也是金丝铁线中的铁线(图70)等等。
图67,68,69,70
斜切纹是在釉表一半成锐角,一半成钝角的斜度开片(图71)。由于光线入射的方向不同,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会发生变化,可从一条细裂纹,随着物体的旋转,见到成为有一定宽度的白边裂纹。釉层增多加厚,各种斜切纹交错,形成繁复的多层开裂的纹片(72)。这种纹片也可有无色或人工染色,也是有长短、宽窄之分,其纹路也可弯可直,例如金丝铁线中的金丝(图73)。
图71,72,73
古瓷界术语中,把带有交错纹片的官窑叫做‘蟹爪纹’、哥窑叫‘鱼子纹’、“梅花纹”;把多釉层重叠的浅白断纹叫‘百圾碎’、‘冰裂纹’;把大小深浅带有黄褐深黑之色的纹片称为‘金丝铁线’等等。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还试图把各种纹片分出优略等级“...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这一标准经常影响着历代帝王,以至于后世的仿作者们也遵循之,调和釉水与带色纹片。以英人大维德爵士为代表的西方业界,根据釉色纹片把官窑分三等次,这一见识一直影响着众多收藏家的鉴赏观:
上乘:釉色类似汝瓷的天青色,器身具大纹片者;
中乘:釉色呈粉青色,釉面开小纹片者;
下乘:釉色发月白、灰青釉色,纹片细碎者;
〈未完〉
(参看前文“收藏点滴26 & 27”所列的文献资料,此文有所引用,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