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簡稱豫,自古位居中原,黄河以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现代的河南,铁路、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居中国前列。自从在北京工作以来和出国以后,我每次回乡探亲都经过河南,但一直没有时间亲临其境。今年去香港,专门直飞到北京再转高铁,借机到河南一访。当天飞机到达北京后,直奔西站,坐上晚上8点发车的高铁,风驰电掣,一站到达郑州,时间2小时半。这真是,高铁胜过顺江舟,千里路程三时还。当晚家里姐妹三人也在同日从襄阳来到郑州和我汇合。这是自今年5月14号母亲节我们四姐妹一起游览香港后的又一次的共游。大妹的河南朋友已经安排有专车服务,保证了我们这次旅游的轻松和自在。
第一天的旅游是洛阳近郊的白马寺和龙门石窟。
白馬寺位於老城以東21公里处,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後,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如此重要的白马寺我们当然是要拜的。可是访问后,非常失望。本身寺内的建筑和任何一处的寺庙都类似,这可以理解。但没想到这个寺庙的左边竟然建了一个国际区,有新建的泰国,缅甸和印度的寺庙,其建筑群色彩斑斓,金碧辉煌,与古旧的白马寺的庙宇为邻,真是不伦不类。再加上寺外一大摊小商品的小店,更让人索然无味。呜呼,嗟叹,堂堂中华的第一寺院,为何搞成这般低端!
离开白马寺,直奔龙门石窟。心里在忐忑,不会又让我失望吧?还好,这次是非常开心。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12.5公里处的龙门峡,但其实这个峡并不狭窄,只不过此处沿着伊水河有東西兩山對峙,看上去宛若門厥。从访问中心坐电瓶车到景点入口,龙门二字是写在伊水河的大桥西边的桥洞上边。穿过这龙门,放眼望去,心情豁然开朗。但见伊水两岸,杨柳依依。时已初冬,青色尚有。只是添些淡黄,却是别有风韵。
沿着西山脚下走去,迁延约一公里余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石窟,让我们时上时下,走的是气喘吁吁,看的是目瞪口呆,拍的更是不亦乐乎。旅游介绍说,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本人不懂石刻艺术和佛教,但亲临其境,真是震撼。这里摘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龙门石窟的评价:“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西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石窟的主要位置是在西山,也称龙山。东山也有少许,不过东山的香山寺确也是名声在外。《隋唐嘉话》记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既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复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中唐时更有诗人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使寺名大振。诗人生前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去世后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故现有白园也为石窟一景。
走进河南的第一天,在白马寺留下无味,在龙门石窟给补了回来。游玩后忍不住写了一首”诗”出来:伊水两岸杨柳依,香山东立龙门西。赋诗夺锦传佳话,千年石窟列世遗。当然咱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也就是班门弄斧,凑点儿诗趣吧!看客不要笑话。不管如何,自以为,龙门石窟,必游之地。中原文化,这里首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