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娟谈毛泽东的三次婚恋!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王行娟谈毛泽东的三次婚恋!

 

 

王行娟1930年生,广东人。南京金陵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热心妇女事业,现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的妇女研究所,中国第一条妇女热线电话。著有《贺子珍的路》、《李敏、贺子珍与毛泽东》。

  毛泽东先后与三位女子成婚,渡过56个春秋,他是如何对待她们的?她们各自对他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涉及较少,但家庭生活却是毛泽东不可缺少的一个侧面,为此我们走访了注意研究毛泽东婚姻的王行娟女士。

  访问人:研究一个人,除了他的政治生涯、学术著作之外,他的出身、甚至婚姻状况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学术界对毛泽东婚姻状况的研究比较薄弱,您一直搞妇女问题研究,又发表了《贺子珍的路》、《李敏、贺子珍与毛泽东》等著作,您能不能就此谈谈您的一些看法?

  王行娟:毛泽东一生遇到过4位女性,第一位是他父母给他娶的罗氏。按旧俗说,这是毛泽东家里给他明媒正娶的,但对罗氏,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曾这样提到过:“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生活过---而且后来也一直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这反映了毛泽东所具备的反抗性格,以及反封建的思想意识。

  访问人:罗氏的命运也是很苦的,她20岁到毛家,22岁就因病去世了。在毛家的几年她上敬公婆,下田劳作,个人生活抑郁不幸。其实毛泽东对她并没有完全忘记, 50年代毛泽东在一封书信中就曾提到过她的家人。

  王行娟:除罗氏之外,毛泽东实际上前后有3个夫人。第一位是杨开慧,他们于1920年结合,直到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时分开,一起生活了7年。杨开慧在1930年牺牲。第二位是贺子珍,他们于1928年结合,到1937年贺子珍去苏联,在一起有10年。第三位就是江青,他们于1938年6月结婚,直到毛泽东逝世。

  访问人:在对这3位女性的选择上,是不是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婚姻爱情观里一些共通的东西?

  王行娟:毛泽东是一个革命家和政治家,他不是一般的学者,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家,因此,他的婚姻生活是和他的职业生涯、革命生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认为他选择生活伴侣,首先是看能不能和他志同道合。这一条在他身上非常突出,他的三次婚姻选择都是革命伴侣,如果没有这一条,其他条件再好、再漂亮,他也不会干。

  访问人: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以前,曾有一位女友和他关系比较密切。杨开慧的自述里曾婉转地提到这一点,当时杨开慧很难过,但最后毛泽东还是选择了杨开慧,自此两人关系的发展走上坦途,大概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

  王行娟:所以,毛泽东在婚姻问题上视志同道合为很重要的一条。他和杨开慧结婚时,正处在共产党孕育过程中,杨开慧全身心地信服毛的主张,不仅他的政治主张,而且还包括他的体育锻炼方式等生活习惯,始终都是他的最热心的追随者,这就是他们的感情基础。后来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有时还携着母亲,一会儿武汉,一会儿广州、长沙,风里雨里,颠沛流离,始终跟着毛泽东。到最后,白色恐怖那么严重,还要坚持守在板仓,杨开慧说过一句话:我不能离开,因为润之没有给我这个指示。可见杨开慧对毛泽东感情非同一般。

  访问人:用“崇拜”这个词形容杨开慧对毛泽东的信服程度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杨开慧在她的自述里谈到对毛泽东的感情时,这样说:“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像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人提着去杀,我一定同他去共一个命运!”可见,后来军阀何键声称只要杨开慧宣布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便可放她出狱,而杨开慧却选择了死这一点并非一念之差的选择。

  王行娟: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结合也能说明“志同道合”这个问题。毛泽东上井冈山时,贺子珍已在山上,她和杨开慧不同的在于还不是追随毛。当时毛泽东的声望并不像后来那么高,而且这时贺子珍也有较高的地位,她是永新县县委委员、青年部副部长,但仍然是他们的志同道合使他们走在了一起。

  访问人:在遇到毛泽东之前,贺子珍就知道毛泽东这个人吗?

  王行娟:也许知道,因为毛泽东搞农民运动也是有名的;大革命时她阅读了大量的革命报刊,毛泽东早期的文章就刊登在一些杂志上,在未遇见毛泽东之前,贺子珍是有心上人的,这个人是永新县的欧阳洛,他引导贺走上革命道路,而且后来发展她入团、入党。欧阳长得一表人才,是永新县最早一批到南昌求学、入党的人。后回到永新建立党组织,可惜这个人在参加南昌暴动后回武汉任湖北省委书记后不久,便被叛徒出卖被捕就义。贺子珍一直留在永新,永新暴动后仍坚持革命斗争,她的同学纷纷离开革命队伍,而她上了井冈山,和袁文才等在一起,对这些“土匪”,人家都是不齿的,从这也看出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人突出的个性光彩。这深深吸引了毛泽东。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不屈的斗争性格,这也是他们能结合在一起的前提和基础。

  江青也是和毛泽东在革命队伍中认识的。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她毕竟没有留在上海,也没有跑到南京、重庆这些大城市,而是到了延安,延安的生活相对于那些繁华都市来说是很艰苦的,江青能千里迢迢跑到延安,说明她当时还是倾向革命,向往进步,这一点,也是毛泽东能和她结合的最起码的条件。

  所以,能不能志同道合是毛泽东进行婚姻选择的最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一条。

  第二,毛泽东在婚姻上表现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主张婚姻要两厢情愿。他对待父母给他娶的罗氏的态度,就很说明问题。他和杨开慧的恋爱是很浪漫的,在当时也算是站在前沿的,用今天的话说,是特别“新潮”。那时杨开慧是教授家的千金小姐,能跟随毛泽东这个农家子弟,非常不简单。贺子珍也是他自己寻找的。甚至包括对江青,也体现了他在婚姻上的自主性,有的书把他和江青的关系写的那样被动,这完全不可能,任何人也不可能强迫他的婚姻,毛泽东怎么能那么随便被人拨弄来拨弄去,特别是他还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他作出这种选择,肯定是他觉得对方值得爱,可以爱。

  第三,是他的反潮流反传统的做法。他的婚礼都是非常具有革命家的特色。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时是1920年冬。他们的理想是要为人民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他们把结婚作为反社会潮流的象征。所以,他和杨开慧实行的是同居,没有举行什么婚礼,过了一段时间,才请来一批人吃饭,吃到最后宣布他们结婚了。

  访问人:那个时候,毛泽东在和朋友们的通信中就建议过要成立“拒婚同盟”,他对向警予、蔡和森的爱情关系———“向蔡同盟”表示了特别的欣赏。这种“爱情同盟”几乎成了那一代青年冲破旧的礼教束缚,争取幸福自由的一面旗帜,一种典范。毛泽东是用类似于“向蔡同盟”的“毛杨同盟”(姑且这样说)去实践自己的爱情诺言和理想的。经历了和罗氏的旧式婚姻,这种爱情的结合就更显得神采动人了。

  王行娟:这种爱情的理想表现在:我爱我爱的人,我只选择我爱的人,而且用我的形式实现这个爱的结合。

  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结合也是这样。他们能走到一起,完全是一种彼此倾慕的结果。有的书说毛贺结婚,是谁请了酒,我曾经问过贺子珍,贺说,没有这回事,别说请酒,连喜糖也没有,在那种情况下,到哪去买糖?身上没有钱,也没有可能举行婚礼。

  访问人:毛泽东和江青是不是也深受形式的约束?

  王行娟:在延安,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与江青的结合是经过政治局批准的。这是必要的组织程序。但这次仍没有什么婚礼。江青提出过要像样地请次客把自己的身分公开一下,毛泽东不肯,江青则觉得不这样自己就名不正言不顺。

  访问人:除父母包办的罗氏那次婚姻之外,毛泽东的后三次婚姻都没有婚礼。

  王行娟:第四点,毛泽东选择配偶是爱才也爱貌。他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他要求他的配偶也具备这样的境界。杨开慧在当时是一位很出众的女子。可能不一定有倾国倾城之貌,但富于青春,有个性有追求,也很有才,自视甚高,不是什么人都能放在她眼里的。贺子珍被称为永新一枝花,还有古文根底,会写诗,并非只会弄枪弄棒。她的一些诗可能被保存了下来,但我还没有收集到,也没有看到过。

  访问人:那么,江青呢?

  王行娟:客观地说,江青也是才华的确出众,读了很多书,字也写得好,不仅草书好,楷书也好,毛泽东就曾让李讷临摹江青的字,李敏也说过江青能看英文原版小说,口语也不错。有些古诗词,毛泽东念上半首,她经常能接着吟出下半首。她的才华无疑也会吸引毛泽东,特别是在延安那个地方,那个年代。说到江青的漂亮、风度,那就更不用说了。

  访问人:您能对毛泽东与他这3位夫人的关系分别作一下描述与比较吗?

  王行娟:毛泽东不是一般人,是职业革命家,他的革命生涯决定了他的选择。他是一个个性非常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男人。虽然他不乏柔情的时候,他才需要女性的爱来温暖他的心,但他鲜明的个性始终是贯穿于他的婚姻生活中,影响着他和3位夫人的关系。相对而言,他和杨开慧之间是最融洽的。开慧是一种献身型,忘我型的女子,她的确做到了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融化在毛泽东的生活中,为他的事业服务,甚至不惜性命。这对毛泽东这样的人来说,是最合适的配偶。

  访问人:杨开慧是很有个性的。从她的自述里,甚至能看出她有些骄傲。但她融入了毛泽东的生活中,为毛泽东而活。在认识毛泽东之前,杨开慧抱了独身的想法。以身相许毛泽东后,她就把毛泽东的生活当作她全部的生活,她的自我,体现在毛泽东的事业和生活中。试想,一个大家闺秀,名教授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失去生活来源后,嫁给毛泽东这样的农家子弟所感受的生活压力有多重!6年中,她为毛泽东生了3个孩子,不仅在恶劣的环境里承担着繁重的家务,还辅助毛泽东工作,做文字记录,整理材料,在家乡农民中搞识字运动等等,站在毛泽东的身后,她真是任劳任怨。

  王行娟:是啊!毛泽东那时四处奔波搞革命,而且不管家。杨开慧生产时他都无法在她身边。尽管她辅助毛泽东做了不少工作,但她的身分始终是家属,国共合作,毛泽东到广州,担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杨开慧带着母亲,孩子伴随,也是家属身分。我们经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的奉献,那么,毛泽东的背后就是杨开慧、杨对毛初期革命事业的扶持是不可磨灭的。

  访问人:如果不嫁给毛泽东,以杨开慧的学识能力,她能做到哪一步?如果她身为毛泽东的妻子,不被军阀何健杀害,那她后来又会有怎样的命运?

  王行娟:按照贺子珍的做法,她会义无反顾地离开毛泽东,而让他与杨开慧团圆,贺子珍对毛泽东也是一往情深,以身相许,但她同时并不甘于扔了自己的革命工作而仅仅照料毛泽东的生活,给他剪报抄稿。她不甘心仅仅作为毛的夫人存在。她有别于杨开慧。杨开慧是书香门第出身,而贺子珍出身于永新县破落了的大户大家,在见毛泽东之前,她已经在井冈山立住了脚,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倔强的独立性。因此,在和毛泽东的近10年的生活中,她一直在心理上难以适应。但毛、贺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毛泽东在晚年还用画圈的手势叫李敏照顾好她妈妈。他们之间在感情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而悲剧就在于,他们在1937年就分手了。

  访问人:贺子珍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只当毛泽东的“家属”,是不是导致他们最后出现裂痕的重要原因?

  王行娟:贺子珍和毛泽东关系最融洽的一段就是长征时期,那时十分艰苦,面对生死,其他一切都抛开了,生死与共,相濡以沫。但不能否认,贺子珍不甘愿只当毛泽东的“家属”,想独挡一面工作的想法,一直是有的。条件稍好一些,她的这个想法就冒出来,这样就跟毛泽东闹些别扭。贺子珍是非常上进、好学的人,而毛泽东就希望她能安心地做一些剪资料抄书稿的辅助性工作,同时照顾好他的生活。其实到延安后,毛泽东已经有了自己的秘书办公室。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已经用不着贺子珍去做了,贺仅仅照料毛泽东的生活而已。这对毛泽东来说,他需要这些,而对贺子珍来说,就不甘心,不甘心仅仅做个夫人,在毛泽东这棵大树下乘凉。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最后贺非要去苏联学习不可,便离开了毛泽东。

  至于“后来居上”的江青与毛泽东的婚姻,我把它归为功利型。江青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希望在革命中得到自我发展,这点没错。但她这个自我发展不像贺子珍的一心要为党独立工作,她是想捞取更多的东西。贺子珍和毛泽东相差10几岁,贺子珍同毛泽东结合的时候,毛在井冈山还没有出人头地。上井冈山,是由于秋收起义的失败,毛泽东带了一支很小的部队挑着枪枝,一身破烂地上来就是想在山上找到庇护所。贺子珍对毛泽东一无所求,是因为爱而献身于他。江青呢?比毛小20多岁,毛泽东在延安已经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江青自己就说过她和毛泽东是政治婚姻,如果不是政治上的原因,年岁相差那么大是无法成夫妻的。这就说明江青更着重的是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江青是个功利心非常强的不甘寂寞的女人,我们可以再次把她和贺子珍的为人作个比较,毛泽东在延安曾经对贺子珍说过,我现在有发言权了。意思是说我在党内的地位不会让你像以前那样跟着我受苦。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但当时贺子珍听不进去,她不想因为毛泽东地位的上升而给自己捞些什么,只想能独立地为党做工作。在我采访收集写作材料的过程中,那些不喜欢贺子珍的人也承认,贺从来没有因为是毛泽东夫人而盛气凌人,无论何时,她都以一个普通干部的身分出现在大家面前。到毛泽东确立了党内最高领导人地位之后,她还会离开他,这本身就说明她和毛泽东之间的婚姻关系是很纯洁的。

  访问人:事实上,后来江青和毛泽东的婚姻感情距离也越拉越大,不仅两个人饭吃不到一起,而且发展到毛泽东看到江青就烦。这对江青来说也是件痛苦的事。刚才我们都是从三位女性的角度来看毛泽东的婚姻生活,那么,从毛泽东的角度呢?他的个性对于她们又意味着什么?

  王行娟:毛泽东在感情问题上可以说也是矛盾的组合体。我们可以把他同周恩来比较一下。他和周恩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周恩来很儒雅,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妻子都是这样。而毛泽东这位农家子弟出身的领袖,成长过程中经受了不少来自教条主义的打击和排挤,历经沉浮,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斗争性。这种强烈的个性和自尊表现在他的婚姻生活中,就是一方面他有着丰富的情感,有时非常温存,但另一方面就有农民式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毛泽东自己也曾表示过很羡慕周恩来家庭生活中的那种平静与和谐。的确,这种宁静对于他来说并不总有,他的个性也决定了这种宁静本来就不属于他。

  访问人:其实,我们不防设想,接二连三地为他生孩子,做他的家属,又岂是杨开慧所真正心甘情愿的?对杨来说,她做到的是泪眼相向,欲言又止,最后默默忍受。那种难过与委屈表现在杨开慧身上,不是大哭大闹,而是默默地把它埋在心底。要说宁静平和,最多的还是在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1923年春,毛泽东去上海,再去广州,杨开慧想跟着去,毛没同意,两人产生矛盾。当时杨开慧快要生岸青,毛又顾不上她,这是一个原因。后来误会解除,两人1924年在上海“重比翼,和云翥”。误会消除了,但毛泽东恐怕也没能充分理解当时杨开慧的心情。杨开慧的牺牲,是毛泽东心灵难以愈合的创伤,一句“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复杂的心情尽在其中。

  王行娟:贺子珍和毛泽东一样,个性比较倔强。所以两个人的碰撞也就比较多。江青也常常和毛泽东吵,特别是后来。郭化若从长征一直到延安,都在毛泽东左右,贺、毛吵架,江、毛吵架他都见过。延安那么小的一块地方,谁家吵架马上就知道了。毛泽东有时很柔情,有时很暴烈,吵起来嗓门也老粗,发起脾气雷霆万钧。有一回在延安,贺子珍见一小碗辣椒馊了就倒了,毛泽东回来发火,正洗着脸连盆带水一下子就向贺子珍摔过去,贺子珍赶紧跑出去。有时候贺子珍也跟毛泽东打架。但他们打架主要还是生活上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张闻天夫人刘英就回忆过,弄到一只鸡,毛泽东的牙齿好,要炒来吃,贺坚持要炖着吃,这样营养好,就为这点小事,两人吵得要死。其实都不是为自己争什么,而是为了对方好。江青就不同了,她和毛泽东吵多数还是要毛泽东顺从她,替她去办什么事。而毛泽东往往原则性很强,不顺从她就吵,吵得跑到周恩来那里哭,周恩来就老给她劝架做工作。江青是想从毛泽东那里获得点什么的。反过来,毛泽东也没有从江青那里获得多少幸福。愈是这样,他就愈加怀念他的前两位妻子———杨开慧和贺子珍。杨开慧已过世了,而贺子珍远在苏联。毛泽东对贺子珍的怀念我了解得更多一些。贺子珍后来对自己那时非要离开毛泽东去苏联很后悔,而毛泽东对她也一直抱着负疚的心情。庐山相会,贺子珍恍惚的精神状态,使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他用专机将李敏送到她母亲身边,不放心,又让身边工作人员跟着专机去。他不断地回忆着他和贺子珍一起在井冈山的那段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争吵不和的恩恩怨怨已经烟消云散,留下的是他们共同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

  访问人: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杨开慧之于毛泽东,是青年时代的纯真缠绵,而贺子珍之于毛泽东,是硝烟战火中的激情遭遇。而江青填补的是贺子珍之后毛泽东感情生活中的一段空白。

  王行娟:这感情上的空白是非江青所能完全填补的,而江青本人虽然由此一跃而为第一夫人,但她的政治野心也并没能很快得到满足。在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这一相当长的时间里,毛泽东严格要求江青做好仍然是事务性的辅助工作,安排好生活,不抛头露面,不参政议政。江青本人似乎也努力这样去做过。直到1962年,那一年我记得毛泽东接见苏加诺总统,报纸上登了大幅照片,照片上江青赫然在目,这是她第一次以第一夫人的身分在新闻媒介面前展露自己。

  访问人:这或许表现了毛泽东的一种无奈吧,就像他对自己这次婚姻结局的无奈心情一样。

  王行娟:只能这样解释。

  1993年2月21日于北京前门东大街

  (摘自《说不尽的毛泽东》 名人学者访谈录

  访问人:张素华、边彦军、吴晓梅)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贺子珍和毛主席1928年初夏结婚,当时井冈山上风传杨开慧已牺牲,长沙报纸也有登载。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长沙、武汉等地相继叛变革命后,宁可错杀一万,不能放掉一个。井冈山上几次派人下山联系杨开慧都找不到,杨开慧已死,当时在井冈山已成定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