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引用或转载请私信。
当前的中国,特别是在历史文化领域,有一种再次走入固步自封的趋势。我们研究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历史和文化多,而研究国外的历史和文化少;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吃得透,推崇多,对其它国家的文化(美,日,韩等个别国家除外)了解少,也不关心。
这种状况,是不是与中央对文化产业的倾向有关,还不好说。但这同近些年中国崛起的强烈声音,以及国内民族主义观念抬头应该大有关系。抛开社会制度的干扰,以民族主义大旗来凝聚民众的确是一条正确的决策。但一定要警惕不要矫枉过正,让中国走上文化封闭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最有可能产生这种倾向。这又是为什么?缘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太丰富了,丰富到一个记忆力再强,再有聪明才智的人都不可能穷尽去研究它。同其它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相比,中国是唯一一个现存的,历史文化保存最完整的社会。并且,近些年的考古突破又不断把中国的史前历史推向更早。这些,即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包袱。我们不能光顾着从老祖宗那里不断地吸收营养,我们更要从国外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力量。
去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开始触动我对这个社会趋势的思索。11月9日,是印度类似中国春节的节日,Diwali(排灯节)。但当我同team里面一个锡克教的哥们聊起来的时候,却听到了一个不同的名字和故事。因为在同一天,也是锡克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叫Bandi Chhor Divas,又叫自由之日,讲的是他们的先哲获得自由的故事。
注:锡克教是印度第二大宗教,是北方大省,庞遮普的主要信仰宗教。信众有几千万人口。
我为了加深了解,特意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没想到却发现了一个吃惊的现象。中文的信息源,仅仅很简略的介绍了燃灯节的知识,而对后者则根本没有涉及。英文版的资料中对两者却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我不禁惊叹中国人对自己背靠背的大国的了解是如此之少!
是中国人的普遍英文水平已经非常好,已经不需要看中文翻译材料了吗?显然不是。这表明,中国一直以来自中央政府,到民间对周围世界的关注缺失!
这与我们过激的民族主义相关吗?与我们历史上一直是中央大国,不屑于了解番属小国的心理相关吗?事实上这种状态已经在给中国的外交和经济制造着障碍。
还记得我曾经提到的中国正同伊朗谈判建一条输油管道的事吗?我们的外交队伍在巴基斯坦就曾遇到了很大挫折。因为管道一定要通过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族的部落地区,我们的人本着一贯的外交路线:首先搞定中央政府,再由其本国政府去搞定地方。但这个政策在部落地区就遭到抵触和破坏。为什么?因为巴基斯坦的政府根本管辖不到石油管道沿线的部落地区。人家根本就不听你的。这个挫折主要就跟对周边地区的调查了解缺失有关。你不了解他的历史,他的文化,他的习俗,他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谁是他的敌人和朋友,他有什么?又需要什么?如果平时没有积累,一旦有外交任务,又到哪里去获取这些知识?
我还记得在希拉里的回忆录中读到过,在她任国务卿的期间,曾抱怨过美国找不到足够的,合格的阿拉伯语人才。我当时看到这里很惊讶。竟然像美国这样由多种族,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民众都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人才储备几近奢侈的社会,还在抱怨没有合适的人才,那中国呢?情况不知要严重多少倍!
目前中央政府的一个长远国策是一带一路。这个战略地理上覆盖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非以及欧洲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得到沿线各方理解、支持,形成共识。但如果我把这些国家列出来,除了名字大家究竟对他们了解有多少?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他们的资源,他们的政治,他们的外交?这些不能仅靠着外交学院或者中央下属的几大社会科学机构来研究整理;不能仅靠着习总去年建立的几十个智库去探讨;还需要民间这个巨大的知识库去收集,去丰富相关的信息。因为这不仅对中央有利,对中华民族崛起有利,也对希望抓住一代一路这个发财致富的经济机会的每一个中国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