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育女:拉琴!拉琴!拉琴!-说说Suzuki教学法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学会欣赏彼此的不同,会享受更广阔的世界。
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弹钢琴,我自己没有经验,但毕竟俩娃弹了好几年,多少有点儿体会。拉小提琴,连孩子都没有真正拉过,更是道听途说啊!

嘻嘻呵呵

女儿四年级时,决定参加学校的弦乐队,拉小提琴。刚开始两个月,只是抱在怀里弹弹拨拨,找找左手的位置。两个月以后,开始用脖子夹琴,很快她就抱怨后脖子疼,我赶快趁机会劝她停了,等到五年级去吹打乐器队吧。

我本人不喜欢小提琴,也不喜欢二胡,这些弦乐对我来说总有点儿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大提琴还行,但也属于是忧郁型的。所以我骨子里从来也没想让孩子们学任何弦乐。今天我是想聊聊从书里面看到的 Suzuki Method -- 铃木教学法。

小孩子学琴之前,我对面的邻居朋友 J,(在《养儿育女:弹琴!弹琴!弹琴!》里面提到过)借给我一本有关Suzuki 的书《To learn with love》。这个可能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教科书以外的英文书,当时读得很慢,在家里放了两三年才还给她。即使是两三年,我也没有完全读完,不过对书里面描写的 Suzuki 的生平和学琴的事儿比较感兴趣,记得也多些。

Suzuki 的故事:
铃木家族开乐器工厂,Suzuki 爷爷辈儿做的还是传统的日本乐器。到Suzuki 的爸爸那时,西方文化开始往东方传播,他爸爸接触到小提琴,一下子就非常着迷这个乐器。一次有机会,他通过朋友把一个小提琴的演奏家的琴借回来,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他把琴尽可能详细地画了下来,从此开始研究做小提琴。竟然就照着他描绘的图,把小提琴做出来了!(绝对的牛人!没有Google 和 YouTube 啊!)

Suzuki 在这样的家庭里出生,从小在爸爸的工厂里做工,好像并没有学什么乐器。17岁那年,有人送给他一个留声机,大唱盘里有一首小提琴的曲子,他听了非常喜欢,于是就自己琢磨,把耳朵里听到的声音拉出来了。真不愧是父子俩,爸爸照着提琴的样子就能做出小提琴,儿子听着小提琴的乐曲,就能够学会演奏。

二十多岁时,Suzuki 在朋友的帮助下说服爸爸,去德国学小提琴。书中说,爱因斯坦曾经做过Suzuki 的监护人,有一年半之久。Suzuki 对爱音斯坦的小提琴水平赞不绝口,说他拉得非常优美,绝不是我们想象中摆摆样子的业余爱好。(跨界牛人啊!)

书里描写 Suzuki 在德国学琴时的一个情节,我记得很清楚:一次,琴谱非常难,他每天要练五、六个小时,连续练了两个星期都过不了,但他看到有些同学两、三天就能过。这个例子不仅描述Suzuki 练琴是多么努力,也不禁让我慨叹天赋的强大作用!不过也可能是因为Suzuki 学琴起步太晚了,毕竟17岁才开始。但也有可能是他不适合小提琴演奏,可能更适合教小提琴。

Suzuki 教学方法:
Suzuki 教学方法主张的是从小就开始熏陶、培养。他的基本观点就是:每个日本人都能说日语。引申之意就是:只要从小培养,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拉小提琴。(或任何事)

我们先来想一想,小孩是怎么学习母语的?如何将母语学习映照到小提琴的学习上?

小孩子学语言,一出生就开始听,一岁多开始说,两岁多开始说蛮长的句子啦!(当然,每个孩子的学习速度有所区别)我知道一家搞新闻的,他们家小孩学中文,从两个月开始,每天中文环境四个小时,一周七天,从不间断。即使到了青少年,每周还要口语对话12个小时。Suzuki 教学法里也讲到,每天要听琴、玩琴、练琴三个小时,和语言学习基本相符。再说说几个例子:

  • 第一个还是莫扎特。莫扎特的爸爸就是宫廷乐师,家里面除了钢琴、小提琴,没别的什么东西,所以莫扎特天天就是在琴上爬来爬去。而且,莫扎特有个大他五岁的姐姐,也是高于常人的音乐天才,从小跟着爸爸学钢琴。莫扎特的妈妈也会弹琴,所以莫扎特出生后,不仅仅是在琴上爬来爬去,估计耳朵里面听到的琴声也很可能多于话声,完全符合Suzuki教学方法的要求。
  • Kenny G,就是吹萨克斯风《回家》的那个人,我知道他儿子也吹萨克斯风,我想也许多少受到他爸爸天天在家里吹的影响。这其实和我们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没有什么区别啊!
  • 朋友圈里,我没听说过谁家是严格遵循的Suzuki 教学法学乐器,不过我倒是在油管视频上见到过一个打台球的例子。两岁半的小男孩,用那种小的台球桌,可以一杆收拾完桌子上所有的球。他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非常喜欢打台球,经常在家里打,他也从小就玩儿。他八个月大的弟弟,已经是抱着台球杆儿睡觉了。
  • 亚裔篮球名人林书豪在他做的视频里也说过,球不离手。吃饭、学习、睡觉的时候都拿着球,时时玩耍。
  • 还有就是书上说的,Suzuki 教学法的确使不少的人(包括日本人)成为国际乐团的小提琴首席。

演奏技巧和感情:
在弹琴那篇文章里面我已经提到过,天赋这个东西是不容忽视的。Suzuki 自己那么努力的练琴,但他没有成为小提琴演奏家。我不知道Suzuki 的孩子、孙子辈都做什么的,不知道是否有人做专业演奏,书上没有写。

音乐演奏不仅仅是技巧上的训练,更多的还需要感情上的领悟和表现,据说不少钢琴大师的指法都不完美。我觉得Suzuki 可能在技巧方面有天赋,但对于感情表达可能要弱一些。他爸爸能够照着小提琴的样子就能做出小提琴,而他照着留声机,就可以学会拉小提琴,技巧方面的天赋应该是极高的,这个技巧天赋也恰好帮助他成为出色的小提琴教育家。

书里面讲,因为Suzuki 教学非常普及,所以他的学生很多。不同的校址,Suzuki 不可能去观看所有的汇演,但是,他能通过聆听汇演的录音,就可以“听”出学生拉琴的站姿、肩膀的紧张程度、胳膊的高低、琴弓的拿法,蛮神奇的吧?

说起技巧,我又想起一个朋友的儿子。去年在儿子的要求下,朋友花大价钱买了一个德国琴弓。孩子用新的琴弓拉了半年多,学校的乐队老师没有发现,外面私教也没有发现,倒是孩子自己看油管视频,发现他拿琴弓的手法有错。自己纠正了手法以后,音色立刻好了很多。不过朋友也承认,儿子拉得很认真,琴技也相当娴熟,得到不少的赞美,但总是觉得缺少点儿感情味道。

结论:
每个日本人都会说日语,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拉小提琴,这个说法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每个日本人的日语表达能力都不一样。能说,并不代表都能够说得清清楚楚、条条是道;能拉,也不一定都能够拉得娴熟优美、动人心魄。

大家可以用Suzuki 教学法,但需要小心想想:孩子一天能有几个3、4小时?我们又怎么知道孩子的天赋到底在哪里?人生只活一次,不可能从头再来,三思而后行。

我自己更倾向跟着孩子的感觉走。Suzuki 17岁才自学小提琴,照样可以成为小提琴教育家,无需担心起步太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话:
群里经常分享励志篇,励志篇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在励志的同时要体会到天赋的区别。很多人倾向人定胜天,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如果你没有成功,就是你努力得不够。其实天时、地利、人和,努力也只是“人和”里面的个人因素,能不能“和”已经是控制之外,另外两个--“天时、地利”--更是人很难掌控的。

有一次在微信群里面,大家探讨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有朋友质疑说:人是需要思考的!我当时读的书里面,作者也恰好强调说“人是需要思考的”。那这句话错了吗?我到网上一查,真的发现这句话的问题。

原文的出处是:Man plans, and God laughs。翻译成中文应该是:人类一计划,上帝就发笑。思考,是想,是学习,是发现;计划,则是预计、设想未来。这两个词是不一样的。

周易里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我们能做的只是“自强不息”, 千万不要太多指望“天道酬勤”。而且,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理解别人、接受别人,才有可能做到“厚德载物”。

又跑题太远了!鬼脸

 

有兴趣关注我的微信号,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登录后才可评论.