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时,文革已经结束,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却没有停止。有一次,校长亲自上课,告诉我们美国一枝铅笔大概合人民币多少。感觉就是天价,美国小朋友铅笔要比咱还得省着用。不过,我对美国小朋友用铅笔一事不感兴趣。我好奇的是他们的吃。那时,电视里已经播放外国的片子了。每次电视里看到他们吃饭就吃两片面包,我就杞人忧天地替他们担心:那怎么吃得饱?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去春游,书包里带的干粮,那可是整整一条面包啊:在食用油还需凭票配给供应的年代,肚无三两油,容易饿啊。但是,看到他们桌上有香蕉还是羡慕不已。那时,香蕉在上海也是金贵的。
自己到了美国后才知道,那都是做戏。面包不过是每餐开始的头一道。接下来就会有开胃菜、色拉和/或汤,然后才是主菜,最后是甜点和/或咖啡。拍片时,不过拍个开头以示吃饭了而已。 在美国,穷人也不会饿肚子,有粮食券,更有便宜的垃圾食品——$1 meal。 除非有意节食,富人和穷人在进食的量上是没有差别的,穷人还可能吃得更多。同样的食品,富人买有(超)机(贵)的,穷人就买一般的。所以,在吃的上面,贫富的差别不在量,而在质。
我是花了点时间才对美国的菜单上的entrée (主食)和side(小菜)有了真正的体会。国内传统的一餐,主食都是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饼、馒头。小菜是蔬菜、肉类。也就是说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佐以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东西方一切都是反着来。美国传统的主食是蛋白质,或肉、或海鲜。米饭、土豆、饼之类的只能算是小菜。既然是主菜,那量一定是大大超过小菜的。所以主菜是牛排的话至少8oz, 12oz也见多不怪。我这么连吃两顿肯定会便秘。真想知道美国人会不会?高蛋白、低碳水饮食还是从美国兴起的,可他们不早就是高蛋白、低碳水了?那新近提倡的高蛋白饮食,蛋白质要高到多少?难怪肠癌的发病率这么高。
美国人最让我深恶痛绝的,不是他们的白人至上,也不是无性别厕所,而是对粮食的巨大浪费。我在游轮上,看到留下的盘子里有3只薯饼,2只各咬了一口,1只完全没碰过的样子。而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更多的是剩下的东西数也数不清。就算现在机器取代人力耕耘、收获,做饭总还要人力吧?我常常被女儿批评给狗喂人的食品。可是做饭时,我是倾注了感情的。把带着情感的食物倒入垃圾桶里,我会心疼的。
狗不是因为吃了狗粮才比从前长寿的,而是现在医疗照顾发达了。对我来说,狗如果吃了米饭,就酌量减少狗粮就好了。我不信狗会喜欢干干的狗粮,狗粮不过是方便了饲主。可是,小孩子不容易被说服,可见商业广告的洗脑力有多强大。在我看来,美国人吃得多,丢得多,但并不算会吃,我的意思是吃得也就比狗粮好那么一点。许多美食他们都没有机会、也不敢尝试。食物是单调的、滋味是贫乏的。那些,东方人、甚至法国人料理里的蛙腿、田螺、鹌鹑到了美国人那里居然成了黑暗料理。我在贝利兹点了一道当地的鱼汤,新鲜的鱼连头一起烹煮的,美味无比。但是,鱼连头煮,在美国的大众饮食文化里是不能被接受的。我想象未来的美国人做饭:只要打开pantry ,取出标示着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的一个个瓶子,按配方称取重量,考究点的最后放一点羊味素、牛味素、鸡味素之类提味,就做好了一顿饭,营养、快捷、没有油烟污染。
这种大众饮食文化到底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我不知道。不过听说,将来正常男女的需要会由机器人来取代满足。饮食男女这个成语或许终将会被遗忘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一如那些被丢弃的人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