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关于海外生活最弱智的9大语言梗:

为自己写下生命旅程的点点滴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 “融入了主流社会”:从央视到地方媒体,一说到某些成功的中国留学生或海外华人就会一言以蔽之“他们融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我特别想问一句什么是主流社会?说英语?起英文名?吃牛排?冬天不穿秋裤?有身份和选举权?那谁能告诉我中国的主流社会是什么样儿?在中国时,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主流;但奇怪的是,在国外也从来没觉得自己被边缘化。相反,我常跟同事开玩笑说“你说的话我会说,你做的事我也会做;而我说的话,想让你懂就懂,不想让你懂你就不懂。我骂你你听不懂,而你骂我我立刻可以回骂回去,你说咱俩谁厉害?”或者主流就是有钱?经济独立?好像也不对啊。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主流,我就可以告诉你,我现在是不是在主流里了。嘻嘻
  2. “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 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说这句话的不那么多了。因为现在大家对国外的薪水有了概念,而且经常是国内比国外还“高薪”了。当年的海归,动不动就是“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好像不这样就不足以表达对祖国的爱,就不足以成为榜样。哪怕事实是只有几万美元的年薪。
  3. “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句话也是中国媒体对海外华人或留学生成功之“专利描写”.记得当年在德国认识一个学农学的博士,学成回了国。居然登上了某杂志封面。当然大幅报道里不乏夸张的赞美。其中就用了这句“他操着一口流利的德语……”我的妈呀。他在那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是出了名的“把德语说成XX地方方言”的人。后来我因工作关系经常去日本,听着在日本的大学同学叽里呱啦说日语时,我突然想到了这句官媒方言“操着一口流利的日语…..”恍然大悟:原来当你根本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的时候,人家说什么都是一口流利的XX语啦。
  4. “过了语言关”:这也是经常用来形容某些海外的成功人生。可什么叫语言关?标准是什么?不是常常有托福考满分的人也无法与教授正常交流的人吗?你说这个语言关在哪儿?关里是啥样,关外又是啥样?
  5. “破格录取”这个也很可笑。动不动就“破格…...”哪来那么多格呀?谁定的格?如果动不动就破格的话,那这个格也真没多大意义了。呵呵
  6. XX学校的高才生”:起初听到“高材生”几个字还是肃然起敬的,后来发现在中国媒体口中的“高才生”,就跟“校花”,“知名专家”一样完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了。只要你进了大学,不太离谱,基本都是高材生。
  7. “全球XXXXX”(之最): 大概是为了要有新闻价值吧,中国媒体特别爱说“XXX 是全球之最”。比如央视4台的《海外华人》栏目,曾经介绍墨尔本一个华裔女孩,居然用了“全球高考状元XXX”。是不是太离谱了。且不说她的高考成绩在全世界属第几,就算是在澳洲也绝不是状元呀。另外,全球高考有统一标准吗?如果没有,你凭什么就说她是全球高考状元?动不动就是全球第一,好像不这样就无法成就新闻的振聋发聩!
  8. XXX取得了博士后的学位”: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以至于很多国人以为博士后是比博士还高一级的学位。所以,介绍某人时会说“TA是博士后!”
  9. “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穷的只能吃黑面包 :先说明,这个梗有点儿年头儿了。当年我们把解放全人类当己任,深深地相信报纸广播里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穷 的只能吃黑面包”。所以,第一次离开中国到了资本主义的德国时,惊讶地发现黑面包比白面包贵。而且恰恰相反,有钱人吃黑面包,穷人吃白面包!当我把这个梗告诉德国朋友时,他们和我一样吃惊得张大嘴巴,然后哈哈大笑。

PS: 作为有轻微强迫症的患者,本来想凑够“十个”这样的弱智语言梗,但实在想不起更多了。只好抛砖引玉于此了

        作为一名曾经的记者,看到这样的语言,其实是笑不出来的。

 

(2017年元旦,日本东京浅草寺里拥挤的人群)

(日本东京的浅草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